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想了解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服饰演变,有没有什么书可以研究的或者可以解释一下的谢谢啦?

回答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民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服饰也随着时代变迁、民族融合以及统治区域的扩大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要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鲜卑服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并且有一些书籍可以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裂成多个不同的部落和政权,如前燕、后燕、西燕、前秦、南凉、北凉等,每个政权在服饰上可能都有其地域性、部落性的特点。同时,随着鲜卑族逐渐统治中原地区,他们也吸收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形成了一种融合的风格。

鲜卑服饰的基本特点(早期):

在进入中原之前,鲜卑族作为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其早期服饰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征:

实用性与功能性为主: 为了适应草原上的骑射、狩猎等生活方式,鲜卑服饰通常设计得较为轻便、合体,便于活动。
皮革、毛皮是主要材料: 羊皮、马皮等是常见材料,保暖性极佳,适合北方寒冷的气候。
裤装为主: 为了便于骑乘,裤装是鲜卑男子的主要下装,通常为紧身或宽松的裤子。
袍服与短衣结合: 上身可能是束腰的袍服,也可能是更为便捷的短衣,外面常会加上一件方便穿脱的皮质或毛织外袍。
帽饰与发饰: 帽子在北方民族中非常重要,往往具有身份象征意义。发型也可能有民族特色,如髡发、编发等。
色彩与纹饰: 早期鲜卑服饰的色彩可能相对朴素,但随着与外界交流增多,尤其是与汉族、西域等地的接触,色彩和纹饰会变得更加丰富。动物纹样、几何纹样等比较常见。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服饰的演变与融合:

当鲜卑族建立起前秦、前燕等政权,统治中原地区后,他们的服饰开始发生显著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化影响的加深:
汉族袍服的引入与模仿: 随着鲜卑贵族进入中原,他们开始模仿汉族士人的服饰,特别是宽袖袍服。这不仅是一种政治姿态,也反映了对汉族先进文化和礼仪的认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鲜卑贵族穿着类似汉族官员、士大夫的深衣、袍服。
冠帽制度的统一: 汉族有着成熟的冠帽制度,鲜卑统治者也采纳了部分汉族的冠帽,并将其与本民族的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体系。
官僚服饰的规范化: 在建立政权后,为了管理国家,必然需要规范官员的服饰,以区分等级和身份。这些官僚服饰很大程度上会借鉴汉朝的制度。

2. 民族特色的保留与改造:
裤装的持续使用: 尽管袍服开始流行,但作为鲜卑传统,裤装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军事活动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只是其样式、材质可能会有所改进。
保留部分传统纹饰与色彩: 一些传统的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可能会继续出现在鲜卑服饰上,或者以新的方式融入汉族服饰元素中。例如,在袍服的边缘、衣袖处加入一些本民族特色的装饰。
发饰与头饰的演变: 鲜卑族的发型和头饰也可能经历变化,既有保留本民族传统的,也有受汉族影响的。比如,一些鲜卑贵族可能采用更符合汉族审美的发髻。

3. 军事服饰的特点:
甲胄的重要性: 鲜卑族是强大的骑兵力量,军事服饰(甲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皮革甲、铁甲等都会被使用,样式可能比汉族更为灵活,强调防护性和机动性。
战袍的实用性: 除了甲胄,鲜卑士兵也会穿着便于作战的战袍,通常是短衣、裤装,并可能配有各种装备。

4. 女性服饰的变化:
鲜卑女性的服饰也同样经历了融合。早期可能以裤装、短衣为主,随着进入中原,也吸收了汉族女性的襦裙、袍服等。一些贵族女性的服饰会更加华丽,采用丝绸、刺绣等,并佩戴精美的首饰。我们可能会看到她们穿着带有本民族特色的裙装,但整体风格会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

研究资料与书籍推荐:

要深入研究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服饰,以下几类书籍和资料会非常有帮助:

1. 史书与文献:
《晋书》: 这是研究东晋历史最权威的史书,其中对鲜卑族的兴衰、活动都有详细记载,虽然不直接描述服饰细节,但可以提供政治、军事背景,间接推测服饰的可能样式。比如,书中描述某个鲜卑首领的形象、行为,可以联想到当时流行的服饰风格。
《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虽然这是三国时期的记载,但对于鲜卑族早期的生活习惯、服饰特点有基础性的描述,是了解其演变前的重要参考。
《北史》: 虽然晚于十六国时期,但《北史》中关于北朝各民族的记载,包括前燕、前秦等政权的建立者,也可能包含一些关于鲜卑族服饰的零散信息,尤其是在追溯其源流时。
出土文献和敦煌文献: 如果有相关的墓葬出土衣物、壁画等,会是更直接的证据。虽然十六国时期的实物资料相对较少,但我们可以从稍晚的南北朝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寻找线索,推测其早期形态。敦煌壁画虽然主要是佛教内容,但其中人物的服饰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民族融合情况。

