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国家,赚他们的信息不对称。
我本科是澳洲 UNSW IT 的,均分60多(转换成GPA才 1 点几,不到2)。工作几年后,硕士去了美国的CMU CS。因为授课硕士的课程基本和本科一样,就是压缩成了两年,而且比国内刚出国的人有太大的英文优势。硕士期间努力学习而且很多课程都选本科已经学过的,最后 GPA 3.8+ 毕业,算是把自己洗白了(硕士比本科轻松多了)。现在在美国某 Top 30 读 CS 博。
不同的国家之间有太多的信息不对称,太多漏子可以钻了。在这里我就不说具体细节了,对清楚澳洲留学的小伙伴,我就只想说一句,CMU 澳洲校区,对澳洲本科学生没有任何GPA要求,也不需要考英文(因为本科是英语教学),就刷个GRE就可以进了,然后再转美国校区。
本科中科大,毕业的时候GPA大概是3.33/4.3的样子,学院排名大概是140/300左右。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个GPA,反正我觉得是挺低的。有两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我是我们寝室GPA最低的,我几个室友的GPA都是3.7+,其中一个还是学院前5%,有实力冲击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的;大三的时候,我找一位老师写推荐信,帮我申请港中文物理系的博士招生夏令营,老师问了我的GPA之后,直截了当地问我为什么这么低,最后自然也是没有给我写推荐信。
我现在在爱荷华大学读博,USNews美国大学排名80+,QS世界大学排名400+。GPA对申请出国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如果GPA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弥补的劣势,那么只好从其他方面提高自己的优势。在申请留学的时候,尤其是理工科,科研经历、大牛导师推荐信和高GPA是申请的三大利器。我个人有两段科研经历:中科院半导体所“科创计划”和南洋理工大学暑研。纵然这些科研经历弥补不了我GPA的劣势,但是我相信它们在我申请的时候是起了作用的。
对于本科直接申请博士,我的经历和申请结果可以给题主做一个参考。我在2017年春季学期申请了港中文的物理系博士招生夏令营,并且获得了入营资格。当时,我也有申请港中文电子信息系的博士招生夏令营,但是初审就被拒了。经过笔试和面试,我最终还是拿到了一位导师的offer,而且当时我几乎是没有任何科研经历的。由于当时已经决定不做物理了,所以没有接这个offer。在2018年的春季学期,我向美国、香港、新加坡的多所大学的教授发邮件套辞申请暑研,大部分邮件石沉大海,但是在暑假前夕南洋理工的一位教授向我抛来橄榄枝,同意做我的暑研导师。
在2018年秋季学期提交申请的时候,我的基本情况大概是:GPA, 3.4/4.3; 文章, 无;大牛推荐信,无;TOEFL, 100; GRE 321。下面是我最终的申请结果,都是PhD项目。
除了我自己的例子,我身边也有同学在GPA不足3.0的情况下,申请到港城、俄勒冈大学、佐治亚大学的。所以低GPA的同学,如果其他方面没有很大优势的情况下,基本上和名校是无缘了,但是普通学校还是可以努力争取上的。
总而言之,在自己GPA无望提高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就是要勤快起来,多尝试。从我的经历来看,无论是夏令营、暑研,还是最终的申请,我都算不上是十拿九稳的,很多时候都是抓住了最后的机会。我不认为这些完全是运气,更多是由于我敢于尝试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