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已经说出答案了——因为“食人”这个风俗。
(我在写回答时,当时的题目是:为什么食人族里面会爆发朊病毒)
早在18世纪,人们已经陆续注意到了由朊病毒引发的病症:羊瘙痒症、疯牛病。但当时普遍认为朊病毒不会在人的身上发作。
直到人们在大洋洲新几内亚高原发现一个叫做霍尔(Fore)的部落,一种被当地土著人称之为库鲁病的病症引起注意。“库鲁”是当地部落的语言,代表“颤抖”“变坏”的意思。
美国科学家加杜塞克及其同事发现,这种病的患者多为妇女和小孩。
患者刚开始会烦躁不安,控制不住的大笑,然后逐渐丧失协调性,开始站立不稳,奇痒难耐,直至全身瘫痪。最后患者的死相往往十分凄惨——有的患者是被自己失禁而出的大小便掩盖口鼻,窒息而死,大多数患者则是直接丧失了呼吸的能力。死的时候,他们脸上还带着诡异的笑容。
霍尔部落的男人们认为这是敌对势力的人对他们的孩子和妻子下了诅咒,于是频频发动战争。当然,对方的情况跟这边也差不多,于是以战争回敬。
加杜塞克对患者尸体进行了解剖,发现尸体的其余部位一切正常,唯有脑组织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小洞。
(原图片过不了审,诸位就参考一下这张吧,患者的脑组织与这块海绵差不多)
加杜塞克将部分脑组织接种到动物上(通过喂食的方式,或者直接把脑组织缝进动物体内),几天后解剖大脑,发现实验动物的脑组织出现了同样的症状——脑组织成了一块“海绵”。
经过仔细梳理,我们逐渐找到了线索:
部落的传统观念认为,通过食用去世人的尸体,可以获取他的智慧和高尚品质。
并且这是一种对去世者的敬重。
在当地部落,成年男子的地位最高,他们在“享用”时,可以吃到肌肉等组织,
而妇女儿童地位较低,只能吃到“边角料”,比如脑组织。
而在部落里,妇女儿童罹患库鲁病的几率最高。
由于这个发现,加杜塞克也因此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上图是朊病毒的作用原理,可以看到,它自己并不像其他病毒一样,通过遗传物质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自己——它只需要把正常的蛋白质“策反”,让其改变空间结构,就可以变成具有破坏力的朊病毒。
也许,表达对逝者的尊重未必要把他们真的“留在我们身体里”。
你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太平洋部落在保有食人行为的年代深受朊毒体引起的库鲁病影响。
现代医学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法雷部落发现该病。当地部落有生食死亡亲属遗体的习俗,男子通常吃肌肉,女性、儿童、老人食用包括脑部的其它部分。发病症状是患者脑组织产生空洞、脑部退化、肌肉失去协调性(身体颤抖、怪笑)、痴呆、通常在3个月到2年内死亡。发病高峰时女性和儿童的发病率是成年男性的8至9倍,在1957年至1960年约1000人死于该病,而法雷部落总人口约2万。
在1960年代负责当地事务的澳大利亚官员、警察和传教士废除当地人吃死尸的习俗后,潜伏期5~20年(平均可达10到13年,最长个例40年)的库鲁病逐渐消失(最后一名患者死于2005年)。
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和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因“对库鲁病的研究”获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