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滴滴正式启动造车,如何看待这一消息?网约车企业造车会有哪些不同?

回答
滴滴正式启动造车,这个消息无疑是市场上的重磅炸弹,足以让整个出行行业以及汽车行业都为之侧目。说实话,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来了!” 毕竟,滴滴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连接了海量的用户和司机,对于出行场景有着最深刻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早已是出行领域的“基础设施”提供商,而“造车”只是他们将触角延伸到最核心的环节。

如何看待滴滴造车?

我认为,滴滴造车是其战略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对未来出行趋势的深刻把握。

垂直整合的必然趋势: 过去,滴滴是连接“人”与“车”的平台,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但随着智能驾驶、电动化、共享化这些技术浪潮的到来,单纯的平台模式在效率和用户体验上会遇到瓶颈。通过掌握车辆的研发和制造,滴滴可以实现从需求端到供给端的垂直整合,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甚至创造出全新的出行服务模式。
数据驱动的优势: 滴滴拥有海量的出行数据,这些数据是宝贵的财富。它们包含了用户的出行习惯、偏好、路线选择、车辆使用频率、甚至驾驶行为分析等等。这些数据可以直接反馈到车辆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让滴滴造出的车更懂用户,更适合运营。比如,哪些内饰设计更受乘客欢迎?哪些续航里程最符合日常运营需求?车辆的哪部分更容易损坏需要加强?这些都是数据能告诉他们的。
场景化的定制: 滴滴造车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对“场景”的理解。他们不是在为个人消费者造车,而是在为“出行服务”造车。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跳出传统汽车厂商的思维定势,专注于打造更适合网约车、顺风车、代驾等场景的车辆。例如,车辆的内部空间布局、座椅的设计、便捷的上下车流程、车载娱乐系统、与网约车APP的深度融合等等,都可以做到极致的优化。
成本与效率的考量: 长期来看,自建车队并使用自己生产的车辆,可以在运营成本上获得显著优势。减少了中间环节,更精准地控制了车辆的购置成本、维护成本以及运营效率。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电池成本的下降,大规模自建车队并使用自家生产的电动汽车,将能大幅降低“每公里”的运营成本。
对行业的重塑: 滴滴的加入,无疑会搅动整个汽车产业的格局。它可能打破传统汽车厂商的垄断,加速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进程。其他网约车平台,甚至传统车企,都可能被迫加速转型,以应对这种新的竞争态势。

网约车企业造车会有哪些不同?

网约车企业造车,与传统的汽车厂商造车,在很多方面会有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将是他们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1. 设计理念的根本差异:
传统车企: 更多考虑的是个人消费者、家庭用户的需求,注重品牌形象、个性化表达、驾驶乐趣、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力”(外观、动力、操控、内饰豪华感等)。
网约车企业(如滴滴): 核心是“服务”和“运营”。车辆的设计将围绕“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乘客体验”、“降低使用成本”来展开。
以乘客为中心: 车辆内部空间会更加注重乘客的舒适性,例如宽敞的后排空间、便捷的座椅调节、USB充电接口的充足、后排娱乐系统的普及。上下车的便利性也会被优先考虑,比如更宽的车门、更低的门槛。
以司机为中心: 驾驶舱的设计会更注重司机的操作便利性和舒适性,例如集成度更高的中控屏幕,能够一键接单、导航、支付,减少视线转移。座椅的支撑性和透气性也会是关键。
运营效率: 车辆的耐用性、易维护性会成为重要考量。例如,采用更耐磨损的内饰材料,方便清洁的座椅设计,以及模块化的维修设计,能够快速更换损坏的零部件,缩短车辆的停运时间。
“服务舱”的演进: 甚至可以设想,滴滴未来推出的车辆,驾驶舱和乘客舱会是完全隔离的,乘客舱可以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进行定制,例如商务出行、家庭出游、甚至移动办公空间。

