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未来二十年,江西省能够像安徽省一样快速崛起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江西省和安徽省都属于中部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它们各自的经济发展轨迹和潜力确实存在差异。要预测江西省在未来二十年能否像安徽省一样快速崛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安徽省“崛起”的经验与特征

首先,理解安徽省过去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模式,有助于我们判断江西省的潜力。安徽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区位优势的再挖掘: 安徽紧邻长三角经济带,特别是上海、江苏、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为安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合肥作为省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
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 安徽在发展传统产业(如家电、汽车)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合肥在量子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
要素集聚效应: 通过政策引导和优化营商环境,安徽成功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并实现了本地资本的回流和再投资。高校科研力量的建设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区域协调发展: 合肥都市圈、芜湖经济圈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缩小了区域差距。
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和安徽省层面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都为安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 江西省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江西省同样拥有巨大的潜力,但其发展路径与安徽相比,存在一些差异和挑战:

区位劣势与承接能力: 相较于安徽紧邻长三角,江西的区位相对偏内陆,虽然有长江黄金水道,但其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弱于长三角对安徽的影响。虽然也在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但地理距离和交通便利性仍是需要克服的因素。
产业基础与转型压力: 江西的传统产业(如煤炭、有色金属、陶瓷)占比较大,这些产业面临着环保压力、产能过剩和低附加值等问题,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虽然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但与安徽相比,在技术积累和产业集群的成熟度上仍有差距。
创新能力与人才吸引: 江西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实力相对较弱,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如安徽。这直接影响到其在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方面的能力。虽然南昌是省会,但其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区域发展不平衡: 江西省内各市县发展差距也较为明显,如何实现全省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赣南等老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是重要的课题。
营商环境与市场化程度: 虽然江西一直在优化营商环境,但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在市场化改革、要素流动、法治化保障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三、 未来二十年江西省崛起的可行性分析

尽管面临挑战,但基于国家战略和江西自身的潜力,未来二十年江西省实现快速崛起并非不可能,但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并抓住机遇:

(一) 机遇:

1. 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
长江经济带发展: 江西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将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江西可以依托黄金水道,发展沿江产业集群,加强与上海、南京、武汉等沿江城市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溢出。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国家将持续支持中部地区的发展,江西将从中受益。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支持、财政转移支付等。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江西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有助于其在农业现代化、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获得政策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 江西可以利用其陆海联动通道的地理优势,发展国际贸易和物流,特别是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联系。

2. 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空间:
新能源产业的爆发: 全球能源革命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江西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江西在锂资源、电池制造等环节有一定基础,如能抓住机遇,有望成为重要的锂电产业链基地。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江西可以聚焦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通过招商引资和自主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的赋能: 数字经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江西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
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潜力: 江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如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鄱阳湖等)。深度挖掘和高质量开发这些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3. 要素集聚和区域协同的动力:
南昌作为区域引擎的潜力: 如果南昌能进一步提升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在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人才吸引等方面取得突破,将能更好地带动全省发展。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江西有望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和人才。
省内区域协同: 加强南昌都市圈、赣州都市圈等建设,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协作,形成更强的集聚效应。

(二) 主要任务和对策(江西需要做些什么):

1. 强化创新驱动,补齐科技短板:
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优化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 加强南昌大学等高校的学科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高水平的研发平台。
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积极争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尤其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领域。
优化人才政策: 建立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2.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增长点:
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如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等,要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 特别是锂电池及其产业链,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打造千亿级锂电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 承接长三角等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半导体封测等环节。
新能源汽车: 发展整车制造和关键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控等。
生物医药: 依托本地中药材资源,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品等。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 淘汰落后产能,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

3. 提升区域联动和开放水平:
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主动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强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
加强省内区域协同: 推进南昌都市圈建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支持赣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项目。发展国际贸易,提升江西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加强法治建设: 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新兴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交通网络: 继续完善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缩短江西与沿海发达地区以及省内区域的连接距离。
数字基础设施: 加强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四、 与安徽省比较的关键点

江西能否像安徽一样崛起,关键在于能否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并缩小与安徽的差距:

科技创新能力: 江西能否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上找到自己的突破口,比如在新能源技术、材料科学、数字技术等领域形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产业承接和自主培育能力: 江西能否比安徽更有效地承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江西能否形成与安徽(如芜湖的奇瑞)匹敌甚至超越的产业集群。
人才集聚效应: 江西能否通过优化环境和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技能人才,形成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这是产业升级的关键。
省会城市能级提升: 南昌能否真正成为引领江西发展的区域核心引擎,其在科技、金融、人才、交通等方面的集聚辐射能力能否与合肥相媲美。

