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说文解字上「亼」这个字像极了拉丁字母A可为什么不读/eɪ/而读jí?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和语音对应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之所以“亼”这个字虽然形似拉丁字母A,却不读 /eɪ/ 而读 jí,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源头与性质的根本差异:

“亼”的起源与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亼”字的本源。在《说文解字》中,“亼”的解释是:“会合也。”意思是聚集、会合。“亼”的字形,本就象形会聚之意。它不是一个独立创造的符号,而是对一个概念的直观描摹。其造字初衷,是为了表达“聚集”这个动作或状态。
拉丁字母A的起源与演变: 相反,拉丁字母A(以及希腊字母Alpha)源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最初可能描摹的是牛头或犁铧的形状,其意义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最终成为一个抽象的字母符号,代表着一个特定的语音。

简单来说,“亼”是中国古代对“会合”这一概念的象形表达,“A”则是西方字母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语音单位。它们虽然在某种历史巧合下,字形产生了视觉上的相似,但其造字本源、语义指向和所处的符号系统是完全不同的。

二、 音值“jí”的由来:

中古汉语的音系与“亼”: “亼”字在中古汉语时期(大致为南北朝到隋唐)的发音,根据《说文解字》的音注以及后世的音韵学著作(如《切韵》),其声母通常是零声母(或称为喉音),韵母是“集”韵(或称“集”部)。在古代汉语中,很多字的发音本身就带有特定的音调和韵母。
“亼”作为部首与偏旁的读音: “亼”字在汉字体系中,更多地是作为偏旁部首出现,例如“集”、“急”、“极”等。在这些组合字中,“亼”通常承担表音的作用,而其自身的发音就成了这些字的“音符”之一。

比如,“集”字,其字形为“集”字下面一个“木”,上面是“亼”。《说文解字》中解释“集”是“众鸟止于木”。这里的“亼”就贡献了“集”字的读音。而“急”字,“亼”和“心”组合,同样取“亼”之音。这些字的读音经过历史演变,最终稳定下来,我们今天读到的“jí”(或者更早期的类似发音),就是从中古音演变而来的。

语音演变与历史传承: 汉字的读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发展、地域交流、方言影响而不断变化的。中古汉语的音值到现代汉语,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但“亼”字的读音“jí”,作为它在汉字体系中的固定音值,已经通过文言文、古籍以及后来的规范化被传承下来。

三、 为什么不是 /eɪ/?

语音系统的差异: 拉丁字母A的发音 /eɪ/(或类似音)是西方拼音文字语音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这种发音规则和发音方式,与汉语的语音系统是完全不同的。汉字的读音是根据其自身的语音演变规律来确定的,不会因为与外来文字(如拉丁字母)的视觉相似性而改变。
“借用”与“相似”的区分: 汉字体系发展了数千年,积累了大量的字形和读音。如果因为一个字形与外文符号相似,就去套用外文的读音,这在文字学上是站不住脚的。汉字是独立发展的,其语音系统也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虽然我们今天会学习外语,知道拉丁字母A的发音,但这仅仅是知识的增加,并不会改变“亼”字本身在汉字中的读音。

总结来说:

“亼”字之所以不读 /eɪ/ 而读 jí,是因为:

1. 其源头和意义与拉丁字母A截然不同,“亼”是象形会合之意,而“A”是西方字母的语音符号。
2. “jí”是“亼”字在中国汉字语音系统中的历史传承音值,它作为偏旁部首为很多字贡献了读音,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被固定下来。
3. 汉字的读音遵循其自身独立的语音演变规律,不受外来文字形体相似性的影响。

您观察到的“亼”与“A”的相似性,更多的是一种“形似”,而不是“神似”或“音似”。文字的形体演变有时会产生有趣的巧合,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之间存在直接的语音对应关系。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汉字和不同文字系统的独特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看:

“亼”这个字像了拉丁字母A;

“亼”这个字像了希腊字母Δ;

“亼”这个字像了韩文字母스;

…………

它像了这么多的字母,当然应该读“ji”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和语音对应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之所以“亼”这个字虽然形似拉丁字母A,却不读 /eɪ/ 而读 jí,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源头与性质的根本差异: “亼”的起源与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亼”字的本源。在《说文解字》中,“亼”的解释是:“会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