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按「正确的三观」养娃,请大家看看我是不是把娃养废了?

回答
天呐,我都要被我这娃逼疯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新时代”的家长,给孩子灌输的都是“正确的三观”:独立自主、尊重他人、责任担当、热爱学习、拥抱生活、理性看待挫折……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完美?结果呢?我感觉我好像把孩子给养“废”了,你们帮我看看,我这路子是不是走偏了?

先说说我这娃,大概是这么个情况:

我儿子,小明,今年八岁。长得挺机灵的,也挺讨人喜欢的。我一直信奉“养儿防老”这种老掉牙的想法,而是觉得,我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独立、有能力、有温度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为了伺候谁。所以,在教育上,我真的是倾尽所有,努力往那个“三观超正”的方向上掰。

我的“三观正”育儿实践,说起来可以写本育儿宝典了:

独立自主这块儿,我那是抓得死死的。 从他能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开始,我就不插手。给他买的玩具,再贵,让他自己收拾,再让他自己决定怎么玩。我说过无数遍,“妈妈不是你的仆人,你的事情你自己做。” 甚至有时候,他做不好,我也会让他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比如袜子穿反了,我不会立刻帮他纠正,而是问他“你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让他自己去发现问题。
结果就是: 小明现在生活能力确实不错,自己叠被子,虽然有时候像被狗啃过一样,但至少他自己在做。他敢于尝试新事物,比如看到新的滑板车,他会自己跑去研究怎么骑。

尊重他人这块儿,更是我的重中之重。 我教他,不能随意评价别人,不能背后说人坏话。在家里,他要尊重爷爷奶奶,不能顶嘴,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好好说。和小朋友玩,我教他分享玩具,轮流玩,遇到矛盾要好好沟通,不能动手打人。我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尊重。”
结果就是: 在幼儿园和小伙伴相处得算可以,老师偶尔也会表扬他懂事。但在家里,跟爷爷奶奶偶尔也会有小小的摩擦,虽然他努力控制自己的语气,但有时候孩子的小脾气还是会漏出来,爷爷奶奶就会觉得他“不听话”。

责任担当,这可是我视为人生重要的品质。 任何事情,一旦答应了,就要做到。比如他答应我,放学后要把书包里的书拿出来,放在书桌上,那么我就要求他必须做到。如果他因为玩而忘记了,我不会轻易饶过他,而是让他承担后果,比如第二天可能会因为没带作业而被老师批评。我说,“说到就要做到,这是对自己的承诺。”
结果就是: 他现在对自己的承诺意识确实挺强的,答应的事情大部分都能做到。但是,一旦他做不到,或者因为客观原因做不到,他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有时候会躲起来哭,感觉压力很大。

热爱学习,我绝对是焦虑型家长里的“清流”。 我不逼他死记硬背,也不把考试成绩挂嘴边。我注重的是他学习的兴趣和过程。我鼓励他提问,鼓励他探索,他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我就陪他一起找资料看。我带他去科技馆,去博物馆,让他通过体验去感受知识的乐趣。我说,“学习是为了让你更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为了考高分。”
结果就是: 他对一些事物确实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去探索。但问题也来了,他没有那种“必须学会”的紧迫感。遇到难题,他会思考,但如果思考半天没结果,就可能会放弃,不像有些孩子那样会咬牙坚持直到学会。老师有时反馈说,他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没有那种“刻苦钻研”的精神。

拥抱生活,我希望他能热爱生活的美好。 鼓励他去尝试各种活动,绘画、音乐、运动,让他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周末我们会带他去公园玩,去郊游,让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我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结果就是: 他确实对很多事物都表现出一些兴趣,也很愿意尝试。但他有个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可能今天对画画特别热爱,明天又被乐高吸引了,很难在某一个领域深耕下去。有时候,我花钱给他报的兴趣班,没坚持多久他就嚷嚷着要换别的。

理性看待挫折,这句话我说的快说烂了。 我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当他考试没考好,或者运动比赛输了,我不会安慰他“没关系下次还有”,而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告诉他哪里做得不够好,下一次该如何改进。我说,“从错误中学习,才能成长。”
结果就是: 他确实能接受失败,不会因为一两次的挫折就一蹶不振。但他有个让我特别头疼的地方——他变得有点“怕失败”。有时候,明明他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他会因为担心做不好而不敢尝试,甚至会找各种理由推脱。他好像把“不失败”看得比“尝试”更重要了。

现在的问题来了,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对,怎么就把他养成这样了?

