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战争论推崇腓特烈大帝1760年的作战,说是“有节制的使用力量”,但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真的有节制吗? 第1页

  

user avatar   di-pi-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讨论战局就请讨论战局,不要把自己的脑补言论栽给业界巨擘。

如截图所示

@开千岁 在本题下赫然伪造克里斯托弗·达菲的论述

后世的排枪时代战史研究者Duffy则认为:
由于奥军此战中有大量人员被普军骑兵冲垮后失踪,漏报损失数字是很正常的,Duffy给出的奥军失踪和被俘人数为4731人,伤亡人数则在四千人左右,也就是说李格尼茨一役奥军损失已经达到了八千人以上;而相对之下普军只损失了3172人[1]。
[1] 另一说为普军损失仅为1800多人
战争论推崇腓特烈大帝1760年的作战,说是“有节制的使用力量”,但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真的有节制吗? - 开千岁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252

事实上,克里斯托弗·达菲在其所著书籍中从未提到开千岁栽给他的斜体加粗文字,这段说法完全是从Kronoskaf网站摘译后再加以脑补的结果——平心而论,这网站并不野鸡,

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照搬再往普鲁士方向改写也就算了,何必强行拉著名爱尔兰天主教徒兼奥粉的达菲虎皮做大旗呢。

达菲著作中与1760年利格尼茨之战损失状况相关内容如下:

图1. The Army of Frederick the Great第一版第235页

图2. The Army of Frederick the Great第二版第297页

图3. By Force of Arms (The Austrian Army in the Seven Years War, Vol II)第251页

图4. The Army of Maria Theresa第198页

请问已经75岁高龄的克里斯托弗·达菲在他这辈子里什么时候写过开千岁文中的如下说法?

后世的排枪时代战史研究者Duffy则认为:由于奥军此战中有大量人员被普军骑兵冲垮后失踪,漏报损失数字是很正常的。

————————

5月22日的分割线

接下来其实还可以探讨一个问题:“普方宣称毙伤奥军六千,俘敌四千,这对比奥军官方战史承认的劳登所部遭受的伤亡达3791人,另有2140人被俘可谓差距悬殊”这句话背后的信息量

Kronoskaf网站内容如下:

The losses according to Gaudi amounted to 6,000 men killed and wounded and 4,000 taken prisoners, along with 82 guns and 28 flags for the Austrian, and to 3264 killed and wounded and 342 taken prisoners, along with 10 flags for the Prussians. Tempelhof gives 1800 for the Prussian Killed and wounded. The Austrian relation recognizes 3791 killed and wounded, 2140 prisoniers, 68 guns and claims 10 guns and 6 flag taken. According to Duffy sources: Austrian 3767 killed and wounded, 4731 prisoniers and missing, Prussian 3172 killed and wounded, 250 missing and prisoniers, 10 colours and 1 standard.

该网站认为这个“普方宣称数字”来自高迪(Gaudi)的记载,这位高迪显然就是普鲁士中将弗里德里希·威廉·恩斯特·冯·高迪,他在七年战争期间坚持用法文记日记,提供了与普鲁士官方视角有所差异的个人版本。

不过从其他书籍摘引的数字来看,网站编者大约是抄错了高迪给出的几个利格尼茨数据,法国人沃丁顿(Waddington)在其五卷本《七年战争:外交-军事史》(La guerre de sept ans: histoire diplomatique et militaire)的第四卷65页摘引过高迪的普军损失数据:

普军战死军官、士兵合计775人、伤2489人、被俘252人,总计损失3516人

死伤状况相符,但被俘差了90人。

上世纪末出版的高迪日记德译本(Journal vom Siebenjährigen Kriege)第7卷244页里记载的普军宣称数字也似乎与Kronoskaf网站数据不符,虽然83面军旗的数据简直是一眼假:

该网站提到的“奥地利记载”倒是确有其事,奥方战后的报告很快就天下皆知,早在1762年就在一份于法兰克福出版的亲普鲁士期刊Helden-, Staats- und Lebens-Geschichte上公开:

不过与该网站版本仍然存在一定差异:这里面提到的是奥军战死1421人、伤2370人、确认被俘121人、失踪2140人。当然这种战时的外宣说法原本就无需在意——奥地利战后几天给法方提供的版本就是战死1421、伤2370、被俘2140(见沃丁顿在第4卷65页摘引的法军驻奥军总部代表蒙塔泽于8月21日发给舒瓦瑟尔的报告),和普鲁士中将滕佩尔霍夫认为普军仅死伤1800人、奥军却死伤1万、被俘6000的说法一样不值一驳。

至于最后的达菲数据,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由于奥匈总参在一战之前主要集中于编纂奥地利继承战争和革命-拿破仑战争官史,奥军并没有七年战争的总参官史,但很多颇有才能的奥地利军事研究者已经在官方期刊上发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以利格尼茨为例,达菲的奥方损失数据便源自Friedrich Jihn于1882年在Mitteilungen des k.u.k. Kriegsarchivs期刊发表的Der Feldzug 1760 in Sachsen und Schlesien mit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Schlacht bei Torgau

达菲的普方损失数据则是源自普鲁士总参的官史(Die Kriege Friedrichs des Grossen Theil 3 Band 12第215-216页和附录第23-24页,不过普鲁士总参在计算被俘人数时出了小学数学错误,于是达菲直接把被俘人数定为250了)

显而易见,即便是奥地利官方期刊和普鲁士总参官史也没有太大出入,双方损失大约可以就此盖棺定论了


user avatar   Ekis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迪皮克的指正,这里确实是笔者对数据使用不正当。以下是正文:1760年腓特烈二世干了啥

