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用声音攻击的生物?

回答
是的,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生物能够利用声音进行攻击,或者说声音是它们重要的攻击或防御手段。这些生物的声音攻击方式多种多样,效果也各不相同。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生物及其声音攻击方式:

1. 鸣声震慑与驱逐类:

这类生物利用强大的、令人不适的鸣叫来震慑、驱逐捕食者或其他竞争者,达到一种间接的“攻击”效果。

猫头鹰 (Owls):
方式: 许多猫头鹰拥有低沉、带有回响的叫声,有时甚至是尖锐、撕裂般的嚎叫。尤其是在繁殖季节或领地争夺时,它们的叫声会变得更加响亮和具有侵略性。
原理: 这种声音往往出乎意料地响亮和刺耳,尤其是在寂静的夜晚,能够让潜在的捕食者(如狐狸、野狗)感到不安和警觉,认为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强大的、有领地意识的个体,从而选择回避。有些猫头鹰的叫声甚至带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可能与它们捕食者的感知系统有关。
详细: 猫头鹰的听觉系统非常发达,它们能够准确判断声音的来源和距离。它们利用自身声音的频率和音量来“标记”自己的领地,并向同类传递信息。当受到威胁时,它们发出的叫声可以同时达到警告和恐吓的目的。一些研究表明,特定的猫头鹰叫声频率可能对某些动物的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某些鸟类 (如鸦科、鹦鹉科):
方式: 鸦科鸟类(如乌鸦、喜鹊)和一些大型鹦鹉拥有非常响亮、尖锐且常常是刺耳的鸣叫声。
原理: 它们通过集体的、嘈杂的鸣叫来驱赶入侵者,例如捕食鸟类或其他威胁。这种持续的噪音轰炸会干扰捕食者的狩猎,或者直接吓退它们。
详细: 鸦科鸟类在遇到蛇、猫、猛禽等捕食者时,会发出警告性的“嘎嘎”声,并召集附近的同伴。这种集体鸣叫被称为“报警叫声”或“聚集叫声”,其目的是吸引其他同伴过来支援,形成数量优势,通过声音和数量共同驱赶敌人。鹦鹉的叫声则更加多样,有些鹦鹉的尖叫声非常高亢,足以让小型捕食者感到不适。

2. 声波攻击与干扰类:

这类生物能够产生特定的声波,直接作用于目标,使其感到不适、迷惑甚至受伤。

抹香鲸 (Sperm Whales):
方式: 抹香鲸通过发出非常强大的“咔哒声”(clicks)来进行回声定位,以捕捉深海中的鱿鱼等猎物。但这种咔哒声极其响亮,可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230分贝以上。
原理: 它们产生的强有力声波可以用来震晕或惊吓猎物,使其更容易被捕获。一些科学家推测,这种高强度的声波甚至可能对附近的生物造成物理伤害,尽管这方面的直接证据相对较少。
详细: 抹香鲸通过其巨大的头部中的鲸脑油(spermaceti organ)产生并聚焦这些声音信号。它们可以精确地控制声波的指向性和强度。在捕食时,它们会发出连续的咔哒声,当接近猎物时,声音频率会加快,强度也会增强。研究表明,这种强烈的声波可能导致猎物的内脏震动或产生短暂的失能状态,从而方便抹香鲸捕食。

某些蝙蝠 (Bats):
方式: 大多数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导航和捕食昆虫。然而,有些蝙蝠,特别是吸血蝙蝠,能够发出特殊频率和强度的超声波。
原理: 有些吸血蝙蝠会利用低频、非回声定位的超声波来探测牛、马等大型哺乳动物的呼吸声和心跳声,以定位其最适合吸血的部位(如颈部静脉)。虽然这更多是一种探测手段,但其发出的特定声音可能对被探测的动物产生一定的干扰。
详细: 除了定位,某些吸血蝙蝠还会针对宿主发出特定频率的声音,研究表明这些声音可能干扰宿主的神经系统,使其更加放松或不易察觉。虽然不是直接的“攻击”,但这种利用声音来“麻痹”或“迷惑”猎物的方式非常巧妙。

某些鱼类 (如海豚、虎鲸):
方式: 海豚和虎鲸(尽管严格来说是鲸豚类)都能够发出非常强烈的声波,包括高频的尖叫、哨声以及低频的脉冲声。
原理: 在捕食过程中,它们会利用“声波攻击”来分散、惊吓甚至直接震晕鱼群。它们可以发出如同“声纳炸弹”般的巨大声音,让鱼群在瞬间失去方向感或因巨大的声压而受伤,从而更容易被捕获。
详细: 海豚和虎鲸的声学能力非常惊人。它们可以通过声波束来精准地锁定和追踪猎物。当它们攻击鱼群时,会发出密集的高强度声波,导致鱼群散开,产生混乱。这种混乱使得鱼群更容易被它们分割并各个击破。科学家甚至观察到,在极端情况下,虎鲸发出的超声波可能对较小的鱼类造成内部损伤。

3. 模仿与欺骗类(间接攻击):

