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位能说说赤壁之战里曹操为什么就轻易相信了黄盖?难道就因为屁股挨了顿打?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

1. 轻敌冒进的心态: 曹操统一北方后,兵力空前,士气高昂。南下江东,他自认为可以一举荡平孙吴,建立大一统的功业。这种成功带来的骄傲和急于求成的心理,让他容易轻视对手,并且对任何有利于自己“速胜”的信号都抱有期待。

2. 水土不服和疾病蔓延: 曹操军队以北方骑兵为主,不适应南方水土。尤其是疾病(比如瘟疫)在军中蔓延,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士兵们长期处于疾病折磨和思乡情绪中,士气低落,急需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振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能帮助他解决燃眉之急的消息,都会引起他的重视。

3. 情报工作的不完善与信息不对称: 尽管曹操拥有庞统这样的谋士,但当时的通讯手段和情报收集能力与现代无法相比。他无法完全掌握孙刘联军的真实情况,也无法百分之百确定黄盖的真实意图。他只能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断。

4. 对内部矛盾的敏感: 曹操深知,任何势力内部都存在矛盾。他相信,孙吴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定会有不满于孙刘联盟,或惧怕曹操威势的人。黄盖的“背叛”恰好迎合了他对这种内部矛盾的预期。

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黄盖的“诈降”并非仅仅是一封信或一次密谈,而是一个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心理战术。

1. 身份的可靠性与过往的功绩: 黄盖是东吴的老臣,资历深厚,为孙吴政权立下汗马功劳。他并非一个无名小卒,他的言行具有一定的分量。曹操即便不完全相信,也会顾忌黄盖的名声,认为他“不至于此”。

2. “苦肉计”的铺垫——黄盖挨打: 这是整个“诈降”计划中最具震撼力的环节。
选择执行者: 鲁肃是黄盖的故交,也得到了周瑜的授意,知道这是“苦肉计”。鲁肃虽然不忍,但为了大局还是执行了。
现场的逼真: 鲁肃当众对黄盖进行毒打,并且是按照军法进行严惩。这种公开、严厉的惩罚,让所有在场(包括被安排在场的曹操的间谍)的人都相信黄盖是真的被军法处置了。
公开的抱怨与不满: 遭受毒打后,黄盖更是当众向鲁肃表示不满,言辞激烈,甚至流露出对周瑜指挥不信任的情绪。这种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被排挤、被冤屈的形象。
为曹操情报人员提供的证据: 曹操通过潜伏在东吴军中的奸细,必然会收到关于黄盖“被重打”的消息。这个消息与黄盖后续的“投降”信件内容相呼应,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曹操的间谍们也可能汇报了黄盖当时表现出的真实“愤怒”和“不满”,让他们误以为这是真实的内部矛盾。

3. “投降”信件的时机与内容:
时机: 在“苦肉计”表演成功后不久,黄盖便“主动”派人送去降书。这种紧迫的时间差,会让曹操觉得这是黄盖在“忍无可忍”后做出的决定。
内容: 信件内容通常会强调对曹操的“仰慕”,对东吴政权“腐败无能”的失望,以及对被“周瑜误解”的委屈。同时,还会透露一些关于东吴军的虚假信息,例如“粮草不足”、“士气低落”等,这些都是曹操希望看到的。最关键的是,信中会明确表达愿意“里应外合”,为曹操效力。

4. 周瑜的配合与风险: 周瑜在整个计划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不仅设计了“苦肉计”,还在后续的情报传递和“投降”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进一步迷惑曹操。例如,让一些心怀不满的士兵在曹操营地附近活动,制造“内应”的假象。

曹操为何相信?

