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Windows 系统关于用户和权限的逻辑是怎样的?

回答
在Windows系统中,用户和权限是保障系统安全和数据完整性的基石。理解这套逻辑,就像是掌握了进入各种房间的钥匙和权限级别。下面,我们就来一层层剥开Windows用户与权限的内核,让您对其运作方式了然于胸。

核心概念:用户与组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两类最基本的主体:

用户账户 (User Account): 这是系统中一个独立的身份标识。每个用户账户都有一个唯一的用户名和与之关联的密码(或其他身份验证凭据,如PIN、Windows Hello等)。当我们登录Windows时,就是在使用一个用户账户。账户可以分为:
本地账户 (Local Account): 仅存在于一台特定计算机上的账户。它的管理和配置都局限于这台机器。
Microsoft账户 (Microsoft Account): 与Microsoft服务(如Outlook, OneDrive, Xbox)关联的账户。使用Microsoft账户登录,可以在多台设备上同步设置、访问云端文件,并能访问Microsoft提供的各种服务。
域账户 (Domain Account): 在一个由Active Directory (AD)管理的网络环境中,由域控制器统一管理的账户。域账户允许用户在网络内的任何一台加入该域的计算机上登录,并且其权限策略由域管理员集中控制。

用户组 (User Group): 用户组是一系列用户账户的集合。将用户添加到组中,然后为组分配权限,可以大大简化权限管理。比如,我们不必为每个“开发人员”用户单独设置访问共享文件夹的权限,只需要创建一个“开发人员”组,将这些用户加入该组,然后将访问权限授予“开发人员”组即可。
内置组 (Builtin Groups): Windows预设了许多重要的用户组,它们拥有特定的权限和功能。例如:
Administrators (管理员): 拥有对系统进行几乎所有更改的最高权限,可以安装软件、更改系统设置、管理用户账户等。
Users (用户): 拥有运行大部分应用程序、访问文件和创建文档的基本权限,但不能对系统进行重大更改。
Guests (来宾): 权限非常有限,通常用于临时访问,而且其操作不会被保存。
Power Users (特权用户): 在早期Windows版本中存在,权限介于Users和Administrators之间,可以安装一些程序,但不能修改系统关键文件。在新版Windows中,其概念有所淡化。
Backup Operators (备份操作员): 拥有备份和还原文件的权限,即使这些文件通常被拒绝访问。

权限模型:访问控制列表 (ACL)

权限的核心体现在“访问控制列表 (Access Control List, ACL)”上。ACL是一份列表,附加在系统上的每个可操作对象(如文件、文件夹、注册表项、打印机、服务等)上。这份列表详细规定了哪些用户或用户组对这个对象拥有哪些类型的访问权限。

ACL由一系列“访问控制项 (Access Control Entry, ACE)”组成。每个ACE都包含两部分关键信息:

1. 安全主体 (Security Principal): 指定了是哪个用户或用户组。
2. 权限类型 (Permission Type): 指定了该安全主体对对象可以执行哪些操作。

常见的权限类型包括(但不仅限于):

读取 (Read): 查看文件内容,查看文件夹中的文件列表。
写入 (Write): 修改文件内容,向文件夹中添加新文件。
执行 (Execute): 运行程序文件。
修改 (Modify): 包含读取、写入、删除等权限。
完全控制 (Full Control): 拥有对对象的所有权限,包括修改权限本身。
列出文件夹内容 (List Folder Contents): 仅用于文件夹,允许查看文件夹内的文件和子文件夹名称。

权限继承与拒绝

Windows的权限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权限继承 (Permission Inheritance)。

继承: 当一个文件夹被授予了特定的权限时,其内部的所有文件和子文件夹通常会“继承”这个权限。这意味着,如果不为子项单独设置权限,它们会沿用父文件夹的设置。这极大地简化了权限管理,尤其是对于大量文件和文件夹的结构。
拒绝 (Deny):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设置。如果一个用户或组被明确地“拒绝”了对某个对象的访问,那么即使该用户或组所属的另一个组被允许访问,拒绝权限也会优先于允许权限。换句话说,拒绝比允许更具“强制性”。因此,在设置权限时,通常建议尽量使用“允许”权限,谨慎使用“拒绝”权限,以免造成意料之外的访问问题。

