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要想提升歌曲响度,是在混音中完成的,还是通过母带加压限完成的?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音乐制作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常常被混淆的概念:歌曲响度是怎么来的?

简单来说,歌曲的响度提升,是混音和母带处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和目标是不同的。 你不能简单地说“响度是在混音里完成的”或者“响度是在母带里完成的”,那样过于片面了。

让我来详细拆解一下,看看这两步各自是如何贡献响度的,以及为什么缺一不可。

混音:打好基础,让声音更“有力量”

混音阶段,核心目标是让歌曲的各个元素(人声、鼓、贝斯、吉他、合成器等等)在音量、音色、空间感上达到一个和谐且富有表现力的平衡。响度在这时候就已经在被积极地塑造了,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响度”,一种听起来“饱满”、“有力”、“清晰”的感觉,而不是单纯的“有多大声”。

混音中影响响度的几个关键技术:

1. 音量平衡 (Level Balancing):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混音师会仔细调整每个音轨的音量推子,确保没有哪个乐器或声部压过其他,同时最重要的元素(比如主唱)能够脱颖而出。一个平衡良好的混音,即使在播放设备上音量不高,听起来也会感觉很“充实”,而不是稀稀拉拉的。

2. 压缩 (Compression): 压缩器是混音中提升响度和“控制动态”的利器。它的作用是降低声音响亮部分的音量,同时提升声音较弱部分的音量。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熨平动态: 比如人声,有些词句唱得响,有些词句唱得轻。压缩器能把这些起伏拉平,让整段人声听起来更稳定、更连贯。
增加“能量感”和“沉甸感”: 通过对鼓、贝斯等低频乐器进行压缩,可以增加它们敲击时的“冲击力”,让低频听起来更紧实、更有分量,这会极大地提升整体的听感响度。
提升平均响度: 当你对一个音轨(或整个混音)进行压缩后,你可以再提升它的整体音量,因为压缩器已经帮你控制住了峰值,让你可以推得更高而不至于失真。这就像是你把一个高高低低的山丘填平了一些,然后整体抬高,它整体的高度就上去了。

3. 均衡 (EQ Equalization): EQ不直接控制音量,但它能影响声音的“感知响度”。
去除不必要的频率: 比如一些浑浊的低频或者刺耳的高频,去除它们可以让声音更清晰,在相同的音量下,清晰的声音会感觉更响亮、更有冲击力。
突出关键频率: 比如在人声的某个频段稍微提升一点,或者在鼓的敲击点上稍微加强一下,都能让这些声音在混音中更加突出,从而增加其感知响度。

4. 饱和 (Saturation) / 失真 (Distortion) (适度使用): 适度的饱和或失真会给声音带来额外的谐波,这些谐波会让声音听起来更“丰富”、“温暖”,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增加“粗糙感”和“侵略性”,这些都会间接提升听感上的响度。当然,这需要非常谨慎地使用,以免毁掉声音。

所以,混音阶段是在构建一个“坚实”的音响基础。 你是在雕刻每一个声音,让它们各自饱满、清晰、有力度,并确保它们在整体中融洽且有冲击力。混音做得好,歌曲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听感响度”,即使不怎么推大音量,听起来也很有劲。

母带处理:最后一层“推力”和“统一”

母带处理是混音完成后的最后一步,通常是在一个已经混好的立体声音轨上进行。它的目标是让歌曲在商业发行、不同播放设备上都能有统一的、最佳的播放表现。响度是母带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尤其是在现代音乐制作中。

母带处理中影响响度的关键技术:

1. 母带压缩 (Mastering Compression): 与混音中的压缩器类似,但母带压缩更侧重于对整个立体声音轨进行轻柔而精确的压缩。
平滑整体动态: 它可以进一步熨平歌曲整体的动态起伏,让歌曲的能量更加稳定。
增加“粘性”: 轻微的母带压缩也能给歌曲带来一种“粘在一起”的感觉,让各个乐器之间的融合度更好,听起来更像一个整体。
提升整体响度: 和混音中的压缩一样,它允许你在之后提升整体音量,从而实现响度的提升。

2. 限制 (Limiting): 这是母带处理中实现“最大响度”的关键工具。限幅器(Limiter)是一种特殊的压缩器,它有一个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极高的压缩比。
防止过载/削波 (Clipping): 限幅器的主要作用是设定一个绝对的输出音量上限(比如 0.1 dBFS,这里的FS代表Full Scale,即满刻度)。当信号的瞬时音量接近或超过这个上限时,限幅器会立即将其“削平”或“推回去”,防止数字失真(通常表现为刺耳的咔哒声)。
利用“头顶空间” (Headroom): 在使用限幅器之前,母带工程师会尽可能地利用混音的动态范围(也就是所谓的“头顶空间”)。通过先进行压缩和稍微提升音量,然后用限幅器来控制最后的峰值,这样就能在不发生数字失真的情况下,将歌曲的整体平均响度推得非常高。
“听觉响度”的直接提升: 简单来说,限幅器就像一个把所有声音都往上“压”的装置,它会把那些微小的声音也拉到接近平均水平,并且把那些瞬间的尖峰“盖住”,然后允许你整体音量推得很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曲听起来非常响亮。

