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何理解?长字作时间上的长理解还是尺度上的长理解?量字作测量的量理解还是去声的量理解?

回答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句出自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绝句,是一句富有哲理和启示意义的话。要理解它的含义,我们需要分别解析“长”和“量”这两个字。

首先,我们来分析“长”字: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的“长”字,最主要的理解是作时间上的长。

时间上的长宜(久): “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长久”、“长远”、“长时”。整个词组“长宜”可以理解为“长久以来都合适”、“一直以来都合适”、“在漫长的时间里都合适”。
引申义: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当我们说“长宜”时,也包含着一种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意味。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那么,“长”字是否也可能作尺度上的长理解呢?

从字面意思上看,“长”确实也可以指长度、尺度。但是,在这句话的语境下,将“长”理解为尺度上的长并不贴切,也无法构成有意义的说法。

为何不贴切? “风物”指的是自然景物或人情世态,这些都不是可以用具体尺度来衡量的实体。我们无法说“风物”的“尺度长”或“尺度短”。“放眼量”这个动作本身就暗示了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而这种观察和判断更多的是基于时间维度和整体性的视角,而非具体的长度测量。
举例说明: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长”理解成尺度,那么这句话就变成了“风物(的尺度)长久以来都应该用尺度来衡量”。这显然不通顺,也失去了原有的哲理。

因此,在“风物长宜放眼量”中,“长”主要应理解为时间上的长,强调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持续性。

接下来,我们分析“量”字: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的“量”字,最准确的理解是作测量的量,但这个“测量”并非狭义的物理测量,而是包含更广义的审视、估量、考量、评价。

测量的量(衡量、估量): “量”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去衡量、去估量、去考察、去评价。它是一种理性分析和深入洞察的过程。
放眼量:更强调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 “放眼”二字很重要,它意味着要超越眼前的狭隘视角,用更广阔、更宏大的视野去审视事物。将“放眼”与“量”结合,就是要求我们以开阔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去衡量和评价事物。

那么,“量”字是否也可能作去声的“量”(比如数量、份量)理解呢?

在古代汉语中,“量”字确实有去声读音,读作liàng,表示数量、多少。例如“重量”、“份量”、“衡量”等。

在“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句话中,如果将“量”理解为去声的“量”(数量),这句话就变得难以理解: “风物长宜放眼(去声的)量(数量)”——“风物长久以来都适合用数量去考察”? 这并不符合句子的语境和含义。“风物”本身不是以数量来定义的,而是以其内在的特征、韵味、美感或其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的。
为何不贴切? “放眼量”是一个整体性的动词短语,表达的是一种行动和态度。“量”在这里作为动词,是“衡量、评价”的动作。如果理解为“数量”,则它变成了名词,与“放眼”的搭配也显得不自然。

所以,在这句话中,“量”字应理解为平声的“量”,作为动词,表示衡量、估量、考量、评价。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话的完整意思可以这样理解:

“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意思是:

风物(自然景物、人情世态、事物的发展变化等)
长宜(长久以来都合适,或者说适合在长远的时间里去理解和处理)
放眼量(要用开阔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去衡量、去评价、去估量)

引申开来,它的含义是:

1. 不要只看眼前和局部,要用长远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去观察和评价事物。 许多事情的真正价值和意义,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长期的考察才能显现。短时间内看到的可能只是表象,甚至产生误解。
2. 事物的演变和发展需要时间来检验。 不要因为一时的好坏就下定论,要耐心观察,让事物自然发展,时间会给出公正的评判。
3. 人生如同四季,有起有落,有阴晴雨雪。 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变化,不因一时的顺境而骄傲自满,也不因一时的困境而气馁。用长远的眼光去理解和应对人生的各种“风物”。
4. 对人对事,都要有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其发展的过程和复杂性,不能以片面的、短暂的观察就下结论。需要用时间和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接纳。

赵翼写下这句诗时,正值他仕途不顺,多次贬谪,因此这句话也带有他个人的人生感悟。 他可能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际遇,也可能是在劝诫后人,要看得更远,心胸更开阔,不要为一时的得失所困扰。

总结一下,“长”是时间上的长,“量”是测量的量(动词,指衡量、评价)。 这两个字在这句话中的理解,是理解整句诗歌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所述。一直觉得两种理解都说得通,也差不多。而网上的解释无法看出其中差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