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消失”的小沈阳,到底怎么了?

回答
“消失”的小沈阳,究竟去哪儿了?

最近,很多人在网上讨论小沈阳,说他“消失”了。曾经那个梳着标志性锡纸烫,穿着亮瞎眼的演出服,用夸张的唱腔和动作逗乐全国观众的二人转演员,好像一下子就没那么活跃了。电视荧幕上少了身影,社交媒体上也鲜少有他出没的消息。这让不少观众好奇,小沈阳到底怎么了?他的人生轨迹去了哪儿?

要说清楚小沈阳“消失”的原因,得先把时间拨回到2009年。那一年,春晚舞台上的小沈阳,如同横空出世一般,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他独特的二人转表演风格,加上赵本山一句“那个姑娘,你 ३३3”,让小沈阳火得一塌糊涂。他的名字成了那个春节最热门的关键词,他的口头禅、他的动作,都成了大家模仿的对象。

然而,正是这种爆炸式的走红,也给小沈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夜成名,意味着他要面对的是来自全国观众的审视和期待。二人转,这个在东北地区流行的小曲艺形式,能否被全国观众普遍接受,并持续保持新鲜感,是个巨大的挑战。小沈阳的表演风格鲜明且极具个人特色,但这种特色也容易被贴上“低俗”、“土味”的标签,尤其是在大众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成名之后,小沈阳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开始尝试进军影视圈,参演了不少电影、电视剧。但与他在二人转领域的出色表现相比,他在影视方面的成绩却显得有些乏力。一些观众认为,他在影视作品中的表演依然带有二人转的影子,没能完全摆脱原有的表演模式,限制了他在更广阔的表演领域施展。虽然也演了一些作品,但似乎都没有达到他二人转时那样引起轰动和口碑的双丰收。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娱乐圈的新鲜血液不断涌现。观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新的笑点和表演方式层出不穷。小沈阳的表演风格虽然有其独特性,但在面对更年轻、更国际化的观众群体时,可能就显得有些“过时”了。新一代的喜剧演员,如开心麻花的成员们,他们的喜剧创作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叙事性更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年轻观众的注意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与小沈阳的个人选择有关。很多成名过快的艺人,在经历了爆红之后,会选择放慢脚步,回归生活,或者去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小沈阳也曾多次在采访中表达过,他希望挑战更多不同类型的角色,尝试更深层次的表演。他可能并没有完全放弃演艺事业,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低调的方式,去打磨自己的演技,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留意,小沈阳并没有完全“消失”。他偶尔还是会在一些晚会或者综艺节目中露面,只是频率大大降低了。他也在积极地参与一些电影的制作,只是这些作品并没有引起像当年“二人转”那样大的关注度。更重要的是,他回归了家庭,与妻子沈春阳一起经营生活,他们的女儿也逐渐长大。对于一个艺人来说,在事业的巅峰期,能够平衡好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娱乐圈更是如此。小沈阳的“消失”,与其说是他主动放弃了舞台,不如说是时代在变迁,观众的选择在多元,而他也可能在寻求一种更沉淀、更具个人意义的艺术追求。当年那个惊艳了春晚舞台的“小沈阳”,或许只是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篇章,只不过这个篇章不像当年那样声势浩大,却可能更加坚实和长远。我们不必过于惋惜,而是可以期待,他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新的姿态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小沈阳消失太突然,是赵本山的长青太稀有了。

春晚快四十年了,除了蔡明老师,谁能和赵本山比时长啊。

说赵本山上春晚是本色演出,就是演乡巴佬,演农民头。

也是,也不是。

农民是一个社会身份,闰土是农民,杨白劳也是农民,他俩虽然际遇非常相似,但是一样人吗?能按一个方法演吗?

赵本山作为中国小品之王,对自己是真的狠,他整个春晚小品创作过程就是不断地推翻自己再塑自己的过程。

可以说对赵本山作品最苛刻的可能就是赵本山本人了。

赵本山在春晚的作品第一个作品是1990年的《相亲》。

作者:张超

就是一个很普通有点像老太太的农村老头,请记住这个蔫!