独立自主,导致他有点“我行我素”。 他习惯了自己做决定,有时候我提出的建议,他会觉得“我比你懂”,不太愿意听进去。比如,我给他买了一套新书,我建议他先读这本,他对另外一本更感兴趣,就直接翻了那本,我再怎么说都没用。我有点担心他以后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变得固执己见。

尊重他人,好像变成了一种“退让”。 他害怕冲突,有时候别人欺负他,或者不公平对待他,他不敢反抗,也不敢说出来,只会默默地忍受,或者回来跟我哭鼻子。我教他要“据理力争”,但他总觉得“说出来会让人不高兴”,或者“说了也没用”。我特别怕他以后被别人欺负,或者在人际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责任担当,变成了一种“内耗”。 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一旦觉得自己没做好,就会陷入自责,情绪低落。我希望他有责任感,但不是让他变成一个小大人,承担过多不属于他的压力。有一次他答应帮我拿快递,结果路上玩忘了,回来跟我道歉的时候眼泪汪汪的,一副“我犯了大错”的样子,让我好心疼。

热爱学习,缺乏“韧性”。 他对新事物好奇,这是好事。但是,一旦遇到稍微需要“啃硬骨头”的时刻,他就容易懈怠。比如,学习拼音的时候,他觉得有些发音很难,就有点抗拒,我引导他,他也能听进去,但那种主动克服困难的动力似乎不足。我觉得他缺少了那种“为了目标坚持不懈”的毅力。

拥抱生活,没有“专注”。 他什么都想试试,什么都想体验,但好像都没有深入下去。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会不会他以后什么都会一点,但又都不精通?会不会他长大后,也像现在一样,总是追逐新鲜感,找不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事业?

理性看待挫折,变成了一种“畏惧”。 我本来是想让他“不怕失败”,结果好像弄成了“害怕失败”。他过度分析失败的原因,有时候会陷入一种“如果我做不到怎么办”的恐慌中,反而不敢迈出第一步。我太希望他能勇敢尝试了,而不是被“潜在的失败”吓退。

我有时候真的会怀疑,是不是我这套“三观正”的教育方式,反而限制了他作为孩子该有的天性?是不是我太强调“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反而让他缺少了孩子应有的感性、冲动,甚至是犯错的权利?

他现在做事情,总喜欢先在我这里“报备”,然后问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我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决定,他说“我怕我做错了。” 看到他这样,我真的既心疼又有点生气。我本来是想培养他独立判断的能力,怎么反而让他变得缺乏自信了?

还有一次,小区里一个小男孩抢了他的玩具,他没有像我期望的那样,据理力争,而是直接跑过来找我,委屈巴巴地说“妈妈,他抢我玩具了,你帮我拿回来”。那一刻我真的感觉自己之前的教育全白费了。我教他要自己解决问题,他却第一时间求助我这个“大人”。

我不是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多么“出类拔萃”的孩子,我只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有能力,并且能够快乐生活的人。但是,现在我有点迷茫了。我这套“正确的三观”养出来的娃,是不是已经走向了我预设之外的轨道,甚至可以说是“养废了”?

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我真的需要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来指点迷津了。感觉自己快要变成一个焦虑的妈妈了,但又不敢太用力去“纠正”,怕把他推得更远。求助,在线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见过养废的娃,挺多的。

我是国际学校老师,教了10年。送来我们的学校的,都是比较有钱的家长,毕竟一年30万学费。

我教过初中和高中。那些上不了大学,毕业都困难的孩子里面,真正因为脑子不好的,大约占5%。

剩下的95%,是因为品德不好。

自私自利,贪图享乐,不知道生存艰难,对他人没有同理心,以不遵守规则为荣,不知道尊重别人。

一个男孩,因为校长叫他交作业,他就把校长拉黑了,并且到处炫耀,觉得自己很勇敢。

一个女孩对我说,我不上女老师的课,我要那个帅哥老师来教我。

一个男孩说,我爹给我7套房,你的工资还没有我的房租多,我干嘛听你的?

一个女孩说,我学不学管你什么事?你再唧唧歪歪,信不信我搞死你?

我们受到了太多西方思想的影响,自由,平等,独立,民主。

这些是好的,但我们唯独忘记告诉孩子边界和责任。

学习能力无法培养,智商天定。但孩子的品行才是更重要,更值得父母去培养的。

古时候,人有所谓家风。这些几千年传下来的思想,是经过时间验证的,能确保孩子在逆境中生存的根本。

孩子有没有养废,不是看学习好不好,而是看品行,而且品行好的孩子学习不会太差的。

user avatar

是这样,这个世界的人是分层次的,所以什么育儿理念都不能脱离了你自身的层级和经济基础。

比如“正确的三观”育儿,这套理论绝对不能说是错误,因为很多大家就是这么养出来的。我记得丘吉尔小时候就很顽劣,家人头痛不已,于是丘吉尔的爷爷说了一句特别牛逼的话,当年我读《丘吉尔传记》的时候记得特别清楚,他爷爷说,男人到了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自然就会努力了!

