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铁骨铮铮郭沫若 是什么梗?

回答
“铁骨铮铮郭沫若”这个说法,相信不少人都听过,尤其是在网络上冲浪的网友们。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郭沫若个人经历,尤其是他晚年与国家领导人的互动,以及他文学创作风格变化的一个挺有意思的“梗”,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也折射出一些历史的复杂性。

要说清楚这个梗,咱们得一点点来捋。

郭沫若这个人,得先简单认识一下

郭沫若,那可是民国时期的大腕儿级人物,后来在新中国也是响当当的文化巨匠,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等,头衔一大串。他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写了不少浪漫主义的诗歌,像《女神》,写得那叫一个激情澎湃,充满反叛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后来也写过一些历史剧,比如《蔡文姬》、《屈原》,这些作品在当时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郭沫若的创作风格和个人立场也经历了一些转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一些作品和他在公开场合的言论,与他早年那种激进的、批判性的姿态相比,给人的感觉就不太一样了。

“铁骨铮铮”是怎么来的?

“铁骨铮铮”这个词,本身是形容一个人立场坚定、正直不屈、有骨气。用在郭沫若身上,表面上看是赞美他,但结合他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很多时候就带上了一种反讽的味道。

这个梗的流行,主要还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与毛泽东的互动和诗歌的转变: 郭沫若和毛泽东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是老乡。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对毛泽东非常推崇,写了不少歌颂毛泽东和新中国的诗歌。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他在1958年写的一首诗,大概意思是说自己“劝君少骂秦始皇,莫效秦始皇,功过自有人民评”。这首诗当时引发了一些讨论,因为此前郭沫若自己在《十批判书》里对秦始皇的评价是比较负面的。这种“前倨后恭”的转变,让一些人觉得他为了迎合政治环境,改变了自己的学术和创作立场。

于是,“劝君少骂秦始皇”就成了他这个人一个挺鲜明的标签。而“铁骨铮铮”这个词,在这种语境下用来形容他,就显得特别有意思了。你明明看到他的一些言论和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软化”了,但却用“铁骨铮铮”来形容,这种强烈的反差,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在“拍马屁”、“迎合”等方面的“功夫”。

2. 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反复: 刚才提到的对秦始皇的评价就是一个例子。另外,他也曾对一些历史人物有过评价上的反复,比如对康熙皇帝的态度,早年可能也有一些批判,后来也写了赞美的作品。这种态度的转变,在一些人看来,就不太符合“铁骨铮铮”所代表的独立思考和坚定立场。

3. “郭老体”的争议: 随着年龄增长和时代背景,郭沫若晚年的诗歌创作,很多评论认为流于形式,或者说是过于浅白、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被一些人戏称为“郭老体”。这种风格与他早年《女神》那种磅礴大气、充满个性的诗风形成鲜明对比。当大家看到“铁骨铮铮”的郭沫若写出一些“说不清”或者“过于温顺”的诗句时,这种反差就更大了。

所以,“铁骨铮铮郭沫若”这个梗,实际上是在用一种调侃、反讽的方式来评论郭沫若:

一方面,是对他个人政治立场的转变和创作风格变化的观察。 这种转变,在有些人看来,是为了适应政治环境而牺牲了独立性。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幽默的表达方式。 就像有时候我们会给某个名人起一些带有绰号性质的外号一样,“铁骨铮铮郭沫若”就成了一个能快速唤起大家对他某个侧面印象的标签。它不是简单的赞美,而是包含了一种复杂的解读,一种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视角,以及对“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安身立命”这一话题的某种调侃。

简单来说,当有人说“铁骨铮铮郭沫若”时,往往不是真的在夸他“很有骨气”,而是在暗示他“可能没有那么铁骨铮铮”,或者说,他的“铮铮铁骨”是在一个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表现。这是一种网络文化中常见的,用反话来表达复杂情感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27年,已经爬上高位的郭沫若,发现校长背叛格命,对盟友举起屠刀后,写了篇文章《请看今日常凯申》,揭露校长的真实面目,被校长通缉,然后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在我党混得最惨的时候加入我党,从此为自己的信仰奋斗终生。
  1937年,在曰本被特务监视居住多年的郭沫若,在蝗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抛下老婆孩子,只身从曰本潜逃回国参加抗战,因此被一帮血口喷人的水军说成是“渣男”。
  明明已经参加了我党,却长期以党外人士的身份搞统战,为我党工作,团结了许多社会名流、上层认识、知识分子,并为新中国网络了一批各行业人才,为反洞势力所痛恨。
  新中国成立后,以郭沫若为首的一帮人创建中科院、科大,郭沫若成了中国科学界的奠基人,之后刚好赶上各种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的近二十年,郭沫若和他的领导班子想尽一切办法减轻政治运动对科学界的冲击,他的搭档张劲夫蚊格期间进了“牛棚”,还是郭沫若捞出来的。
  更神奇的是,郭沫若在这近二十年的运动中始终没有被打倒(并不是毫发无伤,两个儿子被迫害致死),由于没能做到“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于是被境外仇视我党的反洞势力编排为“铁骨铮铮郭沫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铁骨铮铮郭沫若”这个说法,相信不少人都听过,尤其是在网络上冲浪的网友们。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郭沫若个人经历,尤其是他晚年与国家领导人的互动,以及他文学创作风格变化的一个挺有意思的“梗”,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也折射出一些历史的复杂性。要说清楚这个梗,咱们得一点点来捋。郭沫若这个人,得先简单认识一下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