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什么是冲锋衣,为何要穿冲锋衣? 第1页

  

user avatar   han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是冲锋衣?先从名字说起

阿尔卑斯式登山,特别是需要多天行程的山峰

大多数时间,需要自己背着全部的给养和装备,包括羽绒服、睡袋、帐篷等

当接近顶峰不远,大约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往返的时候

会扔掉负重,充分利用好天气窗口,快速登顶并返回,这个过程在登山中就叫冲锋

冲锋过程中,为了提高行进速度,只穿最简的服装,带最少的装备,这时穿的衣服就是冲锋衣,背的包就是冲锋包(或冲顶包)

符合这种要求的衣服至少应该防风防水,尽量轻便便于运动(比如袖子不是平伸,而是Y字形,便于攀登时手臂向上),也不妨碍登山过程中的技术操作(比如考虑到这个时候有可能会穿安全带,所以把衣兜设计在胸前而不是下摆),因为人始终处在快速行进中,自身产生热量,所以对衣服的保暖性要求不高(比如在-20度的情况下,穿排汗内衣+抓绒+冲锋衣行进数小时没问题)

后来大家觉得在普通的户外运动中、甚至城市生活中穿这样的衣服也不错,就开始成了大众衣着了,但那些原来的专业设计也往往就省略了


user avatar   tan-lu-zhe-toread-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聊冲锋衣前,先说说当年中国首次攀登珠峰时装备的故事。


1958年,苏联提议组织中苏联合队,目标是次年由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北坡攀登的难度远胜于南坡,此前从未有登山队实现过从这一边登顶。

当时中国与尼泊尔方面正在明确两国边界,中方提议珠峰应为两国共同所有,尼泊尔则质疑,「如果你们都没有从那一面登顶过,为何我们要分享这座最高峰?」尼方强硬的底气来自背后的印度。

我们与苏联老大哥提议,将登顶计划的实施由1961年提前至1960年。然而苏联却在中印之间摇摆,既不愿意放弃自身利益,又寄望能同时在两国得到更多好处,否决了我们的提议。与此同时,印度登山队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登顶珠峰事宜。如果印度人捷足先登,那么边界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加快了北坡登顶的计划。尽管新成立的共和国经济捉襟见肘,政府依然拨款70万美元的巨资作为珠峰专项资金。1960年元旦刚过,中国登山队史占春队长、周正专程飞往瑞士采购装备,采购了高山帐篷、鸭绒夹层羽绒服、高山防风服、鸭绒睡袋、尼龙绳、氧气装备、便携式报话机、小型液态煤气罐及灶具等登峰设备。巧合的是,在一家登山装备店,史占春一行人还与印度登山队不期而遇。

双方的较量不仅只是在珠峰上脚下。



即便难度极高牺牲巨大,中国登山队还克服了无数困难。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并将国旗插在了珠穆朗玛峰峰顶。



——当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刚起步,高海拔登山的几乎所有装备都无法自行生产。从瑞士采购的鸭绒夹层羽绒服和高山防风服都是登山时尤其重要的服装,高山防风服即如今「冲锋衣」一个品类的前身。


户外服装发展史:曾经的登山者,都穿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财富,不仅是制造业的突飞猛进,也包括拥有了更多时间、去往更高维度的探索,将目光转向那些高不可攀的峰顶。

现代登山运动的启蒙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对阿尔卑斯山勃朗峰的攀登尝试。当时的登山服装及装备趋向于从已有服装及自然产物中简单加工。登山者往往穿着超大号的羊毛大衣、羊毛背心,脚上是高筒皮靴,里面数层长筒袜以避免冻伤。——以雅克·巴尔马特 (Jacques Balmat) 和米歇尔·帕卡德 (Michel Paccard) 两位19世纪前期的登山家为例,除了带铁箍的长木杆(也就是日后登山杖的原型)和绳索,他们穿着的服装看不太出与普通冬季服装有什么差异。


接下来的一百年时间,高海拔登山运动很快进入它的黄金时代,无数山峰峰顶出现人类的足迹,围绕高海拔攀登的专业指南、设备和方法也逐渐成型。登山者和户外探险者已经在思考,除了通过大量堆叠穿着外,能否设计一些专用的户外服装。毕竟为了保暖,太多层的羊毛及棉布织物,实在太影响行动了。

所以后来的最外层服装除了依然有不少羊毛和皮革,也开始出现防风防水帆布和粗花呢布料,起到简单的防泼水效果。下图右侧这位,便是乔治·马洛里——那位被问及为何要登山,说出「因为山在那儿(Because it's there.)」的著名登山家。1924年马洛里殒命于距离珠峰8190米处,而1999年发现尸体时,他穿着的就是大量使用华达呢面料的定制服装,能隔绝一定冷空气、又避免冰雪在衣服表面融化后渗入。在日后对马洛里登珠峰服装的复制中也发现,它确实比当时的传统大衣要轻盈更多。


二战结束后,登山迎来了「现代时代」。各种从石油衍生物合成的纤维赋予户外服装无限可能。如今耳熟能详的抓绒、绒裤、防水夹克等都出现在50-70年代。区别于棉等材质,很多服装实现了即便在潮湿状态下依然能提供一定的保暖性。人造纤维也和天然纤维有更多奇妙的组合,当防水涂料和防水/透气膜出现后,户外服装真正具备了专业+专用的属性。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 Wikipedia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2020发布内容——题为《6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站上世界之巅》

曾经的登山者,都穿什么?

