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端》这个电视剧原型是什么事件?

回答
《开端》这部剧大火,很多人都好奇它到底有没有现实原型。问的人太多了,我琢磨着,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

要我说,《开端》并没有一个 完全照搬 现实中的某一个特定事件作为它的直接原型。它更像是一种 “情绪拼贴” 和 “可能性推演”。它巧妙地糅合了我们当下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焦虑、恐惧,然后在此基础上,用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循环”设定,把这些情绪放大,并且提供了一个解决的出口。

但如果要硬说沾边,或者说触动了某些社会神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 公共安全事件的阴影与公众的“无力感”: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年来,诸如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的一些令人心痛的事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些事件往往来得突然,让人猝不及防,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和脆弱。走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心里总会不自觉地绷紧一根弦。

《开端》恰恰抓住了这种潜藏在很多人心中的“无力感”。当突发的危险降临,普通人能做什么?我们能做的,似乎非常有限。剧中的男女主角,李诗情和肖鹤云,就是这样两个普通人,突然被卷入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灾难。他们没有超能力,没有强大的背景,他们能做的,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去尝试阻止悲剧发生。这种“小人物力挽狂澜”的设定,正是对我们现实中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那种“想做点什么却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的投射。

2. 社交媒体时代的“放大镜”效应:

社交媒体让信息传播变得异常迅速,同时也让一些负面情绪和极端事件更容易被放大。一件看似孤立的事件,在网络上可能会被解读出各种各样的解读,甚至上升到对整个社会体系的质疑。

《开端》里的“爆炸”事件,虽然是剧中的设定,但一旦发生,必然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巨大的轩然大波。人们会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肇事者是谁”、“社会是否还有安全感”等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剧中的“网络围观”、“舆论审判”等元素,也隐约折射出我们现在所处的媒体环境。

3. 对“程序正义”和“个人责任”的探讨:

剧中最核心的冲突之一,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引发悲剧的“真凶”和“原因”。这其实是在探讨一种“程序正义”的实现过程。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为了“更大的善”而牺牲某些原则?

而“爆炸”背后,涉及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及导致他们走到绝路的复杂原因。剧中的每个被卷入循环的乘客,都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面临的困境。这使得问题变得复杂,不再是简单的“好人”和“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对社会问题、人性挣扎的深度挖掘。

4. “循环”的隐喻:

“无限流”或“时间循环”的概念,在很多文艺作品中都出现过。在《开端》里,这个设定不仅仅是为了制造悬念和戏剧性,它更像是一个隐喻。

对“重复的错误”的警醒: 循环让主角们有机会一次次地面对同一个问题,从而有机会去改变结果。这是否也在提醒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困境,如果我们不去积极地改变,就可能陷入一个不断重复的“坏循环”?
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谁不希望有机会弥补过去的遗憾,改变不幸的结局呢?时间循环满足了这种最朴素的愿望。

总结一下:

《开端》没有一个直接指向某个具体新闻事件的原型。它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是因为它用一个极具张力的科幻设定,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公共安全、社会公平、个体命运以及在复杂环境中寻求解决方案的集体焦虑和渴望。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中的一些普遍痛点,并通过故事,提供了一种关于希望、勇气和责任的思考。

所以,如果你问我它原型是什么,我会说,它的原型,可能就在我们每一个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却又感到一丝无力的普通人心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端》原型:1998年武汉公交车爆炸,破案难度大,中国神探全集齐

1998年2月14日,天气晴朗,武汉街头喜气洋洋,街头车流如龙。

上午10点08分,一声巨响传来,一辆214路公交车行驶到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时,突然发生了爆炸,这瞬间发生的灾难,波及到了周围的4辆汽车和少数行人。

爆炸现场,充满了呛人的烟尘、炸药味,和血腥和烧焦的味道,目力所及的地方,里面全是残肢,即使是没死的,也身受重伤,现场惨不忍睹。

就连很多经验丰富的警察,也几乎从没见过如此惨烈的场面。除了警察之外,现场也带给许多目击者难以忘却的阴影。后来据采访所说,这些人甚至事后几个月还在做噩梦。

毕竟,现实没有循环,人生不能重来。

这场特大爆炸案,很快引起了各界的震惊,到底是谁把炸药带上公交车的?为了什么目的?又有多少人在爆炸里伤亡?一时间成为摆在警察面前最当务之急的问题。

1

对于警察来说,即使现场再惨烈,也必须一点一点勘察。

事故发生后,公安部直接派出6位专家,他们全部都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这六位里就包含有“定海神针”之称的痕迹鉴定专家崔道植;能靠指纹破案的指纹识别专家徐利民,被称为“当代福尔摩斯”的物证痕迹专家乌国庆,以及著名的爆炸分析专家高光斗