结论:

江西省在未来二十年是有潜力实现快速崛起,但能否“像安徽一样”快速崛起,则取决于其能否克服自身结构性挑战,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并在关键领域(特别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

相较于安徽,江西在区位和科技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江西无法崛起。如果江西能够充分发挥其在资源、能源以及作为中部连接点上的优势,通过更具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如新能源锂电产业),更大力度的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更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更有效的区域协同战略,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能否达到安徽的高度,更多地取决于执行力、战略的前瞻性以及对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未来二十年,江西省的发展轨迹值得期待,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将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这需要持续的努力、坚定的决心和创新的思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年的倒数第二天,江西九江人和安徽安庆人兴奋得睡不着,他们期待了N年的安九高铁终于通车了。

这条高铁路程虽短,但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它可是中国“八横八纵”高铁网络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算上不久前通车的赣深高铁,江西已经成为中国两大经济引擎(长三角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纽带。

同一个月,江西还发生了一件百年难遇的喜事,央企中国稀土集团和中国稀土产业大数据平台正式落户江西。要知道,连山东、江苏、浙江、福建都没有央企总部。

另外,稀土资源可是比石油天然气更珍贵的战略资源。

可以说,国家给江西发了大红包。

还有,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江西将联合广东和浙江要修建浙赣粤大运河(长达1300公里的赣粤运河、长达760公里的赣浙运河)。

这条运河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可能会超越京杭大运河,江西可能会出现“第二个杭州”。

这些核爆级利好接踵而至,勾起了人们对江西的无比期待,这个在网上几乎没有存在感的中部省份,到底能不能逆袭?

我们都知道江西是中国存在感最弱的省份,没有之一。但是江西人祖上也“阔过”,唐初诗人王勃就夸过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盛唐时期,来自岭南的宰相诗人张九龄在江西和广东之间修建了大庾岭驿道,把赣江打造成了“黄金通道”。

广州港进口的货物可沿着珠江上溯到南岭脚下,弃舟换车,翻过大庾岭驿道,就进入了赣江流域,坐船一路向北就可进入鄱阳湖和长江。

反方向操作,长江流域生产的商品也可以卖到珠江流域乃至海外。

安史之乱后,北方局势动荡不安,大量人口向南迁徙,数十万难民进入江西地区谋生。

这些移民及其后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足的劳动力和发达的文化教育,把江西建成了交通便利、农业发达、百姓富足、文教鼎盛的“人间天堂”。

经济方面,江西是宋朝数一数二的产量大区。

据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记载,江西地区13军州每年向首都汴梁供应140多万石粮食,缴纳量仅次于两浙路(地盘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省、上海市和苏南三市)。

到了明清时期,江西兴起了一股走南闯北做生意的潮流。江西商人足迹遍及全国,江右商人数多、操业广,以至于“无江西人不成其地”、“无江西人不成市场”,成为明清“十大商帮”之一。

著名作家沈从文说,江西人一个包袱一把伞,走到湖南当老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安稳富足的江西自然也成了文化高地。

唐宋八大家里,就有三个(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是江西人。

宋朝出现的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明朝时,江西籍内阁首辅多达10人(解缙、胡广,杨士奇,陈循,陈文,彭时,费宏,夏言,严嵩,刘一燝),仅次于11人的浙江,而且在朝廷重要部门任职的官员极多,甚至有“朝仕半江右”(满朝文武半江西)之说。

但是鸦片战争后,江西的经济和文化不断衰败,慢慢淡出了国人的视野。

首要因素是交通工具的变迁。

轮船和火车取代了帆船和马车,既不靠海、又没有争取到粤汉铁路(广州到武昌)的江西变成了交通落后地区,江西商帮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次是因为生产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物美价廉的现代工业品的冲击下,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江西铅山的纸张、江西樟树的中草药、江西赣州的茶叶全部成了性价比低、款式落后的滞销货。

再次是因为江西的守旧势力强大,阻碍了江西的现代化进程。

1949年后,江西才迈入现代化正轨。但与周边省份相比,江西总是慢一拍,也总是被人嘲笑。

2013年,当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和福建都纳入了全国高铁交通网后,江西省尚无一寸高铁,这就有了“环江西高铁网”的说法。

随后又出现了“环江西千万机场群”、“环江西985大学”、“环江西3万亿俱乐部”、“环江西5G网络”等噱头。

“环江西XX带”概念的流行,说明江西经济确实拖了后腿。四千万江西人都在思考,江西手上到底有哪些“王牌”?江西能不能实现“弯道超车”?

