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民国武林的真实历史是怎么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cai-tou-hu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加更:

清朝对武举中举人待遇是非常优厚的,可以说待遇之优厚,远远超过前代。

武举中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会分别授予一等侍卫(正三品)、二等侍卫(正四品)职务,即使三甲武进士中也会选成绩最好的前十名授予正六品蓝翎侍卫,单从品级上说比文科举要高得多,毕竟即使文状元也仅只授予从六品文职。

清朝不但对武进士优待,对于落榜的武举人也极尽优待之能事,清政府规定对于落榜的武举人,有愿意参军的,会分发到原籍所在省份的绿营任职,三年期满后由本省督抚提镇等送往兵部考验,考验合格者分发到临近省份以营千总(正六品)拔补。

雍正朝时还给与愿意还乡的落榜武举人四五两到十两白银不等的旅费。

而且只要考上武举人,立刻可以在家乡享受举人免税的优待,可以一跃成为当地的士绅阶层。

清代武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技勇,考试内容主要是骑射、步射、技勇,而且要求其实也并不高。

比如骑射只要求距三十五步,中三矢者为合格,步射八十步,中二矢者合格,之后就是拉弓,从八力、十力一直到十二力之弓;之后舞刀,刀从八十斤一直到一百二十斤,然后就是举石过膝,从两百斤到三百斤。但是乾隆朝开始,拉弓、舞刀、举石只需要两项合格即可。

正因为清代武举待遇优厚,考试难度并不高,所以有清一朝一直有民间武师报考武举的是络绎不绝,比如康熙朝时有一名武探花杨炳就是来自河北地区的民间拳师,而清末最后一名武状元张三甲本人也是一名来自直隶开州的拳师,他出身贫寒,但是武艺惊人,一举夺魁后,他老家开州立刻就建起了状元及第的牌楼,可以说是名利双收。而张三甲武举夺魁也证明清代一直到光绪年间,武举还是比较公平,穷人子弟也能考中武状元。

根据史料,清代武举进士和武人多以北方人为主,尤其以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四省为多,这也造就了河北、河南等地民间尚武、习武之风。

为什么谈清末民初的武林,会说这么多清代武举的事情呢?

我其实就想告诉大家一个很简单的常识:在清代,武举对于练武的穷人来说是一条非常好的出路,一旦考中武举人,哪怕殿试考哪怕殿试考不中进士,想当中级军官也很容易,就是不当官,回老家也从平民百姓一跃成为有功名的举人,变成当地士绅阶级的一员,享受免税等特权。

直隶地区不少民间拳师也确实通过武举不但改变了自己命运,而且还光宗耀祖,完成了阶级跨越。

然而,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清末武林高手比如杨露禅、孙禄堂、宫宝田等人,尽管今天不少文章把她们吹捧的天花乱坠,但事实就是这些所谓的“武林高手”别说考中武进士、武举人,甚至连武举都没有参加过。

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今天各种文章把杨露禅、孙禄堂、李书文、宫宝田这些人吹嘘的神乎其神,什么孙禄堂速度耐力不逊色于马匹,杨露禅打遍京城无敌手等等,可他们宁愿跑江湖卖艺,宁愿迂回去给达官贵人教拳,也不愿意考武举完成阶级跨越。

这些武林高手都这么“淡泊名利”吗?可如果他们真淡泊名利,又为什么以自己是某王府,某相府拳法教练为荣呢?


从历史考据的角度说,民国武林活跃者一般有两种人:骗子和傻子。

当然,在今天依然有名有姓的所谓“高手”差不多都可以归于骗子行列,或者说吹牛13。

为什么我说是从历史考据的角度说呢?

就是因为目前这些武术名家的事迹经过考证基本上都是假的。

这里我以传说中《一代宗师》原型宫宝田事迹为例,说明一下他的事迹水分有多大:

在中国知网里,以“宫宝田”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一共可以搜索出四篇相关论文。

《中国道教》2014年第3期,《“宫宝田八卦掌”:一部道家功夫传承的难得之作》

《春秋》2014年第2期,《电影“一代宗师”与乳山宫宝田》

《兰台世界》2014年第6期,《“宫猴子”宫宝田对武术的传承和推动》

《文史博览》2007年第6期,《许世友与大内高手论“功夫”》

这几本期刊影响因子低到什么程度?以《兰台世界》为例,《兰台世界》是辽宁省档案局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它的综合影响因子是0.047

