问题

「我想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什么梗,为什么突然火了?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心理现象?

回答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场关于温暖与仪式感的社交狂欢

最近,你大概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了吧?无论是在社交媒体的朋友圈、微博,还是抖音、小红书上,这股“奶茶风”吹得是那么的猛烈,仿佛一夜之间,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拥有这份属于秋天的仪式感。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梗?为什么它能如此迅速地火遍全网,又折射出了我们怎样的心理呢?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从简单一句口号到“有奖竞猜”

故事的起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得多。它最初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情感表达,一句想要在秋天喝一杯暖暖的奶茶的愿望。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一个简单的愿望,经过网友们的智慧和传播,很快就进化成了一个具有“互动性”的梗。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之所以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巧妙地融入了一个“暗示”和“回馈”的机制。当你发朋友圈或者微博说“我想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时,这不仅仅是一句陈述,更像是一个抛出的“钩子”。而接收到这个信息的朋友,如果懂了这个梗,就会理解这是在“暗示”对方给自己买一杯奶茶。而当对方真的送来奶茶,或者转账请你喝奶茶时,这就被解读为一种“回应”,一种被关心、被重视的体现。

于是,这个梗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大家纷纷猜测,谁会是那个送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人?收到奶茶的人又会如何公开“炫耀”这份甜蜜?这种互动和期待,自然而然地就让它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蔓延开来。

为什么突然火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交催化

这股“奶茶风”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病毒式传播,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季节的契合度: 秋天,这个季节本身就自带一种温暖、舒适、略带伤感的属性。天气转凉,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寻求一些能够带来温暖的食物和饮品,奶茶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一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个季节的情感共鸣。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是信息传播的超级加速器。一个有趣、有共鸣的梗,通过大量的转发、点赞、评论,能够瞬间触达数以亿计的用户。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恰好具备了这种传播的潜力。它不复杂,容易理解,并且能够带来积极的情绪反馈。
仪式感的构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一些能够带来“仪式感”的时刻,让平凡的日子变得不那么单调。这个奶茶梗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式,来标记一个季节的开始,来表达和接收关爱。它是一种“生活仪式”,是给平凡日子里增添的一抹亮色。
情感的表达与确认: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或愿望,而是通过一些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可爱”且“不尴尬”的表达方式。接收到这份心意的人,会感到被关心和被爱,这是一种情感上的确认,也是一种社交货币。
“炫耀”与“被羡慕”的心理满足: 收到奶茶并分享到社交媒体,本身就带有一种“分享快乐”的属性。而当这份分享得到了其他人的点赞和评论时,也满足了一部分人的“被关注”和“被羡慕”的心理。这种正向反馈,又会进一步驱动更多人参与进来。

折射出的心理现象: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爆红,背后折射出了一些值得玩味的心理现象:

对情感连接的渴望: 在一个日益原子化的社会中,人们内心里对于情感的连接和被关怀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强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提供了一种简单、低门槛的方式来维系和表达人际关系中的关爱,无论是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甚至是家人之间。收到奶茶的那一刻,传递的是一种“我记得你”、“我在乎你”的信息。
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 如前所述,这是一种对“仪式感”的集体渴望。人们希望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和事件,来标记时间的流逝,来赋予生活更多的意义和色彩。这个奶茶梗恰好填补了这一需求,它让一个普通的秋日早晨,因为一杯奶茶而变得特别起来。
社交货币与情感投资: 在社交媒体时代,很多行为都具有“社交货币”的属性。送出一杯奶茶,并被对方公开感谢,这是一种对关系的“情感投资”,也收获了对方的正面反馈。这种行为既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展示,能够提升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好感度”和“连接度”。
群体认同与归属感: 当一个梗火遍全网时,参与其中就意味着加入了一个更大的群体,获得了一种“群体认同”和“归属感”。大家都在谈论,都在参与,如果你不参与,可能会感到被孤立。所以,很多人即便不是特别爱喝奶茶,也会因为这种潮流而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消费主义下的情感投射: 奶茶本身作为一种消费品,在此情境下,它承载了更多超越产品本身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一杯饮品,而是爱、是关怀、是温暖的载体。这种将情感投射到消费品上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屡见不鲜。

