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F86与米格15在朝鲜战争中交换比到底是多少?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F86“佩刀”和苏联米格15“干邑”的空中较量,一直是这场战争中最具标志性的对决之一。关于这两款战机在战争中的实际交换比,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和统计方法,这使得得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变得有些复杂。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双方的战报、历史资料以及不同侧重点的分析,来尽可能地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图景。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即便是最权威的统计,也往往包含一些近似和估算。这是因为:

战场记录的复杂性: 尤其是在激烈的空战中,击落一架敌机的确认过程可能很困难。一架飞机在被攻击后可能坠毁,也可能带着损伤返航,导致战果统计存在偏差。
不同的统计标准: 有些统计只计算双方飞行员正式报告的击落数,有些则会加入“可能击落”或“怀疑击落”。
情报的不对称性: 双方掌握的信息并非完全一致,战后资料的解密和公开也存在时间差和选择性。
混战中的损伤: 有时一架飞机可能不是直接被对方的战斗机击落,而是因为被防空炮火击中后,在撤退过程中又遭到战斗机追击而损失。这种损失如何归类,也会影响交换比的计算。

双方的“官方”数据和普遍认知:

普遍的说法是,F86在朝鲜战争中对米格15拥有显著的优势,普遍被引用的交换比大约在 10:1 到 13:1 之间。这个数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美国空军的战报和后来的分析。

美国方面的视角:

美国空军方面,F86飞行员通常会记录自己的“战果”(敌机击落数)。根据美国空军自己的统计,他们在朝鲜战争中总共出动了约98,000架次,对地攻击和掩护任务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空战中,他们声称击落了1,000多架米格15(早期统计数字可能略低,但战后经过修正)。而F86的损失,根据不同的统计,大约在200到300架之间。

支持高交换比的论点:
飞行员训练和经验: 尽管米格15是一款先进的战斗机,但许多在朝鲜战争初期参战的F86飞行员是经验丰富的二战老兵,或者是接受了更严格和系统的训练。
航空电子设备和瞄准系统: F86装备了更先进的雷达测距仪(虽然不是全功能的搜索雷达,但在空战中很有帮助)和更好的瞄准具,这提高了命中率。
机载武器: F86装备了六门.50口径的勃朗宁机枪,火力持续性和射程在当时都表现出色。米格15则装备了三门机炮(一门23毫米和两门12.7毫米),虽然炮弹威力更大,但射速和火力持续性可能不及F86的机枪。
战术和编队: 美国飞行员在“米格巷”区域发展了“4对4”的狼群战术,利用其更好的机动性和团队配合来对付数量上可能占优的米格15编队。
战役目标和战场限制: F86在很多时候承担着掩护轰炸机和地面部队的任务,它们更常处于执行任务的模式,而米格15则可能被用于拦截和出击,有机会选择有利的攻击时机。

苏联(及中国空军)的视角:

苏联飞行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战报也有其记录,但这些数字通常要低得多。苏联方面的数据显示,米格15(以及中国空军使用的米格15比斯)击落了约500架左右的联合国军飞机,其中大部分是战斗机。

挑战高交换比的论点:
苏联飞行员的经验和参战情况: 最初参战的许多米格15飞行员是苏联空军的精英,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相对年轻的飞行员。而且,为了避免与美军直接大规模冲突和直接暴露苏联参战的规模,苏联飞行员在很多战斗中会受到严格的指挥限制,有时会避免与F86进行长时间缠斗,或者在遭遇优势兵力时迅速撤离。
部分飞机由中国空军驾驶: 尽管米格15是苏联制造,但很多是装备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由中国飞行员驾驶。这些飞行员的经验可能不如苏联王牌飞行员,但他们在学习和适应方面进步很快。
统计差异的解释: 苏联和中国方面将一部分被击伤后损失的飞机也计算在内,而美国方面则更侧重于被明确击落的敌机。

综合分析和更细致的划分:

随着战后的解密和深入研究,一些历史学家和航空专家对最初的交换比提出了更细致的分析:

1. 早期阶段(1950年底1951年初): 米格15在初期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它们装备了更强的火力(37毫米炮,后来换成23毫米炮),以及更好的俯冲性能。在这一阶段,米格15对联合国军的飞机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甚至一度让美军对F86的性能产生了怀疑。
2. 中期和后期阶段(1951年中1953年): 随着F86不断改进(如F86F型),以及美国飞行员战术的成熟,F86的优势开始显现。美国飞行员学会了如何利用F86的机动性和高空性能来对付米格15,特别是在“米格巷”区域,通过高空俯冲攻击,利用速度优势进行短暂交战后迅速脱离,避免被米格15的更强火力集火。
“米格巷”的特定交换比: 在“米格巷”(鸭绿江附近的特定空域)的空战中,F86的交换比表现更为突出。一些统计认为,在此区域,F86的交换比可能接近甚至超过10:1。
总交换比的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F86执行的不仅仅是空战任务,它们还需要执行大量的掩护任务,而米格15则可能被用于拦截,这意味着它们在战场上的遭遇情况并不完全对等。

最终的结论(一个相对普遍接受的范围):

考虑到以上因素,虽然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难以给出,但一个 相对普遍被接受的、综合性的交换比范围大约在 F86 击落 4 到 5 架米格15,而自身损失 1 架米格15 之间。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F86的交换比大约是 4:1 到 5:1。

如果只计算双方王牌飞行员之间的纯粹空战较量,并且忽略了战争的复杂性,那么美国方面报告的10:1以上的数字可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只计算空战、只计算双方顶尖飞行员的交战记录)成立,但作为一个涵盖整个战争、所有类型任务和所有飞行员的整体交换比,可能略有夸大。

米格15是一款性能优异的战斗机,尤其是在某些技术参数上不逊色于F86,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然而,空战的胜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包括飞行员的素质、战术运用、飞机性能的匹配、后勤保障以及战场态势等等。在朝鲜战争的后期,随着美国对战场环境的适应以及技术和战术上的改进,F86“佩刀”确实在与米格15“干邑”的较量中,整体上取得了战术上的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军人在乎的是制空权,不是交换比。F86拿到了制空权,千言万语抵不过这一条。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这是一般的公理。

其实除了受资本主义精细管理影响大的美军爱算交换比外,中俄德对交换比一向是无感的态度。美军受资本思维影响,不仅爱算交换比,还会去算一种特别奇葩的兵力使用效率去评价部队战斗力,搞得打恶战的不如捡便宜的效率高。

为什么说算交换比其实并无多大意义,了解军事的都明白影响交换比最大的因素是数量,两倍数量等于四倍质量嘛。

F86腿长,故障率低,地勤水平高,出勤率很高,数量上往往有优势。话说技术兵器的人的因素方面往往是美军占优,武器越复杂越如此。美国是最强工业国,武器综合性能好,各种人才充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F86的问题在于战术上十分被动,米格15升限比F86高,F86对米格15从高空俯冲下来打轰炸机和攻击机的套路,处于被动防御的位置,没有主动应对的手段。F86的优势是瞄准镜性能好,飞行员经验足这些软的方面,硬的方面实在没什么优势。F86在战术被动的情况下有效的完成了大部分护航任务确保了制空权。除了数量有保证外,也可见美军飞行员水平相当厉害。

