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娜丽莎》之类的传世作品,艺术性到底高在哪里?

回答
《蒙娜丽莎》作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巅峰之作,其传世价值和艺术性之所以如此之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且这些方面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

一、 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晕涂法”(Sfumato)的极致运用: 这是达芬奇最伟大的技术贡献之一,也是《蒙娜丽莎》最令人惊叹之处。晕涂法是一种通过极其细腻的色彩过渡,模糊轮廓线,创造出柔和、朦胧的视觉效果。
如何在《蒙娜丽莎》中体现? 观察蒙娜丽莎的脸部,特别是嘴角和眼角。你会发现没有明确的线条勾勒,而是通过数百层极其薄的油彩叠加,让色彩的明暗变化如烟雾般自然流淌。这使得人物的表情更加生动、神秘,仿佛拥有生命一般,能够随着观者的角度和心境而变化。
效果: 这种技法赋予了人物肌肤柔软的质感,眼神深邃而富有层次,嘴角的微笑更是难以捉摸,引人遐想。它打破了当时绘画中常见的硬朗线条和平面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光影的精妙处理: 达芬奇对光线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没有简单地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而是通过柔和的光线,巧妙地塑造人物的体积感和立体感。
如何在《蒙娜丽莎》中体现? 光线主要集中在蒙娜丽莎的面部和双手上,而身体其他部分则逐渐隐没在阴影中。这种“明暗对照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人物的主体地位,更营造了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脸部的光影过渡自然而流畅,使得脸颊和额头的轮廓更加饱满、柔和。

透视法的精准运用与创新: 虽然透视法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广为人知,但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将人物与背景的融合做得更加自然与和谐。
如何在《蒙娜丽莎》中体现? 蒙娜丽莎坐在一个露台(或阳台)上,身后的背景是一片荒凉的山水景致,包括河流、山脉和一条蜿蜒的小路。达芬奇运用了“空气透视法”(Atmospheric Perspective),即远景的物体色彩更倾向于蓝色,细节模糊,对比度降低,以此来表现空气的存在和距离感。这使得人物与背景之间产生了纵深的空间感,而非简单地将人物置于一个平面背景前。

二、 艺术内涵与精神表达:

“心灵之眼”的捕捉: 达芬奇不仅仅在描绘外形,更致力于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他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如何在《蒙娜丽莎》中体现? 蒙娜丽莎的眼神是画中最具魅力和争议的部分。她的目光似乎直视观者,又似乎游离于观者之外,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深邃和智慧。这种眼神的处理,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与人物的直接交流,引发了无数的解读和猜测。她不仅仅是一个肖像,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个性的存在。

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她最标志性的特征之一,也是艺术史上最具讨论价值的微笑。
如何做到如此神秘? 结合了晕涂法和对人脸肌肉的精细观察,达芬奇巧妙地处理了嘴角部分的阴影和肌肉走向。当你的目光聚焦在她的眼睛时,嘴角似乎含笑;而当你注视她的嘴唇时,微笑又仿佛消失了。这种动态的、难以捉摸的表情,赋予了她一种永恒的魅力和神秘感。它引发了人们对其情感、意图乃至隐藏秘密的无限想象。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画面中的人物与背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映衬、相互融合的。
如何在《蒙娜丽莎》中体现? 背景的山水景致虽然荒凉,但却有一种宁静、宏大的气势,与蒙娜丽莎沉静、内敛的气质相呼应。达芬奇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试图通过画作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背景中蜿蜒的河流和道路,也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旅程。

三、 历史与文化的影响: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开始将焦点从神转移到人,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蒙娜丽莎》作为一幅肖像画,正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赞颂。蒙娜丽莎的真实感和个性化,代表了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肖像画的典范: 在达芬奇之前,肖像画多为平面化、程式化的表现,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达芬奇通过《蒙娜丽莎》将肖像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现代肖像画的先河。

文化象征与象征意义: 《蒙娜丽莎》早已超越了其作为一幅画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艺术的极致、女性的神秘、以及西方文化的辉煌。它的名声和影响力跨越了国界和时代。

