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电脑,最好别买整机,找个懂的朋友来帮忙。可以花小钱办大事。
或者自己花2~3天时间学习一下,男孩,脑子够用的话学这个很快的。
自己学很简单,b站有个说相声的装机猿,看看他的装机教程视频,然后再看看新一代的各个硬件视频,基本就差不多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核心无非就是cpu,主板,硬盘,显卡,内存,电源,机箱。
就我个人朴素的装机观念的话,可以分享给你。
如果你打游戏为主,就低u高显,cpu可以最新一代的规格低点,别买太老的,比如蓝厂最新的是12代,你就记住,别看i几,要看几代。12代的i5比10代的i7要好。其次,主板主要和cpu配套,选接口足的,够用的就行。内存,无论你计划是8g还是16g32g,切记用两个条子组双通道,四通道没必要。内存频率也没必要特别高,你就一臭打游戏的,3000出头就行,3000不到也不是不能用。电源用好一点的,8毛到1块1度的那种,没必要超整机功耗太多,但适当得留点余量,我有前车之鉴,电源别省钱,关键时候能保命。机箱看你自己喜好,反正我不喜欢静音机箱,太闷。散热建议是风冷,你又不打算用县城撕裂者,犯不着水冷,机箱里面多搞点风扇组风道,风扇随意,反正又不用猫扇,无所谓。显卡。。。略过,看你自己准备多少钱吧。硬盘也看你自己,我还是推荐固态加机械的形式,纯固态不放心。
至于显示器,看你用来干嘛,你要玩游戏3a为主,可以2k75hz就够了,我个人反正无脑飞利浦。如果你是竞技类fps游戏,需要低分辨率高刷,那就小米,2k或者1080p都有165hz的,性价比还可以,做工用料感觉还行。再要240hz或者300+hz这种专业电竞的屏幕,你也用不着。还有自己日常使用别选卓威显示器,除非你想成为瞎子。
硬件品牌选专业厂商的,你比如七彩虹的是做显卡的,他的主板就算了。全家桶不是不能选,性价比太低,那些华硕眼睛微星龙技嘉大雕之类的全家桶装机视频都是给不差钱的人看的,不过话说你真的不差钱,就该直接外星人。
上述观念纯主观,如有异议,你说的对。
总之,就这么回事呗。
关于台式电脑是买整机好还是自己装,这件事情经过了很多年的经历,我认为各有各的优点。但是在当下的时间点上,台式电脑买整机确实是有很多好处。
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对台式电脑的一些心得。
我父亲大概是国内最早一批程序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编程,所以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学习搭配电脑了。由于成本的关系,那个时候自己装是主流,因为自己可以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方向性的强化或者取舍。
类似的趋势一直延续到我的整个学生时代,也还经历了当年大多数的超频神U,直到后来参加工作,公司给配了非常稳定的台式电脑。在二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体会过不少台式机,也把一些闲置的旧台式机用于跑一些个人服务。
几十年与电脑的不解之缘,我个人的体会是,组装机更有成就感,更折腾,后期可玩性高,但品牌机更稳定,售后服务更靠谱。
具体来说就是,组装机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时不时可能有点小问题需要自己去折腾一下,但组装机拓展余地大,配备不错的平台,持续很多年后还能更好的利用上当初冗余的插槽去增加一些额外的功能。而品牌机,哪怕只是普通的办公商用机型,我自己使用情况下都能够做到7x24持续不关机工作十年左右。而通常来说持续工作十年后最先出故障的只是电源这种更换成本非常低的配件。
台式电脑的核心选择与笔记本类似,但又有些区别。
首先,台式电脑以立式为主要形态,这个形态其实是为了能够在安放在地面的情况下还能方便的散热,以及操作开关跟接插件。这种情况下,台式机由于机身空间大,可以搭载较大口径与通风量的散热风扇,从而产生更小的噪音,更适合高性能处理器与高性能显卡的搭配。
其次,如果将台式电脑放在地面,则完全的节省出了桌面空间,即使放置与桌面,其机箱占用的横向宽度通常也小于笔记本。考虑到大屏幕显示器与全尺寸键盘对很多用户来说是刚需,台式主机相对笔记本的桌面面积优势与布线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考虑到以上两者,我们会发现,台式机往往并不需要在意轻薄便携续航等因素,它的配件选择可以完全基于两个目标:长期持续稳定运行以及高性能。
台式机的内部组件主要有这五类:
下面我就来讲一讲各个组件的特性与选择。
CPU,又叫中央处理器,是电脑运行的核心,它直接访问的存储器一般被称为内存,内存控制器现在是内建与CPU内部的。而用于驱动CPU以及连接各种外设,提供CPU对外接口的设备,是主板。主板又可以叫做搭载这个CPU的平台。至于散热器,则是为了保证CPU在合适的温度下运行,避免过热发生故障。
当前时间点的最新发布的CPU,是英特尔的12代酷睿处理器。新款处理器通常来说,也会是相对划算的选择。这是因为新款处理器往往比旧款更强,但价格,却基本相差不大。这也暗合了那个计算机行业的摩尔定律。
伴随这一代CPU的,还有DDR5内存,XMP3.0支持,LGA1700散热器,以及600系列芯片组的主板,最高可支持CPU引出的PCI-E 5.0x16的总线速度。
那么12代酷睿处理器有哪些优势?
