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皮肤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刷酸,有哪些注意事项?

回答
想让皮肤变得更透亮、更光滑,摆脱痘痘、闭口和粗糙的毛孔?“刷酸”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不过,刷酸可不是什么肌肤问题都能一招解决的灵丹妙药,也不是越多越好。什么时候该“请”它出场,又该如何安顿它,这里面学问可不少。

皮肤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刷酸?

简单来说,当你觉得皮肤出现了以下这些状况,并且自行护理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刷酸来“拯救”:

痘痘与粉刺(闭口)缠身: 这是刷酸最常见的“用武之地”。酸类成分,特别是水杨酸(BHA),具有脂溶性,能深入毛孔,溶解堵塞毛孔的油脂和角质,从而疏通毛孔,减少黑头、白头和痘痘的形成。对于发炎性痘痘,某些酸类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毛孔粗大、肤色不均、痘印明显: 刷酸能温和地去除老废角质,促进皮肤新陈代谢,让肌肤更光滑细腻。长期坚持,可以改善肤质,让粗大的毛孔看起来不那么明显,同时也能淡化色素沉着形成的痘印和晒斑,让肤色更加均匀透亮。

肌肤暗沉、粗糙、缺乏光泽: 就像给皮肤做一次“大扫除”,刷酸能带走堆积在表皮的老旧角质,让新生的、更健康的细胞露出来。这样一来,皮肤自然就会看起来更明亮,触感也更光滑细腻。

肤质代谢缓慢,缺乏活力: 随着年龄增长或者不良生活习惯,皮肤的更新速度会变慢,容易显得老态。刷酸可以加速角质层剥脱,刺激皮肤的自我修复和更新机制,让皮肤重现年轻的活力。

部分油性肌肤的出油困扰: 虽然刷酸不能“控油”,但通过疏通毛孔、去除堆积的角质,可以间接改善油性肌肤的油腻感和厚重感。

需要特别注意,并非所有皮肤问题都需要刷酸。 比如,皮肤屏障受损(泛红、刺痛、干燥脱皮)、敏感肌、皮肤正在过敏期间、有开放性伤口或皮肤炎症(如湿疹、皮炎)时,都不适合刷酸,甚至可能会加重问题。

刷酸的注意事项,务必牢记于心!

刷酸虽然有诸多好处,但一旦操作不当,后果也会很严重。就像“一把双刃剑”,需要谨慎对待。以下是关于刷酸,你需要知道的重点:

1. 选择适合的酸和浓度:
果酸 (AHA): 如甘醇酸、乳酸、杏仁酸等。水溶性,作用于皮肤表面,主要功效是去角质、提亮肤色、保湿。适合大多数肤质,特别是干性、混合性肌肤以及有提亮需求的人。
水杨酸 (BHA): 脂溶性,能深入毛孔,溶解油脂和角质。是油性、痘痘肌的明星成分,对黑头、白头和粉刺效果显著。
复合酸: 将多种酸类组合,作用更全面,但需要根据具体配方和个人肤质选择。
浓度: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新手或者皮肤比较薄、敏感的人,建议从低浓度(如2%左右)开始尝试。随着皮肤耐受度的提高,再逐渐增加浓度或频率。高浓度酸类(如医美刷酸)则一定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2. 从低频开始,循序渐进:
新手期: 建议每周使用12次,让皮肤慢慢适应。观察皮肤的反应,如果没有不适,再考虑逐渐增加频率,或者拉长间隔时间。
建立耐受: 刷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期望一次就“脱胎换骨”。给皮肤时间去适应和修复。

3. 做好“打前阵”和“收尾工作”:
使用前: 确保皮肤是干净的,不需要二次清洁。如果皮肤正处于干燥或敏感状态,最好先暂停刷酸,等皮肤恢复健康后再进行。
使用时: 避开眼周和唇周敏感区域。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使用,注意停留时间。初次使用时,可以先在小范围(如下颌角)测试,观察24小时是否有过敏反应。
使用后: 刷酸后的皮肤角质层变薄,对外界刺激会更敏感。
温和清洁: 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揉搓。
密集修复与保湿: 务必做好保湿工作,使用成分简单、有舒缓修复作用的保湿产品(如含有神经酰胺、玻尿酸、积雪草等成分的)。皮肤水油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防晒是重中之重: 刷酸后皮肤对紫外线更敏感,容易晒黑、晒伤,甚至引发光敏反应。无论晴天阴天,都要严格做好防晒措施(涂抹防晒霜、打伞、戴帽子等)。