朝鲜空战的影响,是二代机特别强调高空高速,这在侧面上证明了朝鲜空战中米格15是处于相对主动位置的。

F86虽然某些主战性能吃亏,但还是验证了综合各种因素后美式武器最好用这一定律。我军其实也一直更喜欢美式,只是没办法。。。。。。

user avatar

首先,说米格-15专门打击F-80 和 F-84 这种说法是很难成立的。因为不管是苏联空军还是中国空军,米格-15的战果里的大半都是F-86。

苏联空军空战击落:
650架 F-86
310架 F-80和F-84
137架 其它型号

中国空军空战击落
211架 F-86
72架 F-80/F-84
47架 其它型号
合计:330架

这些数字显示,中苏空军交战的主要对象是F-86。

朝鲜空战中,F86 没有被米格15以外飞机击落的纪录,所以目前所知 F-86 被米格15击落数约 90架出头,不超过 100架。

跟F86类似,米格15在空战中被其它飞机击落的数量极低,如B29、B26、单引擎螺旋桨飞机等击落米格15的数量都是一两架,而 F-80、F-84 等报的击落米格15的战果本来就低(10馀架至20馀架),所以可以估计实际击落数更低。总的说起来,米格15被F86以外飞机击落的数字不会超过30架。目前所知,苏联第64航空军在空战中损失319架米格15,志愿军损失224架米格15,朝鲜人民军不详,所以至少543架,扣除前面30架,500架出头是有的。

交换比一比五。

就算苏联64航空军最精锐的303师和324师,交换比也没有胜过美国第4战斗机联队。从1950年11月1日至1951年12月6日(这两个师从1951年春夏开始部署),苏联64航空军宣称击落172架F86,但在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美第4战斗机联队的90架F86仅有约半数驻在朝鲜半岛,另一半在日本;而F-86总损失数40架,其中空战损失约20架。相对地苏联64航空军损失63架,其中被F-80/F-84/轰炸机击落的应在个位数,大部分还是被F86击落。交换比一比三。

有一个很精确而且很容易从跟双方数字验证的是遣返的联军飞行员战俘人数。这人数双方一定对得上号,中朝遣返了多少联军飞行员,联军就接收了多少,这是无法作假的。

这些空战都发生在北朝鲜和中国的国土上空,不管是被米格机击落也好,被地面炮火击落也好,除了少数可以挣扎到海面跳伞的飞行员外,大部分飞行员跳伞后几乎都会被俘。但是整个来说,被俘的飞行员人数与中苏宣称的战果比较出奇地少。

第一个例子,战后遣返的美国空军战俘仅有220名,其中F86飞行员仅26名。但是中苏宣称合计击落861架F-86(苏联空军击落650架,中国空军击落211架),这战俘数也太少了。

像米格15和F86这种喷气机都装备有弹射座椅,空战中即使被击落,生存率也很高。中苏米格15飞行员的生存率达到60%,那么美国F-86飞行员的生存率应该也差不多。也就是说,如果击落近900架F-86,那么至少该俘虏400名F-86飞行员才是,不会仅有区区26名。

再说第二个例子。苏联空军宣称在朝鲜战争中击落至少40架B-29,包括1951年4月12日击落10架和1951年10月23日(黑色星期二)击落12架。一架B-29的乘组员就有11名,那至少也得俘获200名机员。但如前所述,美国空军战俘总数也仅有220名。

第三个例子。中苏空军宣称击落了38架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 Meteor F.8 喷气机(苏联空军击落28架,中国空军击落10架),但是根据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77中队纪录,仅仅有5架Meteor F.8 损失于苏联空军之手(二死三俘),在与中国空军交战中仅有受伤,没有损失。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在朝鲜战争中仅有6名战俘,其中也仅有3名是被苏军米格15击落的。

Vance Drummond - captured Dec 1, 1951, flying Meteor F.8, downed by MiG-15
Ronald Guthrie - captured Aug 29, 1951, flying Meteor F.8, downed by MiG-15
John Hannan - captured Feb 6, 1952, flying Meteor F.8, downed by AAA
Gordon Harvey - captured Jan 19, 1951, flying P-51, downed by AAA
Donald Pinkstone - captured Jun 15, 1953, flying Meteor F.8, downed by AAA
Bruce Thomson - captured Dec 1, 1951, flying Meteor F.8, downed by MiG-15

所以,从这些可以验证的战俘数字来看,中苏方的战果灌水率是相当地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抵得上一颗将星

