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比喻只有集体富裕了,个人才能富裕。这个说法对吗?

回答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这个比喻,用来形容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说“只有集体富裕了,个人才能富裕”,在很多情况下是成立的,但这个说法并非绝对正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比喻的合理性与深刻之处:

这个比喻之所以能够流传并被广泛认可,在于它形象地揭示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规律,尤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语境下。

1. 物质基础的依赖性:
大河(集体): 代表着一个集体、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社会。它拥有更广泛的资源、更强大的生产力、更完整的体系。
小河(个人): 代表着集体中的个体,其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依附于集体提供的资源和平台。
水(财富/资源): 水是生命和繁荣的源泉。当大河(集体)水量充沛时,它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例如:工资、福利、就业机会、公共服务、市场环境等)滋养下游的支流(个人),使得小河(个人)也能充盈,满足基本需求并有余力发展。反之,当大河(集体)水源枯竭时,下游的小河自然也就无水可流,干涸枯竭。

2. 制度和环境的保障:
集体(如国家、公司、社区)的富裕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完善的制度、更优良的经济环境、更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水源”。
例如,一个国家经济发达,国民收入水平高,就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即使个人能力有限,也能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一个公司经营良好,盈利丰厚,员工就能获得更高的薪资、奖金、福利,以及更好的培训和晋升机会。

3. 合作与共享的效应:
集体经济的强大,往往源于成员的共同努力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这种“聚沙成塔”效应,使得集体的整体实力增强,进而能够更好地回馈和惠及个体。
例如,在一个大型科技公司,集体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可以开发出先进的产品,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职业发展平台。

二、 局限性与反思:

然而,“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的说法也并非万能,存在一些关键的局限性,需要我们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1. 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
“大河有水”不代表“小河都能满”: 即使集体富裕,但如果财富分配机制不公平,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那么大部分的“小河”可能依然干涸,甚至比“大河没水”时更显差距和失落。
例子: 在一些资源富集但分配不公的国家或地区,虽然国家整体GDP很高,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可能并没有显著提高,甚至贫富差距悬殊。

2. 个体的能动性与差异:
“大河没水”不代表“所有小河都干”: 即使在集体不景气(大河没水)的情况下,一些能力出众、适应性强的个体,或者拥有特殊技能、能够抓住新机遇的个人,也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新的水源(新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依然能够生存甚至发展得更好。
例子: 在经济萧条时期,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或创新者,可能能够开辟新的市场或领域,创造新的财富。

3. 集体的定义与界限:
“集体”的定义本身可以很广泛。是国家?是行业?是公司?是社区?不同的“大河”对于“小河”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也不同。
有时,“大河”的水量充沛可能是以牺牲部分“小河”的利益为代价的。例如,国家发展某项大型工程,可能会征用土地,影响当地居民的生计。

4. “富裕”的定义:
如果“富裕”仅仅指物质财富的增加,那么这个比喻可能过于狭隘。个体富裕也包含精神层面的满足、自由、幸福感等。
有时,个人的精神富裕或自由发展,可能并不完全依赖于集体的物质富裕。

三、 更全面的理解:

将“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这句话理解为“集体富裕通常为个人富裕创造了更有利的基础和条件,并且在更公平的分配下,集体的富裕能够更广泛地惠及个人,但并非绝对的因果关系,个体的发展也受自身因素和其他非集体因素的影响。”

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集体富裕是个人富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集体繁荣与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集体的富裕程度以及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共同决定了个人富裕的可能性和范围。”

总结来说: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集体(大河)的资源和发展对个体(小河)的重要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强大和富裕的集体确实能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个比喻的局限性。一个富裕的集体,如果分配不公,可能导致“大河有水,但小河只是少数几条满,大部分小河依然干枯”的局面。 同时,即使在集体不景气时,有能力的个体也可能找到新的生存之道,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应该既强调集体发展的重要性,也要关注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财富的公平分配,追求一种集体与个人共同繁荣的理想状态。只强调集体而忽视个体(或反之),都可能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话应该反过来理解啊,无论是从字面意义上还是从其比喻意义上。

大河如果(想)有水(必须先让)小河满;大河(如果)没水(那肯定是因为)小河干。

这么说就通顺了,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社会规律。

user avatar

合着您家河水是倒着流的?

user avatar

很多小河压根不和大河相接,自己也能潺潺流水。


很多小河,因为水流给大河,自己才无法壮大为大河。

且有些小河因为水流给了大河,导致抗风险能力低,遇到干旱天气,大河也不会逆流回馈河水给小河,导致小河自己干涸死了。

user avatar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小河满了大河里才会有水,小河没水了,大河里面才会没水的?

user avatar

我自从抑郁开始就特别不愿意说比喻句,因为比喻句常常给我一种指代不明的感觉,其逻辑处于一种你定义好了就通,你定义不好就不通的薛定谔状态,而这种薛定谔状态对极度需求确定感的我来说非常恶心。

像是这一句话,到底什么是大河,什么是小河?