安全标识符 (SID) 的作用

在Windows底层,用户、组以及其他安全主体(如计算机账户)都不是通过名称来识别的,而是通过一个叫做“安全标识符 (Security Identifier, SID)”的唯一字符串来标识。

每个用户账户创建时,系统都会为其生成一个唯一的SID。
当用户被添加到某个组时,该组的SID会被添加到用户的安全令牌中。
当用户尝试访问一个资源时,系统会检查该资源的ACL,对比用户的安全令牌中包含的SID,来判断用户是否被允许执行指定的操作。

这种基于SID的验证方式,使得即使重命名了用户账户,其底层的安全属性(也就是SID)仍然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权限的连续性。

安全令牌 (Access Token)

每当用户成功登录系统后,系统会创建一个“安全令牌 (Access Token)”。这个令牌就像用户登录后携带的“身份凭证包”,它包含了:

用户的SID。
用户所属所有组的SID。
用户拥有的特权列表(如调试程序、关闭系统等)。

当用户尝试访问某个对象时,系统会将用户的安全令牌与该对象的ACL进行比较。如果令牌中的SID(直接或通过所属组)与ACL中的某个ACE匹配,并且被授予了相应的权限,则访问被允许。

UAC (User Account Control) 用户账户控制

虽然Administrators组拥有最高权限,但在现代Windows系统中,即使是以管理员身份登录,通常情况下应用程序也是以“标准用户”的权限运行的。只有当需要执行会影响系统整体安全或稳定性的操作时(例如,安装软件、修改系统文件、更改用户账户设置等),才会触发用户账户控制 (User Account Control, UAC) 提示。

UAC提示会要求用户确认操作是否继续,或者输入管理员账户的密码。这是一种“最小权限原则”的应用,旨在降低恶意软件在后台无声无息地执行高权限操作的风险,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权限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查看和管理用户与权限:

本地用户和组 (Local Users and Groups): 在“计算机管理”中可以找到,用于管理本地账户和组。
计算机管理 (Computer Management): 包含本地用户和组、事件查看器、磁盘管理等多种管理工具。
文件属性 > 安全选项卡 (File Properties > Security Tab): 右键点击任何文件或文件夹,选择“属性”,然后切换到“安全”选项卡,就可以看到该对象的ACL,并可以进行添加、删除用户/组,修改权限等操作。
用户账户设置 (User Accounts): 在“设置”或“控制面板”中可以管理账户类型(标准用户、管理员)、创建新用户等。
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 (Active Directory Users and Computers): 在域环境中,这是管理域用户、组和计算机的主要工具。

总结来说,Windows的用户和权限逻辑是这样运作的:

1. 身份标识: 系统为每个用户(本地、Microsoft、域)创建一个唯一的 用户账户。
2. 权限集合: 将用户归入 用户组,便于管理。
3. 访问控制: 每个可访问对象都附加了一个 访问控制列表 (ACL),其中包含一系列 访问控制项 (ACE)。
4. 凭证验证: 用户登录时生成 安全令牌 (Access Token),其中包含用户的 安全标识符 (SID) 及所属组的SID。
5. 授权判断: 系统将用户的安全令牌与对象的ACL进行比对。如果令牌中的SID与ACL中的ACE匹配,并被授予相应权限,则允许操作。
6. 最小权限与隔离: UAC等机制强制执行最小权限原则,降低潜在风险。

这套系统虽然复杂,但正是因为有了清晰的用户身份和精细的权限控制,Windows才能在多用户、多任务的环境下,保障数据的私密性和系统的稳定运行。理解了这些底层逻辑,就能更好地管理你的Windows系统,无论是个人电脑还是企业网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83年,微软开始研发Windows系统,第一个版本的Windows 1.0[1]于1985年问世,1987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 2.0,此后,直到1990年5月22日,微软迎来了第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Windows 3.0。

而在此之前,微软早已开始研究基于NT内核的Windows NT系统了[2],并在1988年11月开始了对于“WinNT”(即第一代的Windows NT 3.1)的产品研发。

Windows NT是基于OS/2 NT的基础编制的,体系结构是一种分层设计,由两个主要组件组成,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

