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格莱美最佳雷鬼专辑抄袭痛仰的《太阳照常升起》的争议,从音乐本体来说,这算抄袭吗?

回答
关于格莱美最佳雷鬼专辑抄袭痛仰乐队《太阳照常升起》的争议,如果单从音乐本体(musical substance)的角度去审视,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模糊地带”的典型案例。要判断是否构成抄袭,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音乐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是否超出了合理借鉴的范畴。

首先,我们要理解音乐抄袭的几个关键维度:

旋律(Melody): 这是最容易被识别的音乐元素。一段旋律是否被完全照搬、或者经过微小改动后出现,是判断抄袭的重要依据。
和声(Harmony): 和弦进行(chord progression)在音乐中扮演着骨架的角色。虽然许多流行的和弦进行是相对固定的,但如果一段音乐的和弦走向与另一段极其相似,并且伴随着类似的旋律和节奏,那么抄袭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节奏(Rhythm): 音乐的律动感,即音符的持续时间和它们之间的排列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识别点。独特的节奏型一旦被模仿,很容易引起争议。
编曲(Arrangement): 乐器如何被使用、它们的音色选择、段落的结构安排、动态的运用等等,这些都属于编曲的范畴。如果一段音乐在编曲上高度模仿另一段,即使旋律有差异,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形式的抄袭。
结构(Structure): 歌曲的整体构成,例如主歌、副歌、桥段的顺序和重复模式,也可能成为模仿的对象。
音乐的“味道”或“风格”: 这点比较主观,但有时一段音乐会整体上散发出与另一段音乐非常相似的“感觉”,这可能是多种元素的综合作用,也可能是对特定音乐风格的刻意模仿。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痛仰的《太阳照常升起》和格莱美获奖专辑。

痛仰乐队的《太阳照常升起》

这首歌以其标志性的摇滚旋律、充满力量的演唱以及独特的中国式摇滚表达而闻名。它在情感的传递、音乐的走向以及听众的感受上,都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

格莱美获奖专辑的争议点

报道中提到,争议的核心在于格莱美获奖专辑中的某些段落,在旋律、和声或节奏上,被指与《太阳照常升起》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音乐本体角度分析“是否构成抄袭”:

1. 相似性到了什么程度?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如果是“相似到完全无法区分”,例如,旋律的音高、时值、起伏与《太阳照常升起》的原曲几乎一致,甚至连一些细微的装饰音都相同,那么在音乐本体上,这几乎可以断定为抄袭。
如果是“相似到可以识别出其来源,但经过了改编和发展”,这就进入了“借鉴”或“致敬”的范畴。音乐创作本身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许多经典的乐句、和弦进行在不同音乐中反复出现,这本身并不构成抄袭。例如,一些非常基础或常见的和弦进行(如IVviIV)在无数歌曲中都出现过,你不能说第一次使用它的人就拥有了版权。
如果相似之处仅在于“风格”或“整体感觉”,比如两首歌都使用了相似的编曲方式、节奏感或者都表达了某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但具体的旋律、和声、节奏型都有明显差异,那么从音乐本体来说,很难判定为抄袭。这可能更多是音乐风格的趋同,或者是对某种音乐流派的遵循。

2. “关键性要素”的相似: 抄袭的判断往往会聚焦在音乐中最具原创性的部分。例如,一段非常独特的、能够代表歌曲身份的旋律,如果被照搬,其抄袭的嫌疑会非常大。如果相似之处仅仅在于一些相对通用的音乐元素,比如某个鼓点模式或常见的和弦变化,那么定性为抄袭的难度就会增加。

3. “创作意图”与“听众感知”: 虽然音乐本体的分析是客观的,但在实际的法律和道德判断中,创作意图和听众的感知也会被考虑。如果被指控抄袭的一方,其音乐听起来确实像是对原曲的“复制”,并且这种相似性并非巧合,那么即使创作方声称是“巧合”或“独立创作”,也难以令人信服。