综合以上几点,曹操相信黄盖的“诈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逻辑:

“苦肉计”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链”。 曹操的间谍报告了黄盖的被罚,这本身就足以引起曹操的注意。当黄盖的降书随后送达,信中内容又恰好能解释黄盖为何会如此行事时,这种证据链就显得更加完整。
符合曹操的心理预期。 曹操本就认为东吴内部存在矛盾,黄盖的“降书”恰好印证了他的判断。他急于求胜的心态,让他更愿意相信这样的消息。
信息不对称下的推断。 曹操无法得知黄盖与周瑜早已串通好演戏。他只能依据有限的信息做出判断,而黄盖“投降”的信息,恰好能解释他所了解到的“黄盖被罚”的事件,并且似乎能帮助他解决军队的燃眉之急。
对老臣的道德考量(有限): 尽管是战场对手,但曹操对黄盖这样有声望的老臣,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道德判断”。他可能会想,黄盖这样的身份,不太会轻易做出背叛孙吴的事情,如果他真的做了,那一定是万不得已。这反过来又增加了黄盖“降书”的可信度。

总结来说,曹操并非仅仅因为“屁股挨了顿打”就相信了黄盖。 而是黄盖通过“苦肉计”制造了逼真的假象,配合精心撰写的“投降”信件,以及周瑜在背后的一系列巧妙配合,成功地利用了曹操急于求胜的心态、北方军队水土不服的困境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条件,构建了一个令曹操无法拒绝的“投降”局。曹操相信的是一个“被周瑜排挤、万般无奈之下选择投降”的黄盖,而非一个纯粹被鞭打后就改变阵营的人。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心理战,曹操最终成为了这场心理战的受害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苦肉计只是艺术桥段,史实中黄盖的屁股毫发无伤。

曹操为何相信黄盖,看战前双方态势即知: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孙权这边是“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曹操这边则“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江东难当天下,至尊不敌曹公,这就是当时的主流认知,完全符合大势所趋。张昭等人伺候孙策,又接着扶持了孙权八年,若非大势已去,事不可为,也没必要推孙权去步刘琮后尘。

彼时无论是军力,还是国力,曹操对孙权都是优势碾压,你觉得曹操不知道自己即将走上人生巅峰,黄袍加身么?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不只是曹操的心态,更是大多数人的认知——这封信居高临下,霸气侧漏,孙权你小子要么效仿刘琮,要么等着承受八十万众的力量。

这个时候的曹操以及大多数人都很难冷静下来,底层士兵可能想得是仗越打越少,不用豁命,过有安稳日子过;官僚们可能会想如何加官进爵,拍马奉承——毕竟益州刘璋早就表态,荆州刘琮已然投降,再摆平孙权,这天下就基本平定了。

而曹操呢,貌似智商在线:

江表传载盖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

他看过了降书,又考察了信使,然后指出担心对方是诈降,是诡计,且不忘以“爵赏超于前后”进行利诱,这套功夫做得很足。看完这段,你会认为曹操的思想准备很充分,心态相对平和,并没有被即将到来的巅峰光辉所影响——因此相信曹操这位老队员,在大赛不会紧张,懂得调适情绪,稳定又可靠。

真到决赛场地,却是这样:

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曹军上下,都在延颈观望,热议黄盖投降,还有大量的军人离开营防,就为了去看吴人来降。

人心如此,视军纪入无物,这还有救么?

说好怀疑黄盖诈降的曹操在做啥,不用问,八成也是同样造型。

他心里早就相信黄盖真降,不外乎嘴上不肯撂实话罢了。

为什么?

因为黄盖的行为一点毛病都没有,天下都觉得孙权会投降,主降也是江东的主流声音,黄盖所言“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云云,这都合情合理的大实话。

什么叫“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愿意投降,黄盖现在愿意首倡,开这个口子,所以曹操才承诺性质的表态“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

有人会觉得“东南风急”是重要因素,这没错——可是,甭管他东南风急不急,曹军皆出营立观,延颈观望的行为,以及黄盖船顺利抵达北军二里区域的事实——这都说明曹军以及曹操本人对于吴人来降这件事是相信的。

若曹操真有怀疑,会不做预备,让黄盖船行进到二里之近?若曹操真有怀疑,会不约束军队,不做戒备,不做交战的准备?

你问曹操为啥信,因为黄盖做的事情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预期,大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如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