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冰箱基本不用加制冷剂,而空调可能隔几年就要加一次。空调损失的制冷剂跑哪里去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戳中了很多人的实际感受。明明都是制冷设备,为什么冰箱就那么省心,而空调却要时不时“喂”它点制冷剂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两种设备在设计、工作原理和使用环境上的几个关键差异。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冰箱和空调里的“制冷剂”(也叫冷媒)其实是个封闭循环系统里的搬运工,它负责在蒸发器(制冷的地方)吸收热量,然后被压缩机加压,在冷凝器(散热的地方)释放热量,再回到蒸发器继续工作。它本身是不会消耗的,理论上来说,一个设计良好、安装规范的制冷系统是几乎不需要添加制冷剂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冰箱不用加,空调要加”的印象呢?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

1. 设计寿命与工作环境的巨大差异

冰箱: 冰箱的设计寿命通常比空调要长很多。它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管道、蒸发器和冷凝器)大部分都集成在机器内部,而且相对固定。冰箱的工作环境相对稳定,基本就是在厨房或储藏室里,温度变化不会太大,也没有外部风吹雨打的折腾。而且,冰箱的制冷管路普遍比较短,连接点也少,密封性好的话,制冷剂泄露的概率就非常低。你可以想象一下,冰箱就是个“居家男人”,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生活环境安逸,自然不容易出问题。

空调: 空调就不一样了,它是个“户外工作者”,甚至可以说是“风餐露宿”。首先,空调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它们之间需要通过铜管连接,而这些铜管要穿过墙壁,还要连接到压缩机等关键部件。这个过程中就存在多个焊接点、膨胀阀等连接点和活动部件,每一个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泄露点。
其次,室外机直接暴露在各种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夏天的烈日暴晒、冬天的严寒、雨水冲刷、风沙侵蚀,这些都会对空调的外部管路、接头甚至是机身产生物理损耗和腐蚀。
最后,空调在工作时,压缩机会产生高压和低温,管路内外的温差和压差都很大,这也会对密封圈、焊缝等造成持续的压力和考验。这么一折腾,制冷剂难免会发生一些微量的渗透或蒸发,长期下来,虽然一开始可能感知不明显,但几年后量积少成多,就会影响制冷效果。

2. 安装工艺和密封性问题

冰箱: 冰箱的出厂时就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密封系统,厂家在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真空抽检,确保了系统的初始密封性。我们拿到手的冰箱,基本上就是个“成品”。

空调: 空调安装是整个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制冷剂是在安装现场进行充注的,需要技师使用专业的工具进行抽真空、连接管路、开阀充注等操作。如果安装师傅的技术不精湛,或者使用的工具不够专业,比如抽真空不够彻底(残留空气和水分),或者在连接管路时操作不当,导致密封圈损坏或连接处未拧紧,都有可能导致制冷剂在初期或者使用过程中缓慢泄露。安装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空调制冷剂的长期稳定性。很多空调制冷效果下降,并不是因为制冷剂本身“消失”了,而是因为安装不当导致的早期或持续泄露。

3. 使用方式和负荷

冰箱: 冰箱的工作是相对恒定的,它主要依靠温差来启动压缩机,保持内部温度稳定。它的负荷变化相对较小,除非你频繁地打开冰箱门或者塞满热的食物,否则制冷系统的压力变化不会特别剧烈。

空调: 空调的使用负荷变化就大多了。夏天我们经常会频繁开关门窗,导致室内热空气进入,空调需要更努力地制冷,压缩机工作时间更长,压力也更高。冬天制热时,有些空调(热泵空调)也会用到制冷剂,同样会承受压力变化。频繁的启停、高负荷运转,都会给制冷系统带来更大的考验。

那么,空调损失的制冷剂究竟“跑”到哪里去了?

我们常说的“加制冷剂”,实际上是给系统中丢失的制冷剂“补货”。制冷剂本身并不会燃烧或分解,它只是在管道里循环。那么,这些丢失的制冷剂大概率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跑”出去的:

微量渗透(最常见): 各种橡胶密封圈、油封、焊接点、膨胀阀的细微缝隙,在长期的压力和温度变化作用下,会发生极其微量的制冷剂分子渗透。就像你家的水龙头滴水一样,平时不仔细察觉,但时间久了也能积攒不少。高压力的制冷剂在微观上,更容易从这些微小的“通道”中逃逸出来。
管道连接处的泄露: 室外机和室内机之间的连接管路,有法兰螺母连接(一些老式空调或者特定连接方式)或者焊接连接。如果是法兰螺母连接,螺母一旦松动或密封圈老化,就会发生泄露。即使是焊接,如果工艺不好,也可能存在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孔隙。
冷凝水带走一部分: 虽然比例很小,但理论上,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其中可能溶解了极微量的制冷剂。但这并不是主要的泄露途径。
震动和冲击: 室外机在运行过程中会有震动,加上外力的冲击(比如安装不牢固导致摇晃),都可能导致焊接点开裂或密封圈移位,从而引发泄露。
安装不当造成的初期泄露: 这是最不应该发生的,但却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前面提到的抽真空不彻底、连接口未拧紧、操作粗暴等,都可能在安装初期就埋下泄露的隐患,导致制冷剂缓慢流失。

