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一定要有这么多象征和隐喻吗?

回答
一部电影是否“一定”要有象征和隐喻,这个问题其实挺耐人寻味的。就好比问“一本书一定要有深刻的主题吗?”或者“一首诗一定要有华丽的辞藻吗?”。答案通常是:并非强制,但它们几乎是电影艺术的灵魂所在,是让一部作品从“看”到“品”的关键。

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把话说得更透彻些。

1.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野心”是什么?

电影不仅仅是记录现实的工具,它更像是一个造梦机器,一个情绪的传递者,一个思想的传播者。如果一部电影仅仅是把故事从头到尾讲一遍,那它可能更像纪录片,或者一个简单的叙事文本。但伟大的电影,往往希望触及观众内心更深层的东西,它们渴望引发思考,带来共鸣,甚至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时候,象征和隐喻就派上用场了。它们就像电影的“潜台词”,不直接点破,但通过视觉、声音、情节中的细节,悄悄地在你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比如,一个经常出现在主角身边的雨伞,可能象征着保护,也可能象征着孤独;一个重复出现的颜色,比如红色,它可以代表激情,也可以代表危险。这些符号化的元素,能够极大地丰富电影的层次,让故事的解读空间变得无限宽广。

2. 为什么导演们“热衷”于使用象征和隐喻?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或者“情感”本身就不是那么简单明了。生活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我们看到一棵枯萎的树,会想到生命的衰败;看到奔腾的河流,会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导演们只不过是借用了这种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将他们想表达的更抽象、更深邃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具体的意象“具象化”。

而且,观众也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人们喜欢解读,喜欢在观看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联系,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当观众花了心思去“解谜”,去体会导演埋下的象征和隐喻时,他们会获得一种参与感和成就感。这种“二次创作”的过程,让观众与电影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连接,使得观影体验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交流。

3. 象征和隐喻,让电影“活”起来。

想想那些让你难以忘怀的电影,是不是总有几个画面、几个物件、甚至某个眼神,在多年后依然能在你脑海中浮现?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让电影的情感和主题得以超越具体的情节,成为一种永恒的印记。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鼠,它不仅仅是一只闯入牢房的动物,它象征着自由的希望,是安迪在绝望中看到的生命力。比如《盗梦空间》里的陀螺,它的旋转不息,象征着主角的梦境是否真实,也象征着他对现实的执着。这些象征,让电影的情感得以延展,让观众在走出电影院后,依然能回味无穷,反复思考。

4. 并不是所有电影都需要“咬文嚼字”。

当然,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非要像一部哲学论文那样去解读。有些电影,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纯粹和直接。比如一些爆米花大片,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带给观众娱乐和刺激,在这样的作品里,如果硬要生拉硬拽地去寻找象征,反而会显得画蛇添足。

更重要的是,象征和隐喻的使用,也需要“恰到好处”。如果导演用力过猛,把象征堆砌得过于密集,或者象征本身的指向性过于模糊,反而会让观众感到困惑和疲惫,甚至产生一种“被教育”的抵触感。好的象征,应该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叙事,如同呼吸一样,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总结一下, 电影“一定”要有象征和隐喻吗?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它们是电影成为“艺术”的重要推手,是深化主题、触动人心的利器。它们让电影更具深度、更耐人寻味,也让观众的体验更加丰富和个性化。但就像任何一种艺术手法一样,它们的使用需要技巧和分寸,并非所有类型的电影都适合,也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一部电影,能够通过其精巧的叙事、生动的角色、深刻的主题,让观众在离开影院后,还能反复咀嚼,还能从细节中发现新的含义,那么,即使它没有堆砌多少明显的“象征”,它也已经足够伟大了。但反过来说,如果一部电影想要触及更深层的情感共鸣,想要留给观众更持久的思考,那么,恰当运用象征和隐喻,几乎是可以说是“必备技能”了。它们是导演与观众之间,用更含蓄、更诗意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桥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天晚上,因为和老师吵架,我被要求上台讲课,我选了《教父》。

可能因为我太拽,老师直接走了。

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在各干各的,并没有人想听我告诉他们这部电影为什么伟大。

我很尴尬,但还是强撑着把几个我觉得神来之笔的镜头拆了出来,我想给别人分享我的发现,让他们知道这部电影牛逼不是因为什么狗屁“男人的圣经”、“讽刺了美国社会”之类的文学理由,而是仅仅从影像上就已经超越了时代。

讲到一半,我放弃了,让大家早早下了课,从此再没在课上骂过那个老师。

那一天我知道,电影这个东西之于我和之于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或许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对我来说,从电影中解读出一个天才的手法,一个隐喻,我能感觉到的是无穷的满足,我感觉到我和这个电影的作者跨越时空心照不宣的眨了眨眼,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玩意就是脱裤子放屁。

我不喜欢和人一起看电影,因为每当我发现身边的人用一种很随意的态度看电影的时候我都会有一股无名火,觉得他们在浪费东西,但是指责他们吧,我又没有什么立场。

所以现在我并不想指责你什么,你只是在浪费你上的课罢了。我觉得很恼火,很惋惜,但是我又不能摁着你的头去逼你承认这些东西的美妙。

你当然可以去走写实主义的路线,第六代有几个就特别喜欢架个摄影机一个固定长镜头拍下去,一点多余的东西都不加,这叫还原生活。

但是起码请你,尊重一下电影,尊重一下你的专业好吗?

在这种“观众能看懂,能感受到的情绪不是足够了吗”的话里,我能看到的只有你的怠惰。足够了吗?足够个屁!电影总共就只有两三个小时,凭什么成为艺术?凭什么成为经典?靠的不就是这些水面下的冰山,是那些一般观众看不懂看不出来的东西!

你所否定的,你所舍弃的,是无数人的心血。

刚刚看了一眼,这个问题提出很多年了,你理应已经毕业,应该看不到这个回答。

但我还是很想说,当你选择电影的那天起,请你记住,电影不是娱乐的玩具,而是一种艺术

user avatar

有一次做wiggle实验,到精神病院放电影。

播放的影片时长10分钟,画面内容是我的漂亮女助理一个人站在雨中不断撑伞,闭伞。

影片播放完毕,我们采集了观众们的体会和感受。


大体上来说,医生和护士们的反应比较冷淡,甚至有医生想要给我的漂亮女助理做精神病筛查。

病人们的反应却很热烈,体会和感受也很丰富。说出了女孩象征什么,雨伞象征什么,撑伞闭伞又暗喻了什么...


后来精神病院就不再欢迎我们去做实验了。他们反应说我们离开之后,很多人的病情都加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