2. 技术应用的侧重点:
传统车企: 追求全能,既要满足城市通勤,也要考虑长途旅行,在动力、操控、科技感等方面力求平衡。
网约车企业: 技术应用会更聚焦于“运营效率”和“智能化服务”。
智能网联深度融合: 车辆会深度集成滴滴的APP和后台系统。例如,车辆能够根据APP的派单逻辑自动规划最优路线,根据乘客的习惯自动调整座椅和空调。
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的推广: 滴滴拥有大量的自动驾驶测试数据,并致力于L4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他们造的车很可能从一开始就为自动驾驶预留了充分的硬件接口和软件基础,甚至会批量生产带有高度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以降低司机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能源效率的极致优化: 无论是电动车的续航和充电效率,还是燃油车的油耗,都会被精细化打磨,以最小化运营成本。

3. 商业模式的直接关联:
传统车企: 主要通过销售车辆给个人或企业盈利。
网约车企业: 造车是为了“赋能其核心出行服务业务”。车辆不仅仅是产品,更是“生产资料”。
车队运营: 滴滴可以自建或与合作方共建庞大的电动车队,直接运营,通过“服务费”和“里程费”来盈利。
“卖服务”而非“卖车”: 滴滴未来的商业模式,很可能是“卖出行服务”,而不是单纯地“卖车”。用户可以购买“里程包”、“月卡”、“年卡”等服务,而不用关心拥有车辆本身。
数据变现的新可能: 车辆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除了用于优化自身服务,也有可能成为新的数据变现渠道,例如出售给第三方(在合规前提下)。

4. 生命周期的管理:
传统车企: 车辆销售出去后,主要通过售后服务和零部件销售获取收益。
网约车企业: 会对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全生命周期租赁/运营: 车辆的生产、销售、租赁、运营、维护、回收,可能会被整合在一个体系内。
再制造和梯次利用: 滴滴对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可以进行更有效的梯次利用和再制造,进一步降低成本。

5. 迭代速度和柔性生产:
传统车企: 新车型开发周期长,生产线调整复杂。
网约车企业: 凭借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快速反馈,以及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捕捉,理论上可以实现更快的车型迭代和更柔性的生产。例如,可以根据运营数据反馈,快速对某些配置进行小改款,甚至在生产线上实现小批量定制。

总而言之,滴滴造车不是要跟特斯拉、大众、丰田去抢个人消费者市场,而是要打造“为服务而生”的“出行机器人”。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更高效、更舒适、更经济的出行生态系统,而车辆,则是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载体。这场变革,将不仅仅是汽车行业的事件,更是整个出行服务行业的革新。我们拭目以待,看滴滴能否真正“造”出满足他们宏大愿景的“未来之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米和滴滴造车有相似之处:

1.原有主营业务已经可以看得到尽头,增量有限

2.原有主营业务面临一些风险会导致满盘皆输,尽管风险本身不大

对于滴滴来说如果碰上反垄断法会怎样还不一定,对于小米来说如果碰上美国制裁那大概率药丸。

而且,如果未来政府上线“线上公共基础设施”,那必然包含打车系统和操作系统,这对两者来说都会带来巨大的杀伤。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造车就是安全的:

  1. 国家支持制造业,尤其是自主可控的制造业
  2. 汽车更新换代相对慢,竞争不激烈
  3. 不存在降维打击风险,友商很难做到性能碾压

在这种情况下,造车就保险一些。


网约车企业相比互联网企业,对交通的理解更为深刻。最简单的比如做插电混动,使用何种油电切换策略,手机厂/网约车app/传统车企就会从不同方面考量。而网约车更注重整个交通网的整体效率,不在乎一城一池,但传统车企可能就会搞百公里加速。

电动汽车仅仅是替代短距出行的油车就有很大市场了,值得争取一下。

user avatar

谢邀。

利益相关,滴滴前PM。

这几年,我在知乎上回答的滴滴司乘关系相关问题下的答案,可以说是条条挨骂。终于等到一个不会挨骂的问题了!(握拳

「注意⚠️」:以下答案为从现状倒推原因的推测,并非实实在在的内部消息or情报,谢绝一切采访or公开报道中的引用,我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自18年后,车服团队经历了挺多内部的调整和业务方向的改变;可以看得出来,滴滴是真的希望在网约车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以自己所积累的出行大数据为切入点,切入车辆服务的市场,从这块目前基本上是去中心化的半蓝海市场上切走一块蛋糕;放眼所及,唯一的成体量的互联网思维竞争对手,就是途虎养车。