2. 考古发现与研究:
墓葬发掘报告: 如果有十六国时期鲜卑政权统治区域内发现的墓葬发掘报告,其中对随葬品(尤其是纺织品、金属饰品、服饰残片等)的描述是研究服饰最直接的材料。例如,一些墓葬中出土的铠甲、金属装饰件等,都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服饰风格。
相关考古学论文和专著: 许多学者会专门研究北方民族的服饰,他们的考古报告和分析文章会提供宝贵信息。可以关注与前燕、前秦等政权相关的考古发现。

3. 服饰史研究专著: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这是一部服饰史的经典之作,虽然篇幅巨大且可能未完全涵盖十六国时期,但它对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脉络有系统性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鲜卑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中的位置和演变逻辑。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 另一部重要的中国服饰史著作,同样可以作为参考。
袁杰的服饰史著作: 袁杰先生在古代服饰史研究方面有诸多贡献,特别是对北方民族服饰的研究,可以关注他的相关作品。
专门研究十六国或南北朝服饰的学术论文和书籍: 这类研究通常会结合史料和考古发现,对当时的服饰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可以通过查找相关学术期刊,如《文物》、《考古学报》、《中国历史文物》等,寻找专门研究这一时期服饰的论文。

具体研究路径建议:

1. 从整体到局部: 先了解鲜卑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基本服饰特点,然后再深入研究他们进入中原后,如何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
2. 结合考古与文献: 尽量结合史书的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研究。史书提供的是宏观背景和文字描述,考古发现则提供了实物证据,两者相互印证才能形成更准确的认识。
3. 关注具体政权与人物: 可以挑选几个代表性的鲜卑政权(如前秦、前燕)或重要人物,来具体分析他们的服饰特点和变化。例如,研究苻坚在位时期的服饰风格,会比笼统地谈论“鲜卑服饰”更为具体。
4. 关注融合与传承: 重点在于理解鲜卑服饰是如何吸收汉族文化元素,同时又保留和改造了自身民族特色的。这是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演变过程。

总而言之,研究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服饰,是一个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服饰史理论的综合性课题。它展现了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的生动图景,从游牧民族的粗犷实用,到中原文化的精致典雅,再到两者碰撞出的独特魅力,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民俗史的期末论文我写的就是这个,你信不?(全文约2300字,如果嫌长,可直接三连)@~@!!!

中国最早最有名的官方服饰变革应该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了。而官方服饰变革往往是出于社会生活和实际需要。所以鲜卑族的服饰变革往往是随着政治形式变动的。

——————

原始装扮

1 褊衣

拓跋鲜卑主要发源于大兴安岭大鲜卑山,历史上记载此地“风土寒冽”,今天其冬季气候也是非常寒冷的,再加上其部落没有缫丝纺织技术,所以一年四季基本都是一身“皮”。可能是貂、猡、马、狗甚至虎、狼、狐狸的皮毛。

其北印度,风土寒烈,短制褊衣,颇同胡服
——《大唐西域记》

唐时的“胡”基本就是保留着南北朝少数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因此可以得出此时的拓跋鲜卑也是如此。

​褊,衣小也——《说文》

可以理解为褊衣就是紧身衣。窄腰紧袖,贴合身体。这是因为其时拓跋鲜卑主要以打猎为生,这样的服装活动更灵活便捷。

没有图片,可以想象下武侠剧里的夜行衣,不过是皮制的。而且记得是左衽。

2 披发

披发左衽,故呼其为“索头”——《南齐书》

披发,又名索发。所以鲜卑人会被称为“索头”。

《本事诗》里有个故事涉及到鲜卑人的发型,很有意思:

国初长孙太尉见欧阳率更姿形么陋,嘲之曰:“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狝猴。”询亦酬之曰:“索头连背暖,漫襠畏肚寒。只缘心混混,所以面团团。”太宗闻之而笑曰:“询此嘲,岂不畏皇后闻邪?”

