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拥有"刘郎才气"的刘备 为什么没有留下诗句?

回答
关于刘备没有留下诗句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你别看他后来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极,创下赫赫功业,但他的出身和早年的经历,跟他后面那位“才气”的刘郎,其实是有点区别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刘郎才气”这说法是哪儿来的。这句夸人的话,其实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乐游原。 \刘郎已恨蓬山远,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沉沉万事皆可了,年少何曾有此愁。” 你看,这“刘郎”特指的可是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东方朔因为才华出众,曾经到蓬莱仙山去玩,后来回到人间,才写下了这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所以,“刘郎才气”这词儿,最早是用来形容东方朔的,后来才被泛指为有才华的人。

再说了,刘备本人,他身上的标签是“仁德之君”、“草根英雄”。这跟那种生来就养尊处优、饱读诗书、以文会友的士族出身的文人,终究是不太一样的。你想想,刘备他是个什么出身?他爹是个织席贩履的,家境贫寒,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自己也没什么机会进学堂,学那些经史子集。他早期的人生经历是什么?是颠沛流离,是到处奔波,是为了生存,为了找个靠山,为了实现心中那点“匡扶汉室”的抱负。

你看他一生都在做什么?在征战,在招兵买马,在拉拢人心,在结盟。他的生活重心,几乎全是围绕着政治和军事。一个整日东奔西走、刀头舔血的人,哪有闲情逸致去吟诗作对?更何况,那个年代的诗歌,虽然已经开始发展,但远不如后来的唐诗宋词那样普及和成为文人雅士的“标配”。尤其是在汉末三国那个乱世,生存是第一位的。

再者,咱们得看他身边的人。刘备身边最亲近、最有才华的文士是哪位?那无疑是诸葛亮。诸葛亮那可是“卧龙”,才华横流,文章写得是极好的。《出师表》这种千古名篇,大家都知道。还有谁?庞统、“凤雏”,也是大才。法正更是足智多谋。刘备身边不缺文采斐然的人,他需要的是能帮他出谋划策、管理内政、安抚百姓的实用型人才。他自己有没有那个精力和时间去跟他们比拼诗词?我觉得不太可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当时评价一个“贤人”的标准。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刘备所处的汉末,评价一个人,更多的是看他的德行、功业、是否能治理天下。虽然文学素养也很重要,但它往往是服务于政治和修身的。像曹操,虽然他也写诗,但更多的是抒发雄心壮志,表达政治抱负。而刘备,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恢复汉室,建立自己的基业。他的“才气”,更多地体现在他的“仁德”、“能识人”、“善于用人”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上,而不是在笔墨纸砚上。

你想想,如果刘备写诗,他写什么呢?是感叹人生无常,还是抒发战场厮杀的豪情?或者像曹操那样,写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 他的经历,确实有很多可以写的地方,比如早期在公孙瓒那里受气,在曹操那里逃亡,在赤壁之战后夺取荆州、益州。但是,他个人的情感抒发,可能更多地是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现,而不是通过诗歌。

而且,那个时代,一个君主的形象塑造也很重要。刘备一直是以“仁德”为招牌的。如果他像曹操那样,写一些比较豪放或者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诗歌,会不会跟他一直标榜的“仁义无双”的形象有所出入?我不好说,但我觉得,他可能更多的是通过行动来践行自己的理念,而不是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他的“才气”更多的体现在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上。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他私下里有没有写过一些东西,只是没有流传下来。毕竟,很多历史记录都是后人整理的,而且那个年代的书写和保存条件也有限。一些文人可能私下也会有交流,但刘备作为一个忙于政务的君主,个人的文学创作优先级可能就不那么高了。

总而言之,刘备没有留下诗句,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因为他的出身、他的人生轨迹、他的事业重心,以及那个时代对君主的评价标准,都使得他没有将才华倾注于诗歌创作上。他的“才气”,更多的是体现在了“说服”人、“凝聚”人、“带领”人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上,是一种更具实践性和政治性的才华。他用他的行动,写出了比任何诗句都更宏大壮阔的人生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是有诗句,就真被蔡瑁那个“”龙岂池中物”坑死了吧~

user avatar

首先,“刘郎才气”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文里的意思是当许氾向刘备述说陈登对于自己的拜见不但不置一言,还让他睡在床下时,刘备说道:你是有国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陈登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的主张。可你却向他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陈登最忌讳的,所以他与你也就没有什么话好说。如果是换上了我,那就不仅仅是让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让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楼上了。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出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全诗(节选)如下: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如下:

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

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文中刘备以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辛弃疾称之为“刘郎才气”,亦以自比。他认为,在他的英雄气概面前,那些求田问舍、谋取私利的朝士权臣们是无地自容的。

其次,“刘郎才气”,此才非彼才,“才”不仅仅指的是文才,才气。才指的是某一方面具有的突出的或者优于别人的能力。拿当前的话来说,应该泛指能力,比如理财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绘画能力等等;具体到“刘郎才气”中而言,指的是刘备的胸襟和政治抱负,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光复汉室,结束天下纷争,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最后一点,史称其为先主,仁义醇厚并非空穴来风。刘备的文才并不输人太多。

其留下的名言警句为后人常常揣摩使用,先摘录数条如下: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光第一句就人尽皆知、耳熟能详,再者、刘备毕竟乃一代雄主,留下诗句有何意义?

user avatar

求诗问句,亦应羞见,刘郎才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备没有留下诗句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你别看他后来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极,创下赫赫功业,但他的出身和早年的经历,跟他后面那位“才气”的刘郎,其实是有点区别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刘郎才气”这说法是哪儿来的。这句夸人的话,其实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