总而言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是一个简单的营销事件,它更像是一场基于季节、情感和社交互动的集体狂欢。它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满足了人们对温暖、连接和仪式感的朴素追求,也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社交互动的新玩法。当你看到朋友圈里那一张张晒出的奶茶照片时,不妨也感受一下这份属于秋天的温暖吧,也许,你也可以向身边的人发出你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邀请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讨钱就讨钱,非要搞的那么甜。

奶茶又想喝,朋友圈还马赛克。

你几个意思?

既然你喜欢浪漫,那我就让你灿烂。

不就是搞文艺点么,谁不会似的。

来了豁。

你想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我只想看看你的裤衩。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可以把你的名字刻在我的墓碑上么?你喝了我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喝奶茶可以,如果你不介意的话,这声老婆我可以先叫了么?

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喝完我这一杯,你还有三杯吧!

喝奶茶可以,今年第一场雪的时候,我们要一起去拉屎哦。

一想到我朋友圈里好多单身的女孩喝不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我就,我就很生气。

好久没有请过女生喝奶茶了,上一个还是在一分钟之前。

你是我见过喝奶茶喝的最贵的一个,什么奶茶要52块钱哦!

好想请你喝一杯奶茶,但是我又害怕朋友圈里其他的绿茶会不高兴。

奶茶可以喝,有件事我必须说,孩子必须得是我的。

喝奶茶和吃屎选一个,请摸着良心回答。

喝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就赶紧和别人结婚好吗?

已经有很多秀恩爱的时刻了,每个月,每个周末,都逃不了你秀别人给你发的红包。

要玩还不如直接玩个大的,我想要玩秋天第一套房子,看看有没有哪个小情侣能满足。

但凡你敢漏出id来发,我都敬佩你是个人物。

所以啊送奶茶只是个形式而已,如果真的想提升感情,还不如两个人一起动手做一杯奶茶嘞。

前几天在抖音上刷到个视频可把我感动坏了,人家那才叫朴实的爱情,女儿想喝奶茶,夫妻俩直接亲手自制珍珠奶茶喝。

给大家分享下这段视频,视频来源于抖音博主蜀中桃子姐,她是位美食博主,在抖音上分享了很多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康康。

最后友情提示,奶茶可以喝,但是喝多了也会伤身体的,千万不要贪杯哦。

文案自取,还请大伙们给小生点个赞哦~

user avatar

Q:为什么打开朋友圈都在发「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是什么意思?

A: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挑战还是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环境严峻复杂。从国内看,主要是就业压力增大,中小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影响经济恢复,居民消费持续走低,制造业和民间投资不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压力增大。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Q:说人话。

A:促销。

user avatar

我不喝奶茶。反式脂肪酸警告⚠️

大部分女生什么心理?

就是想发个圈…

标准模版如下:


其实:



放过可怜的钻钢直男们吧!!

user avatar

我到现在没搞明白这是个什么梗,但是我愿意简称它为:秋一奶。


我有一种预感,像我这种直男,可能以后要生物性灭绝了。

user avatar

我就想问问女性朋友们

在一个明显营销出来的破梗都会被喷出5000多条回答来的环境下

一杯破奶茶就是女人被消费主义了的舆论中

你们是怎么还能做到谈恋爱的?

喝了人家一杯奶茶,回头上网骂你没脑子

背后攻讦你

就算不攻击你,也给攻击你的言论点赞

主动或者被动营造

你跟他们在一起就是为了钱的舆论环境

这是什么旷世甜甜的感情?

