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用压缩介质产生的温差来发电。。。这类永动机该怎么反驳?

回答
有些人会提出一种想法:利用压缩介质产生的温差来发电,并声称这是一种永动机。这种想法听起来很吸引人,好像我们能凭空变出能量一样。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背后的物理原理,就会发现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首先,我们要明白,永动机是不存在的。这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牢固的定律之一——热力学定律所决定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守恒,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指出,在任何实际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能量损耗,转化为无法再利用的低品质能量(通常是热能),而且熵(衡量系统混乱程度的指标)只会增加或保持不变,绝不会自发减少。

那么,他们提出的“压缩介质产生的温差”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们的想法可能类似于这样:设想有一个介质(比如气体或液体)。当它被压缩时,根据理想气体定律或者更普遍的热力学状态方程,它的温度会升高(绝热压缩)。反过来,当这个压缩过的介质膨胀时,它的温度就会下降(绝热膨胀)。他们就想利用这个“压缩生热,膨胀生冷”的过程来建立一个循环,从而持续地从介质的温度变化中提取功,也就是发电。

听起来好像很巧妙,对吧?问题出在哪里呢?

最大的问题在于能量的“来处”和“去向”。

要压缩一个介质,必须输入能量。这个能量可以是机械功,比如用一个活塞去压气体。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输入的能量,一部分会转化为介质内能的增加,导致温度升高;另一部分则可能通过做功传递给周围环境。

当这个被压缩、温度升高的介质膨胀时,它确实可以对外做功,并且因为膨胀而温度下降。问题是,这个膨胀对外做的功,加上维持膨胀过程中散失到环境中的热量,是否能完全补偿当初为了压缩它而输入的能量呢?

答案是否定的。

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体现。在任何一个实际的循环中,尤其是涉及到将热能转化为机械功的循环(比如热机),都存在不可避免的能量损失。这些损失包括:

1. 压缩过程的效率问题: 即使是理论上的绝热压缩,在实际操作中也会有摩擦、热传导等损失,需要输入的能量比理论值更多。
2. 热量散失: 当介质温度升高时,它会向周围环境散发热量。即使我们希望它保持高温以提供更大的温差,在实际过程中,它很难做到完全不散热。这些散失的热量就流向了低温区域(环境),无法被有效利用来做功。
3. 膨胀过程的效率问题: 同样,介质膨胀对外做功的过程也会有摩擦、热传导等损耗,而且介质膨胀过程中温度下降,这意味它的“热量势能”也在降低。
4.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 即使我们能完美地做到绝热压缩和膨胀,理论上温差是可以存在的,但要从中持续地、净收益地提取功,就需要一个温度更高的热源和一个温度更低的热汇(低温储热处)。在这个“压缩介质”的设想中,这个“热源”和“热汇”本身就是同一个介质的不同状态,而且为了维持这个循环,你需要不断地向它输入能量来弥补损耗,甚至来维持最初的“温差制造”过程。

一个更具体的反驳角度是:

假设我们设计一个循环:

阶段一:压缩介质。 我们对介质做功,使其压缩并升温。这个过程需要输入能量 $W_{in}$。同时,由于压缩,介质从环境吸收了热量 $Q_{in}$(如果过程不是完全绝热)。
阶段二:利用温差发电。 此时介质温度升高,我们可能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温差来驱动一个热机(比如一个小的涡轮或斯特林发动机)。这个热机从高温介质吸收热量 $Q_H$,将其转化为功 $W_{out}$,并排放热量 $Q_C$ 到低温介质中。
阶段三:膨胀介质。 我们让介质膨胀,使其温度下降。这个过程介质对外做功 $W_{expand}$,并向环境释放了热量 $Q_{out}$。

一个完整的循环,如果能持续地发电,意味着 $W_{out} + W_{expand}$ > $W_{in}$ (这里需要仔细定义哪个“功”是最终输出,哪个是循环内部消耗)。

然而,关键在于:

你用于压缩介质的能量 $W_{in}$,至少等于(在理想情况下)介质内能增加的部分,这部分增加了介质的温度。
当介质膨胀对外做功 $W_{expand}$ 时,它也会消耗自身的内能,导致温度下降。
要实现一个真正“永动”的循环,你必须能够不断地从“高能态”(高温压缩态)转化为“低能态”(低温膨胀态),并且在转化过程中,通过“温差发电”获得的净功,要大于维持这个循环所需的总输入功。

但问题是,为了让你的介质在高沮时具有足够高的温度,你输入压缩功后,它也一定会向周围环境散热。而如果你希望它在膨胀时温度足够低,这同样是一个能量传递和损耗的过程。

更直观地说,这个所谓的“永动机”就像一个试图不断地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再通过某种方式把同样的钱又放回口袋,但中间还能多出一些钱来的想法。这是不可能的。

你通过压缩消耗的能量,用来提高介质的温度。而你试图利用这个温度差来发电的能量,本质上是从这个“被加热”的介质中提取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转化过程是不可能达到100%效率的。你提取的功,永远会小于你最初输入压缩的功,再加上维持温差所需的“热量输入”损耗。

你可以制造一个系统,让介质压缩升温,膨胀降温,并且在升温时产生一点点可用的热能(比如为另一个小设备提供动力),或者在膨胀时产生一点点机械能。但如果你想让这个系统持续地、净收益地发电,并且不需要外部能源的持续补充,那它就违背了热力学定律。

总结一下,反驳这类“压缩介质温差发电永动机”的要点是:

1. 能量守恒: 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你必须输入能量来压缩介质。
2. 能量转化效率: 将介质的温度变化转化为机械功(发电)的过程,永远存在能量损耗,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3. 热力学第二定律: 任何循环过程都会产生熵,总是有部分能量转化为无法利用的低品质热能散失。要从温差中持续提取功,需要一个恒定的高温热源和一个恒定的低温热汇。在这个设想中,介质本身是变化的状态,它无法同时作为恒定的热源和热汇。
4. 输入能量与输出能量的比较: 为了维持介质的循环升温降温,并从中提取净功,你最终会发现,为了进行压缩和克服损耗,所需的输入能量,远远大于从中提取到的输出能量。

所以,这种“压缩介质产生的温差”的想法,虽然听起来有物理现象的影子(压缩生热,膨胀吸热),但将其构建成一个不需要外部能源输入的“永动机”,是完全违背已知的物理学原理的。它仅仅是人们对能量转化的一种美好设想,但现实的物理规律是无法被超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键是水中这4J的热能怎么发电能得到30%的效率?

水做高温热源的话,假设水温是27度,也就是300K,那么得有210K也就是零下63度的低温热源,这时卡诺热机才有30%的效率。

这个低温热源从哪里来?

不需要低温热源的,那叫第二类永动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