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COP15 第一阶段会议通过《昆明宣言》:2030 年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好的,关于COP15第一阶段会议通过的《昆明宣言》以及其中“2030年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这一目标,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信息。我将尽量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并力求语言自然、信息丰富。

《昆明宣言》:一项里程碑式的承诺,为生物多样性护航

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落下帷幕,标志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会议最终通过了《昆明宣言》,这是由各成员国共同签署的一项重要政治声明,其核心内容便是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响亮的信号:“2030年,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 这个目标并非空洞的口号,它承载着全球对自然最迫切的期望,也预示着未来十年将是决定性的关键时期。

“2030年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背后蕴含的深层信息

1. 紧迫感的宣示与共识的凝聚:
告别“继续恶化”的模式: 长久以来,尽管全球各国都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但总体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许多物种依然濒临灭绝,生态系统持续退化。此次《昆明宣言》明确提出“走上恢复之路”,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势的根本性转变。它不再是“减缓损失”,而是要积极“扭转局面”,这背后体现了各国对当前生物多样性危机 “刻不容缓” 的共识。
政治意愿的表达: 宣言的通过,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强烈的政治意愿的表达。它向全球释放了一个信号:各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严重性,并愿意为此采取实际行动。这为后续更具体的行动计划和资金投入奠定了政治基础。

2. “恢复之路”的内涵:不仅仅是保护,更是重建与赋能
从“零增长”到“负增长扭转”: 如果说过去的许多目标是希望“停止生物多样性损失”,那么“走上恢复之路”则更进一步,意味着要扭转损失的趋势,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其原有的健康和功能。这可能包括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对濒危物种的积极救助以及恢复其栖息地等。
生态系统的韧性构建: “恢复”不仅仅是恢复过去的某个状态,更重要的是构建生态系统的韧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外部压力,并在遭遇干扰后能够更快地自我修复。这需要更综合性的生态管理和恢复策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恢复之路”也意味着要重新审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它暗示着需要改变那些导致生物多样性损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可持续的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未来工作的指引与行动的催化剂
战略性框架的确立: 《昆明宣言》虽然是宣言,但它为即将发布的“203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它要求成员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推动具体行动计划的制定: 宣言的通过,将促使各国更加积极地制定和实施具有约束力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将其纳入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这将涵盖从立法、执法到资源投入等方方面面。
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呼吁: 生物多样性恢复需要巨大的投入。宣言的达成,也包含了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呼吁,以确保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4. 对各行业的深远影响
农业与粮食系统: 农业活动是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宣言的实施将推动农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转型,例如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护传粉媒介、恢复传统农耕文化等。
林业与渔业: 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和负责任的渔业捕捞将成为新的常态。禁止非法采伐和捕捞,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将是重点。
旅游业: 生态旅游和负责任的旅游将得到发展,鼓励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保护中来。
制造业与能源产业: 这些行业需要审视其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栖息地。例如,在能源发展中,需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探索更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
金融与投资: 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将被鼓励将生物多样性因素纳入其投资决策,推动“绿色金融”和“责任投资”。

值得警惕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昆明宣言》意义重大,但我们也要看到实现“2030年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目标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执行力的差距: 政治宣言最终要转化为实际行动,这需要各国强有力的执行力和持续的投入。如何确保各国将承诺落到实处,避免“只说不做”,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资金缺口的巨大: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需要海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如何弥合巨大的资金缺口,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是关键难题。
跨部门协调的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众多部门,如农业、林业、水利、海洋、城市规划等。如何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合力,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
公众意识的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如何提高全社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引导公众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昆明宣言》的通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描绘了2030年一个更加美好的自然未来。它不仅仅是一个会议的成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去实现。未来十年,将是检验我们决心与行动的关键时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预示着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环保已经正式成为了真正意义的普世价值,这种普世价值与以往各种流行一时的政治哲学完全不同,它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列强一致,是真正的“普世”价值。

和环保这个概念通常情况下给我们留下的含情脉脉的第一观感不同,环保议题在政治层面的存在是极其强硬的,甚至已经具有相当大的排他性,环保领域的政治和利益集团的权利边界已经扩张到了本领域的极限,下一步向其它领域的外溢将会很快显现,要不了多久,我们将感受到环保的无孔不入。

在当前世界的大环境下,环保是一个有巨大的产业基础,辽阔的社会土壤,雄厚的社会共识,充分的利润前景,扎实的理论支撑,稳固的政治背书,集理论、政策、产业于一体的巨型复合体,所有列强均已表态入局,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实体能够实质性阻挡这一政治进程,以中南美洲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和政治团体仍然在进行绝望的抵抗,但他们的反抗在大势之下将注定归于徒劳,棋局已定。