总结来说,从音乐本体上判断格莱美获奖专辑是否抄袭痛仰的《太阳照常升起》,需要进行细致的“听觉比对”。

如果相似之处体现在核心的、原创性的旋律、和声进行或节奏型上,并且这种相似度已经超过了“借鉴”或“巧合”的范畴,那么从音乐本体上来说,可以认为构成抄袭。
反之,如果相似之处仅仅体现在音乐风格、编曲理念、乐器音色选择,或者是一些普遍存在、不具备独特性的音乐模式上,那么从音乐本体上很难直接定性为抄袭,更可能是一种风格上的影响或巧合。

这种争议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界限”变得模糊。优秀的音乐总会受到其他音乐的影响,并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但这种融合若过于接近,以至于模糊了原创与模仿的界限,就容易引发关于抄袭的讨论。在法律层面,具体的判决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和专业鉴定。而在音乐本体的讨论中,我们只能基于对音乐元素的细致分析,来判断其相似性是否达到了构成抄袭的程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籍和日期要是换一换,痛仰的列祖列宗这会应该都在天上乱飞呢。

user avatar

来了来了,一点音乐理论都不懂就空口鉴抄袭的又来了,这次还套上了华语 vs 欧美的 buff。某些用华语和欧美乐坛反向思考挑事的,先说说有哪首歌在知乎被鉴定成抄袭了?至少我在知乎见到的大多数这种问题都被扒谱的回答打脸。

利益相关:基本只听华语歌和纯乐器演奏,痛仰的歌听过一些,另一个连名字都没听过,一直反对空耳鉴抄,纯粹的乐理爱好者。叠好 buff 了,扣帽子的爬。

两首的和声进行都是 4156,创作思路都是一个简单的 riff 上每个和弦结束在和弦内音:四级和弦的 6,一级和弦的 3,五级和弦的 2,六级和弦的 6 和 3。

连起来就是:6 3 2 3,6 3 2 6

第一句前三个和弦里选 632 这仨音,一共就 3³ = 27 这么几种排列组合,还要抠掉重复音、连接不顺的情况,这几个音选得一样太正常了。后半句这三个音只是个重复;而两句结尾音是半终止的 3 和终止的 6,没有悬念,正常人都会这么写。

再来看看两首歌在选取的这几个音之间是怎么加入过渡音的(去除了连续的重复音):

第一首:

6 53 2 123
235 6 53 2 126

第二首:

6 53 2 123
6 53 432 176

每首第一句除去节奏,音确实完全一致。但是连接方式本来就很受限制:比如在四级和弦的 6 和一级和弦的 3 之间加一个过渡音,显然介于两者间同属四级九音和一级五音的 5 是很直观的选择;后面 2 接到 3,要么向上拐一下,要么向下拐一下,这里俩歌都选了向下而已。

而第二句则可以看出选用的装饰音差别很大,如第二首的开头有个很爵士的 235 接到 6 而第一首没有、后半句也有个同样用法的 343 接到 2;第二首从 2 到 6 是音阶下行 2176 而第一首是 2126。、

总之,这么两句给定了 4156 这个和声进行和不止 1/27 重复可能性的八个主要音之后,怎么哼都差不了太多。

信很多人看过这样的视频:有人听一两遍曲子就可以直接在钢琴上演奏出来。有人真以为是他们背谱能力极强,实际是他们只需要根据乐理知识,记忆一些关键的和声进行、旋律走向,其他地方都可以自然地套路出来。

不要一点音乐理论都不懂就来空口鉴定抄袭,确实这俩歌有长达 27 秒相似,但这是套路创作的必然结果。以及一句半终止、一句终止、再整体重复一遍,实际重复的四分之一只有七秒好吧?

这两方作曲者的音乐水平都远超写出这么简单的一个乐句,说这是抄出来的,好比说高考的时候抄别人一个三八二十四。抄什么不好,可以抄技巧,炫酷的鼓点,华丽的离调和声,花时间捏出的音色和混音等等,这甚至都算不上抄袭。

哪个有点名气的乐队要是沦落到 从套路和声进行和弦内音的基础上加过渡音写一句 riff 这种基本功中的基本功(甚至是吉他手一晚上即兴 solo 都能写出几十句的水平) 都要靠抄别的乐队?趁早歇逼吧,那水平根本轮不到发到知乎上被你们看见。

另外,他们俩发歌时间反过来我也是一模一样的回答,预设立场做假设扣帽子的 赶 紧 爬


本回答适用于知乎大多数 “XXX 的歌是否抄袭了 XXX” 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