有那点谈恋爱的功夫,你做个小时工

搞个副业,都不止一杯奶茶钱了吧

何必不愉快,身边搞一个天天寻衅叨p叨的怪人?

他能给你带来几个快乐?

还是能增加你简历的厚度?

总之我是知道了

女人也被性欲折磨得不轻

为了身边有个男的,什么都可以

user avatar

我朋友圈都是女的给男的买。

因为工资卡在她们手里。

我觉得秀恩爱这事,这么来还像点样子。

今天讨个口红,明天讨杯奶茶,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一看就没真正毫无保留地在一起。

不过也算给男同胞减负了,几十块钱就能秀的恩爱。


我家没参与这种低质量秀恩爱活动,不过如果我老公想秀,估计天天都能秀我给他泡的各种冰茶。

我要想秀,也能秀每天早晨老公的爱心热茶。

没必要撒。

老夫老妻了,钱都在我这,这种小事秀啥咯。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买大包装的,自己在家往死里喝。

反正有的人买的奶茶也是这么兑出来的,不是煮出来的。

user avatar

这就是心理学在商业营销层面的完美作用,通过激发受众共鸣和满足虚荣心,从而实现商业价值转化。

哎…这算好事嘛?

终于,每天都是情人节,理所当然掏钱了。

现在是奶茶,明天是咖啡,后天是烛光晚餐,大后天是房子。

总之,一步步下来,哪一步不掏钱就是没有仪式感,人好好的,商家就给你制造矛盾机会来了。

想要无视,觉得无聊?得,朋友圈一刷屏,你还敢不从?

有网友说的好,继续这么营销下去,最终估计就是清明节的第一炷香。

user avatar

“一条带着血腥气的舌头,和着口水从我的脸颊上舔过,舌头上倒刺刮得我遍体生寒。”落叶老师如是说。

——————————

起初,笔者看到这么个事,第一反应——不就是营销手段吗?太常见了,学术点儿说,也不过是消费主义。

可是唉,又隐隐感觉不止如此。

我带着这个疑惑去问师父,落叶老师正在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贡献口水,听了我的问题,想了想,把手里的语文课本哗啦啦翻开,递给我。

我一看,是《骆驼祥子》,字缝里用红笔标注着许多小字,末了,还写下了鲁迅先生的名言,“救救孩子”。

他说,既然来了,就旁听一下吧,课堂上只教知识不谈政治,但是如果你觉得我借古讽今,那就和我没关系了。

我懂了,今天要骂人了。

落叶老师清清嗓子,和我们讲,祥子的变化从头到尾,从奋进到堕落,概括来说,有三个关键的因素。

首先,是模糊的大致规则,例如旧社会的官方法律,还有各行各业的规矩。怀揣着梦想的祥子根本不在意这些,他感觉这一切都和他无关,只要安分守己就可以无祸无灾。

“外面的谣言他不大往心里听,什么西苑又来了兵,什么长辛店又打上了仗,什么西直门外又在拉案,什么齐化门已经关了半天,他都不大注意。自然,街上铺户已都上了门,而马路上站满了武装警察与保安队,他也不便故意去找不自在,也和别人一样急忙收了车。”
——《骆驼祥子》第二章

笔者略读过点历史,看了这些就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么随波逐流,被大时代的洪流冲走只是早晚的事。

老师继续讲第二点,恐怖示例,例如负债累累、脏兮兮的老烟民。祥子不愿意也没想过成为的对象。谁也不愿意变成那种样子,这是社会中对一个人最恐怖的“惩罚”。

“到了卖无可卖,当无可当的时候,咬着牙,含着泪,上了这条到死亡之路。这些人,生命最鲜壮的时期已经卖掉,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的血汗滴在马路上。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他们拉最破的车,皮带不定一天泄多少次气;一边拉着人还得一边儿央求人家原谅,虽然十五个大铜子儿已经算是甜买卖。”
——《骆驼祥子》第一章

笔者看过些社会分析文章,生活中也见过实例,觉得这就是人们恐惧阶级(层)跌落的原因吧。

接着,讲到了最后一点——居然是美好的梦想?我对此有些疑惑,的确,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成为一位体面的包车夫,但这难道不应该是催人上进的因素吗?

