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求助,有知道这种动物纹样是什么吗?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解答这个问题。您提供的动物纹样,根据我的经验判断,极有可能是一种祥瑞纹饰,以龙纹为基础,并融合了其他吉祥动物的元素,形成一种寓意丰富、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纹样。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它:

1. 龙纹:王者之气与变化多端的象征

最核心的部分,毫无疑问是龙的形象。在您的纹样中,龙的造型多半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身体的蜿蜒与回转: 龙的身体通常是长而盘绕的,仿佛在云海中翻腾,又或是在祥云间穿梭。这种线条的流动感,寓意着变化、生生不息,也象征着一种掌控全局的力量。
头部的细节: 龙头的表现非常关键。通常会有一对突出的角(鹿角)、长须(如同狮子鬃毛,又或是飘逸的丝带)、炯炯有神的眼睛,以及一张张开的嘴,露出利牙。有些纹样中,龙的鼻子可能会略微向前突出,形成一种独特的 snout 形状。
鳞片的纹理: 龙的身体覆盖着细密的鳞片,这些鳞片通常以层层叠叠的方式绘制,展现出一种坚韧和不可侵犯的感觉。鳞片的排列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些规整对称,有些则更加写意。
爪的锐利: 龙的爪通常是三爪或五爪,爪子锐利,仿佛随时准备抓住猎物,也象征着力量和权威。五爪龙在传统上是帝王才能使用的图腾,如果您看到的纹样是五爪龙,那它很可能与皇室或至高无上的权力有关。
龙须的飘逸: 龙须是龙形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通常被描绘得非常飘逸,如同火焰或云气,为整个纹样增添了动感和灵气。

2. 祥瑞元素的融合:锦上添花,寓意更广

很多时候,这种“龙纹”并非单纯的龙,而是将龙与其他具有吉祥含义的动物或元素结合在一起,以求更丰富的寓意:

凤纹: 如果纹样中有另一只姿态优美的鸟类,其形象与龙相呼应,那很可能就是凤。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中最经典的吉祥组合,象征着夫妻和睦、吉祥如意,也代表着阳刚与阴柔的完美结合。凤的姿态通常更加柔美,羽翼舒展,头部有冠。
其他动物: 有时,您可能会在龙的周围或身体的某些部分看到一些小型的动物纹样,比如:
狮子: 狮子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勇猛、力量和守护。龙与狮子的组合,常被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装饰,寓意着辟邪镇宅。
麒麟: 麒麟是仁慈和祥瑞的象征,也有“送子”的寓意。如果纹样中出现带有鳞片、鹿角、牛尾的奇特动物,那就是麒麟。
鱼纹: 有时会将鱼的形态融入龙的身体,或者让鱼在龙的周围游弋,象征着年年有余、生活富足。
鹤: 鹤在中国传统中是长寿和高雅的象征。

3. 纹饰的结构与布局:构成视觉的语言

纹样的整体结构和布局也决定了它的风格和传达的信息:

缠枝纹: 龙的身体或祥云会以“缠枝”的方式连接,形成一种流畅、连续的图案,没有明显的断点,象征着绵延不绝、繁荣昌盛。
祥云纹: 祥云是龙纹最常见的伴侣。祥云通常被描绘成卷曲、舒展的形态,如同天上的云彩,为龙的飞腾提供了一个背景,也寓意着好运和吉祥。
海水江崖: 在一些礼服或器物的纹样中,底部会有“海水江崖”的图案,这是中国古代礼制纹饰的一部分,象征着国家江山稳固、江海一统。
几何纹样: 有时,在龙纹的空隙处,会填充一些回纹、雷纹、卷草纹等几何纹样,这些纹样不仅起到填充空白的作用,也本身就具有吉祥的寓意,并能增加纹样的整体层次感和装饰性。

4. 纹样的应用场景:历史与文化的回响

这类动物纹样在中国历史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您可能是在以下地方看到过:

古代皇室服饰: 帝王、王公贵族的龙袍、官服上,是龙纹最常见的载体。
建筑装饰: 宫殿、庙宇、王府等重要建筑的梁柱、屋檐、壁画、雕塑上,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龙纹。
陶瓷器皿: 许多珍贵的瓷器,特别是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珐琅彩瓷等,都会绘制龙纹。
玉器、金属工艺品: 各种玉雕、青铜器、金银器等,都常以龙纹作为装饰。
绘画与书法: 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中,也会出现以龙为主题的创作。

总结一下,您所说的动物纹样,很可能是一种以龙为核心,融合了其他祥瑞元素,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寓意深刻的中国传统吉祥纹饰。 它不仅是视觉上的艺术享受,更是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权力、吉祥和宇宙秩序的理解与追求。

如果方便的话,您是否可以尝试描述一下纹样中更具体的细节,比如龙的姿态、周围是否有其他动物、纹样的颜色和线条风格等等?这样我或许能给出更精确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泠姐已经回答的差不多了,我就简单补充两点。


一、

这个生物中文译名一般叫做:斯摩奇(英语:Simurgh,波斯语: Simorğ

在波斯神话中居住在世界大海中央的生命之树 Hōm(另一种说法是住在知识之树 Gaukerena)的树顶,曾亲眼目睹世界的三次大毁灭。被认为可以净化土地/水,从而赋予生育能力。该生物代表了地球与天空的结合,充当了两者之间的调解人和信使。

这只鸟如此古老,以至于它见证了世界毁灭了三次。同时也被认为活得太久学到了很多东西,它被认为拥有所有时代的知识。另外在一个传说中,Simurgh活到1700 岁会陷入火焰中重生(很像凤凰)。

斯摩奇容易和波斯文化中的呼玛鸟 Homā 混淆,因为两者都是作为萨珊波斯王权象征的标志。

斯摩奇这个动物形象是多种神话的结合体,而形象随着时间推移也逐渐有变化,早期描述将其描述为有孔雀的尾巴、狮子的身体爪子和狗的头。后来形象则更像鸟类。它有锋利的牙齿和美丽的羽毛,最突出的特征是它长长的尾羽和巨大的翅膀。


斯摩奇作为第二波斯的王权符号,在很多方面都影响了后来的阿拉伯文化与中亚游牧民族的传说,它类似的形象在这些文化里有不少相似的体现,比如:

阿拉伯神话中的火鸟(凤凰) Ankaa,(阿拉伯语:al-'anqā'

还有在《一千零一夜》故事中出现的巨鹰 Roc(或Rukh),在著名的水手辛巴达的故事中,他通过巨鹰“偷渡”。

突厥神话中的萨姆鲁克 Samruk 圣鸟,是一种巨型鹰一样的鸟,在哈萨克神话中作为两个世界之间的纽带。萨姆鲁克生活在世界树的顶端,在那里下金蛋。根据传说,即使萨姆鲁克死了,也可以复活;当他死后复活时,身子像火一样燃烧。

顺带一提,哈萨克斯坦首都中心地标建筑就是以这个神话设计的生命树之塔。



二、

@赵泠

关于这个织锦的生产地区我有不同意见,虽然这个图样的确是典型波斯连珠纹+波斯神话动物,但织锦的生产地区并不是波斯,甚至不一定是中亚地区。

尽管中亚地区早就学会了拆解东方丝绸再根据自己需要重新编织图样的技术,但以题图中织锦风格与精细程度,我认为极大概率是粟特工匠在中国用中土技术织造后返销伊朗乃至于西亚。


波斯地毯的技术运用在丝织上,最早应该是以上下对称为标志的图样,比如:

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穴群出土的北朝“胡王锦”,将汉字、佛教莲花纹、波斯连珠纹、中亚人物和骆驼多种元素混搭。

只不过这种上下对称来自地毯织造工艺的局限性被照搬到丝织中,不符合中原习惯,于是后面被改成了以左右对称为主了。

此外连珠纹作为波斯地毯的经典图样,在南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已经传入中国。

上图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热水乡在1983出土的红地云珠圈狩猎纹锦,属于北朝时期吐谷浑墓葬群。