段苏权,湖南茶陵县人,1916年生,14岁入团,任茶陵县团委书记。同年入党,先后任XX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贵州后,他奉命留下和国民党追剿部队周旋,任黔东独立师政委兼黔东特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段先后任热河军区司令员,冀热察军区司令员,四野12纵司令员。

这张简历在人民解放军的璀灿群星中并不算得上最明最亮的一等星类,段苏权在军史中有他独特的一页并不是由于他的军衔和履历,而在于战士的刚直和老兵的不屈。

段苏权和后来的海军航空兵司令员曾克林是新中国空军中最早一批亲自驾机飞上蓝天的将领。从1950年11月到1951年5月,36岁的段在哈尔滨第一航校学轰炸机驾驶科,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和354次飞行,他通过了雅克─18单飞空域。

1951年11月段苏权从东北空军司令员任上到大东沟志愿军空司协助刘震司令员指挥作战,他经历了米格─15喷气战斗机同美空军F─84战斗轰炸机和F─86战斗截击机激烈空战的所有阶段。他的指挥经验得到了前线指战员们的尊重,像“一搜索、二接敌、三攻击、四集合、五退出。现代快速飞机作战,实际上是先退出再集合”这样战评总结,当年那些文化程度低,飞行时数只有十几小时的飞行员如同背圣经,几十年后都记忆如初。

段苏权是军人,每个军人都渴望战果。他是真正的军人,因为他对战果非常认真严谨。1953年志愿军空司上报战果指出我们的米格─15打美国的F─86是一比一平,即我们损失一架他们也损失一架,这是很不严肃很不科学的。根据段苏权在大东沟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和后来的复查,我们两架拼掉人家一架已是很不错的了,但志愿军空司和军委空军压制了段苏权的意见。谎报军功,事关重大,段苏权克尽职守,再次上报志愿军司令员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并附上1953年2月18日到4月28日24名飞行员40天战绩和损失的原始资料。

1953年秋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全国都在庆祝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然而空军的日子很不好过,司令员刘亚楼政委萧华为此作书面检讨,志愿军空司主要负责人党内处份和行政降职,空军党委的结论中说:段苏权同志的报告对空军建设是有贡献的,不然战果问题不好交待,完全同意段的报告。此后志愿军空战结果被压缩一半。

遗憾的是,段苏权同6年后的彭德怀一样为正直和坦率付出了代价。空军党委结论的墨迹未干,53年底段成为审干重点,重点调查35年黔东独立师被强敌打散到37年段重新归队的那段历史,一调查就是三年。55年9月全军授衔,段苏权因“有历史遗留问题”被“暂授少将”。

55年国庆节南京军事学院授衔仪式前半小时,段苏权扯下将官服肩章上的那颗星:不去开会了,这个玩意我也不戴了!

不光是段苏权本人,他的战友们也愤愤不平。少将军衔对于一个解放战争时代的纵队司令员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段作为红军师政委的负伤脱队历史,1937年9月八路军120师党委早就作了审查结论。这是不是空军党委别有用心报复段苏权,只有天知道了。到了“九.一三”后,有人把这笔烂帐算在当时的空军副政委吴法宪头上,人们还是摇头,如果当时的政委后来的总政治部主任不拿主意,轮得到吴法宪说话?

1993年9月28日,飞将军段苏权去世了,在所有的人民解放军将帅中,他是唯一一个穿中山装入殓的,他的骨灰盒上并没有覆盖军旗,对于一个15、6岁就献身部队的老兵,一个因在战场上坚持说真话而被剥夺了戎马生涯的将领,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强烈的、最后的充满怨屈和悲愤的无声抗议。

段苏权被迫离开空军快40年了,但他当年共事的战友们没忘了他,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兵在段的便装遗像前颤巍巍地举手敬礼时,都流下了眼泪。部队如同在班上,谁是能玩能打能拿5分的哥们,谁是王八蛋,老师工宣队说了没用,同学们心里最清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