“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象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象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
——《骆驼祥子》第一章

落叶老师表示笔者还是图样,然后继续说了下去。

祥子勤勤恳恳地不断奋斗,在不在乎的法律、完全没考虑过的底层生活,以及勤勤恳恳自力更生直到攒钱发财的美好梦想,这三个要素的影响下。

接下来的事都知道了,是生活的毒打,是苛政,是流氓资本,这些旧社会的毒瘤大山一次又一次磨灭了他“做个好市民”的梦想,直到再也没有能力反抗。

笔者下意识就认为,旧社会就是这样的,没办法的事情。

但落叶老师却反问——这只是单纯的现实条件所限,或者仅仅停留在直观体会层面的制度之恶吗?

大家可以想一想,狂人日记里,鲁迅为什么会用“吃人”这样极端恶毒、极端恐怖的比喻,来形容旧社会的制度?

在老舍的笔下,从一开始,祥子对于这个社会,其实是“顺服”的,是愿意做牛做马的。在书中,旧社会无疑是丑恶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对祥子张开爪牙,他也并没有想着反抗这个社会,正相反,他充满希望,在努力地试图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博一个未来。

然后,他被社会针对性地毒打了。

一次又一次,每当他又生出希冀,开始思考的时候,他就会发现他的创新是没有前途的,他的为梦想而做的努力是自取其辱。

简单直接的,这个社会的规则用严厉的惩罚告诉他,他“错了”。

于是他开始自我怀疑,开始时时刻刻担惊受怕,每一次涌现自己的想法都会害怕的时候,他就开始逐渐失去自我了。

听到这里,笔者有些明白了,这种虐主文的感觉,大了说的话,就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社会成员逆向淘汰,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堕化……

落叶老师点点头,进行了总结:直到最后,祥子发现保持自我,或者说,以梦想为目标的情况下,怎么想怎么错,一直惦记着初心就会一直吃苦,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挨打…

这个时候,吃人的社会给他递上了一份新的规则。

告诉他,只要按照这个规则,不再思考,不再追梦,就不会挨打,甚至还能体会到久违的滋润感。

落叶老师说,绝境或许会使人恐惧,但是真正磨灭人心灵的,却是面对绝境时,还被逼着挣扎,那是最恶毒的折磨,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无数次地看到受害者因此哭着求对方——甚至是解救者,给自己一个痛快。

恐怖如斯。

到了这一步,祥子只求解脱的时候,他的“解脱”到来了,一个娼妓和一个大烟馆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一直紧绷的精神防线就被突破了,他的“顺服”变成了“驯服”。

笔者明白了,美好的梦想固然催人上进,然而在现实的巨大反差下,却也时刻令人焦虑,催人抑郁。

对于这其中最关键的一对相互作用,落叶老师分析道:

一、保持人格和自我,总是想要思考,想要凭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规避惩罚的话,必须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疲惫憔悴之中,稍有松懈就会遭到一顿足以破坏思维延续性的毒打。

二、一旦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虽然活得不再像个人,但是却可以活得很安心。

这样的效果就是,清醒如熬夜,困得意识快要模糊了,大家都在睡觉,睡下去就舒服了,你怎么不睡?

睡吧!睡吧!一直痛苦地、竭尽全力地对抗着困意,太煎熬了!

