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 6.8%,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
2020 年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 6.8%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信号,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的背景下。这代表了中国经济在那个季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它意味着什么,以及会产生哪些影响。

2020 年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 6.8% 意味着什么?

核心含义:

经济活动的萎缩: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市场价值的总和。GDP 同比下降 6.8% 直接意味着在 2020 年的头三个月,中国的经济总产出比 2019 年同期减少了 6.8%。
历史性下滑: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且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来说,6.8% 的负增长是罕见的,甚至是建国以来首次出现季度性负增长(以公开数据为准)。这表明经济活动受到了异常严重的冲击。
疫情的直接冲击: 这个下降主要归咎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随之而来的封锁措施、生产停滞、消费锐减以及全球经济活动的急剧放缓。

具体分解:

GDP 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消费、投资和净出口。6.8% 的负增长意味着这三个支柱在当时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1. 消费大幅下滑:
原因: 疫情导致大规模的封锁和出行限制,人们被要求居家隔离,餐饮、旅游、娱乐、零售等服务性消费几乎停滞。即使是必需品,消费也受到供应和运输的影响。
体现: 许多商店关门,餐馆空无一人,旅游业遭受重创。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对未来收入的担忧也抑制了支出。

2. 投资活动受阻:
原因: 企业停工停产,供应链中断,导致工业生产和新项目投资大幅减少。建筑业也因为工人无法返工、材料供应受限而停滞。企业面临现金流压力,推迟或取消了投资计划。
体现: 工厂停摆,工地停工,新设备订单锐减。

3. 净出口(出口减进口)承压:
原因: 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世界各国经济活动放缓,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同时,中国的生产和出口也受到国内封锁和供应链中断的影响,导致出口量下降。虽然进口也可能下降,但出口的下降幅度可能更大,导致净出口对 GDP 的贡献减弱,甚至变为负向贡献。
体现: 国际贸易受阻,许多海外订单被取消或推迟。

总结: 6.8% 的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在 2020 年一季度经历了一场“休克式”的冲击,所有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都受到了严重削弱。

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次 GDP 下降 6.8% 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并且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来分析:

一、短期影响:

1. 企业经营困难加剧:
营收下降: 需求萎缩直接导致企业销售额下滑。
现金流危机: 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资金链脆弱,停工停产意味着没有收入但仍需支付租金、工资、贷款利息等固定成本,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倒闭。
库存积压: 生产出来的产品因需求不足而无法销售,导致库存积压,进一步占用资金。

2. 失业率上升和就业压力增大:
裁员和减薪: 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可能会选择裁员、减少工时或降低工资。
招聘冻结: 很多企业会暂停招聘计划,新增就业岗位大幅减少。
毕业生就业难: 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经济下行使得他们的就业更加困难。

3. 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甚至下降:
工资和奖金减少: 企业效益不好直接影响员工收入。
失业导致收入为零: 失业人口的收入为零,拉低了整体居民收入水平。
消费能力减弱: 收入下降导致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减弱,形成负反馈循环。

4. 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压力增大:
税收减少: 企业盈利下降和居民收入减少直接导致税收收入减少。
财政赤字扩大: 政府为了稳定经济、救助企业、保障民生,需要增加财政支出,例如提供财政补贴、减税降费、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收入减少与支出增加叠加,导致财政赤字大幅攀升。

5. 金融市场波动:
股市下跌: 经济基本面恶化通常会导致股市下跌,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担忧。
债券收益率可能波动: 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可能导致避险资产需求增加,但央行放水也可能压低利率。
信贷风险上升: 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导致违约风险增加,银行面临坏账压力。

6.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货币政策宽松: 央行会采取降息、降准等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财政政策积极: 政府会加大财政支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减税降费等,以刺激经济增长。

二、长期影响:

1. 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
加速数字化转型: 疫情暴露了传统线下模式的脆弱性,加速了企业向线上、数字化的转型,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习惯(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生鲜电商等)。
对冲风险和提升韧性: 疫情也促使企业和政府重新审视供应链的韧性,可能推动供应链的多元化和本土化,提升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产业升级: 一些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传统行业可能需要加速转型升级,而一些新兴产业(如医疗健康、数字经济、生物科技)则可能迎来发展机遇。

