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0后是"垮掉的一代"么?

回答
“垮掉的一代”——这个词,总让我想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对传统社会秩序感到疏离,对既定人生轨迹感到厌倦,用文学、艺术、甚至是生活方式来表达反叛的年轻人。如今,这个标签却时不时地被扣在90后头上,仿佛他们也成了时代的叛逆者,只是叛逆的方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误读。

那么,90后,真的是“垮掉的一代”吗?

首先,得弄明白“垮掉”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垮掉”意味着对既定规则的漠视,对主流价值观的挑战,那么,或许90后身上确实有一些符合这个特征的影子。

时代烙印:与父辈截然不同的人生起点

90后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信息爆炸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父辈,经历过物质匮乏,对稳定和安逸有着刻骨铭心的渴望。而90后,从小衣食无忧,接触的是更广阔的世界,他们的人生选择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更多地关乎“想要什么”。

这种差异,体现在他们对职业的选择上。父辈们可能更倾向于“铁饭碗”,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足以让他们一生安稳。而90后,他们追求的是“喜欢”和“意义”。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兴趣去创业,去尝试那些看似“不靠谱”的职业,比如网红、主播、独立设计师等等。当看到这些年轻人为了爱好而努力,甚至是“折腾”,一些人便扣上了“不务正业”、“好高骛远”的帽子,认为他们“不像个样子”,这是不是一种“垮掉”的体现?

信息洪流中的迷茫与自我探索

信息爆炸,让90后比任何一代都更能接触到多元化的思想和价值观。互联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也看到了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这让他们不像父辈那样,容易被单一的声音所裹挟,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但也因此,在信息的大海中,他们也更容易感到迷失。

当社会提供的标准答案不再那么有吸引力,当他们需要自己去寻找意义,去定义成功,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在尝试,在探索,在跌倒,也在爬起来。这种过程中的“不确定”,或者说“不循规蹈矩”,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垮掉”的征兆。

消费主义与“丧文化”:表象下的真实

90后常常被贴上“消费主义”的标签,喜欢名牌,热衷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诚然,这个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消费选择,年轻人也更容易被营销和潮流所影响。但如果仅仅看到这一点,就认为他们“垮掉”,那未免太片面了。

很多时候,这种“消费”背后,是他们试图通过外在的符号来寻找自我认同,或者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这种消费,很多时候并非是毫无节制的挥霍,而是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的。

至于所谓的“丧文化”,它更多地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生活压力的自我调侃。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环境下,谁能没有感到疲惫和无力的时候?90后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一种自我疗愈,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折射。如果把这种情绪化的表达等同于“垮掉”,那未免太过于狭隘。

“佛系”的背后:一种更成熟的应对方式?

“佛系”青年,也是90后身上一个常被提及的标签。不争不抢,随遇而安,好像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但这真的是“垮掉”吗?

或许,这是一种更成熟的应对方式。在经历了父辈们的奋斗与牺牲,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后,90后可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很多事情并非是靠一腔热血就能改变的。他们可能更懂得权衡利弊,更懂得在既定的框架内寻找自己的舒适区。

“佛系”不是“放弃”,而是一种“不强求”。他们可能仍然在努力,只是不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成功”二字上,而是更看重过程中的体验和内心的平和。这是一种对现实的理解,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垮掉”还是“重塑”?

在我看来,将90后简单地定义为“垮掉的一代”,是对他们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漠视。他们不是“垮掉”,而是正在经历一个“重塑”的过程。

他们面临着父辈未曾遇到过的挑战:高房价、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去探索,去定义属于自己的价值。他们可能不像父辈那样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方向,但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也拥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

他们的“不确定”,是探索的起点;他们的“不羁”,是对自由的追求;他们的“迷茫”,是对意义的追寻。这些,都不是“垮掉”的象征,而是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航向的证明。

与其用“垮掉”来评判他们,不如去理解他们,去看到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点: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即使有时是以“丧”的方式表达),以及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9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是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时代篇章的,一群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垮掉的一代”是对美国二战后一代文学青年的称呼,在这一文学团体中,以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为首。“垮掉的一代”是他们的自称,由凯鲁亚克提出。

