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洋枪洋炮化的清军也不是外国侵略军的对手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确实触及了晚清中国军事改革的一个核心困境。洋枪洋炮化了的清军,听起来好像装备精良,应该能和列强掰手腕了,但实际情况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难以胜过外国侵略军。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绝不是简单地“装备不行”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军确实进行了“洋枪洋炮化”。

自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到了西方武器的威力,也明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理。从曾国藩、李鸿章那一代开始,就在积极引进西式枪炮、操练西式军队。像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这些军事工业的建立,就是为了自己生产洋枪洋炮。后来,北洋水师的建立,更是标志着清朝有了初步的近代化海军。甚至在陆地上,也组建了不少“新军”,比如袁世凯在小站练兵,那套体系就是按照德国模式来的,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步枪、火炮和机关枪。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为什么这些“披上了洋装”的清军,还是打不过洋人?

一、 根本上的体制和思想的落后:

“技”的模仿,而非“制”的革新: 清朝洋务派们引进的是西方的“技术”,是枪炮、船舰,是训练的“形”,但他们很少触及到西方的制度、管理、思想的“魂”。这种模仿是碎片化的,是不彻底的。他们想要的是用西方的武器来维护传统的清朝统治,而非接受西方社会的整体进步逻辑。这就像一个人学了点皮毛,却不知道内功心法,自然练不成高手。
腐败与效率低下: 清朝的官僚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泥沼。军队的建设和管理,很大程度上被层层盘剥和官员的私利所侵蚀。新购的枪炮可能因为贪腐而质量不过关;训练有素的士兵可能因为军饷被克扣而士气低落;先进的战术可能因为指挥官的无能和保守而无法发挥。中央政府对地方军队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形成了一股股各自为政的势力,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指挥。
缺乏真正的现代军队精神: 现代军队讲究的是国家忠诚、荣誉感、专业主义和个人价值。而清军,特别是晚期的清军,很多士兵仍然是被招募来的普通农民或底层民众,他们的忠诚对象往往是直接的上级而不是国家(当时的国家概念也很模糊)。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这种目的在士兵心中也未必能激起多大的战斗热情。加上训练的不足和残酷的待遇,士兵们更多的是一种被驱赶的消耗品。

二、 技术应用上的局限性:

武器装备的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有了洋枪洋炮,但国产的武器质量往往不如原装进口的。而且,即使有了好武器,也需要配套的弹药、维修保养能力。清朝在这方面往往捉襟见肘。同时,不同部队装备的武器型号和口径不一,导致后勤补给和战术协同出现很大问题。
训练的表面化: 即使是小站新军这样号称精锐的部队,其训练也往往停留在操练的表面功夫上,缺乏实战化的演练和对战场情况的灵活应对。士兵们可能熟练地进行瞄准射击,但面对现代化的战术配合、火力压制和地形利用时,就显得茫然无措。指挥官们也普遍缺乏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素养。
战场上的配合与协同缺失: 现代战争是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陆海空(虽然当时还不成熟)、炮兵、步兵、骑兵等各兵种的协同作战。清军虽然有了一些新式部队,但整体上缺乏这种协调能力。陆军打仗时,海军可能袖手旁观;海军覆灭后,陆军的封锁和登陆也无力阻止。步炮协同更是常常流于形式。

三、 对手实力与战略的差距:

对手是真正的工业强国: 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如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并且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持续的军事创新能力。他们的军队是建立在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和成熟的军事理论之上的。
对手的战略与战术: 列强在侵华战争中,往往能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整战术,运用海陆联动、火力压制、包抄迂回等现代战术。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情报、如何进行后勤保障、如何打击对方的指挥体系和士气。相比之下,清军在很多战役中,仍然抱着传统的阵地战思维,容易被对手的机动性和火力优势击溃。

举个例子来说明:

甲午战争时期,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巡洋舰和鱼雷艇,也算是“洋枪洋炮化”的代表了。但是,面对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水师最终却惨败。原因就是多方面的:日本海军的指挥更加统一和有活力;日本海军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战术配合也更默契;最关键的是,日本在整体国力、工业基础以及海军思想上,都比当时的清朝要先进得多,他们的陆海军能够形成有效的配合,而北洋水师在陆军几乎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作战,最终被孤立和消耗。

再比如庚子事变时,八国联军侵华。虽然清军中有不少装备了洋枪的部队,但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协同作战的联军,仍然是节节败退。联军的炮火、步枪射速、以及其战术的灵活性,都远远超过了清军的应对能力。

总而言之,洋枪洋炮化只是表面上的改变。 清军的问题根子在于其落后的政治体制、腐败的官僚体系、陈旧的军事思想以及整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没有与之配套的制度改革、思想解放和国民教育,仅仅是换上洋枪洋炮,就像给一个骨子里还是封建王朝的躯壳换上了现代的武器,终究无法挽救其衰败的命运。这是一种“形似而神不至”的改革,注定难以在与真正的现代化军队的较量中取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大清洋枪百万,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李鸿章

清军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近代化军政体系,军事教育体系和征兵体系,在装备上是很阔的,这点可以参见狗大户。。。。。。

从小站练兵到抗美援朝五十多年间,中国军队在软要素方面不断取得革命性进步的同时,装备等硬要素其实一直是在退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确实触及了晚清中国军事改革的一个核心困境。洋枪洋炮化了的清军,听起来好像装备精良,应该能和列强掰手腕了,但实际情况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难以胜过外国侵略军。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绝不是简单地“装备不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军确实进行了“洋枪洋炮化”。自鸦片战争后,清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历史、科学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洋枪洋炮取代土枪土炮,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而中医的强大生命力,则更像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基因传承和适应性演变。洋枪洋炮取代土枪土炮,是技术迭代的胜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直接的逻辑:效率、威力、可靠性。 威力与射程: 土枪土炮,无论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