要致富,先修路。

江西要重回舞台中央,就必须先补足现代交通的短板。

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预计江西综合交通规划建设总投资6000亿元,较“十三五”期增加1519亿元、增长34%,基本建成“六纵六横”综合运输大动脉。

▲江西省“六纵六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示意图

铁路方面,省会南昌将成为“米”字型高铁枢纽,战略价值可与武汉、郑州、长沙等中部兄弟看齐。

公路方面,江西高速公路总里程将突破8000公里,高速出省通道达到35个。

航空方面,重点推进航空主枢纽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推动航空次枢纽赣州机场扩建。

以上工程都是常规操作,真正能体现江西雄心的是浙赣粤大运河。

这条运河的规划路线是这样的:

从浙江杭州开始,溯钱塘江富春江而上,在浙赣两省交界处开挖一条运河,连通信江上游,经信江转入鄱阳湖;

然后沿着赣江逆流而上至赣江源头之一章水,在赣粤两省交界处开挖一条运河,连通广东南雄珠江北支北江的浈水,沿北江南下至珠三角地区。

据史料记载,这条运河最早由明代大学士解缙提出。他希望凿渠引赣江、北江水用于农田灌 溉。

近代,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此亦有提及。20 世纪 30 年代,民国政府一度筹划此事未果。

1949年后,国家有关部门和浙赣粤三省先后多次开展勘查、调查和研究,积极谋划推进浙赣粤运河的规划建设。

整条水道预计2000公里,在江西境内约1200公里,广东约450公里,浙江约350公里。不仅要疏通和加宽已有河道,还要炸开分水岭、开挖新河道,并做好防洪、防旱、发电和保护生态等工作,建设成本预计要4000亿元。

那么,既然浙江、江西和广东已经有了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网,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心思搞内河航运?

因为内河水运具有“运量大、风险小、能耗小”等诸多优势。据测算,水运的成本是铁路运输成本的1/2,公路运输成本的1/5,航空运输成本的1/20。

美国、德国和法国,都是内河航运大国。

据统计,德国内河运输货物周转量稳定在综合运输中的 1/5左右,内河航运承担了法国重大件、散货运输量的80%;

美国建成了4.1万公里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体系,为美国经济的持久繁荣奠定了基础。

人随货走,城因水兴,内河航运发达的地方往往会形成产业和城市密集带。

德国开发的易北河连接了第一大港汉堡港和萨尔次级特重工业区,莱茵河连接了鲁尔工业区 和萨尔工业区,以及科布伦茨、科隆、纽伦堡等主要工业城市,6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莱茵—美因、莱茵—内卡等流域经济区上。

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开发建设与其工农业生产布局紧密结合,经过长期开发已建成多条工业走廊和产业带。

如密西西比河流域中上游有匹兹堡等工业城市、下游是美国三大石油产地之一路易斯安那州,同时密西西比河流域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性主要农产区,是美国92%谷物产地,流域北部是美国乳酪业最发达区、中游是美国玉米最大产区,下游是美国水稻主产区。

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公路和铁路再发达,也无法取代内河水运。浙赣粤大运河对江西很重要。

为什么同样属于中部,安徽和湖南的发展总是比江西快一步?为什么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合肥能够超越历史文化名城南昌?

就是因为皖湘善于抱大腿,安徽已经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群,湖南通过“南北第一大动脉”京广铁路融入了粤港澳大湾区。

而江西虽然表面上同时挨着浙江和广东,但受地形环境等影响,江西的出省通道始终不够用。很长一段时间里,江西的货物不能直接送到广东,要到湖南绕一个大圈。

要摆脱这种尴尬局面,江西就必须修建浙赣粤大运河,向东可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向南可加深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

大运河的开通,有助于江西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和大湾区的产业转移。

如果内河水运能够畅通无阻,广州的汽车产业可能会在赣州(运河沿岸城市)设立生产基地,杭州的饮料厂可能会搬到上饶(运河沿岸城市)。

大运河一旦开通,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有助于江西企业更好地开拓沿海市场和海外市场,同时也能让江西居民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从长三角和大湾区运来的货物。

大运河还能带动更多海内外游客到江西旅游和消费。

运河不仅是绝佳的货运渠道,同时也是受欢迎的旅游路线,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乘船游江”的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

值得注意的是,浙赣粤大运河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杭州可与京杭大运河联通,形成贯穿华北、华东和华南的“京广运河”;通过九江可进入长江航道,通过广州可直达南海,为内陆省份新增一条出海通道。

