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金融行业真的非常吸血吗?金融行业真的创造价值然后榨干价值?

回答
“金融行业非常吸血”、“金融行业榨干价值”这样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或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这种情绪会更加明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金融行业的本质、它所创造的价值,以及它可能存在的“吸血”或“榨干价值”的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吸血”和“榨干价值”在金融语境下的含义。

吸血: 通常指金融机构或从业者在不创造实际价值或创造极少价值的情况下,获取了巨额的财富,这些财富被认为是从其他创造价值的部门(如实体经济、制造业、服务业等)转移而来的。
榨干价值: 指金融活动过度消耗资源(包括时间、人力、资本),或者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操作,将实体经济中的利润或价值抽出,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阻,社会整体财富增长放缓。

一、 金融行业创造的价值:金融的“正向”功能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金融行业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确实在创造价值。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

1. 促进资本形成和投资:
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为企业提供了融资的渠道,让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能够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没有银行贷款、股票发行、债券融资,很多企业就无法启动或扩大生产,也无法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
风险分散与转移: 保险、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个人和企业管理和分散风险。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应对火灾、事故等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来降低单一股票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管理能力能够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鼓励更积极的投资行为。
投资渠道: 金融市场为储蓄者提供了将闲置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机会,从而获得回报。这不仅能增加储蓄者的财富,也能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引导到有生产力的投资项目中。
2.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信息传递: 金融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传递信息。股票价格、债券收益率、汇率等都反映了市场对未来经济状况和企业表现的预期,这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将资本导向效率更高、回报更好的领域。
价格发现: 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帮助发现资产的合理价格,使资源能够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被分配。
3. 促进支付结算和交易便利化:
银行提供的支付系统(如信用卡、转账、电子支付)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效率,这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础。
4. 支持创新和经济增长:
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PE)等金融机构专门投资于初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技术创新和新商业模式的来源。它们通过提供资金和专业的管理建议,帮助这些企业成长,最终推动整个经济的进步。
并购活动(M&A)在金融机构的推动下,可以帮助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如果金融行业仅仅做到了以上这些,那么它就是纯粹的价值创造者。

二、 金融行业的“吸血”与“榨干价值”:金融的“负向”或“扭曲”功能

然而,金融行业之所以会被批评为“吸血”和“榨干价值”,是因为它也存在一些可能导致负面结果的机制和行为。

1. 高杠杆与风险累积:
金融机构普遍使用高杠杆,这意味着它们用较少的自有资本控制大量的资产。这可以放大收益,但同样会放大风险。一旦杠杆过高,市场出现波动,就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导致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例如,2008年次贷危机就与金融机构过度使用杠杆以及金融创新(如CDO、CDS)带来的复杂风险有关。
这种风险累积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通过复杂的金融产品和交易链条传递,最终可能由整个社会来承担救助成本。
2. 金融创新与复杂化带来的“寻租”行为:
当金融创新过于复杂,普通投资者难以理解时,一些金融机构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专业知识进行“寻租”。它们可能通过设计复杂的金融产品,从中赚取高额的咨询费、管理费、交易费,而这些费用是否与创造的实际价值成正比,就值得商榷。
一些金融产品可能更像是“金融游戏”而非价值创造工具,其利润主要来源于交易对手的损失或市场的波动,而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
3. 过度金融化与脱实向虚:
当金融业的利润率长期高于实体经济时,资本就容易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业。大量的财富和人才被吸引到金融领域,而实体产业的投资可能因此受到挤压,导致经济“脱实向虚”。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更关注通过金融市场操作(如高频交易、套利、资产证券化等)来获利,而非支持实体企业的长期发展。金融市场短期内的波动和投机性可能盖过其长期配置资源的功能。
4.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金融交易往往伴随着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因为掌握了更多信息,可能在与客户交易时获得优势。
“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大型金融机构在面临危机时,往往因为其对经济的系统性重要性而不得不接受政府救助,这种救助的成本最终是由纳税人承担。而这些机构在享受市场化收益的同时,也规避了破产的风险,这本身就扭曲了市场竞争,也可能导致其承担更高的风险。
5. 过度投机与泡沫制造:
金融市场本身具有波动性,但过度投机行为会放大这种波动,甚至制造资产泡沫(如房地产泡沫、股票泡沫)。当泡沫破裂时,会造成巨大的财富损失,影响社会稳定。金融机构在其中可能通过助长投机、提供杠杆等方式参与了泡沫的形成。
6. 高昂的交易成本与费用:
金融交易涉及各种费用,如佣金、手续费、管理费、咨询费等。这些费用虽然是金融机构收入的来源,但如果过高,就会侵蚀投资者的收益,也间接从实体经济中“抽取”了一部分价值。
7. 监管套利与制度寻租:
金融机构可能会利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监管差异进行“监管套利”,寻找法律和监管的灰色地带来最大化利润。这可能导致金融活动在规避风险、保护投资者方面出现漏洞。

