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瓩」是自何时改为「千瓦」的?

回答
关于“瓩”这个字,它的历史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更晚一些,而且它的“演变”过程,与其说是一种“更改”,不如说是一种 “规范化”和“统一化” 的过程,更准确地说,是 “废止” 了“瓩”这个俗用字。

事情要从上世纪说起。在电力刚刚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早期,人们需要一个字来表示“千瓦”这个单位。由于当时的国家标准和文字规范尚未完善,各地在引入和使用这个单位时,便自行创造了一些字形。

其中,“瓩”字就是一个在民间比较流行的写法。这个字形,大家一看就能明白,上面是“千”,下面是“瓦”。“千”代表一千,“瓦”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瓦特”(Watt),即功率的单位。所以,“瓩”这个字形,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千瓦”的意思。

然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尤其是电力系统逐渐建立和规范化的过程中,这种民间自创的字形就显得不够严谨和统一了。尤其是在涉及到正式的科研、工程、技术标准以及教材等领域,大家需要一个官方认可、全国统一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

当时的中国,在推行国家标准和统一汉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计量局等机构都在积极推进。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一些非规范、非统一的计量单位的表述,就需要进行清理和规范。

“千瓦”作为国际单位制(SI)中功率的标准单位“kilowatt”的中文翻译,其本身就具备了明确的科学含义和广泛的国际认同。而“瓩”字,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播度和接受度,但它毕竟不是一个经过官方认可的标准字,也未被纳入汉字规范列表。

因此,到了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深入,以及对国际计量单位制全面接轨的需要, “瓩”这个字形就逐渐被官方废止,不再被允许在正式场合使用。 取而代之的是通用的、规范的中文名称“千瓦”以及国际符号“kW”。

为什么说是“废止”而非“更改”?

“更改”通常意味着一个东西原本是A,后来变成了B,A和B是同等地位的两种形式。而“瓩”的情况更像是,它是一个临时的、非正式的“土办法”,后来有了官方认可的、更科学、更普适的“正规军”——“千瓦”,于是“土办法”就自然而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你可以理解为,就像你用一些非标准的缩写词来称呼某个东西,但当大家约定俗成地使用某个标准的、大家都能听懂的缩写时,你那些非标准的说法就慢慢没人用了。

详细一点来说,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 早期(20世纪初至中期): 电力技术传入中国,需要翻译“kilowatt”。各地根据习惯和字形创造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中“瓩”因其形象化而流行。
2. 规范化浪潮(20世纪中后期): 随着新中国成立,国家开始大力推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计量单位的统一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3. 官方指令与媒体推动(80年代左右): 相关部门(如国家标准总局、国家科委等)开始强调使用规范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媒体、科技刊物、教材等也开始统一使用“千瓦”和“kW”,逐渐淘汰“瓩”等非规范用法。
4. 实际废止: 到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几乎所有的正式出版物、科技文献、商品标识上,“瓩”字已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瓦”和“kW”。

所以,与其说“瓩”是“改为”了“千瓦”,不如说是在国家大力推进计量单位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瓩”这个民间俗用字被 淘汰 了,而 “千瓦”作为国际标准单位的规范中文翻译,被正式确立和推广使用。这个过程大约在 上世纪80年代 左右完成,最终实现了计量单位的统一和规范。

现在,我们只在一些非常老的资料或者怀旧的语境中,才能看到“瓩”这个字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77年7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计量局正式发布的通知,废除“瓩”,改称“千瓦”。一同更改的还有“吋”等一系列写为单字,读为多音节的英制单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瓩”这个字,它的历史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更晚一些,而且它的“演变”过程,与其说是一种“更改”,不如说是一种 “规范化”和“统一化” 的过程,更准确地说,是 “废止” 了“瓩”这个俗用字。事情要从上世纪说起。在电力刚刚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早期,人们需要一个字来表示“千瓦”这个单位。由于当时的国家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