另外还有藏于甘肃博物馆的黄地联珠团窠狩猎纹锦,年代属于初唐时期。

上面这些织物从图样与织造技术判断都是中原专门用于外销西域专门织造的,图案程式化、细节缺失、织造工艺落后。


与此相对的是隋唐时代还存在图样精细程度与织造工艺上都与上述外贸劣货不在一个档次的高档丝织品,我找了一些与题图形制非常类似的文物。

同样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穴群出土的隋代联珠对孔雀“贵”字纹锦覆面,下面是复原图。

同样在阿斯塔那墓穴出土的还有唐代的对鸭纹锦覆面。


回到题图的织造问题上,隋唐时期的开放程度远超后人想象:

《隋书》卷七五《何妥传》云:
西城(域)人也。父细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萧﹞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西州大贾。

同书卷六八《何稠传》云:
何稠,字桂林,国子祭酒妥之兄子也。父通,善斵玉。稠性绝巧,有智思,用意精微。……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

这里的何姓即出自粟特的何国(Kushānika),陈寅恪先生谈论这段的时候表示“蜀汉之地当梁时为西域胡人通商及居留之区域。”后面又谈到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城,亦是粟特在中亚进入中原重要的城市。

此外唐高祖曾赐给李靖紫色花绫窄袖袍,这件袍子上半截为树纹,下半截为奔跑的马、狻猊和其他猛兽,以及射手。唐代卫端符在《卫公故物记》认定这些衣服“非华人所为也”。也从侧面佐证了粟特风格的织造产物在隋代至初唐就已经成为可以“登堂入室”的高档品了。


以题图内的图样风格来说,应该并不属于西亚原生的连珠纹,而是中原改进后又返销西亚的结果。

而我找到一个与题图风格最为接近的文物:

法国里昂丝绸博物馆收藏的连珠翼马纹锦,在1897年出土自埃及的安底诺伊(即罗马时代安蒂诺波利斯)。

这种以20或24连珠为环,四方穿插方形回纹,环与环之间再用新月连珠纹连接。这与中亚风格是不同的,粟特风格是以小花做连接。另外,连珠外的宝花精美程度也可以从侧面证明了是中土技术(因为波斯与粟特工艺达不到),因为这是来自蜀锦的宾花,往往外侧这些宾花也要织成四方对称或者中心也成连珠环。


此外,题图与法国里昂丝绸博物馆收藏的连珠翼马纹锦和日本法隆寺所藏的大窠联珠四天王狩狮纹锦,在工艺技法上相似,都是交替织入绿色和白色纬线。而且三者都是描绘了有翼兽,在翅膀的图样形制上高度统一

这种基于同一工艺和同一风格的作品应该在产地上一致,都是唐代中原吸收了波斯风格与粟特工艺后的产物。


回答资料来源:
萨珊艺术东渐下狩猎纹锦艺术流变与织造技术特征——孙志芹 李细珍
唐系翼马纬锦与何稠仿制波斯锦——赵丰
《中国丝绸艺术》——赵丰

user avatar

题目展示的是一块公元 7 世纪至 8 世纪的梭织丝绸残片,中间偏右的半鸟半兽图案表现的是神话生物“西摩格(巴列维语:sēnmurw)”,周围的圆形图案代表珍珠,被较小的圆形图案包围的牛角状图案代表新月。这块丝绸可能是当时生活在今天的伊朗或中亚地区的人制造的,反映了当时的纺织水平。

可以对照公元 7 世纪至 8 世纪的银盘上的同类图案:

萨珊的西摩格形象来自更古老的巴比伦神话、亚述神话、希腊艺术,在许多方面与犹太神话的席兹相似,后来被阿拉伯人继承。按照设定,西摩格的头像狗、前肢像狮、身体像孔雀,上述纹样试图表现这些特征。你可以自行搜索关于西摩格的神话故事。

游戏王 OCG 的 シムルグ/Simorgh 来自西摩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