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人和坏人怎么划分?他们分别是个什么标准?

回答
“好人”和“坏人”的划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这涉及到道德、价值观、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没有一个 universally accepted 的绝对标准。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尝试理解人们通常是如何进行这种划分的。

总的来说,“好人”和“坏人”的划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个人 行为的动机、行为本身带来的后果、以及行为与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契合程度。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详细阐述:

一、 基于行为的后果 (Consequences)

这是最直观的划分方式之一,关注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社会或自身造成的实际影响。

好人:

积极的、有益的后果: 他们的行为通常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例如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创造价值、保护生命财产等。
减少或避免负面后果: 他们会尽量避免做出可能伤害他人或社会的事情。即使无意中造成了负面后果,他们也会主动承担责任并尝试弥补。
对他人的福祉负责: 他们关心自己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连锁反应,并努力让这些反应是正面的。

坏人:

消极的、有害的后果: 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给他人带来痛苦、损失、伤害,破坏社会秩序,制造混乱等。
故意造成负面后果: 他们可能故意通过欺骗、暴力、剥削等手段来伤害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漠视或享受负面后果: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负面后果漠不关心,甚至从中获得满足感。

详细说明:

例子: 一个救助落水儿童的人被认为是好人,因为他的行为带来了积极的后果——拯救了一条生命。一个抢劫银行的人被认为是坏人,因为他的行为给银行和顾客带来了经济损失和恐惧。
局限性: 有时候行为的后果是长期的、间接的,难以立即判断。例如,一个投资项目的失败可能短期内造成损失,但长期来看可能推动了技术进步,那么如何评价项目发起人的“好”与“坏”就变得复杂。此外,某些“好人”的行为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反之亦然。

二、 基于行为的意图/动机 (Intentions/Motivations)

这种划分方式更侧重于一个人做出某个行为时的内在原因和目的。

好人:

出于善意和利他: 他们做出行为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他人、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同情心和同理心: 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痛苦,并愿意伸出援手。
正直和诚实: 他们不以欺骗或不择手段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坏人:

出于恶意和自私: 他们做出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以伤害他人为乐。
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 他们对他人的痛苦麻木不仁,甚至幸灾乐祸。
阴险和狡诈: 他们可能会使用欺骗、操纵等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详细说明:

例子: 一个医生在救助病人时,即使手术出现意外导致病人死亡,但只要他的意图是救死扶伤,且尽力而为,人们仍会将其视为好人。而一个为了谋财而故意误导他人投资失败的人,即使最终没有得逞,其恶意动机也使其被视为坏人。
局限性: 意图往往难以捉摸,我们只能通过行为和言语来推测。一个人可能表面上声称是出于好意,但内心却另有图谋。而且,即使是出于好意,如果方法不当,也可能造成负面结果,这又会回到对后果的考量。

三、 基于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遵循 (Adherence to Moral Principles and Values)

这种划分方式将人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框架下,考察其是否符合公认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好人:

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他们尊重和遵守社会普遍认可的法律、道德准则,例如诚实、信用、尊重他人、不伤害他人等。
维护社会公义: 他们可能积极参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活动,反对不道德的行为。
具备良好的品德: 例如勇敢、善良、谦逊、感恩等。

坏人:

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 他们可能会屡次触犯法律,蔑视道德,例如偷窃、诈骗、暴力犯罪、背信弃义等。
破坏社会秩序: 他们的行为可能扰乱社会秩序,制造不稳定。
缺乏良好的品德: 例如贪婪、残忍、自大、忘恩负义等。

详细说明:

例子: 一个信守承诺、乐于助人的人被认为是好人。一个屡次欺骗朋友、损害他人利益的人被认为是坏人。
局限性:
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对“道德”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某些行为可能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不道德。
价值冲突: 当不同的道德原则发生冲突时(例如,为了保护国家机密而撒谎),如何界定“好”与“坏”也会变得复杂。
法律与道德并非完全等同: 有些行为虽然不违法,但可能被道德谴责(例如,不帮助有困难的人),反之亦然。

