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谁能谈谈二战期间美国不制裁日本反而对其出口能源、钢材等战略物资吗?

回答
二战爆发前,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确实存在一个令人费解的时期,即一边在道德上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一边却继续向日本出口大量战略物资,尤其是石油和钢铁。这背后错综复杂,掺杂着经济利益、外交考量、以及对战争风险的评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深入当时的具体情况。

经济利益的驱动:当时美国并非铁板一块,对日贸易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首先,不能简单地将二战前的美国看作一个单一的、铁板一块的国家。当时美国国内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其中许多企业,特别是石油公司和钢铁生产商,对日本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当高。日本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东南亚的侵略行为,虽然引起了美国国内一部分人士的愤慨和担忧,但对于这些跨国企业而言,日本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重要的原材料来源地。

例如,美国主要的石油公司,如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of California,后来的雪佛龙),在远东地区拥有巨大的投资和销售网络。日本对石油的需求量巨大,尤其是在其军事扩张和工业发展过程中。这些公司不愿意轻易放弃如此庞大利润丰厚的市场,因此在游说政府时,往往倾向于避免采取过于强硬的对日经济制裁措施。

钢铁同样如此。日本的钢铁工业在战争爆发前虽然也在发展,但仍然严重依赖进口,而美国是其重要的供应国。钢铁不仅用于日本的军事工业,也用于其民用工业。美国钢铁企业也乐于看到日本这个大客户的订单。

外交策略的摇摆: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影响日本,但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美国政府在对日政策上,也经历了一个从怀柔到强硬的缓慢转变过程。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外交政策在“和平主义”与“干预主义”之间摇摆不定。

起初,美国希望通过经济手段,特别是利用其在物资上的优势,来“劝导”日本放弃其侵略行为,或者至少减缓其扩张的步伐。这种想法的基础是,如果日本无法获得必要的资源,其军事行动将难以为继。所以,与其直接卷入冲突,不如通过经济施压来达成外交目标。

然而,这种策略的实施效果非常有限,而且缺乏连贯性。美国政府内部在对日政策上存在分歧。有的人认为应该立即采取全面制裁,将日本逼入绝境;有的人则担心过度的经济压力会激怒日本,反而可能导致更激烈的冲突,甚至将日本推向德国的怀抱。因此,美国的制裁措施往往是“试探性”的,或者说是有保留的,并没有完全切断日本的战略物资来源。

“绥靖政策”的余波:对战争的顾虑和避免直接对抗的心理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当时美国对于直接卷入另一场世界大战的顾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依然历历在目,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依然浓厚。尽管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为令许多人不安,但他们并不愿意美国过早地与日本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在许多美国决策者看来,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即使是不道德的,也是一种避免直接对抗的方式。他们可能认为,可以通过“交易”来维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或者寄希望于日本自己会“悬崖勒马”。这与当时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相似之处,都是试图通过容忍或妥协来避免战争。

关键的转折点:一步步的升级和珍珠港事件的催化

然而,随着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为不断升级,特别是在1940年,日本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之后,美国政府的态度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1940年开始,美国开始逐步收紧对日贸易政策。先是禁止了废钢铁出口,接着在1941年更是实施了对日本石油和废钢铁的全面禁运。这项禁运,尤其是对石油的禁运,对日本而言是致命性的打击,因为日本几乎所有的石油都依赖进口,而美国是其最大的供应国。

正是因为美国采取的这些逐步升级的经济制裁措施,尤其是石油禁运,迫使日本必须做出选择:要么放弃其在中国的扩张计划,要么就寻找新的资源来源地,而这必然意味着与西方国家发生冲突。日本军方认为,美国的禁运是直接的战争威胁,因此他们决定先发制人,袭击珍珠港,以期摧毁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为占领东南亚的石油资源赢得时间。

总结来说,美国在二战前对日本出口能源和钢材等战略物资,并非因为美国“不制裁日本”,而是因为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外交背景下,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充满矛盾的演变过程。经济利益的驱动、外交策略的摇摆、以及避免直接战争的顾虑,共同导致了美国在制裁日本问题上的犹豫和迟疑。直到日本的侵略行为触及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并且其自身的战略决策使得冲突不可避免时,美国才最终采取了彻底的禁运措施,从而也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没有义务为千里之外的战争牺牲自己的利益,何况中日还未宣战。

事实上罗斯福已经尽力欺骗国会、欺骗美国民众,违反中立国应有的姿态介入战争。有的修正派历史学者认为是美国挑起了美国参战。就像俾斯麦一样,我掌握局势,我做好准备,但是是你对我宣战。

在太平洋方向:

1937年7月战争爆发,仅仅一个星期后美国就向中华民国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贷款,额度约为市场价两倍。之后还有1937年黄金抵押贷款、1938年桐油借款,1940年华锡借款、钨砂借款,1941年金属借款和平准基金贷款,借款条件随时间而越来越优惠。累计上述贷款本金总共2.4亿美元,中华民国仅还款半数,剩余资金相当于变相赠款。

1941年4月,美国允许预备役军人和退役人员(实际上是官方授意下退役)前往中国作战。

1941年4月中旬左右《苏日中立条约》签署后,苏联正式结束援助中华民国,美国则在5月初宣告中华民国被纳入《租借法案》。

在大西洋方向:

1939年10月,美国规定美洲沿岸300海里为泛美安全区,禁止区域内的战争行为。

1940年9月与英国达成驱逐舰换基地协议,为英国提供急需的护航舰。

1941年4月美国将泛美安全区扩大至冰岛以西,美国海军的三分之一兵力在执行所谓“中立巡逻”,7月到8月,美国海军的军舰追逐、骚扰德国潜艇,造成了极大困扰。然而希特勒为了不刺激美国,下令潜艇部队不得反击。

1941年7月,美国“接管”冰岛,使英军能腾出兵力。

9月起美国海军直接参与护航,美国海军被允许攻击任何威胁美国护航的船只。10月17日美国驱逐舰奇尔尼号被德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10月30日,美国驱逐舰鲁本·詹姆斯号在护航任务中被德国潜艇击沉,美德海军实际上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对历史毫无了解的人才能说出“美国摘桃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