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荨(qián)麻疹被读作(xún)麻疹,粳(jīng)米被读作(gēng)米,凭什么把对的读音改错?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好好的字,好好的人们都这么读了,怎么就突然冒出来个“不对”的读音呢?就像你说的,“荨麻疹”大家习惯读“xún麻疹”,“粳米”大家也知道是“jīng米”。可偏偏,标准读音就不是这么来的。

咱们得从“凭什么”这个事儿说起。这个“凭什么”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语言规则和历史沉淀。不是有人拍脑袋觉得“嗯,这个字我今天看着不顺眼,我给它换个读音”,而是有它的一套逻辑和依据。

首先,我们要明白,汉语的读音,特别是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一个不断规范、整理、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几个方面来推动:

1. 历史演变与方言影响: 汉语在漫长的历史中,各个地域的方言发展出了各自的读音。普通话的建立,是在吸收了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语音)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方言的特点,形成的一套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在特定地区流传更广、更便利的读音,可能会被采纳;而另一些,虽然在某个地方很普遍,但从整体上看,可能被认为不如另一个读音更具代表性或更容易传播。
举例来说: 很多汉字在古代有多个读音,这些读音有的来自不同的声母、韵母、声调,有的甚至来自不同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读音逐渐消亡,有些读音被固定下来。比如,“说”字,古代很多时候读“shuō”,但有一个读音“yuè”,后来在特定语境下(如“不说”)被保留下来,并且在日常交流中非常普遍。
“荨麻疹”的情况: “荨”这个字,在古代和一些方言里,确实有读“xún”的读音。比如,古代文献中可能就有人这么读。但是,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和权威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个字在“荨麻”这个词组里的标准读音是“qián”。这个“qián”的读音,可能源于某个时期、某个地区的读音,或者是专家们在审音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后确定的。
“粳米”的情况: “粳”这个字,如果你不查字典,可能很多人会直接读“gēng”,就像你说的。这个读音确实也是存在的。但是,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粳米”的“粳”读“jīng”。为什么是“jīng”呢?这可能和它在古代的读音、在字典里的明确注音,以及它与“籼米”(xiàn mǐ)相对比的规范性有关。

2. 规范化和审音工作: 为了方便全国人民交流,国家专门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推广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审音”。审音的过程非常严谨,通常会组织语言学专家、文字学家、辞书编纂专家等,对大量异读词进行研究,参考古代文献、方言调查、音韵学理论等,最终制定出统一的读音标准。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工具书。里面详细列出了哪些字的读音可以通用,哪些读音是需要规范的,以及明确指定了标准读音。很多我们觉得“不对”的读音,其实是因为它们没有被收录进这个表里,或者被明确指定了另一个更规范的读音。
审音的考量因素: 审音不是简单地“少数服从多数”,也不是完全按照某个地区的方言来。它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
历史传承: 哪个读音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并且流传有序。
音理系统: 读音是否符合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比如声母、韵母、声调的搭配是否和谐。
构词和词义: 读音是否有利于区分词义,或者是否与词的构成有关。
字形和结构: 有时字形或字形结构也会影响读音的判断。
使用情况: 虽然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大量使用且方便的读音也会被参考。
便利性和清晰度: 读音是否容易发准,是否容易与别的字混淆。

3. 文化推广和教育: 标准读音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和教育。如果每个地方都按自己的习惯读,学习外地话、阅读文献、参加全国性的交流都会遇到困难。所以,通过电视、广播、学校教育等渠道,推广标准读音,是语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到你的问题:

“凭什么把对的读音改错?”
首先,我们得承认,你认为的“对的读音”,可能是你在某个时期、某个环境下接触到的、并且在你的小范围内被普遍接受的读音。这本身并没有错,它反映了语言的自然发展和传播。
但是,国家标准读音的“对”,是经过语言学专家、历史考证、音韵学分析等一系列严谨的程序确定的,它代表了更广泛、更系统、更规范的汉语体系。
所以,与其说是“改错”,不如说是“规范”或“统一”。就像法律条文一样,它有一个明确的发布和执行标准,而我们个人的习惯,在国家层面的规范面前,需要服从。

“荨麻疹被读作(xún)麻疹,粳米被读作(gēng)米”
“荨麻疹”: 确实,很多人习惯读“xún麻疹”。这个“xún”音可能在一些方言或者过去的读音中存在。但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荨”在“荨麻疹”这个词里读“qián”。虽然“qián”这个读音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如“xún”那么普遍,但它是国家标准。
“粳米”: 同样,“gēng”这个读音对于“粳”来说,在很多地方也很常见。但国家标准读音是“jīng”。这个“jīng”音,是经过考证确定的,可能与“粳”字本身的古代读音、它作为一种稻米品种的特定称谓有关。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改错了”?