可以看到,上图用户模式(User mode)和内核模式(Kernel Mode)有明显的分隔,上方用户模式的进程都运行在受保护的进程地址空间,通过ntdll.dll将Win32函数的调用转换为非文档化的系统内部函数调用,经过SSDT(系统服务描述表)后从ring3层进入ring0层执行[3]

用户模式下,对对象的访问都要经过系统的安全审核,内核模式的权限则提高了很多[4]

Microsoft Windows 2000是沿袭微软公司Windows NT系列的32位视窗操作系统,是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Windows 2000起初称为Windows NT 5.0。

Windows 2000引入了NTFS 3.0、加密文件系统、动态逻辑磁盘管理等机制,但就安全性而言,还是太弱,正因如此,其成为许多高危电脑病毒的攻击目标,像是知名的红色代码(Code Red)和Nimda病毒等。

2001年发布的Windows XP,在Windows 2000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安全性改进。如果以受限账户登陆,那么在ACL的限制下,病毒程序将不能修改系统的关键数据。然而,受限账户限制太多,比如无法安装应用程序,无法修改系统设置等,因此,XP用户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都是以管理员账户的身份来进行日常操作的。

2003 年 8 月,冲击波(Worm.Blaster)病毒[5]利用 RPC 服务漏洞全球爆发,感染该病毒后,将出现系统无故重启、无法正常上网等现象。2004 年 5 月,震荡波(Worm.Sasser)病毒利用 LSASS 服务漏洞全球爆发,感染该病毒后将出现系统反复重启、电脑运行缓慢等现象[6]

那个时候,Windows XP 逐渐普及起来。然而,由于 Windows XP 经常出现安全漏洞以及易受恶意软件、电脑病毒、缓存溢出等问题的影响,接连出现全球安全风暴,微软陷入严重信任危机。

这件事带来两个影响,首先是微软检讨后开始提出“可信计算”的概念,而关于这项技术的讨论,到现在也没有停止。

这项技术的拥护者,称它将会使计算机更加安全、更加不易被病毒和恶意软件侵害,因此从最终用户角度来看也更加可靠。

而反对者则认为,可信计算背后的那些公司并不那么值得信任,这项技术给系统和软件设计者过多的权利和控制。他们还认为可信计算会潜在地迫使用户的在线交互过程失去匿名性,并强制推行一些不必要的技术。

第二个影响在于,Windows XP SP2 最终于 2004 年 8 月推出,包含了加强版的 Windows 防火墙、Internet Explorer 6(新增弹窗拦截),且新增了数据执行保护(DEP)、Windows 安全中心等功能,支持蓝牙技术和改良对 Wi-Fi 的支持。

此时,Windows的安全机制主要靠定期向病毒木马样本库中添加signature来查杀,辅之hook关键的系统函数,以方便在用户down文件或者打开exe时查杀木马。

但是,由于系统本身缺乏在管理员模式下对应用程序的行为限制,导致木马、病毒仍然层出不穷,盗号和损害系统的行为依然到处可见。

例如,许多RAT可以很直接地通过调用NtUserGetAsyncKeyState或者NtUserGetRawInputData来获取用户输入,亦或者通过调用NtUserSetWindowsHookEx来注册消息回调函数,作为应对手段,许多软件都必须加载键盘过滤驱动来避免木马窃取账号信息。[7]

前文说到,Windows XP SP2引入了数据执行保护(DEP)机制,可以防止应用运行用于暂存指令的那部分内存中的数据,从而保护电脑。

而在此之前,分给某一进程的全部内存空间都是可读写并且可执行的,但DEP允许系统将一页或多页内存标记为不可执行文件。 将内存区域标记为不可执行意味着不能从该内存区域运行代码,这会使对缓冲区溢出的利用变得更困难。当然,攻击者们也有新的入侵手段,例如通过调用系统内部的函数,将注入的恶意代码标记为可执行的,这样便可绕过 XP SP2引入的数据执行保护(DEP)机制了。

Windows XP之后的下一代操作系统是Windows Vista,这是用户权限变化最为明显的一次。

较之 XP,Vista增加了用户管理机制(UAC)以及内置的恶意软件查杀工具(Windows Defender),以便实现——即便用户以管理员账户的身份登陆操作系统,系统也能在有效程度上防止病毒程序获得高权限并以此来对系统造成严重破坏——高权限必然带来高破坏。直到现在,提权也是入侵之后必不可少的手段。