睡了,解脱了,虽然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多舒服啊。

是啊,大家在文学作品里看到的,不管矿场、窑子、监狱、传销,还是别的什么鬼地方,最憔悴的那个,往往也是最清醒的那个。

落叶老师一边轻描淡写地说着,一边又提起了那句令人想到便会遍体生寒的话。

“人,是可以被驯服的。”

以前落叶老师解析恐怖题材的时候曾经分析过,比起“恐怖”这种瞬时刺激,长期的紧绷,长时间如履薄冰的担惊受怕,是真正会磨灭人的精神意志的。意志被磨灭之后,人格全失,但求一死。

笔者以前对于洗脑这种事情很难理解,完全无法想象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为什么会抛弃自己原本的三观和人格,完全变成丑恶思想的傀儡,在脱离了操控之后不喜反悲,明知道自己是受害者却依旧心甘情愿,甚至会把受到的伤害归结为自身的错误。

现在,有些理解了。

原来有的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下,保持思考和清醒,真的是很痛苦很痛苦的事情。

当“自我”和“痛苦”绑定的时候,选择“解脱”,似乎,也并不应该遭受太多的苛责吧。

在意志磨灭、精神崩溃的情况下,在茫然无措、永无出路的惊惧之中,向他们伸下来的绳子,在外人看来或许是绞索,可是在深渊里的人看来,那却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产生依赖,也许也仅仅是值得怜悯的吧。

“而旧社会,之所以是丑恶的,可是很多人只以为恶行便是恶的一切。不是的,它最大的、最恐怖的恶,就是人为制造了这样一个深渊。”

我听着这话,心里一闪,好像抓到了什么,猛然一惊,几乎毛骨悚然。寒意涌上脑后,我一下子竟仿佛能透过《骆驼祥子》的文字看到什么模糊的光影。

没有接着说话,我翻着书,横竖抓不住模糊的灵光,仔细看了半天,才看清了落叶老师写在字缝里的字。

红笔如血,力透纸背,我看懂了,满页写着只有两个字是‘吃人’!

“你说这是不是吃人?先吃人格,再吃人权。在这种社会,剥削二字都是对这种行为的美化,洗脑都不足以形容资本的肮脏。前辈们仅仅用麻木二字来形容这种状态,这样的控诉,不及其对人性的亵渎之万分之一。”

是的,这就是“吃人”!

落叶老师话锋一转,回到了 “秋季第一杯奶茶”这个话题上。

这事看上去是割韭菜,类似的见太多了,消费主义,服从性测试,金钱至上,专业术语你比我知道的多,可是专业术语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其实是一种阻碍你继续思考的闸门。你应该理解,这是一个危险的开始——整个信息环境为资本服务。

资本的喉舌不会讲:这个东西好,所以你买。

它先把女孩子忽悠得非常作,非常难讨好,让情侣的日常相处中充满了没有答案的折磨,然后提供一个花点小钱就能哄开心的方法,诱使你也跟着上钩。

文娱业用了许多年,把不要跟女朋友讲道理这个概念轰炸在人们的常识中。

清醒又不受欢迎的单身狗,或是无脑但受欢迎的现充,二选一吧。

这招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此——洗脑一个人,再通过社会关系扩散开来,进而捆绑一群人,顺带侵蚀它的敌人。

笔者忽然想到,结婚钻戒也是这个套路,比钻石永恒的东西多得多,但通过“钻石和爱情永恒”的捆绑和洗脑,逼迫人们为爱情出钱。

这种个例,大家心知肚明就算了,可怕的是这种不知不觉,潜移默化。

而且,越来越多,捆绑你的社会关系,让你无从逃避。

“这就是宣传的秘密: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宣传对象,让他甚至察觉不到自己被宣传影响了。宣传当然要有一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必须巧妙地隐藏起来,让人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戈培尔 纳粹德国宣传部长