什么是集体,什么是个人?

什么是水,什么是干?

有多少水算有水,没多少水算干?

所有的东西都他妈的模模糊糊含含混混,没有一个字是清晰明确的。

集体可以是公司,可以是社团,可以是国家,可以是组织,可以是人类。

水可以是钱,可以是资源,可以是环境,可以是福利待遇,可以是尊严。

瞎几把组合一下能出上百种解释逻辑,这还聊个屁啊,有空在这里为这种拍脑门想出来的故弄玄虚比喻句做阅读理解,不如干脆直白点说出自己的诉求好不好?

user avatar

说这话的人不知道有没有学过地理?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最具欺骗性的谎言转换器与鸡汤速成锅,里面夹杂了许多麻醉品和致幻剂。大河是小河汇成的,还是小河是大河滋润的?多少小河都身处高点,它的水一往下泄,下游洪涝成灾,上游也不反流一滴水。穷人的钱,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往富人口袋里聚流,而富人的胃口,就像是一个正在膨胀的宇宙,你以为它会慢慢拉近你与其他星宿的距离,现实情况却是它会日近年远地不断离你远去。比如,前年你还与首富相差一百亿的差距,去年你就可能已经离首富有一百五十亿的距离了,今年就已经相差了两百亿。而你前年是五千块钱工资收入的,去年还是五千,今年依然还是五千,明年却可能连五千都保不住了。另一方面,你的支出,前年只要三千,去年就要三千五,今年已经四千不够花,而明年,五千全部花出去都感觉比去年换回的物资少了好几个购物袋的容量。

财富从来都是嫌贫爱富的。只有大家一起穷的时候,绝无大家一起富的可能。你如果注定就是个穷人坯子,就千万别去奢望集体富裕的美梦,社会财富通过抽水蓄能方式重返上游,会对上游生态造成更大的伤害。你想占那点均富便宜,还不如你之前为此付出的代价。

user avatar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说这句话的人真懂地理吗?只是为了比喻而比喻,把自己不懂的东西胡乱套上去吧。

如果考虑常见的活水河流,上游往往是众多小河,到了下游才汇聚成大河,最后到了出海口的地方河面最宽。这是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雨雪带来的降水总会尝试往下走,如果形成地表水的话,往往越往下走越汇聚。

这要用这个比喻的话,应该是反过来……只有每一个个人都富裕了,集体才能汇聚金融力量。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子的,山上的溪流都断水了,然后下游的河流慢慢也就没水了。

真的要找个符合科学的比喻,要不这样说吧:「大动脉缺氧,毛细血管也就没氧了,没几分钟你就脑死亡了」。

user avatar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符合天之道(自然规律)——》集体和个人符合人之道(经济规律)——》人之道于天之道相反——》大河有水小河干——》集体富裕了 个人就不富裕

user avatar

↑这条河很大,水很多,对吧?

↑这条河很小,小到连河都不算,对吧?



问题来了。

图1是长江,

图2是长江源。

如果没有图2小河,图1的水从哪儿来?

大河哪天没水,那是因为小河没水。别tm瞎扯“大河没水小河干”。

因果关系都颠倒了。

应该是“小河没水大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



此外,关于“大河有水小河满”这个说法,地理事实也绝不是如此。

首先因果关系就错了,

小河满了,大河才能有水。

其次,大河如果满了,会直接就地泛洪水,宁愿往下游冲,也绝不会倒流进小河里。

对吧。



所以人民群众才是力量的源泉,干部、富人,啥也不是。

这帮人有钱了,只会去当更大“河流”下面的“小河”,去当地主,当买办。

干部们、富人们,别有了权钱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你们的大河都是小河养出来的。

就这,他们还得嘲讽一句:

小河没水了,这是你们这些小河的“福报”。

user avatar

可是一般来说,都是小河汇入大河的啊。

所以,自然的逻辑是“之所以大河有水,是因为小河满了”。

user avatar

选用「适当」的比喻模型,是认知战中议程设置的重要一环。

无论它是妙得正好还是蠢得正好。

user avatar

你语文老师教《阿房宫赋》的时候,你好好听了吗?“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user avatar

然后注入到黄河里的小河们发现,自己失去了名字,统一被“黄河支流”代表了。

user avatar

不要钻牛角尖,尤其是不要钻比喻句的牛角尖。

比喻句用来说道理的时候,必须结合上下文。

剥离了上下文的比喻句,只适合拿来做摘抄。

不信你想想看。

我们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又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我们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又说小心驶得万年船。

我们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又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我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上面的话,你能说哪句是对的,哪句是错的吗?

user avatar

这就是叙事逻辑的问题。

同时的这句话在西方文化逻辑里面一样是主流价值观,并非只强调个人利益。

在西方文化里国家、民族、政府、个人相互之间是联盟关系,而不是一个统一的集体。

你可以选择联盟,也可以拒绝联盟。

选择联盟,那么个体就要服从联盟的利益需要,服从联盟的意志。

拒绝联盟,那么个体和联盟之间就是并行的关系,联盟也就没有照顾个体的必要性。

比如说宗教和政治联盟。

欧洲政治团体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机制,难以调解各政治团体之间的利益纷争,而一昧采取斗争的办法,承受的损失和代价太大,于是大家都选择信仰同一个宗教,这个宗教还最好是只有同一个神灵,而不是各拜各的菩萨。各政治团体中的矛盾,都由宗教负责调解,接受宗教领袖为共主,宗教领袖加冕的国王才具有合法资格。由此宗教僧侣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成为欧洲贵族追捧的对象,希望自己的家族也拥有一名僧侣,为自己的家族带来荣誉和宗教地位。

那么谁来成为僧侣?

这可不是在奴仆中随便选一个,而是必须具有确凿无疑的贵族血统。

长子一般不会出家,主要是从次子里面选一个出来。

这个次子就是挑选出来的。要他放弃舒适的贵族生活去当一名僧侣,除了强制命令以外,难道不需要说服工作?

该如何说服他们?

虽然有人确实自愿成为僧侣,但总有人是不愿意。

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利益,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这种要求几乎是无法拒绝的。有的人甚至是先出家,后来运气好,又还俗当国王的。

比如:

拉米罗二世(Ramiro II,1086年4月24日-1157年8月16日),又名拉米罗·桑切斯,自幼被父亲桑乔一世送到本笃会的圣蓬德托米耶尔修道院。称号为“修道士”,1134年,无嗣的兄长阿方索一世逝世,阿拉贡贵族则选择拉米罗,他只好违背了在修道院的誓言并成为阿拉贡国王,是为“拉米罗二世”。

阿拉贡贵族为什么要选择他?就是因为觉得他是个出家人,应该性格温和,处世豁达。然而根本就不是这样,他是一位强硬派的国王,他的统治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四处征伐,而且有两个老婆。

这说明什么?说明拉米罗二世根本就不愿意出家,对于世俗生活是向往的。而他为什么要出家?

是不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这一基本理念出发?为了家族牺牲了自己。还俗后进行疯狂报复。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为了集体利益,牺牲自我的利益。当集体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个体利益不重要。

当然,有的人就是认为为了家族利益牺牲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己,这可不值得。

我们讲文化这种东西,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总是要有归属的。你总不能自己搞一套自娱自乐吧?

就算你极力反对中国文化传统,你总不能也同时反对西方文化传统吧?或者你是个伊斯兰信仰者?

上面我说了拉米罗二世的事迹,觉得这是上层贵族,和普通人没有关系。

那么西方文化传统对于普通人的要求有没有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这一要求呢?

二战时期的美国:

“我很自豪,丈夫支持我为战争尽自己的责任。美国战争人力资源委员会:找到属于你的岗位。”
“加入海军陆战队,为和平而战。”
“别忘了,劳军联合组织在国家战争基金会和这场联合战争中起很大作用。”
“不要再纸上谈兵,我需要你”
“工作!一分钟也别浪费!战场上的兄弟正接受生死挑战,你的后备支持就是他们的生命。”
“购买战争债券”
“我们能行!”——海报中是二战时期典型的女子铆钉工(Rosie the Riveter)的形象(注:该形象是美国的一个文化象征,代表二次大战期间六百万进入制造业工厂工作的女性,以前这些工作传统上是由男性做的)

让女性为了国家去当一名铆钉工(Rosie the Riveter),这是为了她自己的需要吗?这是集体需要还是个体需要?