这类生物利用声音来模仿其他更危险的生物或发出误导性的信号,以达到防御或捕食的目的。

某些蛇类 (如响尾蛇):
方式: 响尾蛇的尾部末端有一个由角质环组成的“响环”,当蛇受到威胁或准备攻击时,会快速摆动尾巴,产生独特而响亮的“沙沙”声。
原理: 这种声音是一种警告信号,旨在告知潜在的捕食者“我在此且有毒,请勿靠近”。这种声音可以有效地阻止许多动物靠近,避免了正面冲突。
详细: 响尾蛇的响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声波攻击”,而是物理振动产生的声响。但它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其效果与声音攻击相似。响尾蛇通过肌肉的快速收缩,使得响环内的角质片相互碰撞产生声音。声音的频率和响度都可以根据蛇的意愿进行调整。研究表明,响尾蛇会根据威胁的距离和类型来调整其响环声的模式,比如当敌人更近时,声音会更响亮、更急促。

某些昆虫 (如某些蟋蟀、蝈蝈):
方式: 一些昆虫会发出特定的声音来吸引配偶,但这有时也会吸引它们的捕食者。然而,有些昆虫会发出模仿捕食者声音的信号来防御。
原理: 例如,一些 كاتربiller(毛虫)在受到攻击时会发出高频的咔哒声,科学家认为这种声音可能模仿了某些捕食者(如鸟类)的叫声,从而吓退更高级别的捕食者,或者误导它们以为自己是同类。
详细: 这类声音模仿非常复杂,需要对声音的频率、节奏和音量进行精确的控制。如果模仿成功,能够有效地欺骗捕食者,将它们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向,或者让它们认为眼前的猎物不值得攻击。

总结:

生物利用声音进行攻击的方式多种多样,从简单的震慑驱逐到复杂的声波干扰和欺骗。这些声音攻击手段反映了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发展出的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它们的声音攻击不仅仅是简单的噪音,而是经过精确演化,能够有效地影响其他生物的感知、行为甚至生理状态的复杂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野兽先辈在咆哮。

听,你听见了吗?

这声音非同小可。

听,你听见了吗?

他利用着红茶昏睡民众。

他训练着空手部让人信奉。

他的王道征途准备发起进攻。

侵略你,和nonke们。

木村远野啊,拿起武器,把先辈加以打击。

在先辈泡好红茶之前,就把他的茶杯打碎。

如今世界高举nonke主义,且后辈不再孤立无援。

我们团结坚定,一致奋战到底,给世界带来永远的和平。

我们团结坚定,一致奋战到底,给世界带来永远的和平。

个人魔改版《公开集结》。

user avatar

在吗在吗美女在吗给个照片看看美女在吗在吗有没有素颜照在吗在吗美女在吗

user avatar

有。枪虾科(学名:Alpheidae)的节肢动物可以用特化的巨螯在水下打出空泡,空泡炸裂时产生约 190~210 分贝的噪音和持续数纳秒的发光,能震碎玻璃、杀死 1.8 米内的小鱼。

一些口足目(螳螂虾,学名:Stomatopoda)节肢动物可以高速挥动螯足,产生和上述情况类似的空泡。螯足本身的击打和空泡炸裂时的冲击可以连续作用于猎物,将其坚硬部件击碎[1]

人已经研发了许多声波武器,主要是非致命的、驱赶人群用的设备,例如美国的长距离扬声装置(LRAD)、我国的类似设备和便携式声波设备、防暴盾牌内置声波设备。人制造的噪音污染可以杀死多种海洋生物,这通常不是故意的。

一些鲸鱼发出的巨大声音看起来可以在近距离对其它动物造成伤害,例如抹香鲸在水下发出的 230~240 分贝的声音可以对近距离的人造成严重伤害,抹香鲸在空气中也可以发出 174 分贝的声音,能震破附近的人的耳膜。但它们并不主动这样做。

二十世纪末,关于“齿鲸能用短暂的强声波让猎物变得虚弱”的假说在科学界抬头[2],但这想法缺乏证据。科学家在实验室对宽吻海豚和逆戟鲸经常吃的鱼种播放这些海洋哺乳类在捕猎时发出的超声波,以记录中这些动物发出的最大音量,都没有对鱼造成任何伤害的迹象[3]。另一些科学家在实验室对鱿鱼播放齿鲸捕猎时发射的超声波,在 226 分贝下都没有观察到什么反应[4]

不过,做实验用的鱿鱼并不是抹香鲸在自然界猎杀的那些物种。这个可能性仍然没有被排除。

参考

  1. ^ S. N. Patek, R. L. Caldwell; Extreme impact and cavitation forces of a biological hammer: strike forces of the peacock mantis shrimp 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J Exp Biol 1 October 2005; 208 (19): 3655–3664. doi: https://doi.org/10.1242/jeb.01831
  2. ^ Norris, Kenneth S., and Bertel Mohl. “Can Odontocetes Debilitate Prey with Sound?”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vol. 122, no. 1, 1983, pp. 85–104. JSTOR, www.jstor.org/stable/2461008
  3. ^ Benoit-Bird, K. et al. “Testing the odontocete acoustic prey debilitation hypothesis: no stunning result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20 2 (2006): 1118-23 .
  4. ^ Wilson, M., Hanlon, R., Tyack, P., & Madsen, P. (2007). Intense ultrasonic clicks from echolocating toothed whales do not elicit anti-predator responses or debilitate the squid Loligo pealeii Biology Letters, 3 (3), 225-227 DOI: 10.1098/rsbl.2007.000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