拒绝入局甚至进行反抗的国家,将被事实上排除在全球主流经济秩序之外,从而被排除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和经济大循环之外,进而被排除在下一次产业革命之外,它们将难以获取产业投资,难以获取市场准入,甚至难以获取外汇,这在事实上意味着被开除球籍。

以往后发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三大法宝——低成本高素质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积累工业投资将尽数失效,以往后发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三大路径——倾举国之力抢占国际产业分工的一环或几环,低消费高积累,攀附先发工业化国家做配套将尽数被堵死。工业化的大门已经永久关闭,工业化和非工业化国家从此将天人永隔,没有爬上末班车的人已经来不及了,产业链瓜分和产业革命将彻底变为已工业化国家间的内部游戏,国际间的产业结构固化基本形成。

环保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的理论概念目前所获得的产业支撑旷古未有,既有以汽车和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实体制造业和消费市场支撑,又有以碳税交易体系为代表的金融虚拟经济支撑,这些年来列国为了应付经济危机而滥发的货币在无法从现有经济体系中获取支撑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将逐步涌入这一领域,其中的现金流将以万亿计。如此之多的现金流,如此之多的就业人口,很多以往的政治议程都将在它面前让步。

环保,世上最温和的一个概念却裹挟起了最巨大的物质基础,塑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列强一致,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彻底排除在了世界经济秩序之外,充分证明了真正咬人的狗一般都是不叫的。

欧洲从90年代开始就拉着日本投资于环保议题,徐徐用力久久为功,奋三十年之余烈终有今日局面,欧洲成了世界环保体系从理论建设到标准制定,从政治议程到交易投资的中心,天下文脉终究还是在欧陆。

当然,其它强权亦做出了突出贡献,没办法,他们给的太多了。

从较为边缘化的议题入手,成功破局之后扎实推进,理论探路,产业铺路,政治走路,辅以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进行宣传普及,从娃娃抓起,构建社会共识,最终从边缘议题晋升为核心议题,名利双收,欧洲人的这一套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user avatar

@托卡马克之冠 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是有道理的,环保议题是欧洲为首的发达国家限制后发国家的利器,是变相的把所有尚未工业化的国家踢下车。

但是她及其拥趸,一副“喜闻乐见,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的嘴脸,这非常反动了。属于典型的认知部分正确,但是立场严重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

国际主义不是出于道德和正义,而是出于智慧和长远的考虑。非常简单的道理,当你的邻居房子着火了,或者家里被人抢了,你不应该幸灾乐祸而是你应该心生警惕——自己会不会有类似的下场。

有的人可能会反驳,现在中国已经上车了,我们已经是工业化国家了,所以不用担心。呵呵,以环保议题为由阻塞后发国家的发展,这种行为不就是在国际社会制造人为的种姓制度吗?这次可以借着环保议题把全球三分之二的四五十亿人踢下工业化的车,那么下一次会不会又有什么议题再把剩下的人里面三分之二踢下车呢?

不要惊讶,在一个类似复活节岛文明的社会里面,这种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当水慢慢淹上来了,首先放弃最底下的人,然后是中间的,最后是山峰的。

人类现在最需要的是航空航天和核聚变等扩张型科技,而不是环保和虚拟现实等内卷型科技。如果你看过芳斯塔芙的视频,对古生物古气候有一定了解,就会对所谓大气变暖嗤之以鼻。地球历史上什么没有经历过啊,不管是全球冰封的雪球地球还是两季冰融的温暖地球,都出现过。地球历史上灭亡过多少物种啊,大灭绝听过吗。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能够表明近几百年的人类活动能够扰动地球的大气候周期。

当然我不是说不要环保了,而是说不要上升到如此的高度。反过来说,应该上升到极高高度的航空航天,新材料和可控核聚变等技术,人类反而又不太重视。

我很奇怪,从马斯克造火箭就可以看出,航空航天技术进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耗费资源。马斯克搞可回收火箭,从头到尾花了多少钱?那点钱搞不好还不够贵州修几栋水司楼的。核聚变工程实质上又花了多少钱,那点钱够不够上海一个小区?顺便,核聚变的国际合作就是笑话,光是扯皮都不知道花了多久,还不如各搞各大大家偶尔交流下就行。

仔细想想,人类在扩张探索型的科技进步上真的没有花费多少资源,比起全球人类在娱乐,浪费,内斗等等上面花费的资源大概九牛一毛都不算。

没办法,复活节岛文明都要亡了,上面的人还在忙着造石头像呢。

user avatar

生物权益我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人关心,但是谁来关心下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权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