这么多高手齐聚一堂,说明爆炸案破案难度着实不小。

不过,案情虽大,破案却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的。

警方当即决定,以爆炸点为圆心,半径500米以内,包括桥下面的长江都要进行地毯式的排查。

并紧急抽调100多名刑侦技术人员,对现场2.4平方米范围内进行反复勘验,找到了大量的被炸物碎片和人体组织。

与此同时,警察还必须像拼图一样,将这些人体组织拼到一起。他们整整用了两天时间,共拼上了214块人体碎片,最终确定这些碎片来自于16具尸体。

这边确定了死者人数,那边爆炸原因也在紧锣密鼓的调查。

在距离案发过去14个小时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开始传出各种谣言,有人说是恐怖分子炸的,有人说是职工报复,也有说是失恋女干的,总之,谣言四起,恐慌也随之而来,此时此刻,唯有真相,才是消灭谣言最有力的武器。

经过现场排查,专家迅速确定了四点。

其一,排除了恐怖组织的行为,判定是个人作案。

其二,从爆炸地面上炸出的大坑深度,和被炸车辆底部的损毁情况,推断炸药是放在公交车的地面上,而不是大桥上。

其三,经过炸毁车辆和完整车辆的对比测量,以及紧贴爆炸中心的椅子损坏度,推算出车上的炸药量,大概为10公斤左右。

其四,通过现场搜集残留物,没有发现电线电池等遥控装置残留,但发现了导火索的残留物,这说明引爆炸药的人并非远程遥控,而是就在车上。

案件进行到这里,下一步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还原出爆炸前公交车上的真实情况。

2

加上受伤的人数,爆炸前,公交车上共有38人。

这38人里,到底谁会是嫌疑人呢?

第二天,专案组又齐聚案发现场,了解最新案情进展。

此时,法医发现了两个最为关键的信息,10号和11号尸体,是现场被炸得最远的两具尸体,而且,10号距离爆炸点东北方向,11号则完全相反,被炸到爆炸中心西南方向。

听到这个信息,爆炸分析专家高光斗脑海里马上得出了一个结论,他俩一定是距离爆炸中心最近的尸体,而且,两人一定是在爆炸物的两侧,所以才造成两个人被炸方向完全相反。

紧接着,专案组也通过幸存者和现场目击者,确定了爆炸前后两人所处的准确位置。

很快,爆炸发生瞬间现场人员的姿态,就被分析并复原画了出来


分析者是高光斗,绘画者则是徐利民。

不过,即使大家都认为这个判断无限靠近真相,但还是缺乏直接证据。于是,高光斗带着警察在长江大桥上来回溜达,反复勘察现场。

由于武汉长江大桥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不能封锁太长时间,所以此时大桥已经恢复了车水马龙,唯有爆炸现场地面上拉着的警戒线和脸盆大的坑洞,证明昨天的惨案真实发生过。

现场已经勘察过很多遍了,但对于高光斗来讲,越是熟悉,越容易造成忽视,就这样,他们一遍一遍地溜,一遍一遍地看。

就在高光斗和身边警察一边查看一边聊天的过程中,他忽然听说了一个关键信息,爆炸发生当时,这名警察正在黄鹤楼游玩,他说那天浓烟就像原子弹一样,整个楼都在晃,脸上还被粉尘打的生疼。

高光斗突然打断了他:“你说什么?粉尘冲击到脸上了?”

原来,高光斗通过这句话判断,既然黄鹤楼都能感受到粉尘扑脸,那说明有爆炸碎片很可能在远距离的地方也有残留。

于是高光斗顺着10号11号尸体方位,向前看去,就发现了大桥西面的龟山。

“这么看来,我们应该再检查下那里。”

但当时还是有很多人有疑惑,毕竟龟山离爆炸地点距离还是很远的,能查出什么呢?

在高光斗的建议下,专案组从技术、刑侦等部门抽调了160余人,开始对龟山进行地毯式搜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光斗判断极为精准,他们在龟山的一块石头上,发现了4块电车上的座椅碎片。

这充分印证了高光斗的推测:椅子炸飞的方向和尸体一致,那么这两个人必定有一个是坐在椅子上,一个在炸药包的外侧,一个在里侧。


第二天,徐利民带领的痕迹物证坚定组,也作出了同样的推测,就这样,两人将爆炸中心精确到了5厘米之内。

随后,专案组按照专家们的想法,重现了公交车爆炸前现场,并画出了一幅当时车上的立体俯视还原图。

确定了爆炸源点和离爆炸物最近的两个人,接下来,就是排查身份了。

3

实际上,虽然这两个人离爆炸物最近,但每个人都是有嫌疑的。

所以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死了的人,每个人都需要进行排查。

其实警方最先怀疑的是驾驶员和售票员,因为他们在爆炸中受伤最轻微,不过一番调查后,排除了他们的嫌疑。

之后,警方又对伤者逐一调查和走访,经过相互印证,他们都没有异常情况。

与此同时,武汉公安还印发了1万份《协查通报》,来查找死者身份。

很快,有14具尸体都有人认领,最后,就只剩下10号和11号两具男尸无人认领。

案件调查到这里,10号和11号是犯罪嫌疑人的可能性越来越高。

他们到底是谁呢?