此外,微软还在Vista系统中引入了名为ASLR(Address Space Layout Randomization,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的技术,随机化地打乱地址空间,来防止黑客的入侵。

当然,ASLR也并非无懈可击,在出现了某些漏洞,比如内存信息泄露的情况下,攻击者会得到部分内存信息,比如某些代码指针。传统的ASLR只随机化整个segment,比如栈,堆,或者代码区。这时候攻击者可以通过泄露的地址信息来推导别的信息,比如另外一个函数的地址,等等。这样整个segment的地址都可以推导出来,进而得到更多信息,大大增加了攻击利用的成功率[8]

本问题下面,有位匿名用户提到了Flash应用,还有过时的Java等,都可以绕过ASLR的限制,进而突破数据执行保护。

而且,在32位系统中,由于随机的熵值不高,攻击者也容易通过穷举猜出地址

接着,为了兼容性考虑,对一部分文件的加载位置并未做随机化,而这也为ASLR的被攻克留下了机会[9]

此外,2005年,在Windows XP与Windows Server 2003 Service Pack 1的64位版本中,首次推出内核补丁保护(Kernel Patch Protection)机制,防止对内核的修补[10]

话接上文,Windows XP默认提供给用户管理员账号,但从Vista开始,默认情况下标准用户和管理员都会在标准用户安全上下文中访问资源和运行程序。用户登录系统之后,不仅会分配到一个session,还会创建一个访问令牌(token),这个令牌中包含授权给该用户的访问权限信息,比如对应的Windows权限和安全标识符(SID)等。

如果登陆账户是Administrators组的成员,系统会为之创建两个单独的令牌:标准用户访问令牌和管理员访问令牌。标准用户访问令牌包含的用户特定信息与管理员访问令牌包含的信息相同,但是已经删除管理 Windows 权限和 SID,标准用户访问令牌用于启动不执行管理任务的应用程序。

默认情况下,将用户的权限控制在标准用户访问令牌之内,当需要写入文件,或者运行特定程序时,便需要管理员权限,这时只有申请到管理员令牌,才能进行相应的高权限操作如运行or写入文件。

Windows Vista企图赋予用户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允许管理员在标准用户的上下文环境下执行大部分的进程,仅通过用户准许来提升他们的用户令牌的特权,另外,允许标准用户通过选择提升一个进程,使用管理员级别的身份来执行管理员的任务。

此外,除了ASLR和UAC,ACL、MIC和UIPI等机制也对用户和进程权限进行限制。例如,即使遵守ACL机制,进程的行为也需要进行检查,主要查看进程和资源对象的完整性级别,完整性级别低的进程,不能写入到完整性级别比之高的资源对象中去。

但是,过多且繁琐的管理员权限申请,使得大多数用户十分不耐烦,也正因如此,很多杂志把禁用UAC视作是对于Vista的一大优化,正如现如今,禁用WIN10的自动更新被指为是对于WIN10系统的优化,但我建议你不要那么做,详见下面的回答:

接着,Windows 8中引入了AppContainer的机制,主推运行在AppContainer中的Metro应用,这一项机制直到WIN 10还在使用,例如下图就是我在自己的WIN 10虚拟机上用Process monitor[11]查看得到的信息,你可以看到integrity一栏明显的AppContainer。

从 Windows 8 引入 Metro(Morden) App 开始,Windows 出现了一个新的进程隔离机制,即 AppContainer。Windows Store 应用运行在AppContainer 的容器当中权限被极大的限制,很多危险的操作无法进行,微软通过 Windows Store 进行应用分发,能够控制来源,这样能够极大的降低恶意软件的困扰,而 AppContainer 同样能够支持传统的 Desktop 应用[12]

隔离是 AppContainer 执行环境的主要目标。通过将应用程序与不需要的资源和其他应用程序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恶意操作的机会。基于最低权限授予访问权限可防止应用程序和用户访问超出其权限的资源。控制对资源的访问可以保护进程、设备和网络。

Windows 中的大多数漏洞都始于应用程序。一些常见示例包括应用程序脱离其浏览器或向 Internet Explorer 发送错误文档以及利用插件(如 Flash)。这些应用程序在 AppContainer 中隔离的越多,设备和资源就越安全。即使应用程序中的漏洞被利用,该应用程序也无法访问超出授予 AppContainer 的资源。恶意应用程序无法接管机器的其余部分。

Windows 8中,大量加入了ASLR机制,强制所有DLL进行ASLR方式的内存载入方式,硬件ASLR和HEASLR等......