信息时代,越是在网上胡吃海塞的人,越是兼具马首是瞻和自以为是这两个特征,自以为接纳信息很多很聪明,其实已经被根深蒂固地忽悠了。

笔者感到细思极恐,广告正是这样,不断在各种地方重复,最终让人在购物做选择时,下意识就联想到广告的内容——落叶老师告诉我,这个想法太肤浅了。

广告是正常的。可怕的是,可怕的观念潜伏在正常的广告中,最终被人习以为常,甚至想不起正常的世界,本应是什么样了。

现在是割韭菜,明天是剥削,离吃人,真的不远了。

资本的经理人——资本家适应社会变化的速度,比政府要快,比平民百姓的思考要快,比其他社会集团都要更快。他们会是第一个尝试驾驭新的社会规则的群体。

【自我思考会遭受痛苦→按照自己的想法会被骂作直男,女朋友还会闹腾】

【勾结的官员和资本家有完全的解释权→女朋友说生气就生气,而且不可以用理性思维来平息】

【清醒如熬夜,维持自我迷茫又痛苦→恋爱最初的热度过去之后,每一个明天都充满了不确定的矛盾和“作”】

【给你示范底层贫民的生活,告诉你“堕落但轻松”→大量“模范男友”和被哄得很服帖的女朋友的宣传】

然后,是最重要的。

【骆驼祥子里超贵的创业成本,让祥子攒了两三次钱无果后就彻底崩溃→现代人超贵的时间成本,超少的业余精力,超高的恋爱消费,还有被折磨得很脆弱的精神,经不起折腾的生活平衡,谈两三次失败的恋爱后,还有时间和精神去用“真心”去经营一段感情吗?】

这个时候,资本就可以出手了。

【来,签了这份卖身契,我们就不打你了→看,我们的宣传帮你省心了,什么额外的心思都不用花,买了这杯奶茶,女朋友就会开心了】

【施害者的指令代替了受害者的思考→资本家的宣传代替了消费者的思考】

【可能的最后:我错了/女朋友错了,资本家没错,还得说声谢谢,分手,开始下一段被绑架的快餐恋情……】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让资本的喉舌替自己思考,变成金钱媒体的提线木偶的时候……

笔者有些不敢想下去,便急切地询问:这该怎么办?

落叶老师没有搭话。再一看,老师趴在讲桌上,睁开了半只眼睛,面有怠色。

“生活已经如此疲惫……

我选择装睡。”老师答。

可是,饿虎是不挑剔死尸的。一念至此,便愈发觉得,觉得资本带着倒刺的舌头流着口水,从我的脸上舔过,似乎在提前品味下一顿的美餐。

————后记分割线————

回头整理草稿的时候,我忍不住问, @落叶已安 专门研究过《骆驼祥子》吗?

落叶老师说,不啊,就当年初中时候看过一遍,忘完了,而且后面那篇断魂枪比骆驼祥子好看多了,这个他才记忆犹新。

我不禁疑惑,那你怎么确定,小说里面有那些内容?我按图索骥都找了半天。

老师说,其一,这是对文坛大家的洞察力的信任。

或许还有默契,我想。

“那其二呢?”

“我倒是不研究民国历史,”落叶老师笑了笑,说:“但是,历史,总是循环的。”

user avatar

唉,我说兄弟们,现在打拳是不是出现跨性别人传人了啊,咋还这么上纲上线的。

就奶茶这种东西,秋不秋天的不都是一样喝?小姑娘小小子,嫌纯打炮太枯燥,巧立名目整点活,这不是很正常的嘛。要是整不起快乐柠檬,你就给人整个蜜雪冰城。十块钱,十块钱你有没有?

这拳等她跟你要秋天的第一辆玛莎拉蒂的时候再打我看完全来得及。奶茶,说了一大圈,说到底不就是个奶茶吗,开个房还得三五百呢。

女人真的就有你们想得那么坏吗?街边48块钱仨小时的小旅馆每天照样炮声隆隆,这里面我看绝大多数的也并不是黑兄弟吧。人家就图你这三十五十的奶茶钱?应该也不至于吧。

小姑娘小小子,巧立名目整点儿活是好的,说明你们还年轻,整得动,花三十五十的就能整来那么多的浪漫与快乐,等你们到了我们王菊 @不想上吊王承恩 这个年纪,花几千几万也整不来的,没办法,生活的压力有时候就是会这样压在中年人脆弱的身心上。等你们回忆起小的时候,见面能先一起吃个饭而不是直奔主题的那都算是柏拉图模范男女,你吃慢了姑娘还会催:吃完了没?怎么还没吃完?不好吗,为什么要打拳,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有什么意思,到了中年都没什么可以回忆的。