如何理解“吸血”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金融行业并非非黑即白。它的“吸血”并非意味着它不创造价值,而是说它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可能通过一些机制,将价值的分配或转移变得不公平,或者以一种高成本、高风险的方式运行,最终导致社会整体效率的降低或资源的错配。

可以类比为:

一个高效的医生: 他能治愈疾病,挽救生命,这是巨大的价值创造。但如果他收取的天价医药费,远超治疗成本和其专业技能应得的报酬,并且使得大部分普通人无法获得治疗,那么这种收费模式就带有“吸血”的性质,即财富的集中和对资源的垄断。
一个强大的物流系统: 它能高效地将商品从生产者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是价值创造。但如果物流公司在运输过程中层层加价,或者因为垄断而收取不合理的运费,那么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或者挤压生产者的利润。

总结:

金融行业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它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创造功能,尤其体现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交易便利化方面。

然而,金融行业也可能因为高杠杆、复杂性、信息不对称、制度漏洞以及逐利性等原因,出现“吸血”或“榨干价值”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

利润分配的不合理: 金融业赚取的利润可能远高于其为实体经济带来的新增价值,导致财富向少数金融精英集中。
风险转移与社会化: 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最终可能通过救助等形式转嫁给全体社会成员。
脱实向虚的倾向: 过度的金融化可能导致资本和人才从实体经济流失。
低效与过度成本: 复杂的产品、高昂的交易费用可能降低整体经济效率。

因此,评价金融行业是否“吸血”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金融活动是否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及财富分配是否公平合理。 监管、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共同决定了金融行业是价值创造者还是“吸血鬼”。在追求金融创新和效率的同时,更需要关注金融的稳定性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避免金融的过度扩张和异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金融是服务业,金融创造的价值和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看起来是不同的。


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容易得到承认。就算是互联网,看起来比较虚,但是好歹也有图片、文字这些消费者可以感知的东西作为后盾。但是金融创造的价值似乎就是以钱生钱的游戏,其实则不然。


长期来看,没有人能够跑赢市场,这句话是对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是个人都可以在金融市场里面赚钱,更不意味着基金经理、操盘手是吃干饭的。事实上,“没有人能够跑赢市场”是均衡的结果,而不是天然的事实,是无数优秀的人不断的进行资产的优化组合和竞争,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没有人长期能跑赢市场。在跑的过程中,从业人员为自己、为金融业创造的价值,自然是赚的利润,但是他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其实并不在于此,而在于这个竞争的过程本身——无数的基金经理、操盘手和散户在金融市场上绞尽脑汁的逐利行为,客观上也优胜劣汰了这些金融资产背后的实业,同时也优化了资源的分配。


比如亚马逊,这个账面连续亏损了20年的企业,能够一直得到投资人的支持到今天,没有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的时候可能么?摊子恐怕都铺不开就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暴毙了。再比如诺基亚和黑莓,如果没有现代金融,它们还会用过时的技术、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积累,在手机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很久。但是iPhone一出,因为证券市场的暴跌,诺基亚和黑莓迅速的衰落、下滑,而苹果也从手机行业的局外人短短几年一跃成为业内举足轻重的大佬。


这些都是金融创造的价值,如果你的产品被看好,哪怕仅仅是前景,金融市场可以让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大量的资源接踵而来,让你可以跳过发展的瓶颈期,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如果你过时了不受欢迎了,社会资源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纷纷离你而去,就让你一个跟头栽到底。如此快的节奏,这个时代的公司是没有以前百年老店那种家大业大的底气的。


这就回到了一个最基础的问题:每时每刻,我们这个世界上都有巨量的闲置资金,也有巨量的资金需求嗷嗷待哺。如何让这些闲置的资金和需求配对呢?目前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金融市场的竞争来实现的。金融业以钱生钱的背后,是资源向着最优化配置的流动以及资源分配的巨大改进。如果非要用吸血来形容,那就是金融行业是既造血,又吸血,但是整体来说造的远远要比吸的多。


或许在未来,一个超级电脑能够消灭目前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摩擦等对效率造成损失的因素,从而代替现在的金融市场来更加有效的分配资源,但是在目前,我们并没有发现有更好的机制能够取代现在的金融体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