首先,它是x86平台非常难得的混合架构,拥有性能核(P核)与能效核(E核)。
上图是基于3.3GHz测定出来的性能比较,用于比较10代,11代,12代P核,12代E核这几代处理器的IPC水平(IPC的意思是单位时钟周期可以执行的指令数量,用于评估处理器核心架构的性能)。从图上看到,12代酷睿处理器的能效核(E核),其IPC比10代酷睿处理器的主核心还强了1%。
也就是说12代酷睿处理器哪怕是能效核(E核),性能其实也是一两年前主流处理器的水平。
这代E核是基于intel深耕多年的各种Skylake架构,已经优化到了优秀,在12代酷睿的能效核上,通过去掉不太常用的AVX512以及同时去掉了超线程功能,使得这个架构占用的面积大幅度减小,最终,在原先一个性能核心的面积上,足足可以容纳四个能效核心!
那么问题来了,四个能效核心的性能究竟如何?下图可以给我们一个简单的了解:
我来解读一下,4个P核=8个线程,2个P核+8个E核=12个线程。按照该图的示意,12线程的多线程性能比8线程多出50%以上,换句话说,此处每4个能效核心大于2个性能核心!
为什么在一个性能核心的面积上,设计四个能效核心,其多线程性能却大于两个性能核心呢?
这里的原因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理解,只是很多发烧友忽略了这个问题:性能核心是有超线程的。而能效核心不配置超线程。
超线程的性能是多少?通常,我们认为超线程可以提供额外25% 左右的性能,此数量为大概数值,实测值通常在20%-30%之间。
假定一个P核的单线程性能为100%。在它超线程运行的状态下,按发挥额外的25%性能计算,两个线程每个线程的性能都只剩下了62.5%,62.5%+62.5%=125%,这也就是说,一个P核心在超线程状态下,两个线程的性能大约是62.5%左右的水平。
那么,2个P核+8个E核要想做到比4核P核的多线程性能强50%以上,必须做到哪一点?
简单的数学计算可知:每个E核的多线程性能都必须大于62.5%,才能使得10核12线程比4核8线程的总体性能强50%以上。
换句话说,在全核心满负载运行的情况下,由于P核分成两个线程执行,而E核只有单线程,实际上P核每个线程的理论性能与E核每个线程的理论性能大致相当。
从理论性能计算来看,只要E核达到62.5%以上性能,就可以在全核状态下跑赢P核。由于E核的IPC与P核并没有那么大差距,所以E核可以降低频率,从而降低能耗。这,才是E核作为能效核的由来。
好了,4个E核占了1个P核的面积,却贡献了2个P核的性能,使得处理器多核性能潜力加倍。这种混合架构设计为英特尔12代以及以后的酷睿架构奠定了非常强大的多核性能基础。在加上12代相比10代酷睿高达28%的单核性能提升,可以说12代酷睿处理器全面的超越了之前的产品。
那么,12代酷睿处理器是不是仅有理论上的性能提升,实际体验差距不大呢?