如果你们非要逞一下口舌之快,不如回复人家姑娘,“俗话说,八月八,吃*バ。在这一天,女孩子会向喜欢的男孩子索要秋天的第一顿*バ,以表达自己的爱意。”

user avatar

古代的暴君穿越到了今天,都要惊掉下巴之后赶紧拿出小本本做笔记,原来巧立名目、重赋苛税还能这么搞?学习了,学习了,respect,respect。

本质就是要打钱,但是明目得立足,要合理中带点可爱、文艺里掺点小资。你要说“秋天的第一卷卫生纸”估计就没这效果。

古今中外的214、314、七夕、圣诞、元旦、春节、中秋、国庆、妇女节、母亲节、儿童节已经不够用了;谐音梗的520和521也很难推陈出新了;资本强行发明出来一种叫购物节的东西,618、双十一要清空购物车;还想要钱咋办?那就无中生有、自创节日。

如今有了四季的每个第一天,之后就得有每个月的第一天,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每周第一天,周末的第一天,倒不如干脆直接一步到位,每天13点14分准时打钱就完了。

作为一个90初的女生,我其实是有点不解的。

谁还记得,十来年前最流行的、最值得炫耀的概念不是“打钱”,而是AA制;那时候大多女生都以主动要求AA制为自己追求平等、能力优秀、独立自主的象征。而且,当时的女生希望得到精心准备的礼物和约会,但若另一半直接给钱,反而会觉得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性格刚烈点的甚至觉得是侮辱人格。

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呢?这是一种恋爱金融结算系统的效率提升,还是一种女权主义的历史的倒退?(狗头)

如果说“我不是要打钱,我只是要仪式感”,那我们在收到52之后,把这钱发回去,给男票也安排个“秋天的第一包烟”、“秋天的第一个steam游戏”、“秋天的第一盒蛋白粉”之类的呀。

昨天我家二货被洗脑了非要给我喝奶茶,我退了三次抢了我手机也要我收,生怕我屈居人后会委屈,也生怕自己被当作不合格的男友。

没办法,那我也只能礼尚往来了(摊手

user avatar

别闹,这就是一层小布尔乔亚的包袱皮。

你要是只说“秋天”,那秋天的什么?果实?丰收?气候?不行,没意思,没格调。

你要是只说“第一”,第一什么?第一个到单位?考试第一名?感觉还是不够特立独行。

只说“奶茶”?奶茶什么?好喝?拜托,又不是小孩子了。

但是,把上面这些一组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诶嘿,一种莫名其妙的气氛和文艺范儿就来了。

仿佛有那么一丝慵懒,恬静,温暖,若隐若现的伤感……之类的?

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

反正看起来很厉害就是了。

以这个为模板,可以套很多东西。

“秋天第一套房”,“秋天第一辆车”,“秋天第一个红包”……

总之,这比单纯的物质看起来多了那么一些“精神文明”。

内涵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内味儿”。

不过呢,既然是梗,那就迟早被玩坏,脱离其本来面目。

坐等“秋天第一泡屎”,“秋天第一张化验单”,“秋天第一条秋裤”,“秋天第一台手术”,“秋天第一件案子”,“秋天第一次死刑”(没毛病,秋后问斩)乱七八糟的出现。

user avatar

当然是奶茶商家要赚钱的梗。不仅迎合了广大女性朋友各种甜甜爱爱关心的需求,而且对于需要立更多名目来刺激消费的商家们也是一种启发。

话说,奶茶不健康,不如泡杯中药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