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通过远程设备建立联系的人,需要几次沟通才能确定双方的确在对话?而不是对着空气喊叫?3次,其中第1次的不确定性最大,是整个通话的“侦察兵”。只需要表示自己的存在就行,所以我们会发一个响亮而无内容的“喂”或者“嗨!”。这是人类在石器时代或更早就确定的规则,之所以一直沿用,是因为背后存在一个非常简明、不可更改的逻辑。
比如A和B通过电台交流:
A先发一个试探信息a1,发出后A知道什么?什么也不知道。A既不知·自己电台的发报设备好不好,也不知道对方B的发报-收报设备好不好。
B收到a1后,知道对方的发送设备是好的,知道B自己的收报设备是好的。但不知道A的收报系统和B的发送系统好不好。
于是B发出一个对a1的回复信息,我们称为b1
A收到b1,现在可以确认A自己的发报-接收设备都是好的,也知道B的发报-接收设备都是好的。但B自己尚不能确认这一点——他依然不知道自己的发报设备和对方的收报设备是否能用。这时候A可以发送有效信息a2了——因为他知道双方的设备都没问题。这个a2可以携带这次通话真正需要的信息。
B收到a2,现在双方都达成了确认,双方的设备都是好的,而且双方都知道这一点。
所以,这里的规则是:
a1没必要携带任何信息,只要发出信号就好,因为是纯粹的试探,所以信息量应该压缩到最低,一个响亮而无信息的音是最好的。
b1也没必要携带有效信息,但必须表示收到了a1,所以应该是一句简短但包含“我收到信息”的回复。所以b1往往是“您好,请讲”
a2在发送时,已经是正常通话的一部分了。发送者很清楚双方下面要谈正题了。所以不再试探。b2以后的B方信息也一样。
所以电话的基本流程是:
喂?
您好?(嗯?嗨?请讲?)
(哈哈通了)balabalabalbaba……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这个规则自从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大声吼叫,就已经开始确立了。你看到百十米外的山头上站个人,你的第一句话也会是大吼一声,提醒对方注意,而不是张嘴就说你想谈的内容,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对方能否听到。“喂”实际上是避免白费力气的试探。
三次握手协议。
除了其他几位说的三次握手,验证下链路是否通畅以外,还是校验协商一下协议版本。
比如,你说“喂”,对方回个“Hello”,说明双方协议不一致,无法建立通信,要协商一个一致的协议版本。
早期的电话无论是进线还是外线都是走的明线,线路设计非常简陋。晴天没事还可以正常通话,一旦刮风下雨那断线、绞线非常普遍。有时候往往一家来电话,好几家都响铃,但早期大家都没有固定的接电话的沟通形式,于是说什么的都有。这就使得接电话时候听到的是七嘴八舌,根本无法双向沟通。于是呼叫一方就如同在人群中一样喊一声:喂!意思是请注意我的声音,这时候接电话的几个不明就里的人就能确认来电声音,进而结束懵逼的状态。但即使是晴天线路正常,通话质量也非今天可比,人们也就如日常生活一样一旦遇见通话模糊混乱时也会习惯性用“喂”来给提示通话中的对方自己即将讲话。这两种情况下“喂”其实是一种日常习惯用法的应用扩展。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话中的声音远远不如现在这么声音清晰、连接稳定,因此在嘈杂的背景音中强调自身声音的存在就非常重要。久而久之,“喂”就从嘈杂背景音中引起对方注意,发展到强调自身声音的存在,最后就演变成沟通双方自我标识的话术。
“喂”的含义在日常中与电话中的区别在于:在电话里“喂”不仅仅是为了引起他人注意,也是一个沟通对象的标识。
因此,即使到了通信技术发达且每一个来电都能标注姓名的现代,人们在通话开始或者受到干扰时还是会习惯性发出那声“喂”,前者表明自己参与通话,后者则依旧是“喂”最初的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