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这是为了谁去战斗,去牺牲?

美国到底有没有价值?美国胜利了,富裕了,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有没有付出牺牲的价值?

你们知道为了这场战争牺牲了多少美国人吗?多少美国妇女在工厂里没日没夜地干活,连涂口红的时间都没有,多少美国妇女最后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和丈夫?

这是不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为了美国,牺牲自己?这种宣传动员是不是错误的?

如果你既反中,又反美,那么伊斯兰文化传统里面依然有这个成分。

请问,你的文化归属在哪里?

有一部著名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米勒上尉在去拯救瑞恩的途中一直在讲这个道理。

为什么要去拯救瑞恩?这是在体现什么价值观?为什么要在 找到瑞恩的时候,还要留下来完成瑞恩的任务,去守住一座桥?

难道他们的生命不重要吗?为了美国这个集体的利益,去牺牲八个人的个人利益乃至生命?

美国士兵为什么要加入到这场看起来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战争中去?

我看完这个问题的回答,一时之间完全无法明白这到底是处在哪个世界?

你们到底在反对什么?

为什么要同时背叛中国文化和欧美西方文化?甚至也不是伊斯兰文化。

我在这里全篇没有提到中国文化传统,因为这似乎是没有必要提及。

相同的价值观,只是说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其核心观点是一致的。

现代西方仍然在坚持同一个价值观。

为了西方国家的整体利益,牺牲个体利益。

在政治正确挂帅的西方,尤为严重。

比如说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号召大家一起制裁俄罗斯。

这是不是为了整体西方国家的利益?

那么那些以专门经营从事俄罗斯商品(俄罗斯鱼子酱、伏特加、俄罗斯能源)、旅游、留学中介的人的利益呢?

抛弃他们的利益是不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因为他们是少数,于是他们的利益就不应该得到尊重?

西方国家利益这条大河再满,对于这些人的小河来说,有什么关系?

凭什么要牺牲掉他们?

既然你们反对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这个观念,那么就应该坚决抵制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挽救这些以专门经营从事俄罗斯商品(俄罗斯鱼子酱、伏特加、俄罗斯能源)、旅游、留学中介的人的利益,以实现你的理想。

难道你们认为西方文化传统有这个观念是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着同样的观念是错误的?

支持西方国家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反对中国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那我们就不要说什么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把这个符号去掉,直抒己见,挺西方发达国家,反对中国。

这样大家就没有误会了。

user avatar

长江,是从流域的各条小河汇集为长江,流入东海的。不是从东海凭空生出条长江,倒流入各条小河的。

user avatar

不见得,而且常常是反过来的,大河被截流了,小河才会涨水。

俄罗斯国企破产的时候富了多少企业家啊。

其次有钱的是商人,商人有许多地方不如作官的与军阀可靠,但是钱会说话,商人近来也懂得张张嘴,这是值得注意的。商人的钱忽聚忽散,远不如文武大官的势力那么持久稳固,可是每逢大商人一倒,必有些人发财:公司的老板塌台的时候,就是管事人阔起来的时候,这非常的准确。他得分派些人去给大商人作顾问,作经理,好等着机会把钱换了手。再说,商与官本来相通,历来富商都想给子孙在宦途上预备个前程,至少也愿把姑娘们嫁给官宦之家,或读书的人,以便给家庭一些气派与声势。
user avatar

这现在提的问题都是个什么思路,比喻句就是用来通俗地讲道理的,集体的富裕和个人的富裕有密切联系,损害集体肥了自己的做法不能长久,这个道理对不对?它怎么可能不对呢,社会化大生产谁能置身事外?哦,你非要说,是不是集体富了100%个人就能富,是不是集体不富100%个人就不富,不是,所以我要喷,这不是杠精思维吗?一天到晚到处挑刺,这个话也不对,那个话也不对,谁也不能说话,只有老子最牛逼,有意思吗?以前是到处找回答抬杠,被人喷了,现在开始自问自答对空抬杠了是吗?