2. 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
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经济活动受到冲击会波及全球供应链。
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 主要经济体的同步下滑可能加剧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也可能改变全球经济的相对力量对比。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疫情可能加剧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对全球化进程产生影响。

3. 消费者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健康意识提升: 人们对健康和卫生更加重视,可能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线上消费常态化: 习惯了线上购物和服务的消费者,可能会将这种习惯保持下去,对传统零售业产生长期影响。
储蓄意愿增强: 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可能导致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暂时压制消费。

4. 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模式的调整:
企业需要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更灵活的生产和运营模式。
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可能更加重要,以寻找新的增长点。

5. 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
政府在应对危机、稳定经济、保障民生方面的能力将受到检验。
可能会促使政府改革和优化政策框架,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2020 年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 6.8% 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不仅反映了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短期冲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长期发展轨迹和结构调整方向。它是一个警钟,促使各方反思、调整和适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个小建议,现在的问题是工厂生产比消费来的恢复快,加上外贸的萎靡导致大量的产品积压,个体收入受到影响失去消费能力的恶性循环。

所以学学日本,刺激下消费。

  1. 全体国民发放5000元消费券,一次到位,不得取现,可以通过支付宝或其他手段。
  2. 消费时间一个月,过期作废。
  3. 不得贷款还款,信用卡债务等借贷支付。
  4. 只能在国内使用,如国际机票,国际采购等不得使用。

这样,14亿人大概产生7万亿消费额度,因为这部分钱均以电子货币结算,最终以央行信誉保证,只要不是全体同时挤兑,也不存在贬值风险,主要目的有三:

1.将大量积压的商品消耗掉,盘活生产销售获利纳税关节,把颓势扭过来。

2.将出口压力分散掉。

3.将集中矛盾稀释,分散到今后数年内缓缓平息,毕竟人在,机器在,只是需要时间罢了。

吃瓜!

user avatar

我比较在意的是GDP其实是和就业情况,也就是失业率。

一、根据奥肯定律,GDP增速每下降2%,失业率上升1%。

2019年GDP增长率为6.1%,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4%。

如果按照傻瓜式的计算方式,那就是本来要增长6.4%,同比还下降了6.8%(如果不对请指正)

6.4%+6.8%=13.2%

13.2/2=6.1

失业率上升6.1%。

2019年一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67%,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
2020年,一季度我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

Em...是不是我算的不对。还是说这个表述应该是增速下降了6.8%,也就是失业率上升3.4%。

还是不对.....

二、失业率上升,社会治安会恶化

这个会很具象化的表现出来,我并不是在恐慌什么,这是客观事实的。

你想,本来是四个老人两个孩子老婆在家里,车贷、房贷 都是你一个人出。

好了,你失业了,投资又不赚钱,你会怎么办?

接下来不能展开了。

怎么办呢?

三、要尽快复苏经济,让大家消费起来

消费起来,企业才能活下来,活下来才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有更多的消费,良性循环下, 又会回到昔日的繁荣稳定。

外贸转内销,提振消费的减税降费,估计只有这些手段。

四、千万不要再“夜壶”论了

夜壶论指的是,房地产就像是夜壶,当提振消费不行时就拿出来用,提高房价激发消费。用完了,就一脚踢回床底。

目前如果继续用“夜壶”论,会把原本就不够的消费信心和资金,全部注入到房地产里面,导致消费枯竭,最终覆水难收。

内个,要不你看一下深圳最近房价的暴涨?


最后,希望二季度好看些吧,否则今年没有一个人会好过......

user avatar

二月上旬跟个朋友聊,我的态度是不可能正数(当时机构预期在 4%+),因为这次疫情是对总量的冲击,不是对增量的冲击。


平时说的 GDP 增速是一个增量概念,一家工厂前年产值 100 元,去年产值 105,增长了 5%,今年一停工,其中一个月可能下降 80%,还有两个月下降 40%,对总量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


有答案认为应该是第三产业下降比较多,这个理解是错的;IT公司、金融公司都是第三产业,冲击不大;而餐饮服务、旅游、电影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是比较小的。而地产、生产制造企业全面停工,上游又对价格敏感,亦是中国经济的主体部分,受到冲击才是最大的。