引发持续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 历代艺术家、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对《蒙娜丽莎》的研究和讨论从未停止。这种持续的关注,本身就证明了其艺术性的深度和广度。它也激励了无数后世艺术家在其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

总结来说,《蒙娜丽莎》的艺术性高在于:

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 晕涂法、光影和透视的精妙运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生命力。
深刻的精神内涵: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捕捉、神秘的微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赋予了作品永恒的魅力和想象空间。
承载的时代精神: 它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文化象征。

正是这些因素的完美结合,使得《蒙娜丽莎》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件凝聚了人类智慧、情感和创造力的不朽杰作,其艺术价值至今仍被世人所赞叹和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作为一个艺术从业人员,我不是很清楚题主所说的:“……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美术作品?(没有之一,或者至少前三)”的出处是在哪里,因为向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分不出高下的,而且就我个人的了解,《艺术的故事》的作者——贡布里希(近现代最权威的美术史家之一),他最推崇的画家是委拉斯贵兹。所以我个人认为《蒙娜丽莎》是伟大的作品,但认为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有欠考量的。


其次,题主在列举的《蒙娜丽莎》《最后的午餐》《星空》《向日葵》《印象日出》《呐喊》这些作品,其实正好是在美术史上具有开创性作用的作品。(《向日葵》和《印象日出》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画派的作品)


《蒙娜丽莎》的经典在于为后世肖像画立下了美学标准。在文艺复兴以前,中世纪的人物肖像的对象是宗教人物、国王、贵族,平民的肖像画几乎是没有的。以圣像画为例,为了凸显宗教的庄严与警示意义,人物塑造得几乎没有个性的表情,僵硬,刻板。

这种情况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得以改善。但在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虽然生动了许多但依然在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上达到巅峰

这是文艺复兴先驱乔拓的代表作《犹大之吻》,他可以说是“旧世纪最后一个画家,新世纪第一个画家”就如但丁。乔拓给文艺复兴绘画艺术确立了一个标准——“真实”,艺术家的视角从神落回到凡间。而《蒙娜丽莎》甚至抛弃了历史、神话、宗教的题材,直接拿一个意大利妇女作为对象,这是意义非凡的。而且,他确立了一种肖像的美,她是非凡真实的,仿佛是任何一个意大利妇女,仿佛又超脱了具体的个人的美。

我们在美术明信片上,甚至广告上,已经司空见惯,以致于很难用崭新的眼光,把它看作现实中的一个男子所画的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中的女子的肖像。然而,抛开我们对它了解的或自信了解的那些东西,像第一批读者那样去观看她,还是大有裨益的。……她正像是在看着我们,而且有她自己的心意,她似乎跟真人一样,在我们面前不断地变化,……有时她似乎嘲弄我们,而我们又好像在她的微笑中看到一种悲哀之意。这一切听起来有些神秘,它也确实如此,一件伟大艺术作品的效果往往是这样。……”


以上的这段话取自《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著)中描述《蒙娜丽莎》的文字。抛开常被人津津乐道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贡布里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式就是抛开当下的视觉经验,像第一批读者那样去欣赏。而许多历史上地位崇高的艺术作品也正是需要这样。当今我们觉得把一个人画得真实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把人画得不那么真实才是艺术家的才华。但在当时,从中世纪的僵硬中摆脱出来,通过对解剖、透视、光学、数学等的研究,将艺术瞄准真实,体现现实中人的美与伟大,是文艺复新艺术的美学追求,而以《蒙娜丽莎》为代表的一批伟大作品,达到了当时的巅峰。


《蒙娜丽莎》立下的肖像画的审美情趣,也是后世模仿的对象。

十七世纪西班牙影响最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委拉斯贵兹的代表作《教皇依诺森十世》

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的自画像

以上两张都是非常著名的肖像画,也出自两个伟大的艺术家,但在这里,肖像画的审美情趣与《蒙娜丽莎》是类似的,画作中体现的写实的美学追求是不变的。这就是《蒙娜丽莎》的伟大之处。