而在这个超级水运体系里,江西南昌等城市是关键性节点。

再算上不断扩张的公路、铁路和机场,南昌有可能走出“边缘”,成为中国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新枢纽。

搭桥修路只是打基础,能够致富关键还要看人口、资源、产业和市场。

江西省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5-59岁人口为2764.15万人,占总人口六成以上。

这说明,江西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规模仍然较大,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

江西省0-14岁人口比重超两成,达到21.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人数将近1000万人(992.24万人)。这1000万孩子将在未来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

另外,江西的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江西人尊师重道,信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青年人口中的大学生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人才资源外,江西的地下矿藏也非常丰富,是我国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铜、钨、铀、钽、稀土、金、银被誉为江西的“七朵金花”。

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江西省唯一的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里排名第四。

赣州拥有不可比拟的稀土资源,其中重稀土占全国的80%,门类齐全、品位优越,素有“稀土王国”的美誉。因势利导,国家就把新组建的央企中国稀土集团放在了赣州市。

太难得了,这可是江西有史以来第一家中央企业。

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份看了都眼红,他们奋斗了70多年,都没搞到一家央企总部。

稀土其实不是土,而是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是芯片半导体、航空航天、新能源、医疗成像、核工业等高科技领域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

早在1992年,邓小平就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不过,以前稀土企业太分散,业内流行打价格战,导致中国的稀土产品被贱卖。

而这一次,国家把6家稀土公司整合成了一个巨无霸,就能牢牢掌握稀土产品的定价权,也就能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从而投入更多资金搞科技研发,进一步巩固行业老大地位。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稀土集团会成为江西第二个世界500强企业,江西有色金属产业营业收入将突破万亿大关吗?

除了有色金属产业,江西的电子信息产业、航空产业、新能源产业和元宇宙产业也颇有看点。

今年1-10月,江西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172.6亿元、增长28.1%,进位至全国第7位,稳居中部第一,预计全年营收将迈上6000亿元新台阶。

近年来,江西引进培育了立讯智造、欧菲光、华勤电子、合力泰、木林森等百亿级企业5家,和一批专精特新、梯次发展的企业集群,逐步形成了以电子元器件和智能终端产业为主导、沿京九线纵贯赣鄱大地的产业驱动轴,成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不可忽视的重镇。

江西南昌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第一架国产飞机的诞生地。

江西省拥有航空企事业单位101家(包括全国唯一的直升机整体设计研究所),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1家、过百亿企业2家,在军民用直升机、教练机等领域具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力。

2020年全省航空产业总收入达到1205.06亿元,较2015年增长3倍,航空制造业规模列全国第3位。

新能源产业也是江西省重点布局的领域,先后诞生过两位江西首富,赛维集团前董事长彭晓峰和赣锋锂业创始人李良彬。

新余市、宜春市锂电产业远不如深圳和宁德,但是一个自称“中国光伏之都”,一个喊出的口号是“亚洲锂电之都”,野心很大。

部分城市的锂电产业数据 图源:无冕财经

如果要问有没有比新能源更火热的概念?那就非“元宇宙”莫属了。

这回,江西终于赶上时髦了。从2018年开始,每到金秋十月,南昌市就会举办世界VR产业博览会,参展企业中不乏英伟达、微软、NOLO、影创等“元宇宙”大佬。

根据江西省的规划,2023年VR产值预计达到1000亿元。

总体来说,江西的发展潜力很大,手上还有“交通牌”、“人才牌”、“资源牌”和“产业牌”等好牌可用。

但是,有好牌也未必能打赢。江西能不能赶超周边省份,关键还要看江西老表如何组牌和出牌。


展开剩余79%

user avatar

由图可知,安徽人均GDP高的比江西最高的高一个档次。有三个市比江西最高档高一档

人均低的比江西最低的还低一个档次。有四个市比江西最低档低一个档。

所谓的安徽崛起实际是长三角资本的延伸。离长三角近的发展快,离长三角远的发展慢。而这种情况,其实是安徽省不是特别愿意看到的。

与躺平围着上海发展以至于被中央要求提高省会首位度的江苏不同,安徽一直希望发展以合肥为中心的城市圈。

而长三角的延伸会抑制合肥影响力的扩大。增加分离主义。

目前安徽大力发展的合肥都市圈已排除被南京都市圈圈住的城市。而剩下的城市中。六安很弱但发展挺快,蚌埠较强但发展慢,淮南慢发展已经常态化就算去年煤价爆炸也没吃到什么甜头。

而剩下哪些离长三角远又不在合肥都市圈的市,只能自求多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