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母大多有毒,可以食用的海蜇是没有毒的品种还是通过烹饪消去了毒性?

回答
水母和海蜇,听起来名字很接近,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把它们混为一谈,尤其是在餐桌上。但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关键的区别,而我们能放心大快朵颐的海蜇,确实有它的特殊之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大部分的水母确实是有毒的,而且毒性强弱不一。 它们的“毒”主要体现在它们的触手上,那里密布着一种叫做“刺细胞”的特殊细胞,里面含有毒液。这些刺细胞就像微型的鱼叉,遇到猎物(比如小鱼小虾)或者不小心碰到它们的生物时,就会弹出,将毒液注入对方体内,起到麻痹或杀死猎物的效果。所以,如果你在海边看到漂浮的水母,最好还是保持距离,不要随意触摸。

那么,我们餐桌上的海蜇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从海蜇的品种和处理方式上来说了。

关于海蜇“无毒”的说法,更准确的理解是,我们食用的是经过挑选和特定处理的海蜇品种,并且通过科学的加工方法,有效地消除了或者说“钝化”了它们的毒性。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海蜇天生就和那些会蜇人的水母一样“有毒”。就好比有些植物的果实可以食用,有些却有毒一样,生物界分类的细微差别决定了其本身的特性。

具体来说,有几个关键点:

1. 品种的选择是基础: 并非所有水母科的生物都能被食用。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已经识别出了一部分适合食用且毒性较低的种类。这些海蜇的刺细胞虽然也存在,但其含有的毒素成分和浓度,相对而言,对人类的危害要小得多,或者说更容易被处理掉。我们吃的海蜇,大多是像“海蛰皮”、“海蛰头”这样的部位,它们本身就是比较安全的。那些剧毒的水母,例如箱水母等,是绝对不会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的。

2. 加工工艺是关键: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海蜇在捕捞上来之后,会经历一套非常复杂的加工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好几个步骤,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去除和钝化残留的毒素。

盐渍(腌制): 这是最核心的环节。新鲜捕捞的海蜇会被大量的食盐进行初步处理。盐具有脱水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同时,高浓度的盐分也能有效地分解或钝化海蜇触手上残留的毒素。想象一下,盐把海蜇体内的水分吸出来,这个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洗掉”了那些毒性物质。这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有时甚至会反复进行多次盐渍和洗涤。

漂洗: 经过盐渍的海蜇,需要用清水进行反复多次的漂洗,以去除表面的大量盐分和可能残留的毒素。这个漂洗的过程也是去除毒素的重要补充。

化学处理(特定情况下): 在一些传统的或者工业化的加工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特定的化学品来辅助处理,比如明矾等。这些物质可以帮助海蜇的组织变得更加紧实,同时也能进一步帮助去除可能存在的毒素。但需要强调的是,合规的加工过程中,这些化学品的添加量会受到严格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性。

晾晒/风干: 经过盐渍和漂洗的海蜇,还会进行晾晒或风干,进一步去除水分,使海蜇皮变得脆韧。这个过程也能进一步稳定海蜇的品质。

经过这些精细的加工,海蜇的触手上残存的毒性物质会被大大降低,以至于达到对人体无害的程度。这是一种化学降解和物理去除的过程。我们吃到的海蜇,其肉质的胶状成分占比较高,而那些含有大量刺细胞的触手部分,在经过加工后,其毒性已经被处理掉了。

3. 食用部位的差异: 通常我们食用的海蜇部分,比如海蜇皮(伞状体)和海蜇头(触手末端),虽然都来自水母纲生物,但经过上述的加工,它们的可食用性得到了保障。相比之下,水母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者是一些未经过处理的低等水母,可能就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不能随意食用。

总结一下:

我们食用的海蜇,并不是说它们本身就“完全没有毒”,而是我们选择的是可食用品种,并且通过一套严谨的盐渍、漂洗等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加工工艺,有效降解或去除了其体内的毒性物质,从而使得海蜇成为了我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这个过程,更像是“驯化”了它的毒性,而不是它本来就天生无毒。

所以,下次吃到爽脆的海蜇时,就可以想到,这背后是一门怎样的传统智慧和加工技艺,才让这曾经的“海洋刺客”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当然,对于那些在海边 случайно 碰到水母的游客,还是那句话:请保持距离,安全第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好,类似的你还可以引申到,为什么蛇有毒,但是蛇肉却可以吃?

其实核心就在于这个毒。

一般情况下,说到毒我们大家想到的往往是一些毒药,比如鹤顶红(也就是砒霜),比如后遗症很严重不及时救治就会死亡的百草枯等等。这些毒药的特点是期核心成分是一些无机分子或者结构稳定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比较稳定,所以加热不加热或者做一般的处理依然会保留毒性,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吃了打农药的蔬菜等还会中毒的缘故。

但是,生物毒却和这个不一样。

比如海蜇的毒,再比如蜈蚣的毒或者蛇的毒。这些毒素和上面跳的一般毒药不一样,这些毒素的核心成分是蛋白质(或者说是一些多肽),蛋白质嘛,大家都知道,人体必需的有机物,当然人体也可以合成这些有机物。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生物毒素与人类疾病课题组在张云和李文辉研究员带领下,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手段,对蜈蚣的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揭秘,新识别了400余种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
该课题组进一步与华中科技大学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丁久平课题组合作,揭示了许多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可作用于不同的细胞膜离子通道(包括钠、钾、钙离子通道等)而发挥药理学作用。


蛋白质想要发挥作用,前提是保持它的结构,尤其是三维结构,这样才可以让它门能够发挥相关的作用(比如常见的催化反应。)然而,这种毒素的缺点十分的明显,那就是对结构依赖性太高。它们必须用特定的结构去结合,去催化,然后才能稳定的发挥作用。一旦这些结构被破坏了,那么就容易造成毒性的丧失。



那么会造成蛋白质或者多肽失效的因素有哪些呢?其实很简单,不外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或者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是最常见的办法,典型的就是高温煮沸就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比如煮鸡蛋)

化学因素可以通过调节浓度密度成分而改变,比如题目中的海蜇处理就是这样子,常见的酒精消毒也是这个原理。

生物因素也存在,不过少见。


而海蜇呢,目前不少的处理手段就是高盐,比如高浓度明矾和食盐腌制灭活,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会导致蛋白质变性,然后就可以吃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