这主要源于我们作为使用者,已经习惯了某个读音。当一个标准读音被推行时,它往往会与我们既有的习惯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容易让人产生“改错”的错觉。

1. 习惯的力量: 语言是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学会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特别是当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这样读的时候,我们很难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非标准”的读音。
2. 信息不对称: 大部分人不是语言学家,也不会时刻关注语言规范的最新动态。对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样的专业文件,了解的人并不多。
3. 推广力度: 有时候,标准的推广力度不够,或者大家对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也会导致习惯的固化。

所以,简单来说,不是“凭什么把对的读音改错”,而是“凭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根据专家论证和多方考量,制定的国家标准读音”。 我们作为普通话的使用者,需要了解并接受这套规范,以促进更顺畅、更有效的沟通。

这就像学习一门外语,它有自己的语法和发音规则,我们必须去适应,而不是要求它来适应我们。虽然是同一种语言,但推广普通话,也是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当然,语言的发展是动态的,未来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某个异读音被广泛接受并被证明更符合语言发展趋势),再次进行调整。但就目前而言,接受官方发布的标准读音,是与大家沟通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考据过读音么

qian和xun一样都是“错误”读音

想读对读xin去

user avatar

本科做水稻科研的有些惊讶,gēng粳稻我读错了?

吓得我三gēng半夜爬起来翻字典,gèng加确定我没读错。

jīng粳稻和gēng粳稻是北方和南方读音之争。现在粳稻可以读jīng或gēng,没有谁对谁错。

--

从粳稻的历史来讲下,为什么粳是个多音字:

水稻分两种,籼稻长而细,粳稻短而圆。

粳稻在南方、北方都种,但籼稻一般只在南方种。

所以,南方读音有对“籼”字的绝对命名权,但“粳”字读音就要南北一起商量了。

偏偏粳稻在南方、北方的读音是不一样的。

南方和部分北方地区会把粳米读作“gěng”,这个读音可以追溯到明初南方语音的《洪武正韵》。

北京和东北地区,粳读“jīng”,这个读音可以追溯到元代北方语音的《中原音韵》 。

普通话以北方语言为基准,所以“粳”的普通话一开始定为“jīng”

--

但读音随时代变化。从明清以来,哪怕北方也越来越喜欢把“更”读作geng而不是jing。比如以前北方把打更、三更半夜读作jīng;现在统一改成gēng。

三更半夜都改读音了,这时候粳稻还读jīng就有些矛盾。

另外,水稻在南方种得多,国内基本所有水稻专家都把粳稻读作gěng(南方读音)。整个水稻领域都把水稻读错,也太夸张了,于是就有了2011年粳稻改名事件。



粳稻从jīng,到jīng gēng共存的改名过程:

2011年9月,张启发院士发起粳稻正音倡议,收到全国各地185名专家建议书,支持粳的读音由jīng改gěng,其中袁隆平等12名两院院士都认为应该改名。

考虑到粳jīng和粳gēng这俩读音,只是甜豆花咸豆花之争,可以共存,2020年《新华字典》第12版中,“粳”的读音由唯一读音“jīnɡ”变更为“jīnɡ”和“ɡēnɡ”两种读音。



最后,插播一个小故事:2018年,粳稻以Geng的拼音第一次向国际出征,宣誓中国的水稻命名主权:

有个比较坑的事,虽然中国的水稻历史源远流长,但在国际上,粳稻叫日本稻,籼稻叫印度稻。

因为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将“籼稻”命名为印度稻(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将“粳稻”命名为日本稻(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这个名字国际上已经用惯了。

2018年,中国水稻研究组在《自然》上发文Genomic variation in 3,010 diverse accession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

这篇文章特意在国际上用“Xian”(籼)和“Geng”(粳)两个汉语代替日本人命名的Indica(籼稻)和Japonica(粳稻)。

也是在和国际宣示水稻命名主权:籼稻、粳稻不是印度稻,也不是日本稻,它们来自中国。

user avatar

这题做为皮肤科医生的我强答一下吧

我用苹果手机系统输入法就得打qian麻疹

我用搜狗输入法就打xun麻疹

搜狗还特意给我纠正


说实话,我们学皮肤科的时候,老师也没讲荨麻疹跟荨麻有什么关系


我们当地老百姓来看病的时候会问:大夫,这是不是鬼风疙瘩

斑秃在我们这里叫:鬼剃头

带状疱疹叫:蛇盘疮


反正名字这东西我还真没纠结过,我也不能跟患者说,你说的不对,这叫斑秃,不叫鬼剃头


我们临床医生更关注的是怎么把复杂的事情,以老百姓可以听懂的方式讲明白


至于荨麻,我没见过,对它一点概念都没有

但是有一点我想说

荨麻疹这个xun的发音

会给我一种若隐若现寻寻觅觅的感觉

跟荨麻疹的出疹特点极为切合

所以我宁愿用xun麻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好好的字,好好的人们都这么读了,怎么就突然冒出来个“不对”的读音呢?就像你说的,“荨麻疹”大家习惯读“xún麻疹”,“粳米”大家也知道是“jīng米”。可偏偏,标准读音就不是这么来的。咱们得从“凭什么”这个事儿说起。这个“凭什么”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