不夸张地说,1760年是普鲁士国运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七年战争的转折点,腓特烈在这一年“不可思议”地(英国议会语)用他残破的军队分别在李格尼茨会战和托尔高会战击溃了奥地利帝国两支(同时也可能是最后两支)作战经验丰富的主力兵团,使得普军的战略态势大为改善,最终迎来七年战争的胜利。

8月15日的李格尼茨会战腓特烈以15600人击败了劳登指挥的32650奥地利人,普方宣称毙伤奥军六千,俘敌四千,这对比奥军官方战史承认的劳登所部遭受的伤亡达3791人,另有2140人被俘可谓差距悬殊。Duffy给出的奥军失踪和被俘人数为4731人,伤亡人数则在四千人左右,也就是说李格尼茨一役奥军损失已经达到了八千人以上;而相对之下普军损失了3172人[1]

11月3日的托尔高会战腓特烈率46500人对阵利奥波德.道恩所率的55460奥地利人,作为进攻方参战的普军遭受的损失异常惊人,以至于腓特烈在此战后一段时间禁止公开损失数据,普军资料称伤亡人数达16670人,其中3858人阵亡,3654人被俘和失踪;不过这一切是值得的,因为奥军此役损失达15897人,更重要的是其中有近七千人被俘。

更重要的是,道恩所统帅的这支奥军是奥地利帝国最后的“富有战斗经验”的部队,虽然1761年奥地利帝国还有12万人分给道恩,劳登和拉希,但他们显然没办法对腓特烈造成进一步威胁了。[2]

第二点,关于克劳塞维茨点评的“节制使用兵力”,这里再细说两点:

1.腓特烈在李格尼茨战役中的微操:

8月15日凌晨2:30分,腓特烈发现了劳登的位置后命一位叫洪德的少校率第3骠骑兵团在其他骑兵的援助下尽一切办法延缓其前进。国王之后命申肯多夫少将率他的旅[3]向最左翼迂回,随后申肯多夫占领了位于左翼的沃尔夫斯堡,在那里快速部署了10门12磅炮。普军炮兵的霰弹使奥地利人大吃一惊(腓特烈进军之快和奥军侦查不到位导致劳登并未料到自己会遭遇普军的进攻,他试图在没有部署前锋的情况下进行强进军),破坏了奥军的阵列,给腓特烈调整队形与奥军接战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劳登的反应堪称神速,他迅速集结一些步兵试图在少数轻炮兵支援下从沃尔夫斯堡赶走申肯多夫,但他未意识到腓特烈为自己布下的陷阱相当刁钻,奥军在狭窄的地段因无法展开兵力从而在普军排枪下败退,腓特烈则见缝插针派出了安哈尔特-贝恩堡的弗朗茨亲王指挥的步兵旅,该旅(下辖第3,34步兵团[4])冲下高地抢占了劳登前方的阵地,第3团大胆前出齐射奥军部队逼迫其再次调整战线。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后来因在李格尼茨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被腓特烈恢复了在德累斯顿围城战中被剥夺的荣誉。
而趁这段时间腓特烈再度填补了自己战线的空缺:
29/31掷弹兵营填补了第3团与贝恩堡旅本部的空缺;
第2龙骑兵团被派去最左翼维持申肯多夫旅和贝恩堡旅的空隙;
第3,5,8胸甲骑兵团在申肯多夫旅和贝恩堡旅后列阵;
萨尔登旅所部的第40,41燧发枪兵团在普军中线列阵作为预备队。

2.李格尼茨和托尔高战役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腓特烈亲自指挥的普军左翼在和奥军交战,齐藤指挥的普军右翼要么在警戒(李格尼茨),要么就在迂回的路上(托尔高)。

这种“分兵流”战略可以说是腓特烈在当时的一种战略创新,在李格尼茨被证明的确相当“节制”,普军右翼几乎未受损伤,可以回身投入下一场战斗中。

但需要认识到,这节约是建立在腓特烈能够以少胜多的基础上。在李格尼茨,普军左翼抓住了突袭的时机,从而抢占了地利,以寡搏众而胜;但在托尔高,当左翼已经显现败象之际,右翼却还在磨洋工便险致腓特烈于死地,所以说托尔高的胜利对腓特烈和普鲁士而言都不可谓不惊险。

以上,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而言,对克劳塞维茨的评价该多做斟酌。

参考

  1. ^ 另一说为普军损失仅为1800多人
  2. ^ 不擅处理与俄国队友关系的劳登在1761年的潘策维茨围城战中带着7万多人被腓特烈戏耍了一番,一年都碌碌无为
  3. ^ 下辖1/23,33/42掷弹兵营,第7步兵团,第26步兵团一营及两个重炮连
  4. ^ 注意第3团有三个营,加上申肯多夫的两个掷弹兵营,推测普军本次冲击实际上投入了5-7个营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网上有部分“激进派”非常渴望战争? 
  普鲁士人怎么跟勃兰登堡搞在一起了? 
  普鲁士怎么统一德意志的? 
  二战结束后如果苏联不拿东普鲁士,而且支持德国继续持有西里西亚、东普鲁士和但泽乃至波森等地区怎么样? 
  普鲁士夺取西里西亚的理由是什么? 
  普鲁士夺取西里西亚的理由是什么? 
  为什么现在网上有部分“激进派”非常渴望战争? 
  战争论推崇腓特烈大帝1760年的作战,说是“有节制的使用力量”,但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真的有节制吗? 
  如果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玛丽亚·特蕾莎与腓特烈二世还活着,他们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苏联解体后,德国为何不要求收回东普鲁士?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下一个讨论
二战中苏联的功劳更大,还是其他国家加起来总和的功劳更大?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