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话接通后,人们第一个字说的为什么往往是「喂」?

回答
“喂”这个字在电话接通后成为人们打招呼的第一个字,背后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演变和约定俗成的过程。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源头与历史的追溯:

早期电话的发明与使用: 当电话最初发明并推广使用时,并没有统一的接听习惯。人们需要一种方式来引起对方的注意,表明自己已经准备好通话。
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Alexander Graham Bell) 的建议: 公认的说法是,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本人建议使用 "Ahoy!" 这个词来接听电话。这个词在当时的海事领域常用作打招呼或引起注意的词语,意为“喂!那边有人吗?”或者“请注意!”。
“Hello”的崛起: 然而,"Ahoy!" 并没有成为主流。另外一位重要的电话先驱,托马斯·爱迪生 (Thomas Edison),更倾向于使用 "Hello!" 这个词来接听电话。爱迪生认为 "Hello!" 更响亮、更清晰,也更容易被听到。他亲自在一些电话公司的早期手册中推广使用 "Hello!"。
普及与标准化: 随着电话的广泛普及,爱迪生的建议逐渐占了上风,"Hello!" 成为了西方世界最普遍的电话接听语。

2. “喂”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早期翻译与引入: 当电话技术传入中国时,人们自然需要一个词来对应西方的 "Hello!"。早期的电话接线员和使用者,很多都受到西方文化或技术的影响。
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音译: "Hello" 的发音,尤其是尾部的 /oʊ/ 音,与中文的“喂”在发音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尤其是在早期,人们可能倾向于用近似的汉字来发音。
意译: 更重要的是,从意义上讲,“喂”这个字本身就包含了引起对方注意、呼唤、打招呼的含义。在中文里,我们本来就有用“喂”来呼唤某人、引起别人注意的习惯,比如在人多嘈杂的环境下呼唤朋友,就会说“喂,那边!”。
“喂”的天然契合度: "喂"这个字短小精悍,发音响亮且清晰,非常适合在嘈杂的环境中或在电话信号不那么好的情况下使用,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它能够快速地表明通话已经建立,并且对方需要做出回应。
“喂”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呼唤: 与“你好”这种正式的问候语不同,“喂”更像是一种非正式的、实用的呼唤语。在电话这个特定的沟通场景中,它的功能性大于社交性,首先是为了确认对方是否在听,是否准备好进行对话。
约定俗成与文化传播: 随着电话在中国的普及,使用“喂”来接听电话就逐渐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这种习惯通过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各种渠道不断传播,深入人心。

3. 从功能性到习惯性:

功能性优先: 最初使用“喂”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确认对方是否已经接通,并且对方是否能够听到。在电话技术不发达的早期,信号不稳定是常态,一个响亮清晰的“喂”能够最快地解决“对方是否在听”的疑问。
习惯的固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信号的稳定,“喂”仍然被保留下来,并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开场白。就像我们早上起床会习惯性地说“早上好”,而不是每一次都思考如何打招呼一样。
简洁高效: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喂”比“你好,请问是哪位?”或者更复杂的问候语要简洁高效得多。它直接进入了核心——确认通话状态。

4. 为什么是“喂”,而不是其他类似发音的字?

发音的清晰度与响亮度: “喂”这个字的声母“w”和韵母“ei”组合,发音清晰,容易在电话线路中传递。
易于发音和记忆: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喂”是一个非常容易发音和记忆的字。
文化内涵的匹配: 如前所述,“喂”在中文语境中已经带有呼唤、引起注意的含义,与电话的初始目的高度契合。

总结来说,“喂”之所以成为电话接通后的第一个字,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发展: 源于西方电话发展早期,人们需要一个明确的信号来确认通话。
文化引入与翻译: “Hello”传入中国后,通过音译和意译的结合,找到了最合适的中文对应词。
“喂”字本身的功能性: “喂”在中文中本就具备呼唤和引起注意的功能,非常适合电话沟通的场景。
简洁高效: 在快节奏的沟通中,它比复杂的问候语更直接有效。
约定俗成与习惯: 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传播,最终演变成了全民的习惯。

