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笑的作品还少了吗?
或者说,能让人笑的东西还少了吗?
我看搞笑视频行不行?看失误集锦行不行?看鬼畜视频行不行?
非得看你“正儿八经”拍出来的喜剧?
别的不说,单论让人开心而言,那些排得上号的高赞鬼畜作品有现在大银幕上的专注搞笑的所谓喜剧比得上?
我觉得这问题就挺好笑的。
有人偏爱“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有人只图排解焦虑和放肆一笑,而你更偏好哪一种?
--
10年之前,郭德纲老师就说过“相声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这样一个观点。彼时,喜剧作品不好笑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的说教意义明显大于了娱乐性本身。于是“郭氏”相声一出,豁然开朗,很多人会觉得这才是“喜剧应该有的样式”。
--
10年之后,徐峥老师说“喜剧需要有意义”,这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此时,短视频的平台快速的崛起,像是我们说的“冷笑话”、“搞笑无厘头”、“谐音梗”等等,这类短平快的作品,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让人会有了一种审美疲劳感。很多人还会抱怨说:这是在挠我痒痒肉。
--
其实,郭德纲、徐峥包括马东他们的观念都没有问题,只是“糖多了不甜,盐多了不咸”。『观点』也受一个外部供求关系的影响。其实,我们每个人“走入喜剧”,他的诉求是不同的,到底“审美批判”还是来“放松心情”,可能都抱着不同期待。
或许,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但两者之争即是笑的反应前后端间的矛盾、又是近年娱乐环境与观众需求点变化...不过回归笑的反应机制,我们似乎找到了高分作品创作法则。
"时间都去哪了"、“互联网体检”、“戏精导航”... ...
看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就明白,用你生活中最熟悉的“记忆表象”去吐槽你日常最切实的“感同身受”,是一条高分黄金定理。事实上评分或评价较高的“喜剧”作品,在完成“好笑”的本岗工作之外还在努力加入更多审美的体验。多元化的情感体验让作品变得丰富而具备深度。
美在于生活,只要不偏离观众日常就会得到认同。
要看你对有意义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是指春晚小品式的说教工作,大可不必;
但如果你指的是主题,那是必需、必要、必然的。
剧本创作发展至今,是有个固定的框架结构的,咱用一句话来概括,讲故事,我们讲的是啥:
一个什么样的人(身份)?
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想法(欲望)?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动作)?
他的行动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核心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碍(阻碍)?
最后有一个什么结果(结果)?
这个结果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正价值(主题)?
而这“身份、欲望、动作、核心问题、阻碍、结果、正价值、负价值”正是一个完整剧本结构必备的8要素。
所以不管你是喜剧、悲剧、正剧、情景剧、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甚至是游戏的主线剧情.......
主题都是不可或缺的。
哪怕有的创作者是野路子出身,没系统学过理论,他们的作品也是暗合8要素的。
甚至对他们而言,系统学习下理论知识,还能帮助他们从创作视角更清晰地知道自己优势和薄弱的地方。
最终总结下,有意义指的是说教工作,则大可不必;有意义指的是主题,这是完整剧作结构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