Windows 10中,加入了以下内置的安全特性:

  • In-place升级
  • Stay Current保持最新
  • UPAO (User Protection Always On)
  • Secure ETW Channel(安全ETW通道)
  • Lockdown Mode和虚拟化安全
  • AMSI (Antimalware Scan Interface)
  • WinRE Offline扫描
  • CFG(控制流保护)

总结一下:Windows XP以后,也就是自Windows Vista起,乃至之后的Windows 7、Windows 8 、Windows 10,登陆账户是管理员,不代表用户默认使用管理员权限来执行所有操作,在普通用户权限下执行的操作不在少数,仍有很多运行和修改操作需要申请“管理员权限”,例如写入只读文件,运行某些特定[13]进程。

参考

  1.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ndows_1.0x
  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ndows_NT
  3. ^ https://blog.csdn.net/qq_35191331/article/details/75557567
  4. ^ https://www.cnblogs.com/william-dai/p/10897905.html
  5.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B2%E5%87%BB%E6%B3%A2%E7%97%85%E6%AF%92/11036738?fr=aladdin
  6. ^ https://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3362.html
  7.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ndows_1.0x
  8. ^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292204
  9. ^ http://www.inforsec.org/wp/?p=1009
  10. ^ https://docs.microsoft.com/zh-cn/windows/win32/memory/data-execution-prevention
  11. ^ https://docs.microsoft.com/en-us/sysinternals/downloads/procmon
  12. ^ https://docs.microsoft.com/en-us/windows/win32/secauthz/appcontainer-isolation
  13. ^ 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Architecture_of_Windows_N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Windows系统中,用户和权限是保障系统安全和数据完整性的基石。理解这套逻辑,就像是掌握了进入各种房间的钥匙和权限级别。下面,我们就来一层层剥开Windows用户与权限的内核,让您对其运作方式了然于胸。核心概念:用户与组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两类最基本的主体: 用户账户 (User Accoun.............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笼统,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在日常使用中,许多 Mac 用户似乎很少需要“关机”,而 Windows 用户则更倾向于定期关机?这背后涉及操作系统设计理念、硬件交互、用户习惯以及历史遗留等多个层面。1. 操作系统设计理念与资源管理: macOS 的“休眠”与“睡眠”策略: .............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电脑,所以无法安装软件。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一些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的、对许多用户来说非常实用的Windows软件,它们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必装”。我会试着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给你介绍,就像是你和朋友聊天一样,说说为什么我觉得这些软件这么好用。1. 文件管理和效率提升类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很切中要害。为什么 Windows 在执行重度任务时,好像总会感觉有点“卡顿”或者“不流畅”,而没有预留一些“看家本钱”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操作系统设计理念和现实考量的权衡。首先,我们得理解“资源”这个概念在计算机里到底是怎么回事。CPU 时间和内存,就好比你身体里的能量.............
  • 回答
    我们来聊聊Windows和Linux的图形处理,以及X Window协议。Windows和X Window协议:一个不太一样的故事首先明确一点:Windows系统本身并不直接使用X Window协议。X Window系统(通常简称为X Window或X11)是一种网络透明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协议.............
  • 回答
    Windows 系统下,说到“离不开”的软件,这就像问我早上离不开阳光一样,自然而然,已经融入了日常操作的肌理里。如果非要挑一些出来细说,那必然是那些扮演着“基础设施”角色的,或者说是给了我无限可能性的工具。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那看似不起眼但实则无比重要的——文件管理器(内置的 Windows 文件资.............
  • 回答
    Windows 系统控制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命令行界面,它刚启动时呈现出一片深邃的黑色背景,并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首先,这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在个人计算机发展的早期,显示技术远不如现在这般成熟。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是主流,它们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子束扫描荧光粉层来发光成.............