长孙无忌就是地道的鲜卑人,虽然位极人臣。但是还是被嘲笑为“索头连背暖,漫襠畏肚寒”。

一种解释是长孙无忌在当时还是蓄编发,而且很茂盛,以至于连背暖的地步。另一种则是欧阳询并非指长孙自己索发,而是以索发这个鲜卑最显著的历史特征来强化自己讽刺的针对性与效果。

可以肯定脏辫是肯定有的。而且长度到背部那种。请自行想象。

3 帽子

主要是风帽,也称鲜卑帽。

帽的顶部呈圆形,前沿位于额部,脑后及两侧有垂至肩部的披幅(下垂的部分叫垂裙)。

这种帽子可以保温和抵挡风沙,适宜鲜卑人在北方寒冷地区生活。而且垂裙可以很好地掩盖住辫子。还有一种叫鸡冠帽,因为形状类似,所以命名。

4 左衽

中原人一般是右衽,而“荒蛮人”基本都是左衽。即前襟向左掩。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史记》


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
——《十三经注疏》


右衽,从中国化也——颜师古注《汉书》

究其原因,应该还是为了便利。衣襟左掩能够较少地影响拉弓射箭的右臂的活动范围,又能更多地保护右臂不受到伤害,并且方便左手从怀中取放物品,以便腾出右手使用武器。

——————

沙漠汗

(曹魏景元二年)鲜卑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始遣其子沙漠汗入贡,因留为质。

沙漠汗一直在洛阳生活到西晋泰始三年才被放回。长期生活在汉人的土地上,潜移默化的就习惯了汉人的衣食住行。

自沙漠汗入质,力微可汗诸子在侧者多有宠。及沙漠汗归,诸部大人共谮而杀之。

沙漠汗的其中一项罪名就是“风采被服,同于南夏。”这是一桩冤案,因为沙漠汗死后,很多人不自觉的就模仿其装饰打扮。

证据如下:

1 内蒙古赤峰托克托县出土文物

2 宁夏固原雷祖庙漆棺人物画

沙漠汗死了,但是他带来的服装革新还活着????

这时期应该是汉服与鲜卑传统服饰并存,但是大多是贵族间自发的行为,因此不能算改革。

——————

孝文帝改革

在孝文帝之前,虽然鲜卑统治者也有“混一戎华”的措施,但是鲜卑族和汉人仍然存在极大的落差。

所以真正的狠人还是得说孝文帝。他敢于全盘否定本族一直以来的语言、礼法、服装、籍贯甚至是姓氏。这也是为了入主中原,为文化豪门所认可的必要手段。

单说服装方面,孝文帝下令:命朝野皆束发加帽。此外,还专门委托冯诞、游明根、高闾、蒋少游、刘昶负责服装改革,前后花费六年时间,才最终定稿。


图中人物都是高冠大履,宽袍大袖。几乎看不出与南朝汉人服饰的区别了。

至于常服,则南北朝都好穿袴褶。褶就是短上衣,没啥特殊地。

为袴者直幅,为口无杀。——《晋书》

“无杀”就是不缝袴口使之窄,所以又名大口袴。为了行动便利,会在膝关节位置将袴管向上提,然后用带子系住。


至少由服装一项看孝文帝改革是非常成功彻底的,大大减少了统治阻力。

——————

北齐时期

北齐一朝是非常反汉化的。北齐高层大多为鲜卑武人,这一阶层曾经非常被汉人的士族排挤,因此一旦当政,就开始打压汉人。

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北齐书》

高欢“申令三军,常鲜卑语。

北齐重臣高德政曾与高洋“旧相昵爱,言无不尽。”结果后来被高洋毫无犹豫的杀掉,高洋自己说的原因是“高得政常宣言宜用汉,除鲜卑,此即合死。

在这种风气下,鲜卑服装一度再次流行。

画中人头戴鲜卑帽,身穿缺骻长袍,脚上是长靿吉莫靴。

北朝则杂以戎狄之制。爰及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高氏诸帝,常著绯袍。——《旧唐书》


窄袖利于骑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湿,唯胡人都无霑。
——《梦溪笔谈》

北齐一朝虽然提倡“鲜卑化”,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改革政策,因此虽然鲜卑服装流行,但是汉服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

北周

北周的民族政策很纠结。一方面宇文家摹仿《周礼》,标榜自己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另一方面又恢复鲜卑语言、鲜卑姓氏,来维护鲜卑旧风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士庶兼容”“胡汉并举”

在服装上,北周更多是继承了汉、曹魏时期的样式,是一种复古。

大象元年正月,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周书》

不过私下里,服装上难免有改造和创新。

忽见一人着纱帽,衣青袍,九环金带,吉莫皮靴。——《续高僧传》

以上。

——————

古人云:苟有益,请三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