但是从 SARS 的规律以及人性出发,中国的经济今年非常可能走 V 字形,尽管 V 字的右侧可能比较长,半年上下,对应到今年 9 月左右将会恢复到疫情前。

user avatar

意味着如果数据大体真实,我国历年被低估的GDP是个天文数字。

然后希望以后的统计口径也不要变,毕竟那些被低估的GDP的属性,注定了贡献不了太多财政,也与“国家机器”的实力关系不大,反而容易令部分国人产生不必要的虚妄,加大对岸那国民众的警觉程度。于是真心没必要玩儿印度那种“牛粪计入GDP”的数字游戏。等什么时候在战术层面到了刷“我人均GDP比你高”的优越感能带来切实溢价时,再去费心统计不迟。

但这块儿 “确实存在但从未统计但现在又确实少了一大块儿” 的经济,又确实有关千百万人的生计。复工复产不是一句空话,不仅仅是为了账面上的GDP数字,也是为了这千百万人的营生。

好在这部分经济的固定成本相对不高。去得快,来得也快。希望能尽快恢复吧。

user avatar

意味着在治理水平上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一季度gdp会下跌是个人都会这么预期的,肉眼可见的经济暂停,下跌6.8%不奇怪,再多点也吓不到人。

但是全年的gdp增速才是治理水平进步的最坚实证据,因为今年是有很多历史人物的,是否敢于在这样特殊的一年实事求是非常关键。

前面很多回答都这个数据进行了常规的分析,比如结合m2,比如和往年做比较,但这些都没有必要,一季度的数据难以进行任何有意义的经济数据,因为形势还在急剧的变化过程中。

接下来的二季度,欧美的样子大家也知道,外贸就不用说了,内需也要缓慢开放,基建是拉不平这么大的缺口的,二季度跌幅不会这么大,但也只能在0附近徘徊,半年就这么没了,全年不设gdp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大。

16年以来去杠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正在稳杠杆的阶段,一旦加杠杆则前功尽弃,在危机中要保的是就业,而非gdp,这就要求严格使用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牢牢保持在扩信贷,帮助企业保住就业,同时严防放水,同时济以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才能在稳定就业的同时防止加杠杆,但这个做法目标是就业和经济稳定,对gdp增长的作用极为有限。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我前面说的目前政府都做的很好,在货币政策上保持了相当的定力,但到了半年度的时候gdp的压力在2020这个特殊年份变得极大,若能在这时保住政策定力,放弃短期gdp,则今年是中国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的一年,若屈服gdp压力,则中国2016年以来的努力可能毁于一旦,影响深远


两会在开,不设全年经济成长目标,符合我的预期,值得点赞,绝对是中国治理水平提高的重要象征,但貌似还是倚重货币政策更多一点,财政刺激比我想的差不少,不过这几年中央层面的政策水平提升非常明显,对财政货币政策的比重选择上,我暂时不批评,这也是建立在对过去一段时间中央较高施政水平的信任上,虽然不合我心,但我选择相信中央在这方面有更好的考虑,希望这个问题上能延续高水平的施政,不过我还是会继续关注货币政策的具体施行,货币政策真的太难操作了。

还有一个问题,军费增长怎么7都不到,外部威胁这么大,香港台湾相互勾连,既然动了香港,台湾肯定也在议程上,这个时候还要把军费增长和gdp增长挂钩就太求稳了,必须尽快提到2%的水平

user avatar

中国政府可能会借此机会清理一些社会债务。正常情况下,国民对于经济下滑的忍受能力是非常低的,但处于重大危机中的时候则例外。

比如二战里发动对外战争作为缓解国内矛盾的手段,实际上如果经济增长够快,国内什么矛盾都能压下去,当国内矛盾较大的时候,经济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然而实际上,以二战为例,战争时期其实所有参战国家的经济情况都不好,看似GDP高,国民生活水平其实是下降了的,至少在战争开始的前期,国内的矛盾反而缓解了,而如果战场上能一路胜利的话,那国民能忍受的时间会更长,完全和国家出现经济问题时的表现相反。