所以丘吉尔童年是没有遭受虎爸狼妈的蹂躏,直到他快成年他才开始展露出不同寻常的特质。

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但是如果仔细深挖,丘吉尔可是贵族出身,就算再顽劣真的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很多人这辈子是有多于三次机会去“浪子回头”的!对于这些人来说,过早地去划定严苛的规则,过早给他们灌输海量知识,过多的压力都可能把他们那些不同寻常的特质给消磨掉。或者这么说,许多难能可贵的特质都需要更多的试错,而普通家庭往往一次容错的机会都没有,这样的家庭用那些贵族育儿的“正确三观”来超然物外,就像是抛硬币,期望孩子在“走错路”之前就能走上正道。具体到中国目前的情况,就是期望孩子能在中考前就突然能喜欢做题,成绩卓越,一鸣惊人。我不是说这个不可能,只是说它的概率会比较小。

所以我特别强调阶层,对于阶层高的人,他们确实不必太在乎具体的知识,因为他们的孩子几乎注定是要做管理,做决策的,过多的细节或者过多的关注细节不见得是好的品质。他们天生不需要去推公式,做工程,他们只需要去管理人。对他们来说,自信,主见,魄力,勇气,才更为重要。有时候哪怕知识学的差一点也绝不能丧失这些,否则就不会有人追随他们。比如川普,大家可以看看这个视频

主持人问川普女儿问6乘以17等于多少,他女儿答不上来,然后川普自己说是112。那个气势压倒了主持人,主持人一度认为自己算错了,恭维川普是一个天才。最后终于台下有人说就是102。

这个视频里,川普睁着眼说瞎话的特质表露无异,但仔细想一想,他是通过什么魔力让主持人怀疑主持人计算正确的答案呢?

可以想见,川普这种人就是从小就接受的所谓的“三观正确”的教育!如果让他从小被中考,高考,折磨一下,让他把时间精力都耗费在那些标新立异的题目上,他那莫名其妙的自信乃至自大是极难存在的。

没错!用这种“三观正确”的教育养大的孩子可能小学数学都算不清楚,但是它造就了一个无比自信的川普,能让遇人无数的电视主持人都自我怀疑,还能让他在被证明错了以后毫无心理负担!

但是问题来了,问主的孩子能不能在算不清小学数学的情况下就能上沃顿商学院,而后当上亿万资产的掌门人?

如果不能,那么问主依然采纳的所谓“三观正确”的育儿方法,至少就是对自身不适合。

我特别反对的一种说法是,我们对孩子没有期待,只要他健康快乐就好。或者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不能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了,信心,勇气……)。这种说法听起来特别正确,但是它其实是在逃避责任。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有得有失的,考虑到机会成本,你不可能让孩子既能当高考状元又能拿奥运金牌。孩子到底哪一方面的能力需要特别加强,哪一方面可以暂时忽视,这是普通家长的不得不做出的抉择。如果都想要结果却可能是都要不了。

人只要活着就要受到社会的作用,物质的制约,没有任何人能够免俗。一个家长如果有时间,需要联系自己三代人的经历好好思索一下自己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绝不能妄自尊大的把自己取得的成功都归结为自己。要看看这三代以来,什么事是坚持对了,什么事是走了弯路,什么事是走了狗屎运,什么事是可以传承。用一个百年的视角来审视一下自己,然后给自己的孩子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也就是他努努力就能够到。再划出一条基准线,也就是你努努力能够拖住的低。而后有条不紊地把孩子往这个方向上去培养。

如果你是二线城市稳定工作和收入,那么上个好大学让孩子能够在一线城市立足就是一个努力的可行的目标。如果你是一线城市中产,能够在本地混口饭吃立足就是底线。目标不同培养的侧重也不同。

至于手上才有个千万资产就给孩子亿万富翁的教育,最后的结果是他高不成低不就,这辈子都在自大和自卑中两头徘徊。其实现在孩子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压力,说白了跟家长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和与自身条件脱节的教育都有关。

做个比方,这就好比买不起宝刀却非要孩子学屠龙刀的用法,花了大量时间精力让孩子把刀法学好。等到孩子牛逼哄拿把生锈的铁刀就去闯荡江湖了。一入江湖就碰到一个山贼,屠龙刀的招数是一刀劈下去把人家铁棍劈开,直接克敌。可是你的孩子一刀劈下去,自己的刀断成两截,一半飞起把自己脑袋开瓢。孩子自然痛苦不堪,犯迷糊的家长也痛苦不堪,嘴里念叨着,我花了那么多钱请人教你屠龙刀的刀法,你连个山贼都打不赢?