这里有intel官方给出的对游戏的测试以及对生产力软件的测试,这两者恰好都是对性能需求比较高的应用类别了。
可以看到,在实际的软件运行性能中,12代酷睿产品确实大幅度超越了11代。
而这,一定程度也要归功于intel专门开发的线程调度器。大家知道,intel虽然开发处理器,但一直都不停的对软件研发给出支持,当前性能非常优越的ICC编译器也是intel所开发,于此同时,向Windows11提供了更适合12代酷睿的线程调度器。
这个调度器的基本原理就是:先使用P核的单核心,然后使用E核的单核心,当P核与E核单核心全都用满的时候,才考虑使用P核的超线程。
注意在新的线程调度器中,由于增加了若干E核,导致P核超线程被启用的几率大幅度降低,从而使得超线程降低性能核的单线程性能情况发生概率大幅度降低。
原先那种为了游戏性能屏蔽超线程的操作,在搭载了新的Intel Thread Director以及E核之后可能就不再需要了。
显卡,则是电脑内部的另外一个平台,它同样包含GPU,显存,板卡,风扇四个部分,只不过通常,产商已经提前把它整合好称为一张「显卡」了,我们看到显卡平台与CPU平台比较对称,恰好对应了CPU,内存,主板,散热器四个部分。因此选择起来的思路也会比较类似。
显卡可以完成游戏渲染,高性能计算等操作中「可以高度并行」的那些运算,而CPU则更擅长完成并行程度不那么高的单线程以及多线程运算。
与此同时,由于程序在CPU上执行而不能直接运行在GPU上,CPU还要负责给显卡送需要计算数据,在特定场景下,如果需要大量的计算用于传递给显卡相对小的渲染负荷,此时CPU的运算能力会成为显卡能否发挥足够性能的门槛。因此对于需要使用强大显卡性能的用户来说,CPU的性能也会很重要。
除了CPU跟显卡以外的其他组件,首先是硬盘。目前硬盘的主要形态是M2 NVMe SSD,当然也还又PCIE插槽的各种更高速的盘。就目前而言,系统盘的性能与PCI-E通道的性能有很大关系,12代酷睿支持CPU输出PCIE5.0通道,板载PCIE4.0通道以及PCIE3.0通道,在PCIE通道方面极大的增强了SSD的输入输出带宽。
除了硬盘,剩下的就是电源,机箱,机箱风扇。这些部件应该算是结构件,除了风扇风道设计以外,并不影响性能,属于彰显个性的环节,不过鉴于装机市场的逐渐萎缩,优秀而价格厚道的机箱在装机市场越来越少见,更多的机箱主要的追求仍然只是廉价,而相对有个性的机箱其价格会大幅度上涨。这种时候就体现出了品牌机的优势,毕竟品牌机的机箱设计,大多还是比较具备美感的,往往比装机品牌的机箱看起来更舒服。
除了上边这些部件以外,还有一些外设,比较典型的有Wi-Fi蓝牙,这类对于品牌机往往会作为标配的部件,在装机市场可能需要增加相当大一笔预算才能配备带有Wi-Fi蓝牙的主板,类似的,如果是购买带显示器的品牌机,部分品牌机是内置前置摄像头的。而装机市场配置一款支持Windows Hello人脸识别的摄像头也需要不低的成本。前置摄像头除了人脸识别以外,还可以用于视频会议,以及视频录制,视频直播,应该算是非常有用的外设。
对于台式机来说,外设的接驳能力最大程度取决于PCI-E通道的数量,而12代酷睿提供了高达16条PCIE5.0通道+12条PCIE4.0通道+16条PCIE3.0通道,如此大的通道带宽已经接近了前代高性能平台的水平,如此多的通道数量在MSDT平台实在非常难得。
在当前时间点(2021年12月),英特尔12代酷睿处理器平台的主板(母版)还比较稀缺而昂贵,品牌产商能够拿到足够的主板芯片,显卡则因为后疫情时代导致的缺芯与虚拟货币潮,零售显卡长期处于高位价格。
品牌产商能够以稳定的供货获得新款的处理器与显卡,并且以合适的价格出售,同时拥有相对舒适的外观以及良好的售后,所以在当前时间点,购买高性能台式机完全可以考虑大品牌的整机。
例如惠普暗影精灵8的搭配就非常均衡,i7搭配3070以及i9搭配3090都属于比较均衡的搭配。值得有需要的用户考虑。
12代酷睿i7 12700K+RTX3070,可超频
12代酷睿i9 12900K+RTX3090,可超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