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京东上的俄罗斯国家馆为什么不备货?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好奇的,在京东上搜俄罗斯国家馆,感觉很多商品都不是直营,或者说很多看起来“想买”的商品,点进去却显示“无货”或者“预售”,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首先,咱们得明白“俄罗斯国家馆”这个概念在电商平台上是怎么运作的。

一般来说,电商平台上的“国家馆”有几种不同的模式:

官方直营模式: 这种情况最少。就是这个国家官方机构或者其指定的独家代理商,直接在京东开设店铺,自己负责采购、仓储、物流和销售。这种模式最干净利落,但也意味着极高的运营成本和对平台规则的严格要求。
授权经销商模式: 这种模式更常见。国家相关的贸易促进机构、协会,或者被授权的进口商,他们来管理这个“馆”,里面入驻的是一些被认为有代表性的俄罗斯品牌商或者供应商。这些供应商自己负责供货,平台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易的窗口。
第三方商家集合模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京东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允许任何商家在符合平台规定的情况下,经营俄罗斯商品。然后,通过某种方式(比如品牌背书、地区特色)将这些商家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俄罗斯国家馆”的入口。这时候,“馆”更像是一个标签,而不是一个统一的运营实体。

那么,为什么京东上的俄罗斯国家馆会出现“不备货”或者“备货不足”的情况呢?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挺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国际贸易环境与物流的挑战(这是最核心的因素)

地缘政治影响和制裁: 这是目前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因素。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许多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广泛的制裁。这不仅仅是金融上的,还包括对商品的进出口限制。很多俄罗斯品牌或其合作的国际物流商,可能因为制裁的原因,无法顺利地将商品运往中国。
国际物流的“堵点”: 即使没有直接的制裁,俄乌冲突也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国际物流线路。航空、海运、陆运都可能面临航班取消、航线绕行、运输成本飙升、时效性大幅下降等问题。本来就需要较长运输时间的商品,现在更是难以保证稳定供应。
支付和金融障碍: 国际贸易离不开支付和结算。制裁可能导致俄罗斯商家难以使用国际主流支付系统(如SWIFT),或者国内商家难以向俄罗斯商家进行支付,这都增加了交易的复杂性和风险。

2. 供应端的问题(俄罗斯本土商家的情况)

俄罗斯本土商家的供应链能力: 很多俄罗斯的本土品牌,尤其是中小型的,可能并没有成熟的国际贸易供应链能力。他们可能更擅长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对于大规模出口的流程、资质、检验检疫等可能准备不足。
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投入: 一些俄罗斯品牌可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消费习惯、平台规则等了解不够深入,也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对接和运营。他们可能更侧重于满足本国市场或者其他传统贸易伙伴的需求。
商品本身的特色和市场接受度: 有些俄罗斯商品可能在国内市场的认知度不高,或者其特色不一定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如果需求不稳定,商家自然不会贸然大量备货,因为一旦卖不出去,积压库存的风险很大。

3. 电商平台运营的考量(京东作为平台的角度)

风险控制: 对于京东这样的平台来说,引入国家馆需要评估潜在的风险。如果一个国家馆的商品供应极不稳定,或者涉及合规性问题,都会影响平台的声誉和用户体验。平台可能会谨慎地引入或推广那些供应源不太确定的国家馆。
运营成本与回报: 搭建和运营一个成功的国家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市场推广、商家招募、商品审核、物流支持等。如果俄罗斯国家馆的商品SKU(库存量单位)不足,或者周转率低,平台的投入可能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
合作模式的灵活性: 如前所述,如果俄罗斯国家馆是授权经销商或者第三方商家集合模式,那么京东更多的是提供一个通道。如果这些入驻商家本身就存在备货困难,京东也无法强行让他们把货备足。京东可能更倾向于那些供应稳定、产品优质的品类和商家。
品类选择和侧重: 平台在引入商品时,也会考虑哪些品类更具市场潜力。如果俄罗斯商品中,那些能够稳定供应且受欢迎的品类(比如一些食品、特色工艺品)不多,或者它们在其他平台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商家在做了,那么京东在俄罗斯国家馆上的投入就可能相对有限。

4. 消费者需求与市场预测的匹配度

需求预测的难度: 在当前复杂环境下,预测消费者对俄罗斯商品的真实需求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如果商家过于乐观地大量备货,但实际销售不如预期,那损失就大了。
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可能看到的是商品目录,但对实际的备货情况和物流时效并不了解。商家和平台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商家可能更清楚自己的供应能力,但这些信息不一定能完全透明地传递给消费者。