4. 避免与其他强效成分叠加:
在刷酸当天,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其他具有去角质、焕肤功效的成分,如维A醇、高浓度VC、去角质磨砂膏等,以免给皮肤造成过度刺激。
如果正在使用一些药物性的护肤品,建议先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是否适合刷酸。

5. 观察皮肤反应,及时调整:
轻微刺痛或泛红是正常的: 尤其是在刚开始使用时,轻微的刺痛感、灼热感或短暂的泛红是皮肤在适应过程中的正常反应。
警惕过度刺激的信号: 如果出现强烈的刺痛、灼烧感、皮肤发红、脱皮严重、瘙痒难耐,或者出现水泡、破溃等情况,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舒缓修复。必要时寻求皮肤科医生的帮助。

6. 不要过度依赖:
刷酸可以改善很多皮肤问题,但它不是万能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科学的清洁和保湿,才是维持皮肤健康长久之道。

7. 特殊人群需谨慎:
孕妇和哺乳期: 某些酸类(如高浓度果酸、水杨酸)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或选择对孕妇友好的温和成分。
敏感肌: 敏感肌在选择刷酸产品时,要格外谨慎,优先选择成分简单、含有舒缓成分的低浓度产品。从极低频率和浓度开始,并做好充分的观察。

总而言之,刷酸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护肤步骤。了解自己的皮肤状况,选择合适的产品和方法,并严格遵守注意事项,才能让刷酸真正成为你改善肌肤问题的得力助手,而不是带来烦恼的“帮倒忙”。如果对自己的皮肤情况不确定,或者想进行更深度的护理,最稳妥的方式还是咨询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或有资质的美容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刷酸”是指用一定浓度的酸来促进角质层剥落,帮助老废角质去除,让皮肤的新陈代谢加快,从而改善皮肤状态的一种方法。目前,根据使用的有机酸种类、浓度不同又可以分为医学美容刷酸和护肤品刷酸两个大类。由于刷酸有促进角质脱落的作用,所以又称为化学剥脱(Chemical Peeling)【1】。(仅代表实验数据,具体效果因人而异)

要知道,我们的皮肤常规代谢周期大约是28 天【1】,但如果被内外因素干扰造成了紊乱,就可能造成皮肤表面的角质过度堆积、黑色素沉着等问题。另外,有些皮肤浅层创面,尤其是经历过感染而延迟愈合的,比如擦伤和毛囊炎等,创面愈合后会留有色素沉着。这些情况就可以用有机酸帮助调理皮肤代谢周期,加速老化角质的脱落,同时促进表皮细胞的更新。所以刷酸改善肤质的原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吐故纳新。

刷酸可以解决的皮肤问题主要有:角质堆积和皮肤粗糙、毛孔大;反复发作的痤疮与粉刺(黑头);轻度的毛周角化;较浅的痘印以及色素沉着;光老化等。

刷酸也分很多种——有机酸种类和浓度的差异

很多爱美人士都知道刷酸也有区分,不同种类有机酸在不同浓度下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这里给大家简单盘点一下。

首先是浓度:

采用较高浓度有机酸且剥脱深度较大的,因为其损伤性和风险比较大,需要专业皮肤科医生操作,所以归类为医学美容。例如使用高浓度果酸或水杨酸或复合酸,脱角质,可以促进表皮细胞和胶原再生,所以也有“果酸换肤”的叫法。

相反的,有机酸浓度较低,且剥脱深度比较小甚至不引起剥脱仅调节表皮细胞更新的护肤品因为创伤性和风险比较低,消费者可以参照使用注意事项自行购买使用。而且这类产品中还会添加其他成分,起到协同作用。

然后是有机酸种类:

常见的主要有水杨酸、果酸、壬二酸和维A酸等。这些不同种类的有机酸在刺激性、剥脱深度、抗炎性和淡化色素的能力维度上各有不同。

例如水杨酸、壬二酸都有比较好的抑菌/抗炎效果,所以更适用于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其中,水杨酸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环氧化酶抑制剂,所以水杨酸在众多有机酸中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最显著。