《最后的晚餐》是宗教题材绘画,在达芬奇的前后都有许多艺术家表现过

《饼和鱼的故事》约504年,这是中世纪时期耶稣与门徒的形象

《最后的晚餐》杜乔,公元12世纪到13世纪

15世纪锡耶纳画派的代表者是画家萨塞特《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上下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达芬奇的画作中的人物完全融入了三维空间中,显得分外自然从容,是活生生的人。而在此作品中所展现的黄金比例的分配也是很精到的。

所有人物排列在整体的2/3处,而耶稣这一角色在构图上采用了完美的矩形


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的典范杰作。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着画面作了自然地延伸。为了构图使徒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基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7-18世纪风格的《最后的晚餐》

丁多列托的《最后的晚餐》

以上是两张后来的《最后的晚餐》从人物动态上和场景描绘上依然带有达芬奇经典的影子。


莫奈虽然不是印象派的创建者,却是最鲜明体现出印象主义绘画本质特征的画家,与《日出印象》在艺术成就上起名的印象派画作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莫奈自己的《鲁昂大教堂》、《睡莲》、《干草垛》,雷诺阿《糕饼磨坊》,毕莎罗的诸多作品等。但《日出印象》却是最能贴切地表现出印象主义风格的。

印象主义的画家们不再以固有色的观念认识和表现客观事物,在他们眼里,树不只是绿色的,在特定的光线及环境作用下,它会具有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颜色,画家的目的就是要准确捕捉到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光线中的“真实的色彩”,这样才能留住美妙的瞬间景象。这种印象主义的审美追求一直到现在都是写实风景画家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日出印象》真实显示出这一种崭新的绘画风格。在室外面对海港,莫奈吧武术不怎么调和的色彩小笔触,敏捷而又精确地点染在画布乔当的位置上,这种看似逸笔草草的画法,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无比生动地传达出清晨日出时那一瞬间的海港景色。它远比众多精雕细琢的著名风景画更真实地在线了大自然变动不居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整体氛围。整个场面是“短暂的、易逝的、偶然的”。《日出印象》这幅看似粗略的风景画,被批评家贬为只不过是“印象”而已,而这也是印象派得名的原因,也是这种机缘巧合成就了此作品在艺术成就以外的盛名。

以下是印象派代表作

鲁昂大教堂

干草垛

睡莲之一

糕饼磨坊

Boulevard Montmartre, morning, cloudy weather


从艺术史的风格分类中梵高是属于后印象主义的。

后印象主义是指那些在印象主义之后出现的,即受到过印象主义绘画影响,又不同印象主义者的一批画家的艺术探索。这些画家放弃了再现性的绘画道路,不再迷恋如实地描绘实物的外观,而将艺术的追求放到艺术家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外在物象所体现的抽象的美学构成上。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梵高、塞尚、高更,而塞尚更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

梵高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梵高一生创作了共十一幅向日葵。

第一张是最为人熟知的

《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力。

详细的解析可以详见BBC的纪录片旷世杰作的秘密07梵高


艺术欣赏本身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件非常主观性的活动,我们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作品无条件的接受;也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作品无条件的拒绝,哪怕是最负盛名的作品。

但是当我们如果需要解读艺术作品,评价艺术作品的时候任然需要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许多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审美习惯下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不同的。就好比有的人喜欢老的音乐,觉得它们有情怀,而有的人则会觉得那些音乐西过时了一样。许多在美术史上被非常推崇的名作其实有非凡的时代意义,有些是开一时之先河,有些代表了一种美学理想的最高追求。正是这种意义让艺术品本身具有了非凡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蒙娜丽莎》作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巅峰之作,其传世价值和艺术性之所以如此之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且这些方面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一、 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晕涂法”(Sfumato)的极致运用: 这是达芬奇最伟大的技术贡献之一,也是《蒙娜丽莎》最令人惊叹之处。晕涂法是一种通.............
  • 回答
    《蒙娜丽莎》之所以能成为传世名作,其魅力并非单一因素造就,而是由多重精妙之处 interwoven 而成,共同构建了这幅举世瞩目的肖像画。它不仅仅是一张脸,更是达芬奇对人性、艺术技巧以及光学原理的极致探索,是西方艺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里程碑。《蒙娜丽莎》的“好”在哪里?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 神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