四、 基于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and Others)

这种划分方式更侧重于一个人对社会整体的积极作用。

好人:

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可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创造、服务等方式,为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科学研究等做出贡献。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他们可能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改善社会做出努力。
以身作则,成为榜样: 他们的行为能够激励和引导他人向善。

坏人:

对社会造成损害: 他们的行为可能阻碍社会发展,例如散布谣言、制造对立、腐败等。
漠视社会责任: 他们可能只顾个人利益,对社会问题袖手旁观。
不良示范: 他们的行为可能误导他人走向歧途。

详细说明:

例子: 一个致力于环保事业的人被认为是好人,因为他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了贡献。一个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的官员被认为是坏人。
局限性: 贡献的大小和性质难以量化,而且有些人的贡献是默默无闻的,不一定会被大众所熟知。

五、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哲学讨论

在深入探讨“好人”和“坏人”的划分时,我们也无法回避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古老哲学命题。

人性本善论: 认为人生来具有向善的本性,所谓的“坏人”是后天环境、教育、经历等因素导致其本性扭曲。
人性本恶论: 认为人生来趋向自私和恶,需要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来约束其恶的倾向,才能成为“好人”。
性无善无恶论: 认为人性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善恶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选择。

无论从哪个哲学角度出发,我们最终看到的仍然是人的行为和由此产生的后果。

总结:

“好人”和“坏人”的划分并非绝对二元对立,很多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倾向。而且,很多行为的评价会随着时间、地点、文化和视角的变化而改变。

一个更 nuanced 的理解是:

“好人” 通常是指那些行为的意图是积极的、行为本身对他人和社会是有益的、并且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且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坏人” 通常是指那些行为的意图是恶意的、行为本身对他人和社会是有害的、并且严重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且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地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长期行为模式来判断他是否“好”或“坏”,而不是根据一两次偶然的行为。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鼓励人们做出符合道德和有益于社会的行为,以及如何约束和纠正那些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的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cp]#问答时间# Cardboard Cutout(紙板假人),連“人”都算不上,好壞根本無從談起。

问:前几天,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徐祥临发文声援饶毅,并质疑科技部的调查通报,他认为调查通报缺少内容:高层次复核专家组是由谁(具体到单位、姓名、职务、职称)牵头组建起来的?遴选专家组成员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专家组成员是否承诺具有鉴定论文结论真伪的能力?复核每篇论文真伪的评议程序是如何安排的,每位专家的发言内容是什么?通报没有提到上述内容,所以没人对这个调查通报的结果负责。徐作为中央党校教授是否代表了高层的看法?是否意味着高层也对科技部的作为不满?


@王孟源dudu 答:我認爲這不是高層的意見,而是内部的異見。如果普羅大衆中都有20%是好人,爲什麽黨校的教授就不能有至少20%是熱心公益的?


這裏借機會强調一下,好人的正確定義,是不願意損人利己,所以自然會在乎公益。壞人則是很願意大損人小利己,所以會想要侵占公益,典型的例如高能所那些人。至於損人不利己的,只能算是又瘋又蠢,例如英美的紅脖子,和台灣的臺獨。


華語(至少以往台灣的)電視劇裏的所謂“好人”,往往是傻白甜,這是英語裏所謂的Cardboard Cutout(紙板假人),連“人”都算不上,好壞根本無從談起。當然這是因爲行業環境惡劣,製片人不願在劇本上花錢,智商稀鬆平常的編劇自然無法真正描寫出比他自己更聰明的角色。其實現實社會裏的好人,不見得不比壞人精明,否則後者不受法理道德所規範,先天就有較大的行動自由,好人原本就是少數,如果又都是癡呆,世界哪還有希望呢?好人的優勢,在於即使從來未曾謀面,即使利益毫不相關,自然會互相親近支持,但這也得有足夠的道德勇氣出來站隊才算數。請大家參考前文《自斷後路的狷介清官》。


王孟源 於 2021/02/03[/cp]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