果酸、水杨酸有一定的剥脱作用,对于皮肤粗糙、角质堆积严重(男性多见)的皮肤更有效,但是对角质层薄、皮脂分泌不多的女性则刺激性过强。

此外,在淡化黑色素的维度上,壬二酸更出众【1,2,6】,因为它可以抑制黑色素细胞的过度激活【6】,从而一定程度逆转肤色暗淡。

刷酸不是儿戏,这些刷酸引起的皮肤改变你要注意

首先,最重要的改变就是角质层甚至部分老化上皮细胞的脱落。这也是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剥脱作用。尤其是医美机构会用到的高浓度有机酸,会导致更深层的剥脱作用。尤其是水溶性更优秀的果酸,它可以打断陈旧角质和表皮细胞之间的分子连接,导致角质层广泛脱落,引起更加显著的皮肤屏障损伤。

所谓皮肤屏障,就是用来阻绝人体内部环境和外界环境的一层边界,它是由(由外向内)皮脂膜、角质层和深处的表皮细胞构成。同时,皮肤表层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也是谱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皮肤屏障负责保持皮肤水分防止其挥发,同时抵御外来毒素、致敏原和致病微生物。

举个例子,生鸡蛋如果不剥壳可以室温放置一个月也不腐败,但如果打开放进碗里,不需要一天就会变质。这就是蛋壳和壳膜对内部蛋白质的保护作用。其实皮肤角质和表皮细胞就好比蛋壳与壳膜。如果屏障破坏,过敏原和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让皮肤组织出现敏感甚至是细菌感染。具体外在表现为皮肤敏感红肿、干燥爆皮、爆痘、刷酸后返黑。这就导致刷酸-敏感-皮肤质量下滑-再刷酸的恶性循环。

所以,如何平稳度过刷酸后的恢复期是刷酸焕肤的关键所在,却也是很多爱美人士长期忽略的。这导致很多刷酸人群发现刷酸后皮肤先是刺痛发红(屏障损伤,对外来物质反应过度敏感),进而出现干燥脱屑(屏障损伤导致水分流失),随着瘙痒和干燥的持续,皮肤颜色开始发黑(敏感环境刺激黑色素过度合成)。可见很多人都忽视了酸后皮肤的保养工作。

刷酸后这样重建屏障

“剥了壳的鸡蛋”如何避免腐败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前几年在社交媒体引起轰动的“无蛋壳孵化小鸡”的实验?

这个实验中,受精卵被放入一个无菌容器,定期滴加抗感染药物,并添加无菌水和保鲜膜加以保护,不仅没有发生腐败,甚至孵化出小鸡。其实刷酸后的皮肤亦是如此,只要用外来物修复重建皮肤屏障,就可以避免水分蒸发和微生物入侵。

对酸后皮肤的修复,最重要的就是保湿和锁水,同时还要兼顾抑菌抗敏感。最后,如果剥脱太过严重,表皮层黑色素细胞也会损失比较严重,皮肤对紫外线的防御力也不足,所以科学的酸后修护步骤中,避光、抗光损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步。

这里给大家郑重推荐Cistto刷酸后两部曲套装。

最近在跟实验室的几位师妹聊刷酸的时候发现她们竟然很多人都忽视了刷酸后皮肤的保护和修复。所以才会有人说“刷酸根本没用”,刷完酸皮肤一直红红的,过不了多久就又回到过去的样子。基于对产品设计和成分的了解,我向她们推荐了肤见Cistto酸后两部曲套装。

第一印象,它最吸引我的一个设计是全独立管状包装。这样你每次使用的时精华或者涂抹式面膜都是纯净,未经细菌污染的。假如用大瓶装,那么你每一次使用完,瓶中剩余产品就有可能被污染。当你下次使用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细菌侵入皮肤。而且独立管状包装直接标定了用量,不会造成不足或者浪费的情况。

当我认真关注他的配方以后,发现它的两部曲成分设计非常合理,完全针对刷酸后的皮肤保护和修复痛点。刷酸以后,随着陈旧角质的剥脱,皮肤屏障损伤,导致皮肤内部水分流失,外包部环境致敏原和微生物入侵。所以这就很容易导致皮肤干燥、脱屑、发红、瘙痒等表现。Cistto酸后套装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两步走”的解决方案:

第一步重建屏障:刷酸以后,尤其是剥脱性的刷酸,角质层和皮脂膜脱落,皮肤屏障洞开。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立即施加一层功能性的保护膜,起到屏障和部分修复功能。

这里着重要介绍的一种成分是德国默克研发的依克多因(Ectoin)。这是一种天然氨基酸衍生物小分子,最早在沙漠、盐湖中常见的耐盐细菌中发现。

这种小分子有显著的亲水性,可以帮助耐盐细菌在沙漠和盐湖等极端环境下吸收水分,隔断外界环境对细菌内部的影响,从而让耐盐细菌在极端环境下存活下去。这种亲水、隔离作用被发现以后马上被尝试用于化妆品开发。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具有强力的保湿、舒缓敏感的作用【3】而且如同依克多因保护细菌那样,它还可以为皮肤营造一个保护性的环境,为屏障功能不全的皮肤提供保护。