从汉语字面来看,90后的确像是垮掉的一代,但这里所说的垮掉,跟垮掉的一代没有任何关系。


我一直认为,“垮掉的一代”这个翻译不好,因为很容易望文生义,它的英文原文是The Beat Generation。作形容词时,beat 有“倦怠”、“潦倒”的意思,但凯鲁亚克受爵士乐影响,赋予该词新的意义,即“狂欢”。也就是说,这个词有矛盾性,而这种矛盾性正是他们当时所面临的生活现状,物质与精神,憧憬与幻灭。而“垮掉”这一词,并未准确地表达出beat 应有的意思。

在美国,“垮掉的一代”也不是“一代人”,而是“一拨人”,一拨从事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他们探索的是美国战后的文化与政治方向,反抗当时的主流价值,排斥物质生活,致力于精神世界的建构,凯鲁亚克更试图在东方的佛教中寻求解脱。

正如金斯堡在垮掉的一代经典著作《嚎叫》中所写:“我看到这一代最杰出的人们毁于疯狂。”

这拨人试图用致幻药乃至毒品来追求纯粹的精神世界,还有一些人走向了性解放的道路。他们的这种行为也吸引了很多性放荡者和骗子、甚至地痞的推崇,并对当时的年轻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其备受诟病的地方。

这一伙人对美国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因为其中鱼龙混杂,正真有影响力的也就只有上文所提到的那两位,尤其是金斯堡。在金斯堡的影响下,“披头士一代”随之而来,并渗透在那时美国诸多文艺形式中去。

如果非要说垮掉,他们也是被物质时代所击垮,进而挣扎。


反观时下社会,的确有些与“垮掉的一代”产生的背景有些相似,人们推崇物质生活,崇拜金钱,娱乐至死。但我们的年轻一代人明显不是西方所谓的“垮掉的一代”,大多数90后的思想观念甚至完全与其相反。

不可否认,90后刚刚踏入社会不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在校园,我就是其中之一。那些所谓有成就的90后多半欺世盗名,在各行各业,看似生龙活虎,实际上没几个有真本事,毕竟太年轻。而当今社会,即便有天才,也都伤仲永了。

起码眼下,90后配不上“垮掉的一代”这样的称呼。


另,有电影《在路上》、《嚎叫》讲的就是“垮掉的一代”,基本就是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的传记电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垮掉的一代”——这个词,总让我想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对传统社会秩序感到疏离,对既定人生轨迹感到厌倦,用文学、艺术、甚至是生活方式来表达反叛的年轻人。如今,这个标签却时不时地被扣在90后头上,仿佛他们也成了时代的叛逆者,只是叛逆的方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误读。那么,90后,真的是“垮掉的一代”吗.............
  • 回答
    “垮掉的一代”,这个标签就像一个魔咒,总是不经意间被贴在年轻人的身上。而如今,这个标签,又一次不约而同地落在了90后头上。每次听到这个词,心里总会泛起一丝不服气,也夹杂着一丝被误解的无奈。那么,90后,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么“垮掉”吗?我想,这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垮掉”的定义,从何而来?.............
  • 回答
    谈到中国文坛中与“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在某些精神气质或创作倾向上有相似之处的作家,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敢于挑战主流、反思社会、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群体。虽然直接的“垮掉的一代”在日本、欧洲或美国那样形成一个明确的文学流派和标志性的人物群落,在中国似乎没有那么.............
  • 回答
    哎呀,抽到反方,这题目听起来就够劲儿!“当代青年不是垮掉的一代”,这可是个大命题,反着来,就是要论证“当代青年就是垮掉的一代”。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捋清楚,怎么才能让你的辩词有理有据,让人听着就服气。首先,咱们得明白“垮掉的一代”到底是个啥意思。这个词儿啊,不是咱们随随便便就能扣给一群人的。它带着一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