经过拼命搜证,4天后,警方在34袋现场残留物中,拼出了一张身份证残片,上面写着姓名:唐喜明,男……

2月18日晚,警方在硚口旅社发现了“唐喜明”身份证登记的住宿信息,他并非是一人办理住宿,与他同住的另一人,名叫“齐星献”。

他们二人是13日下午入住的,14日上午9点离开了旅店。

而爆炸案发生在10点08分,从这里做214路公交车,只有几分钟的路程。

旅店老板娘对这俩人可是印象极深,还没等警方询问,就主动说了一大堆事情,据老板娘说,这俩人举止很是怪异,他们一起进的房间,之后就一直没出来过,她进去送水时,竟然发现他们并不是一人睡一张床,而是睡在一起。

两人的嫌疑又提高了一大步。

后来旅店老板还提供了两人的身份证号码,警方根据地址迅速赶往所在地,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惊人的一幕竟然出现了,那个早已证实的死者“唐喜明”,竟然还活着?

经过询问才得知,原来唐喜明的身份证在8号的时候丢失了,是在公交车上不知道被谁偷走了。

没一会,齐星献也被带来了,和唐喜明一样,他说自己的身份证也不见了,不过他的不是丢了,而是在去年有个叫曹军的人,跟自己借过身份证,后来这曹军跟他说不小心把身份证丢失了,作为补偿,他当时还和曹军要了50块钱。

原本警方在听到唐喜明的话后,专案组一片消沉,但听齐星献说完,大伙的眼睛又重新亮了起来:无论如何,曹军此人,就是此时最后也是唯一的线索。

经过齐星献提供线索,警方在进一步走访调查后,了解到了曹军的很多细节,同时,也知道了有个跟他关系很好的朋友,名叫武昌力。

10号和11号的真实身份,终于浮出水面。

4

曹军,在一所罐头厂打工,在厂里提到曹军,不少工人都印象深刻,以为他很是格格不入,就像个异类。比如他每天下工以后,总是套上一个皱巴巴的西服,去厂子边的干洗店熨烫,然后穿上衬衫和西服,挺起身板坐车去市里。

别人要问他去哪,他总说要去看一场高端画展,他还说自己的梦想是要当一个艺术家,一幅画就能卖10万的那种。

在打工时,只有一名叫武昌力的人和他关系最好,武昌力出身也不是很好,家在武宁县的大山里。

专案组赶到武昌力的家时,也被这个家境的贫困震撼到了,整个屋子一贫如洗,还充斥着牲畜粪便的味道。

武昌力的老母亲跟警察说,这个家是娶不起媳妇的,所以他们老两口为儿子定了一门做倒插门女婿的亲事,但武昌力坚决不同意,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是好面子,不愿意去做倒插门,可后来,他竟然带回来一个叫曹军的男人,两人同吃同住,和情侣无异。

这种情景把武昌力的母亲气得不行,她对武昌力又劝又逼,坚决不让他们在一起。

可武昌力就像疯了一样,后来逢人就喊:“要是把我气急了,就不是一个人死,火车上不去就上汽车,好多人一起死。”

而且这武昌力正好是在矿上工作,平时就负责炸矿,有炸药来源。

这年过完年,武昌力和曹军用编织袋从矿上带回过10公斤炸药,说是要去武汉打工,此后就再也没回来。

警方临走时,带回了武昌力母亲的DNA,经过亲子鉴定,结果证实,10号尸体就是武昌力。

至此,武汉情人节公交车爆炸案,终于真相大白。

2月10日,两人一起离开了武昌力老家,坐车到了武汉,13日下午4点,两人住进旅社,案发前一个小时,两人一起从旅社出来,拎着十公斤炸药,坐上了那路214公交车。

没人知道拉动导火索的那一刻,两人到底是抱着何等决绝的想法,也没人知道,他们是怎样看待因他们而枉死的无辜生命。

整个案件调查耗时45天,案件结束后,专案组也就此解散。一名叫梁吉平的警察参与了案件的全部过程,后来他负责撰写结案报告,最后一个字写完后,他竟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轻松。

他想起高光斗对他说过一句话:“案件都有凶手,但人性,往往没有答案。”

资料来源:《中国神探:1988-2020特大案件研究笔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