真是能被各位答主们的“上下游”论气笑了。

许多人是真的跟这些答主一样,只能看到小河日以继夜给大河输水,大河的水从来不会流回小河,小河的水都是天上掉下来的跟大河没有关系——他们看不见,大河滋润下游,长出树木,滋养万物,稳定气候,才有源源不断的水汽从下游输送回上游,才有源源不断的降水滋养小河,让小河常年有水;没有了大河,下游变成一片荒漠,沙漠里的河能流到几时?从前没接受过教育的老农民都知道的事情,学过几天物理的人倒觉得自己掌握真理了。大河和小河,集体和个人,谁能离开谁呢?集体没有个人贡献力量不能存在,个人离开了集体也寸步难行,明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偏有人觉得自己常年给集体贡献,集体啥也没给自己,自己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靠天上自然掉下来的,也许只有真的离开集体的那一天,才知道自己是多么肤浅吧。

user avatar

在三千年前的耶路撒冷

有一位智慧之王,所罗门

他之所以被称为那个时代最有智慧的人

就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很好

记住了大量的谚语和箴言

每当有人来找所罗门问什么事该怎么办时

所罗门就扔给对方一句谚语,然后按谚语的比喻做分析,指导对方该怎么做

那个时代,对于谚语,箴言这种东西,民众有种神话般的信仰,认为那就是神留给世界的真理

而每次所罗门都能说出不一样的谚语箴言,这让民众觉得所罗门就是一个神指定的智慧代言人


但事实上,后来人们发现

所罗门那些谚语、箴言并不是真的来自前人或者民间,很多其实是他自己编的。

他根据当时当地的需要,用非常接近民间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私货夹带进去,让人按自己的意图行事。

后来在圣经的《箴言》和《雅歌》两部分,其实基本上就是所罗门写的


虽然事情发生在3000年前

但这个以特定方式的语言为拘魂术的管理方法

却到现在都还在用

尤其在于民众缺少独立科学思考体系,平时就很迷信的地方

不但很常用而且很有效

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是喜欢用这种方法做治理的一个很小的例子

类似的话简直不要太多

比如最常用的,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用来强调干部是最重要的。

这甚至和那个群体的信仰中,强调人民群众才是根本动力的基本理念都有巨大的矛盾。但依然广泛被使用。并一遍又一遍的被这个群体中的高层引用。

而即使从事实层面说。现代的动车组列车,正是因为全靠车头带不靠谱,才有了每节列车都是动力的方式,才实现了真正的火车跑的快。即使是现代科技和工程已经如此巨大的证明了这话就是扯淡,这个群体仍然没有改掉这句话的意思。

所以,千万不要纠结于一句拿来劝你应该干什么事的俗语的正确与否。

那些话和3000年前被所罗门拿出来使用时候一样,本来就没有想让受众去思考他的正确性和逻辑性。

那些所谓的俗语,只是用来让你听他们话的一个简单粗暴的工具而已,他们从来也没在意过他的正确性和逻辑性。也不想在乎。

在他们看来,他们自己就和3000年前的所罗门一样,是真理与智慧的代言人。而你就像3000年前的部落居民一样。他们给你说话,你听着,照做,就好了。不要思考什么正确性和逻辑性。

最好你根本就分辨不出来正确性和逻辑性,只会搬砖,和阿巴阿巴

user avatar

学过地理的会说常识上讲,这是错的。但是但凡见过引水渠及其他农业灌溉系统,都能理解这里边是有道理的。你家地头那些引水渠,哪个不是大河的水引过来的?大河没水你引得过来吗?

实际上小河没水大河干,或者大河没水小河干,无非就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个人没钱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需求,继而整个系统就没有动力。反过来,国家经济崩溃,你想有钱,上哪找钱去?你看经济差的时候大家都在求什么?都在求央妈放水多印钱,因为只有市场上钱多了才有可能盘活经济,最后才能落到个人身上。

user avatar

逻辑顺序是这样的:

先有大量的水资源以各种形式储存好,比如雪山上的雪,地下水等等。

然后呢,他们先形成一股一股的水流,汇聚成大江大河。

也就是说,大江大河并不是天生的,也是一股一股水源汇聚而成的,

然后它们奔腾而下,灌溉那些原先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对那些原先缺乏水资源的地方来说,他们才叫大河无水小河干。

有些地方,得天独厚,江河纵横,水系遍布,比如阿联酋,对吧?

所以得出结论:

源头无水江河断

江河无水下流干

自己有水直腰杆

user avatar

属于是A4雕花儿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