这个0.047代表着什么呢?我举几个历史学界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抗日战争研究》,综合影响因子0.411

《史林》,综合影响因子0.253

《近代史研究》,综合影响因子0.983

《清史研究》,综合影响因子0.520

虽然这四本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很低,甚至不如一些学术杂志,但好歹是国家正规期刊,比自媒体靠谱多了,所以我们整理宫宝田事迹,以这四本期刊文章为准。

《许世友与大内高手论“功夫”》一文说宫宝田被董海川看重,13岁跟随董海川入宫学艺,还说董海川是咸丰皇帝的“武林总管”。

这开篇就是吹牛扯淡,因为董海川死时是留有墓志铭的,墓志铭上说的很清楚,董海川是中年被阉,而且是在肃亲王府任职,从来就没有进过皇宫,何来当“武林总管”一说?

“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疑,改隶肃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董先生志铭)

《“宫猴子”宫宝田对武术的传承和推动》一文宫宝田事迹也属于“荒诞不羁”范畴。

该文认为宫宝田不是董海川的学生,而是徒孙,是董海川大弟子尹福的弟子,董海川喜宫宝田武艺精纯,把宫宝田带在身边教导,由于董海川住在宫内,宫宝田引起了光绪帝的注意,光绪帝任命他为四品带刀侍卫。

我们之前说了,按照董海川墓志铭,董海川是在肃亲王府当差,晚年退出亲王府,在外生活;何来住在皇宫?再说了,皇宫难道是菜市场,说进就能进?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宫猴子”宫宝田对武术的传承和推动》一文的作者对清代官制没有一点常识纯粹胡编乱造。

按照清朝制度,清朝就没有“四品带刀侍卫”这种充满说书艺人风格的职务。

清朝侍卫一共分为四等: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以及蓝翎侍卫。

其中二等侍卫为正四品武职。

在侍卫里也属于高职了,也不是什么人可以当的。

八旗子弟也不是谁都能做二等侍卫的,乾隆五十二年曾规定,只有侯爵嫡子才有资格恩赏“二等侍卫上行走”(见习二等侍卫),如果是侯爵庶子都没有资格做二等侍卫,宫宝田一个店铺小伙计,何德何能和一干侯爵嫡子一起担任二等侍卫?

那是不是汉人就没办法担任二等侍卫的职务呢?

也不是。

从清雍正朝开始,参加武举的举子如果考上武榜眼、武探花,那么也是可以被授予“二等侍卫”的。

当然,即使最低等的蓝翎侍卫按照清朝制度,也是从绿营千总这个级别军官中挑选。宫宝田连出身都没有,纯属一介白丁,他连做蓝翎侍卫的资格都没有,怎么可能做二等侍卫?

《“宫猴子”》一文作者说宫宝田1897年入宫被封为侍卫,那么他作为汉人,唯一可能就是参加了武举,可是我查阅了光绪二十年甲午科、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三科武举名单,就没有“宫宝田”这个人。

他压根没参加武举,怎么可能被封为二等侍卫?

再者说,光绪二十年甲午科、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这三科武举前三名,除了一位武状元早逝以外,其余最次在民国也是当地省议员,仕途最顺利的则在北洋时期被授予陆军少将。

如果宫宝田真是武榜眼、武探花,为什么武举查不到他的名字?

另外,这些文章还说宫宝田做过“大内总管”,这就是扯淡中的扯淡了,宫宝田又不是太监,怎么做“大内总管”?

而非太监又能和“大内总管”挂钩的就是“领侍卫内大臣”。

然而这是正一品武职,按照清朝惯例只授予八旗上三旗贵胄,宫宝田一个汉人,他怎么可能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这么高职务?

他要真是在清朝当过“领侍卫内大臣”,他至于民国后还出去打把势卖艺?

至于宫宝田保护过慈禧西逃,这还是胡扯。

从北京城一直保护慈禧西逃的是董福祥和他三千甘军,甘军可是背着后膛步枪的,会有土匪不长眼来抢劫甘军?

就算真有土匪能把背着后膛步枪的三千甘军都抢劫了,宫宝田一个拎大刀片儿的挡住这么厉害的土匪?