与途虎养车的加盟制不同,滴滴后市场(也就是车服,下同)在各个方向上的尝试一直坚持直营模式,这在保证用户服务体验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短时间内快速扩张的可能性(特别是18年黑天鹅事件发生后)。

滴滴后市场团队先后尝试过加油、保养、租车(这个我不确定是不是在后市场架构下的业务)、维修等等业务,但感觉都没有太大的水花和动静。

可以理解,后市场是一个深耕本地市场的业务性质,如果只是小范围试点,那么是很难在车主心中建立起可持续用户认知的。

更何况,作为滴滴后市场天然用户的快车司机们,他们无论是从体量上(快车司机vs私家车司机)还是从消费意愿上(营运车辆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其所有者在中高端维护消费上天然就弱于私家车车主群体),都无法快速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滴滴后市场故事的想象空间。

网约车车主群体可以作为后市场锦上添花的存在,但很难作为雪中送炭的中坚骨干。

那么,这次Will把造车项目交给车服团队的负责人来带领,意味着什么呢?

(我先去开会,晚点再继续)

(我回来了)

一般来说,互联网公司造车,大家所能想到的都是:用户体验加分,软件体验加分,人工智能加分,外形加分……但是对于一辆车真正的性能方面,确实是不会和主机厂自己造车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特别是滴滴这次其实是和比亚迪联合造车,那毫无疑问,就是比亚迪的硬件+滴滴的软件。

那么,滴滴为什么要造车呢?

几个原因:

1、打通网约车上下游供应链,营造资本想象空间。

一个滴滴网约车司机开着滴滴造的车接上用滴滴/花小猪打车的乘客送到了目的地,乘客用滴滴金融支付了订单然后扫开了一辆滴滴青桔单车完成了最后一公里路程,而司机则去滴滴车服下属的加油站加了油,顺便又在滴滴车服下属的车辆保养门店洗了车,然后被告知车辆的行驶里程快达到营运车辆报废上限,于是司机联系了滴滴合作的租车公司,租车公司又向滴滴下了一辆新滴滴专供车的订单……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心潮澎湃?嗯,我相信今年滴滴上市后,二级市场的基金经理和股民们会很喜欢这样的故事的。

滴滴之前已经和比亚迪合作过定制网约车D1,这次再次合作造车,在双方沟通方面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2、滴滴一直都没有放弃自动驾驶方向的探索。

自动驾驶无疑是未来路面出行的最终答案。

作为全球最大的路面车辆服务线上提供商,滴滴在过去9年中积累了亿兆级别的道路路况数据、车辆行驶数据和行程数据。

这些数据,除了能帮滴滴利用大数据+算法准确预测各城市的高峰期时段和打车冷热区外,能不能在自动驾驶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必然啊。

这些数据可是各个自动驾驶算法团队垂涎欲滴的资料。

那么,为什么不自己做自动驾驶呢?

但是,网约车行驶场景与个人驾车场景还是有那么些微的不同;所以,通过自造车&向大众销售,来收集收车用户的私家车驾驶数据,补齐这最后的拼图,无疑就是滴滴自动驾驶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由此,我们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

汽车行驶数据的收集,离不开与汽车主机、硬件的联动;在滴滴目前的业务中,与硬件最接近的,就是车服团队了——滴滴完全可以在现在的车服服务基础上,搭建自己的服务站点和销售站点,快速铺开自造车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

甚至进一步设想,在自造车接受后续保养和维护时,滴滴又可以进一步收集某些车辆本身不会联网的部件的损耗数据和历史记录……以此类推。

3、淘汰(网约车)司机。

在上面两个分析结论的基础之上,淘汰网约车司机,也就成为一个顺理成章可以幻想的未来了。

从这几年的滴滴负面新闻中可以看出,服务人员(司机)仍然是网约车服务中最大的不可控变量,也是最大的成本支出部分。

一个AI,假定它可以覆盖99.9999%的城市道路行驶场景,那么赔偿其无法覆盖到的0.0001%的意外事故的成本,也一定低于这个AI应用到所有网约车上后,所节约下来的司机人力成本。