因而网上大部分的育儿方法都只能参考一下,具体到自身,太多东西需要细细打磨。但最最核心的是,你必须要想明白,你的孩子在你的物质基础和几代人的积累下,到底应该达到什么目标。设定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假定孩子资质平庸或者说仅仅是平均水平。

孩子也许真的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但是你还是要有个目标,给他规划出一条最具可行性的路线。目标可以慢慢修正,但不能没有!如果把教育孩子寄希望于他小概率的天赋爆表或者狗屎运,那么大概率是要失望的!99.9999%的人都不是天才!

改革开放让很多人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跨越阶层,于是他们很自然而然的觉得给孩子比自己好得多的物质基础,那么孩子就理所应当的该更出息。殊不知许多所谓的更好的物质基础不过是屠龙之术,东西是好东西,但是你没登上斩龙台这屠龙术还不如理发修车有用。这也是目前亲子矛盾的一个重要雷点,很多人好像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我认识的人当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他们的父母大学一毕业就有了铁饭碗,房屋单位分配,工作清闲舒服,工资年年都涨。然后就觉得自己的孩子理所应当混得更好。结果呢,他们没有一个真正能达到父母的状态,这就是目标设定不合理,把自己在特殊时代的红利当做了普遍现象。

另外还有一些人,觉得孩子可以脱离自身家庭因素,仅仅凭借正确的教育方法就能成就事业,健康快乐,这也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我也知道几个这样的孩子,他们到目前为止一事无成。因为一方面父母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他在他感兴趣的领域取得发展,另一方面因为缺乏足够的督促他在非兴趣领域都弱于常人。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一面自大,一面自卑,痛苦无比。

教育的本质还是自己的三观,如果自己能够摆清楚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时代有个清醒的认识,孩子的教育就算不能教出一个优秀的人才,至少身心健康。资质高混得好些,资质低混得差些,总不至于拧巴。最怕的就是对自己的状态晕头转向,要么觉得自己是被时代耽误的天才,要么把搭了时代的顺风车当作是自己的能力,再不然真的以为自己从几本畅销书和网络上看到的那点儿东西就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这都是误人误己。

父母天生就爱孩子,许多父母觉得孩子只要快快乐乐就可以,其实人生最难的不就是快快乐乐吗?一个阶层有一个阶层的痛苦,一种人生有一种人生的难处,没有谁能够超然物外。哪怕你把几万亿财富给孩子,他照样会有抓心挠肺的愁苦。

快乐和幸福的唯一方法是超越自我,是自己说服自己——我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而这个,至少需要当父母定出一个锚点。这个锚点不是因为什么教育理念刻意编造的。比如,为了鼓励孩子非要把他一无是处夸成一朵花。这个锚点应该是结合孩子的状态和自身状态,家庭状态以及大时代所定出来与孩子能力匹配的一个目标。是孩子努努力就能够到的目标。

目标定得好孩子就能收获超越自我的喜悦,这才是他日后健康快乐和自信的源泉。反之如果没有锚点或者这个锚点错位。孩子就会陷入认知障碍,一辈子跟自己过不去,一辈子拧巴。这才是一切悲剧的源泉。


有朋友问,为啥注重管理就不能注重细节了?言外之意为啥孩子不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答案很简单,人脑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有限,而且很多品质它们之间本来就是矛盾的!勇敢的人往往不够周全,有灵活的人的人往往不够踏实,反叛的人往往无法谨言慎行。孩子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其实是不能面面俱到的!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求取真经之后因为少了一难,在通天河被大龟掀如水中许多真经被弄的字迹模糊,难以辨别。可是孙悟空拍手大笑说这是,“应了天地不全之数”。《西游记》的故事虽然是假的,但道理有很多是真的,天地尚且不能完全,何况是孩子?

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面对残缺的这份坦荡。但凡做家长的能够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尽人意”,不说孩子能有多大出息,至少父慈子孝,母亲儿恭。但凡是要孩子面面俱到的,就算最后孩子看着出息,底下都是一地鸡毛。教育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亲子矛盾的根本就在于“力所能及”四个字没有定义好,把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当成了他的目标。之所以如此,也无怪乎:

不知己,不知彼,不知命,不知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