同时,依克多因的功能远不止于隔离与保护,它还具有良好的舒缓作用【4】和细胞保护作用【5】。此外,神经酰胺、胆甾醇、卵磷脂以2:4:2的比例高度模拟天然皮脂,重建皮脂膜。这就解决了酸后皮肤的第一个痛点——水分散失+防御力减弱。所以,第一步中的有效成分组合不仅可以极速补水,重建屏障,还同时可以舒缓修红、保护细胞。

第二步调理滋养、抗敏维稳:酸后皮肤相当于经历了一场暴风雨,最需要休养生息。这时候不仅要继续为皮肤补充水分,还需要对有机酸刺激造成的损伤加以有效修复。同时,舒缓敏感和维持稳定也不能放松,因为这个时候皮肤的屏障尚未完成修复。所以,第二步的涂抹式面膜就很有帮助。其中同样含有依克多因成分,在巩固第一步的前提下进一步提供隔离和修复。而为了实现酸后第二步的主要目的——调理滋养、抗敏维稳作用,Cistto还添加了金黄洋甘菊基底【7】+积雪草提【8】取物进一步舒缓敏感和泛红。分子量低于5000Da的小分子玻尿酸也可以渗透进入皮肤中持续补充保水物质【9】。桃柁酚用于预防痤疮的发生【10】。为了实现预防返黑的目的,面膜中添加了二裂酵母发酵产物,从而减轻对黑色素细胞的刺激【6,11】。

明确刷酸原理,抓住酸后是关键

首先,刷酸的原理就是吐故纳新。但新老交接之际,皮肤屏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重建完成,而这个时间段就是你刷酸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然后,刷酸后(尤其是医美刷酸)务必重视皮肤屏障的重建,避免酸后皮肤状态快速下滑的情况,陷入反复无效刷酸的怪圈。建议大家试一下Cistto刷酸后两部曲套装

最后,要牢记即使是较低浓度的刷酸依旧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有一定不耐受的风险(尤其是对于角质比较薄的妹子),所以需要在隐蔽部位皮肤(如耳后)做试验。

【参考文献】:

1,BRODY, Harold J . The Art of Chemical Peeling[J]. Journal of Dermatologic Surgery & Oncology, 2013, 15(9):918-921.

2,Ji H Y , Na L Y , Won L Y , et al. Treatment of Acne Scars and Wrinkles in Asian Patients Using Carbon-Dioxide Fractional Laser Resurfacing: Its Effects on Skin Biophysical Profiles[J]. Annals of Dermatology, 2013, 25(4):445-453.

3,Bownik A , Z Stępniewska. Ectoine as a promising protective agent in humans and animals[J]. Arhiv Za Higijenu Rada I Toksikologiju, 2016, 67(4):260.

4,Marini A , Reinelt K , Krutmann J , et al. Ectoine-containing cream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atopic dermatitis: a randomised, comparator-controlled, intra-individual double-blind, multi-center trial.[J]. Skin Pharmacology & Physiology, 2013, 27(2):57.

5,Graf R , Anzali S , Buenger J , et al. The multifunctional role of ectoine as a natural cell protectant[J].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008, 26(4):326-333.

6,Parvez, S.; Kang, M.; Chung, H.-S.; Cho, C.; Hong, M.-C.; Shin, M.-K.; Bae, H. Survey and mechanism of skin depigmentation and lightening agents. Phytother. Res. 2006, 20, 921-934.

7,Lee D Y , Choi G , Yoon T , et al.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Chrysanthemum indicum extract in acute and chronic cutaneous inflammation.[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9, 123(1):149-154.

8,Loiseau A , Mercier M . Centella asiatica and skin care.[J]. 2006.

9,Farwick M , Lersch P , Strutz G . Low molecular weight hyaluronic acid: Its effects on epidermal gene expression & skin ageing[J]. Söfw Journal, 2008.

10,Kubo I , Muroi H , Himejima M .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otarol and its potentia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1992, 55(10):1436-40.

11,Ren Q . Evaluation of Skin-whitening and Anti-aging Efficacy of Microbial Ferment[J]. Flavour Fragrance Cosmetics, 200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