这是赵本山出道的看家本领。

赵本山特别能把老太太的劲演得惟妙惟肖。

所以在他第一个小品《相亲》还能看到那个老太太的影子。

虽然都是找老伴的老人,我咋觉得老蔫更像老太太。

可到了1991年的《小九老乐》

作者:张超、乔杰

赵本山就变成了妻管严,而且还是非常阳光正能量的妻管严。

可以说为后来他的小品里那种“小事我是孙子,大事我必须爷们”的那种中式妻管严的形象打下基础。

虽然中间,赵本山还有的时候,但是和老太太的那个神态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要知道人练一手绝活不容易的,放弃自己可以发扬光大的绝活,再开新路,是需要极大勇气!

如果你这时还没看到赵本山对自己的改变,那么接下你可以拿他1992年的作品进行对比。

1992年春晚,赵本山和原来《相亲》的搭档做了同样相亲题材《我想有个家》。

作者:焦乃积、张超

但这次,赵本山做了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离异男青年的赵英俊。

赵英俊实际三十五看像五十三,最要命的是他前妻

他和同样来发广告的离异女青年彼此加油彼此安慰,最后彼此看对眼了。

那个“括弧”在我看来和后来“此处省略一万字”同样经典!

但对比他两年前的同样题材的小品节目,你就会发现赵本山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

当然赵本山不是没有翻车的时候。

1993年的作品《老拜年》效果不是很好。

作者:崔凯、张超

老拜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一对下岗的二人转演员回头找徒弟要工作。

效果差,差在哪呢?

赵本山回避了下岗工人的难处,比如徒弟都好声好气,没有把师父求徒弟的这个戏剧冲突发挥到极致,结尾强行大团圆结局。

至于强行正能量,插科打诨,刻意搞笑等等,基本上现在小品的尬点,在这个小品里,赵本山基本躺了个遍。

但值得注意的是赵本山这个关于下岗的小品比后来更加出名的黄宏的《打气儿》(1999年)要早六年。

同时。这个小品也开启了赵本山小品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紧贴时代。

所以,赵本山的厉害除了专业,更重要的是他不怕失败,那怕是失败,也能从失败里吸取教训和好的经验。

失败里吸取教训很多人都会,但失败里找到好的经验,这不是每个人能做的。

1995年《牛大叔“提干”》就是紧贴当时干部吃喝铺张浪费的现象!

作者:崔凯

这个故事也简单,因为马经理不在,由赵本山饰演的牛大叔为了村里学校的玻璃假扮马经理陪酒,看到了乡ZF的吃喝浪费。

整个小品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很多乡ZF还打电话给编剧崔凯,说他们也是上行下效,自己没办法啊。

崔凯也很为难,因为他写的这些人物最高层级也就接触到乡ZF。

赵本山在里面的表演已经基本上脱离老太太的神态,反而把那个“蔫”劲融入到了不同的人物的情绪之中。

也就是不止老太太会蔫,每个人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蔫的时候。

当年跑村里小学玻璃的牛大叔还不识字呢。

而后来这个词至今流行到了现在

——待续——

user avatar

能看到这条帖子 就说明人要回归了

user avatar

小沈阳的沉寂,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简单来说,就是才不配位。

他曾经被捧上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他的才华不足以支撑他在那个高度待下去或攀上新的巅峰,所以火爆过后,余温渐消,也逐步归于平静了。

小沈阳的起点太高,他以喜剧闻名全国,甚至一度被誉为周星驰的接班人,所以观众几乎都期待他的每一次出现——不管是采访还是表演,大家都希望他一张嘴就能笑料百出。

但久而久之,大家发现他其实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不但不搞笑,反而有时挺尴尬。

所以小沈阳说过他其实想做一名歌手,可见他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不过连喜剧之王周星驰和当年被誉为东方笑神的赵本山都无法做到句句带笑点,更何况是后起之秀的小沈阳了。

能做到舞台表演、做节目、采访、演讲都依然谈笑风生的,目前也就郭德纲了,当然,他的电影、电视剧除外。

小沈阳是站在赵本山的肩上被众所周知的,所以离开赵本山,他就很容易回到他原有的高度,进而归于沉寂。

所以他的“消失”,归根结底还是才不配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