虽然现在很多人在接听电话时也会使用“你好”或者更具个性的问候语,但“喂”作为最基础、最普遍的电话接听语,其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并且承载着一段丰富而有趣的电话沟通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通过远程设备建立联系的人,需要几次沟通才能确定双方的确在对话?而不是对着空气喊叫?3次,其中第1次的不确定性最大,是整个通话的“侦察兵”。只需要表示自己的存在就行,所以我们会发一个响亮而无内容的“喂”或者“嗨!”。这是人类在石器时代或更早就确定的规则,之所以一直沿用,是因为背后存在一个非常简明、不可更改的逻辑。

比如A和B通过电台交流:

A先发一个试探信息a1,发出后A知道什么?什么也不知道。A既不知·自己电台的发报设备好不好,也不知道对方B的发报-收报设备好不好

B收到a1后,知道对方的发送设备是好的,知道B自己的收报设备是好的。但不知道A的收报系统和B的发送系统好不好

于是B发出一个对a1的回复信息,我们称为b1

A收到b1,现在可以确认A自己的发报-接收设备都是好的,也知道B的发报-接收设备都是好的。但B自己尚不能确认这一点——他依然不知道自己的发报设备和对方的收报设备是否能用。这时候A可以发送有效信息a2了——因为他知道双方的设备都没问题。这个a2可以携带这次通话真正需要的信息。

B收到a2,现在双方都达成了确认,双方的设备都是好的,而且双方都知道这一点。

所以,这里的规则是:

a1没必要携带任何信息,只要发出信号就好,因为是纯粹的试探,所以信息量应该压缩到最低,一个响亮而无信息的音是最好的。

b1也没必要携带有效信息,但必须表示收到了a1,所以应该是一句简短但包含“我收到信息”的回复。所以b1往往是“您好,请讲”

a2在发送时,已经是正常通话的一部分了。发送者很清楚双方下面要谈正题了。所以不再试探。b2以后的B方信息也一样。



所以电话的基本流程是:

喂?

您好?(嗯?嗨?请讲?)

(哈哈通了)balabalabalbaba……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这个规则自从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大声吼叫,就已经开始确立了。你看到百十米外的山头上站个人,你的第一句话也会是大吼一声,提醒对方注意,而不是张嘴就说你想谈的内容,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对方能否听到。“喂”实际上是避免白费力气的试探。

user avatar

三次握手协议。

user avatar

除了其他几位说的三次握手,验证下链路是否通畅以外,还是校验协商一下协议版本。

比如,你说“喂”,对方回个“Hello”,说明双方协议不一致,无法建立通信,要协商一个一致的协议版本。

user avatar

早期的电话无论是进线还是外线都是走的明线,线路设计非常简陋。晴天没事还可以正常通话,一旦刮风下雨那断线、绞线非常普遍。有时候往往一家来电话,好几家都响铃,但早期大家都没有固定的接电话的沟通形式,于是说什么的都有。这就使得接电话时候听到的是七嘴八舌,根本无法双向沟通。于是呼叫一方就如同在人群中一样喊一声:喂!意思是请注意我的声音,这时候接电话的几个不明就里的人就能确认来电声音,进而结束懵逼的状态。但即使是晴天线路正常,通话质量也非今天可比,人们也就如日常生活一样一旦遇见通话模糊混乱时也会习惯性用“喂”来给提示通话中的对方自己即将讲话。这两种情况下“喂”其实是一种日常习惯用法的应用扩展。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话中的声音远远不如现在这么声音清晰、连接稳定,因此在嘈杂的背景音中强调自身声音的存在就非常重要。久而久之,“喂”就从嘈杂背景音中引起对方注意,发展到强调自身声音的存在,最后就演变成沟通双方自我标识的话术。

“喂”的含义在日常中与电话中的区别在于:在电话里“喂”不仅仅是为了引起他人注意,也是一个沟通对象的标识。

因此,即使到了通信技术发达且每一个来电都能标注姓名的现代,人们在通话开始或者受到干扰时还是会习惯性发出那声“喂”,前者表明自己参与通话,后者则依旧是“喂”最初的功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