说到底,GDP只是个数字而已,带来的只是国民情绪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国民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对每个人的影响会更大,所以前些年钱都花在买房上的时候,日常消费扣扣索索的,很多人就吐槽GDP水分高。而到了今年疫情的情况下,谁还关心GDP,更多的是关心疫情还会不会爆发,班还能不能正常上,生意还能不能正常做,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哪怕今年GDP是负的,也没几个人在乎,因为只要疫情过去,明年肯定比今年好。战争里也是类似的情况,大家都相信只要打赢了,就会有好日子过,所以能忍受暂时的苦日子,特别是在战争情况下,国家一般都会考虑提供类似低保的社会保障。

所以,这种情况下,最好是让那些快兜不住的雷该爆的就爆了,银行有些常年滚着走的不良资产趁机清理了,明年经济复苏的时候能轻装上阵。

其实这次疫情可以理解成一次PVE版的战争,特朗普还想借此机会把制造业搬回去呢,虽说大概率没戏,但这次各国的很多行为其实和战争时期很相似了,反过来说,也就是战争里能捞到的好处,很多也能从这次疫情捞到,所以一些不良负债最好就趁此机会清理了吧。

user avatar

中国是本次疫情的最大赢家!中国真正危急的是教育改革、经济改革!


包工头老W:《危急!基础教育改革》重磅万字精品推荐

user avatar

估计很多人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中国GDP负增长,包括我在内,这次真的是开眼界了。

2019年时,新冠尚未到来,当时定的一个小目标是今年GDP完成保6的任务,或者说正常状态下,一季度的GDP应该是增长6%。

一增一减之下,实际上同比一季度的GDP的增长是-12.8%,这才是真实数据。

另外,看当前海外的抗疫形势,估计二季度GDP数据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三月份外贸企业还有一二月的海外订单可开工,但后面的订单......只余一声叹息。

世界各国疫情要不就是正在爆发中,要不就是等待爆发中,新冠这一关,每个国家都得过,没有例外。我们提前挺过来了,并开始进入恢复期,这是唯一值得欣慰的事,其他国家,还在持续失血,比如美国。我们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对比正在以以往两倍以上的速度不断拉近,用股票形象地来说,我们已是止跌反弹,意大利算是打开了跌停板,但还在阴跌没见底,至于英美,一字地板持续进行中......

美国原来是第一高价股,中国是第二高价股,双方的股价,目前正在迅速接近。

今天去上班,路上的车又回复到了往常的拥堵,从没想过,自己会因为堵车而感到开心,新型冠状病毒,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另外今天还公布了一个数据,一季度CPI增长4.9%,全球性的空前大通胀估计也快来了,各国印那么多钱,美国更是无限QE,全球工农业产品却因疫情而减产,后面大家大概还会更困难些,当然,我们并不是最难的,因为还有更难的,比如欧洲各国,名单很长,就不一一例举了,但就算欧洲也不算最差的,因为还有垫底的,这个名单不长,就一个,美国。

至于垫底下面还有没有?也有,比如印度、拉美等等等等,这是属于无底深渊的,就俩字:药丸。

三年之内,勒紧裤腰带,有积累的想办法保住自己的财富不被通胀所稀释,没有积累的想办法保住自己的饭碗让家人能保证基本生活,也就只能这样了。

黎明到来之前,总是最黑暗的,天地大势,非人力可变。

user avatar

GDP根本不是事儿。

人还在,基建还在,产线还在。

GDP没了根本不慌。

当然了我只是说不是事儿,没说它是好现象,它肯定不是好现象。

丧事喜办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那么乐观带来的结果就是和沉醉在鸡汤里的迷信教众一样,

在鸡汤的熏陶下最终失去面对现实的能力,然后完蛋。


是的,人还在,基建还在,产线还在,但市场没了。

市场没了,要人,基建,产线有屁用?

市场没了,人还在,基建还在,产线还在,追溯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十年前和五十年前。

所以,现在2020年了,你是想回五十年前,还是想回八十年前?

本来还有救的事情,一曲忠诚的赞歌唱啊唱,就没了。

没了你们懂吗?


二产能打。

三产才能救命。

现在需要救命了,三产在哪儿呢?

都2020年了,不要迷信第二产业解决就业人口了,

连口罩都可以一个人管三五台机器把熔喷布搞成配额制资源,

还在幻想靠二产来解决就业问题?

三产!

唯一救命的法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