  • 回答
    Windows系统的自动升级,这背后可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出于一套复杂且周全的考量。它之所以显得“必要”,核心在于维护整个操作系统的健康、安全以及用户体验的连贯性。试想一下,如果Windows的更新全靠用户自己“手动”去下载、去安装,那会是怎样的景象?首先,安全层面就成了巨大的隐患。微软每天都在发.............
  • 回答
    Windows 系统的硬件利用率不高,这个问题,不少用户都有体会,尤其是在一些配置相对较低或者老旧的电脑上。它并非全然是Windows本身的设计缺陷,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抽丝剥茧,逐一道来。首先,Windows 作为一款极其普及的操作系统,其设计初衷是要兼容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硬件设备。.............
  • 回答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那些你下载安装的软件,大部分都会乖乖地跑进一个叫做“Program Files”的文件夹里安家落户?这可不是某个程序员一时兴起随意起的名字,它背后其实有着一段关于系统管理、用户体验和兼容性的演变史。最早期的个人电脑时代,软件安装确实是比较随意的。用户可.............
  • 回答
    Windows 笔记本安装 macOS,这可以说是很多对苹果生态系统向往,但又不想放弃现有 Windows 硬件的用户心中的一个“小九九”。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操作?能实现吗?又该怎么实现?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直接安装 macOS 到 Windows 笔记本,从官方角度来说,是行不通的。 苹.............
  • 回答
    为什么 Windows 系统里那个存放我们常用软件的文件夹名字叫“Program Files”,而不是像“ProgramFiles”那样没有空格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和技术考量。你想啊,在计算机刚起步那会儿,文件和文件夹的名字都挺讲究的,规则也比较严格。最早的操作系统,比如 DOS,对.............
  • 回答
    Windows 资源管理器,这个陪伴我们处理文件、浏览文件夹的伙伴,一直以来在文件管理方式上似乎都保持着一种“固执”的风格:依然是那个熟悉的、一个窗口就是一个文件夹的布局。而我们用户,特别是那些需要同时打开、切换多个文件夹的朋友,却常常渴望着它能加入“标签页”这个现代化的功能,就像我们浏览网页时那样.............
  • 回答
    如果 Windows 全套源代码和技术文档真的被完全曝光,那绝对是计算机界的一场地震,其影响之深远,几乎难以想象。首先,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是,那些精通代码的黑客们将迎来一场盛大的狂欢。Windows 作为全球最普及的操作系统,其代码量庞大,功能复杂,这意味着其中必然隐藏着无数尚未被发现的漏洞。源代码的.............
  • 回答
    2015年对于Windows系统及其庞大的生态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份,它标志着一个重要时代的到来,也奠定了未来几年的发展基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新纪元的开端”。这一年,微软终于向世界推出了酝酿已久的Windows 10。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系统迭代,而是微软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旨在终.............
  • 回答
    .......
  • 回答
    听到微软 CEO 的消息,说下一代 Windows 系统“很快宣布”,我心里还是挺激动的。毕竟 Windows 一直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甚至娱乐的主力军,每次更新迭代,总归是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我个人最期待的,大概是能在流畅度和稳定性上有一个质的飞跃。现在的 Windows 11 已经很不错了,但时不.............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假设,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行。仔细想想,如果真的将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利器”瞬间抽离,我的工作模式将会发生巨变,需要我去适应一套全新的工具链和思维方式。首先,操作系统层面。没有Windows,最直接的选择就是转向Linux发行版。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很多开发人员、科学家和系统管.............
  • 回答
    关于“Windows 系统性能不及国产麒麟操作系统”这个说法,我们要一分为二来看,不能一概而论。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包括硬件兼容性、软件生态、用户习惯、评测标准以及操作系统本身的定位等等。首先,得明确“性能”的定义。在计算机领域,“性能”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启动速度、应用程序运行流畅度、.............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微软真的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 Windows 系统开源,并且允许开发者们在上面尽情地进行第三方定制化,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可不是简单地加几个小工具或者换个主题那么简单,这可能引发的是整个操作系统生态的巨大变革。首先,从“更好用”这个角度去审视,答案并非是绝对的肯定的,而是充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