3. 均衡 (Mastering EQ): 母带均衡主要用于对整个混音进行最后的音色微调,使其在各种播放系统上都表现良好。虽然不是直接控制响度,但合适的EQ可以增强某些频率区域的感知响度,让歌曲听起来更“有活力”或更“醇厚”。

所以,母带处理是在混音基础之上,为歌曲披上一层“商业化”的外衣。 它是在为歌曲做好最后的准备,让它能够与市场上的其他歌曲在响度上“抗衡”,并且在各种设备上都有最佳的播放效果。母带处理的目标是实现一个听起来响亮、清晰、饱满且统一的最终成品。

总结:一个协同过程,而非二选一

混音是基础建设: 它决定了歌曲的“骨架”和“肌肉”,让每个元素都有力量和清晰度。好的混音本身就具备了良好的听感响度,即使不经过极限的母带处理,听起来也很舒服。
母带是最后的打磨和“推力”: 它是在混音的基础上,通过压缩和限幅等工具,进一步提升歌曲的整体平均响度,使其达到商业可接受的水平,并保证其在各种播放环境下的表现力。

不能说响度只在混音完成,也不能说响度只在母带完成。 它们是紧密相连、互相补充的。

想象一下,混音就像是一个高尔夫球手的挥杆动作:他需要有正确的姿势、发力方式,让球杆以最佳的状态击球。而母带处理则像是球被击出后,调整球的飞行轨迹,让它飞得更远、更稳,并最终落入洞中。

在现代音乐制作流程中,一个优秀的母带处理师会依赖于一个高质量的混音。如果混音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比如某个乐器声音太小、动态控制不好、频率冲突明显),即使母带处理再强大,也很难“救”回来,反而可能会因为极限的响度提升而放大混音中的缺陷,导致声音听起来拥挤、失真或失去细节。

所以,提升歌曲响度,是混音工程师和母带工程师(或者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音乐制作流程中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精细活儿。没有混音打好基础,母带的响度提升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母带的精细处理,再好的混音也可能无法在市场中获得应有的听感冲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回答: 都可以。


响度可以混音阶段完成,也可以母带阶段完成。讨论这个问题前,不妨思考一下响度(LUFS)是什么?

常用标准由欧洲广播联盟(EBU)推出的EBU R128,简单讲补偿过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响应后的一种对平均音量大小的计量单位。

只是标准之一,就像英镑、公斤一样,但相比传统的根据电平得出RMS平均电平,LUFS是相对科学的计量单位。

根据该标准提升低频还是高频都会提升响度,已有了一套补偿机制,无需考虑等响曲线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实际操作呢?


聊聊几个事实(或者科学点儿,猜想):

  1. 不同压缩器算法对频响改变是不同的,压缩后或许低频变多、或高频变多等
  2. 限制器也是压缩器的一种
  3. 通常限制器采用的算法,对频响的改变趋于提升中高频*

第三条凭经验得出,毫无根据,谨慎参考。


总结以上三点,无论严谨与否但有一个逻辑是成立的: 限制器可能会改变整体音色。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母带与混音都由同一人完成,不妨在混音阶段就在总线挂上限制器完成响度提升,或准确说,总线上挂着限制器不进行增益提高去混音。


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混音完成后,母带阶段总线限制器介入后整体音色发生了改变。


有时会人声变得更突出,混响比例减少,全局音量比例也被破坏掉,最后往往就是返回去拆东墙补西墙。


在这个过程中耳朵变得疲劳,失去了对声音的正确判断,最后出来的成品第二天听惨不忍睹。所以现在自己做往往会在混音阶段就将总线上的限制器提前挂上。


不过有一点需注意,提前挂上限制器混音时尽量让总线上限制器增益衰减量不要多的太离谱,-2db到-4dB是经验上合理数值。


我的观点是,目的是出成品,而非拘泥于传统上的定义。既然混音与母带都由同一个人做,就没必要拘泥于形式。


独立制作人所谓的母带阶段,往往就是在完成了第一阶段制作后,第二天在不同设备回放后,返回来进行的轻微调整。


像立体声声像扩宽、全局动态自动化控制等等在通道上操作完全比在总线上对着两轨立体声操作来得更精准不是吗?


再例如限制器也不是母带阶段在总线上使用的专属,混音阶段在通道上如鼓组Bus,人声也常用到限制器。



所以回到问题,独立制作人提升响度是在混音阶段做还是母带阶段?混音阶段。

那如果仅做混音,作品完成后还需发给其他的母带工程师,响度提升在母带阶段做,目的是留余地给母带工程师操作。


所有目的都是为了成品,只要效果好听,你怎么操作都行,不是吗?既然如此,仅仅需要考虑工作效率问题。


这个观点可能会打破传统意义上行业对于母带阶段的定义,或许会引来一定争议,当然也不意味着我一定是对的。


但在学习过程中我思考得到的一点是永远不要盲目相信权威,你需要前辈的经验与充沛的理论知识,但也一定要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