一个具备完全行动能力的自然人,不管有没有强契约的约束,都会是最大的风险点和不可控因素。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刚才说,自动驾驶才是网约车和所有道路服务的最终解法。


所以,只有造车,才能继续从二级市场获取资金,才能更好的研发无人驾驶技术,最终达到淘汰网约车司机,实现无人驾驶、通过人工智能管理和运营的、随时随地的、无微不至的网约车服务。


"如果有朝一日你希望自己能够把烦恼留在门外,那就一定得是德拉曼豪华出租车的车门。德拉曼是夜之城唯一一家由人工智能管理,将乘客的安全和舒适视为头等大事的出租车服务公司。光是德拉曼妙趣横生的性格就足以让他成为你旅行的良伴。通过高效的管理和创新的技术,他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的追求永无止境,同样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商业伙伴。"

——赛博朋克2077


我恐惧且充满希冀地等待着。

user avatar

上周关于小米造车的问题,写下的答案,现在又能用上了:

当时我在答案中就写到了关于“百度造车”、“滴滴造车”的内容,委实是没想到才一周就应验了,看来巨头们都急了啊!

百度手握技术不可能不想着变现,滴滴有着海量需求(未来必然会大量投放的无人出网约车),不可能都假手于人,都促使它们必须要下场造车,等着吧,后面还会有更多巨头下场。

还是那个观点,与共享单车一样,之前是第一阶段是菜鸡互喙,现在到了第二阶段巨头时代,对行业、对消费者,甚至对民族工业都是好事,唯一不好的就是对先下场的菜鸡们是个毁灭性打击。

下面进入竞猜环节,现在的造车新势力们,谁会第一个倒下,谁又会活到最后,或者说有没有能活到最后的?

我先猜,如果有能活到最后的,我猜是蔚来,至于第一个倒下,舍理想其谁?

user avatar

参与造车的,除了经常能看到的蔚来,威马,小鹏,理想这些新能源车企,还有恒大,格力,百度,小米等这种跨界的,与传统车企分一杯羹。新能源车补贴再过几年会慢慢取消,要造车就趁现在了。


对于滴滴来说,其优势在于平台。滴滴造车如果能做成,对于做新型出租车公司将会是绝对的优势。


但这是建立在完全无人驾驶普及的情况下。完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私家车已经没有存在意义,只需要通过平台约车,共享汽车就会过来接你,用完就走,不再需要私家车。这种情况下,汽车主要的购买方是出租车公司。


私家车没有太多必要。因为你要维护,你要去停车,交停车费,修理费,出交通事故还得自己去处理。


想象一下,现在滴滴现在是国内打车第一大平台,滴滴拥有无人驾驶,还有自己的车厂,这样其他车厂就无法高价卖车辆给滴滴,滴滴有自己的共享汽车出租车公司,从造车,买车,用车,甚至连维护都可以自行解决,一旦形成这种局面,那滴滴就掌握了极大的主动权。


对于滴滴来说,用户群和平台是最大的优势。因此我判断即使滴滴一开始造车,也会是从共享汽车或者出租车这样的方向出手,应该不会往私家车冲,私家车现在是一片红海。而且,各位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目前传统燃油车因为我国发展起步晚,关键领域难以和国外车企竞争。而新能源车则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一旦实现,那就可以实现造车成本和难度降低,到时候造车更不是问题,问题就会汽车本身延伸到汽车以外的地方去。这个时候,滴滴的平台优势就出来了。

user avatar

滴滴又是搞社区团购,又是搞电动车。黔驴技穷了,要是滴滴打车业务增长率,利润率都好看,早就Ipo去了。十有八九是原本业务数据难看,即使去上市也没办法有好的市值让之前一轮轮投资的机构退出。现在连共享充电宝这种货色的企业都去美股上市而且还有不错的市值;出道早,早早就有独角兽之称的滴滴难道投资人就不想早点落袋为安吗?估计已经骑虎难下,滴滴也在拼命在现金流耗尽之前找到起死回生让公司焕发生机的业务,所以才饥不择食,什么热门就做什么,完全是有一下没一下地蒙,这是要败亡的迹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