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镝」作为金属元素时为什么要读第一声?

回答
“镝”这个字,作为金属元素出现的时候,读一声,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汉字“演化史”和“科学命名法”的结合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我们得明白,汉字,特别是表示事物的字,很多时候都有一个“形声”的构字规律。就是说,一个字,它的偏旁部首,往往会透露出它的意思和读音。

“镝”这个字,它的左边是个“钅”字旁。这个“钅”是“金”字的变形,看到它,我们就能大概率知道,这个字跟金属有关。这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像“铁”、“铜”、“银”、“铝”等等,都有这个“钅”字旁,都读一声,而且都表示金属。

那么,“镝”的右边是“弟”。这个“弟”字,在古代,它的读音是接近于“di”的。所以,当这个“钅”旁和“弟”结合在一起,组成“镝”这个字的时候,它的读音也就继承了“弟”的读音,加上了金属的语境,就成了我们今天读的“dí”,一声。

为什么偏偏是“镝”而不是别的字呢?

这里就涉及到科学命名法和汉字输入法的历史了。

1. 早期命名与音的考量: 当科学家们发现并命名这个新的金属元素时,需要给它起个中文名字。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及为了方便传播和记忆,通常会选择一些读音响亮、且带有金属特征的字。而且,很多金属元素的名字,都是从它们的英文或拉丁文名字音译过来的。

“镝”这个金属元素的英文名字是“Dysprosium”,读音接近“DisPROHseeum”。大家仔细听一下这个“Dis”的发音,是不是和我们汉字“弟”(dí)的发音有点相似?

所以,在给这个元素翻译中文名字的时候,“镝”的读音(dí)很可能就是根据“Dysprosium”的开头发音,尤其是“Dys”这个部分,再加上“钅”这个金属旁,就组合成了“镝”。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起来不拗口,而且又能表明它的金属属性。

2. 汉字输入法的演变: 随着计算机和拼音输入的普及,汉字输入法需要为每一个字找到一个对应的拼音。而“镝”字,它本身结构上就带有了“弟”这个音,而且它又是金属,放在金属词条下,自然就被归入了“dí”这个读音。

有时候,一些生僻字或者新词,在刚开始推广的时候,读音会参照它最接近的常用字的读音,或者根据其构成部分的读音来定。比如,我们说“瓿”(bù),它跟“扑”(pū)字发音相近,而且“瓿”也表示一种古代的瓦器,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

为什么是“一声”?

一声(阴平)在汉语中通常给人一种平稳、恒定的感觉。金属元素的名字,很多都采用比较稳重的读音。虽然这并不是绝对的规则,但“镝”字本身,“弟”的读音就是一声,所以它被赋予一声的读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总结一下:

“镝”作为金属元素读一声,主要是因为它:

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 左边“钅”表示金属,右边“弟”提供了读音线索(dí)。
音译的考量: 英文名“Dysprosium”的开头发音“Dys”与“弟”(dí)的发音相似,方便音译和记忆。
读音的习惯: “弟”这个字本身就是一声,直接继承了这个读音。

所以,它读一声,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古老的汉字造字智慧和现代科学命名的结合,加上一点点音译的巧思,最终成就了“镝”这个读音。下次看到这个字,你就可以明白,它背后的小故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就是音译字,读音是按“滴”来的,因为现在“滴”读第一声dī,所以“镝”也读第一声dī。

讲细节的话,化学书上的读音和字典收音经常有差异。比如1984年版化学命名原则中“羟”读第一声,但字典收字的时候认为既然是“氢氧切”按反切的原则应该是第三声,是学化学的那群人不懂。由此造成了差异。「羟」念「qiāng」还是「qiǎng」?(1932年版读同径,1947版读如镪,1953年版读如抢,1984版读如枪)。

镝的读音也有类似的问题。镝现在的读音是[dí]:箭头。也泛指箭。 [dī]:金属元素,符号Dy。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的《化学鉴原》出现了镝作为元素译名的用法,但没有注音。

1921年,教育部《校改國音字典》。老国音,入声。

1932年,老国音废除,新国音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虽然注明了是入声,但新国音不区分,所以是阳平 dí,打星号是因为这是个元素用字。能看出来大部分入声(当时记作diq)的字都变成了阳平dí,而“滴”应该算是个例外,这个不规则就导致后来混乱。

《國音常用字彙》的附录一讨论了当时元素译名的问题,那时候译名的读音混乱而且有些不兼容新国音的读音,很多现在觉得音调奇怪的元素读音(比如锑和钯)都是这本字典定的:

其中明确了“镝”读阳平,和表示箭头的“镝”读音相同。

上图是《國音常用字彙》中的注音。

而在同年(1932)年底出版的教育部公布《化學命名原則》中,编者应该是不知道新国音字典中规定“镝”读阳平,还在用“滴(入)”注音。(下图那一斜不是第二声,是污迹。)

我怀疑郑贞文等人在南京开会讨论的时候可能也没想到本来都是入音的“滴”和“镝”新国音标准中音调不同,就选了一个常见的“滴”字标注读音。其他回答里说过他们注明“(入)”是为了保证读音的多样性,好和常用字的读音区分。当时他们恐怕受老国音影响,认为入音会推广开来,所以原则里有“矽:夕(入)sit”这样的注音,用来和“硒锡”做区分。为了照顾无入音地区的朋友,他们标注出那些是入音,类似的还有“钾、钇、铋”。

这个读音规定在1947年版的《化学命名原则》依然沿用。

而在1936年的辞海中没有收录两个读音(“阳平”和“同滴”)。

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镝”在官方字典上读音为阳平,但在化学领域使用的命名原则中,读音为“同滴,入声”。

还好这之后,“镝”统一按上面化学原则中的读法读——“同滴”,声调也和“滴”一样由入声改为阴平。因此这个字的读法在两岸是一样的。

大陆确定元素读音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1951年,中科院成立“化学名词审查小组”,着手解决化学名词混乱问题,在1953年召开全国性的扩大座谈会,统一化学名词。之后就确定读第一声了。

至于题主描述里的另一个问题“古代是单音入声字,为什么会出现在普通话里表不同含义时是不同读音?”这个问题去搜“入派三声”或者“入派四声”,知乎上讨论的还挺多的。

p.s. : 1,1953年大会改的不少,比如著名的“硅”代替“矽”就是这次会议确立的,其他的改动像Lu从“镏”改为“镥”,Ta从“同旦”改成“同坦”(请忽略下图中间的“铪”),后面两个元素很少用,知道的不多。

2,台湾因为沿用化学命名原则的规定,还是使用“矽”“鎦”和“鉭dàn”。其他的差异有Tc、At和后面才发现的Fr、Np、Pu、Am、Bk、Cf、Es,再之后两岸又开始使用统一的命名了[1]

参考

  1. ^ http://www.people.com.cn/9807/09/current/newfiles/e1070.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镝”这个字,作为金属元素出现的时候,读一声,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汉字“演化史”和“科学命名法”的结合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汉字,特别是表示事物的字,很多时候都有一个“形声”的构字规律。就是说,一个字,它的偏旁部首,往往会透露出它的意思和读音。“镝”这个字,它的左边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