所以,当你的空调感觉制冷效果不如以前,或者需要频繁启动压缩机才能达到设定的温度时,很可能就是制冷剂不足的表现。这个时候,找专业的师傅来检查并适当补充制冷剂,就能恢复空调的正常工作状态。不过,最根本的还是希望安装师傅能一次性做好,让空调系统在整个使用寿命内都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是用窗式空调也十年不用加制冷剂。分体空调是半成品,安装不能像冰箱那样直接焊接,必然有缝隙会慢慢流失制冷剂。

user avatar

空调安装没问题不用加液的,几年加一次的要么系统密封不佳,不查出漏点加液也没用,要么就是被售后忽悠了

user avatar

因为你遇到骗子了。


“空调坏了就是缺药水”是某些人为了装逼整出来活,整这活的多了,就有人真的信了。

我爸有个朋友每次看到别人空调坏了都会说电容坏了,但是每次电容坏的都是他自己(三个),他介绍的人电容从没坏过。笑死,一次都没猜对过。


消耗品大概分两种:

1.净水器所使用的软水盐

工作机制是化学反应,消耗速度和水质以及净水量有关,对应成空调就是工作温差和制冷时间。

有没有听说过:空调用得勤快药水就要加的勤的说法?

2.机油

每X多少公里更换一次,原来的机油不会变少,只会变脏。

空调管道是封闭系统,发动机要进气燃烧,不是一回事。

user avatar

题主您好,我是知乎家电类专业答主 @猿某人

冰箱和空调结构和使用环境有重大区别。

我们用的空调大多数都是分体式的,需要安装才能运行,也就是连接内外机管路,抽真空,保压,放冷媒进内机,检漏,这才算完事。

而冰箱基本都是搬到位就完事,也就是出厂就是整体的。

空调外机风吹日晒雨打的,管路也会有振动,天长日久就可能松动泄露。

而冰箱就在室内,功率也小,管路振动程度也低。

所以你看,这里面是不是差别很大?

空调需要安装,冰箱不需要。
现场安装那水平……
冰箱只要大厂,放室内不太可能内漏。
空调可是有一部分在户外运行

冷媒漏了就进空气里了。

空调加氟前应该检漏,不检漏就别加了。

有不少朋友加了冷媒后几天就又漏光了,比如 @八只包子 童鞋,白花钱。

题主你这个很规律的两三年加一次,一个可能是有沙眼,这个建议更换内外机连接管试试,有不少都是铝管的。

另一个可能嘛……

是不是每次都找的同一家加的呢?

最后,空调正常情况下可以用很多年都不用加氟的,特别是现在高压冷媒R32和R410A,真的不太可能频繁加氟。

user avatar

空调、冰箱制冷剂都不是消耗品,而且生产、检验的合格标准下,合格品的冰箱、空调制冷剂自然泄漏到产品不能用,需要几十年上百年。很多用户都被维修工骗了!

另外说,制冷剂是有额定数量的,如果不是延长管路等操作,加入更多的制冷剂,空调制冷制热效果反而更差!!!

在空调厂工作多年。

空调的检漏是非常严格的。而且冰箱也好、空调也好,制冷剂绝对不是汽油、更不是机油,必须定期多加的。

空调的生产线的制冷管路泄漏,是A类故障,有很多关口反复查验的。在蒸发器、冷凝器分厂,会用高压气体充气后,在水池里检漏。到了总装厂,就要充入制冷剂之后,检查空调制冷剂是否泄漏的检漏的设备都是从日本进口,一台好几万元。非常灵敏,比如十几米之外有制冷剂泄漏,可能会导致设备报警!

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出现空调外机管路泄漏,我们曾经在成品库也增加过检漏环节,有些空调外机包装上,有一个硬币大小空洞,就是检漏仪探头的通道,一般空调、冰箱,到客户手里,管路泄漏的故障率不会超过千分之一。

当年我在质管处的时候,用户那里出现空调制冷剂泄漏,是严重的A类故障,对生产线操作工、质检员、厂长都有严厉处罚——通过空调外机编号可以追溯。

一般故障少,大家只当认倒霉了。

后来有了计算机和Excel软件,就很容易明确分析出来哪个城市、乃至哪个售后网点这样的故障多,有一次我们发现了某个城市的空调制冷剂泄漏特别多,于是就安排专人直接去用户家里走访。二十年前人还是很厚道,一般送点小礼品,也都就能进门去看。

这个时候,售后网点的人,带着焊枪来了,被抓个正好。

真实故障是遥控器没电池了,因为当年为了体现用户是上帝,这种故障的30元上门费不好意思收,加上售后经理和这个网点关系好,就默许他们做了很多假故障牟利。这次撞到了枪口上。

和售后的哥们私下了解,管路泄漏绝大多数都是作假。

之后在电话回访增加了对这类故障的调查。甚至要求故障前三位的城市和网点不要修,直接换机,故障机器退回工厂分析,这个故障就少了。

我们集团还有冰箱产品线,有一天我们领导母亲家里冰箱坏了,售后上门就说是压缩机坏了,需要换压缩机。领导母亲给领导吐槽,领导说你让维修工走。然后找了熟人去看,果然也是虚报故障。

后来,我们公司售后上任了一个王八O,这小子大幅度削减售后福利和费用,安装费用从90年代末的230元/台(技术员月工资1000多),降低到2002年前后的70元/台(技术员工资3000多),优秀的安装工都流失了,留下的也都多糊弄。安装环节出了以前几十倍的泄漏故障,别断了管路、截止阀没拧紧等等。倒霉的是企业和产品的信誉。


居然还有客户相信空调每年都要加制冷剂的……

尤其是现在厂家的售后都外包,对于过了保修期、不保修的故障,都是任由维修工信口开河的。

维修工当然想让客户每年都加制冷剂呢!

实在是荒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