总结一下,京东上的俄罗斯国家馆之所以“不备货”或备货不足,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外部环境的严峻性: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制裁、物流瓶颈是根本性的阻碍。
俄罗斯本土供应端的弱项: 供应链成熟度、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度、以及商品本身的竞争力都是影响因素。
电商平台的谨慎策略: 风险控制、成本收益的权衡,以及对供应稳定性的要求。

所以,当你看到俄罗斯国家馆里一些心仪的商品显示无货时,多半是因为从俄罗斯到中国的整个链条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卡脖子”问题,导致商家不敢也不能大量备货,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供应。这更多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挑战,而非简单地因为京东“不想备货”。希望这样的解释能让你更清楚其中的缘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坚决反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购买行为。

虽然可能被骂,但是我还是必须要说出真相,那就是俄罗斯的新冠疫情是奥密克戎毒株,而且整个俄罗斯对待疫情已经彻底躺平。如果消毒不力,国内出现由俄罗斯食品快递带来的疫情就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俄罗斯昨日新增的新冠疫情人数,你没看错,单日7万人,累积确诊1701万人。强调一点,俄罗斯总人口才1.44亿人,也就是说超过11%的俄罗斯人口感染过新冠。每一百个人里就有11个人是新冠感染者。

感兴趣的人可以关注俄语之家Ruclub这个公众号,每天更新俄国最新疫情。

消息来源:俄罗斯新增73162例,死亡668人,累计确诊超1701万例!

而且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时候是2022年2月10日,出现了感染的顶峰。单日新增感染203949人。你没看错,单日新增20万人感染,就问你怕不怕。

还有大招。早在2月5日,俄罗斯就对疫情彻底躺平。生产商品的工人治疗只需要一周且复工复产不需要阴性证明。这可是奥密克戎毒株啊。俄罗斯新增近18万例,彻底放弃防疫:隔离没意义…

那么,京东这个俄罗斯国家馆在哪发货呢?这个商业大使已经在视频告诉大家了,他在圣彼得堡物流中心发货。但是很不幸,圣彼得堡是目前俄罗斯新增确诊疫情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带有新冠的物品到底会不会传播疫情。很不幸,国内就有现成的例子。

青岛通报:疫情溯源出错


最后,我只能恳请购买俄罗斯商品的各位,假如真的很不幸因为外来商品给自己带来了新冠,恳请大家如实告知医生,做好溯源工作。避免像青岛疫情一样变成迷雾。

日增超160例 青岛疫情的未解之谜 青岛疫情毒株源头成迷


----------------------------------------------------------------------------------------------------后记

我是个普通人,我有一个简单的梦想。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现在和未来,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中国梦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于世界的巅峰之上,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阻挡的。"

我梦想有一天,在我们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的孩子可以不用戴口罩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手搭手肩并肩地走出曾经封禁的校门共叙兄弟情谊。我们的老师不用面对冷冰冰的屏幕上网课,而是与学生们充满欢声笑语地互动。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云南瑞丽这样一年五次受疫情冲击,封禁时间长达七个月的地方,也将渡过难关变成复工复产后经济腾飞的奇迹。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父母兄弟,父老乡亲们不必因为几件从韩国购买的衣服而不得不全城连夜核算检测。防止新冠病毒“物传人”!刚刚,温州发紧急通告

我梦想有一天,全国的快递小哥不会再有顾虑可以安心送快递。像杭州余杭区快递小哥感染后全城参与检测的事不会再次上演。杭州一快递中转场11人确诊!“你的快递有风险,请你立即进行核酸检测!”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这篇回答下的人能够有所转变,尽管他们在评论区里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我说的每一句话。但有朝一日,我希望他们能够在拿到任何一个海外快递时(不论是来自美国、韩国还是俄国或是任何一个海外国家),在打开快递时自觉戴好口罩和手套,对海外的商品做好消毒工作。这就是我写这篇回答并把它发在多个问题下的初衷与期望。

只有发现风险,才能堵住风险。

user avatar

我记得刚九十年代的时候吧,那会儿什么都不愁卖,就是买不到。很多紧俏货甚至需要认识的工厂员工帮你顺。

主要原因其实不是产量低,是当初运力比我们想象的低很多,从电器服装到袜子手套,经常全城就一两家上海专卖,广州出口,东北直运啥的。经常老板娘看店,老公一个礼拜运过来一面包车产品,运到家睡一觉就得赶紧去进货。

你看现在东西好买了,其实主要是可口可乐什么的在当地建了超级工厂,包括很多网红外国美食,一查厂址是河南三门峡市。而国内运力上来了,产品淘宝全国搜还包邮。

如果俄罗斯没货了,那简直太正常了,只能说明卖的是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