除开2007年《文史博览》,其余谈及宫宝田事迹文章根据我考证最早的源头都出自他的徒孙荣华丰的一次访谈,这个访谈名叫《专访荣华丰老师:宫宝田八卦掌》,发表于《南方航空报·精英生活》2013年4月22日刊。

这个《南方航空报·精英生活》就是南航飞机读物,本质上和火车站小报一个级别。

说完宫宝田,我们在来说几乎被认为是“民国武圣”的孙禄堂,互联网上流传的他最露脸的事情大概是他比武战胜所谓的日本天皇钦定第一国手、大正天皇特级勋章获得者坂垣一雄。

我负责任的说一句,除了中文互联网以外,我没有查到任何有关这个“坂垣一雄”的资料,是的,没有。

另外,日本大正时代也没有什么“大正天皇特级勋章”这么一个勋章。

大正时代日本等级最高的勋章是大勋位菊花章颈饰“日语:大勲位 菊花 章颈饰”

这不但是二战前日本最高等级勋章,现在也是日本最高等级勋章,不过二战后一般授予外国元首,比如伊丽莎白二世以及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

而在战前大勋位菊花章颈饰获得者名单里是绝对没有“坂垣一雄”这个人的。孙先生其他比武事迹也多和这位“坂垣一雄”相似,除了中文互联网外,查不到任何资料。

说完孙禄堂,我再给大家说说号称“杨无敌”的杨露禅。

首先,我以杨露禅四世孙杨振基所写的《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为蓝本。

杨振基先生说他曾祖父杨露禅进京教拳时,翁同龢在观看了杨露禅比武后对杨露禅的武功赞不绝口,并且亲手写了一副对联送给杨露禅“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

这是真的吗?

翁同龢是晚清重臣,是多起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见证者,所以他的文稿和诗词集都集结出版的,并且完好保存到了现在。

这些年网络兴起,类似翁同龢这样重要历史人物的文集和诗词集在大图书馆多被做成PDF格式的图片上传到了图书馆网站上,所以只要你有读秀账号,你完全可以查阅全国图书馆所藏的翁同龢资料。

翁同龢共出版了《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里面收录了翁同龢几乎全部文字和诗词。

很遗憾,别说这幅对联,就连“太极”、“武术”这些名词都没有出现过。

另外,按照杨振基先生所写的资料,杨露禅是四十岁之后才进京教拳的,但是杨先生没写清楚他的曾祖父究竟是哪一年进京的,我查了不少资料,许多资料都说杨露禅进京时间是1865年,要知道杨露禅是1799年出生,也就是说杨露禅进京时已经66岁了。

当时翁同龢35岁,刚守孝回北京,以右中允的头衔(正六品)在弘德殿行走,翁同龢要到1871年才升为礼部侍郎,跨入清帝国高级官员行列。

而杨露禅1872年就去世了,我实在找不出翁同龢这样一个汉族大官僚子弟为什么要给地位低下的武师写对联,而且对联口气非常“狂”,这完全不符合翁同龢个性,翁同龢这个人,是不太可能写这么“狂”的对联的。

更为重要的是“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这幅对联,犯了最低级的平仄反押的错误,翁同龢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另外,都说杨露禅进京后在王府教拳,可是杨振基先生并没有明说杨露禅究竟在哪个王府教拳,我只好去查其他资料,我发现很多资料都说杨露禅在端王府教拳,还被端王爷任命为旗营教官,教授八旗士兵太极拳。

可是杨露禅1865年进京的时候,端王府正好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老端王,也就是瑞敏郡王1850年就死了,载漪是1860年才过继到端王府,当时才9岁,就算杨露禅真的当了载漪的体育老师,可是载漪当时只是一个空头贝勒,根本管不了旗营,一个九岁的空头贝勒怎么可能往旗营里加人?

(未完待续)




  

相关话题

  「毛泽东时代美国更怕中国」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越南武元甲大将水平到底怎么样,和国内哪些将领能比较? 
  如何看待B站某万粉up主原话:“如果没有刘备,那三国时代和中国历史上其他乱世一样毫无亮点”? 
  如何评价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为什么绝大多数英国人不会认为诺曼征服是英国亡了而不少中国人认为清朝执政是中国亡了?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谁的说法更有道理? 
  哪些意想不到的历史人物,其实还活着? 
  如何评价《中国有嘻哈》第十期? 
  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离不开美国产品? 
  中国仿唐建筑几乎全是日式建筑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哪些问题?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GitLab 疑似拒绝为中国/俄罗斯居住的程序员提供 offer?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编剧汪海林对现代电视剧行业的采访评论?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