  • 17世纪及更早的人

穿行户外和高海拔山区时会额外穿着更厚实的天然动物毛皮,以提高保暖防寒;

  • 18-19世纪

工业革命带来登山运动的启蒙,更贴身的羊毛大衣和多层棉毛服装成为当时初代户外人的标配;

  • 进入高海拔登山的黄金时代后

专业户外者开始尝试自己设计研发布料,纺织工艺的进步也让服装在保暖之于,有了更好的轻量性及防雨性;

  • 二战之后的登山现代时代

化工纤维面料真正让保暖+透气+防雨+轻量+贴合运动等诸多属性成为可能,防水涂料/防水膜又进一步奠定了现代户外服装的性能。



除了防雨防风,冲锋衣能发挥哪些作用?


我们如今提到户外言必称的「冲锋衣」,便是现代户外服装最有代表性的那件。首先普及一下「冲锋衣」这个概念——
冲锋衣是一类外套的统称,除了户外最常见的硬壳(Hardshell)、软壳(Softshell)夹克外,航海使用的航海服、防雨及水上项目的防水外套(Rain Jacket)、雪上项目使用的滑雪服、户外作业使用的特殊工作服,广义上都能称之为「冲锋衣」。

冲锋衣的首要任务是防风、防水、透气、保暖这四种基本功能,在材料和工艺革新后依靠面料和工艺改良来实现上述需求已经不是什么难事。所以现代冲锋衣的核心竞争力就逐步延伸扩展到了设计、风格、裁剪、储物、便携、舒适以及更加垂直的活动项目需要考量的层面。



但不论如何,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冲锋衣的保护性。这个保护性包括了:


恶劣天气防护

  • 防雨性能:从防轻微泼溅到能抵御高水压长时间冲击;
  • 防风性能:隔绝/降低空气流通,减少大风对体感的负面效应,有些冲锋衣还能拼接作为临时庇护;
  • 保暖性能:即便追求轻量和透气的单层面料冲锋衣,在设计上往往也会考虑到避免无谓的热量损耗,能维持基础体表温度;不少冲锋衣(尤其是软壳类)会在内层织物增加绒面,提供低温中的保暖性;而多层可拼接冲锋衣(常见滑雪服)内胆又会以羽绒/抓绒/化纤棉等,提供更强的保暖性;
  • 透气性:区别普通胶质/化纤雨衣,在防水保暖同时,部分更高性能的冲锋衣依然可以保持和外界的空气流通,以避免热量堆积,造成湿热捂闷感;


户外防护需求

  • 耐磨性:户外作业时,外层会与装备、植物、砂石等大量磨擦,紧密编织的面料让冲锋衣成为可能是抗磨损性最强的服装;
  • 移动舒适性:冲锋衣依然要考虑到较大幅度的身体运动,剪裁设计上也会更接近运动装备的需要;
  • 轻量及可打包性:多数冲锋衣都有较好的轻量化设计,打包后能以较小体积放在背包中,做不时应急又不会给出行带来累赘负担。



即便冲锋衣听起来神通广大能用上很大用处,不过很难说存在一件衣服可以拥有+满足所有功能。因而资深的户外人通常会有多件冲锋衣,针对高海拔登山、徒步、滑雪、越野、都市日常穿着。

我们以最为常见的硬壳冲锋衣(Hardshell)和软壳冲锋衣(Softshell)为例——

  • 高海拔攀登三层冲锋衣


最初户外服装的最外层往往采用混纺编织,来提高其耐磨性,以及提供一定的防水属性。如今除了不断更新的编织工艺外,户外服装的面料也更“立体”,往往有单层到多层的设计,提供更为综合性的性能。


用在高海拔登山上的硬壳冲锋衣不少都有三层面料,面料能提供优异的纬向弹力,这也是攀登时身体最常做动作的方向/幅度。面料每平米克重<100克,将单件衣服重量控制在360g左右,弹力表布达到20D,能提供一定的耐磨性,又不会过于生硬影响到穿着贴合感。防水透湿度能达到10K/5K,也加入了持久耐洗泼水技术,可以像正常衣物一样清洗。


仔细留意这样的冲锋衣,可能会发现它们的胸前拉链(高位插手袋)都很长,这是因为高海拔攀登时往往会有背包,又兼顾频繁的取物,这样的设计就能避开背包腰带,更自如的拿取口袋物品。而且兼顾了透气功能(当感觉体感捂热,可通过拉链调节内外的温度湿度)。


登山时户外人会佩戴手套,操作灵活性降低,因而所有的拉链、帽子、袖口等也会设计成可单手操作——这也是评价一件冲锋衣是否适宜的关键之一。


这样的冲锋衣未必时刻穿着,但当遇到降雨降雪、温度骤降时,它便会是背包中最关键的“铠甲”,提供基础的防护功能。


  • 软壳冲锋衣

区别传统的硬壳冲锋衣,软壳的面料更为柔和,能实现更高的移动舒适度。因而也更适合日常的穿着。软壳的内衬通常会有毛绒层,提供一定的保暖性,厚度即便较多层硬壳冲锋衣也会厚实一些。这样一个柔软+舒适的特性,有些户外人会将软壳冲锋衣折叠后作为休憩的枕头,非常因地制宜。
当下的软壳冲锋衣虽然通常不完全防水,但依然可以在小雨或小雪中经受住考验。它的性能较硬壳也许没那么明晰的针对性,最大关键词是防风+锁温:

软壳外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透气性和柔韧性增加舒适性,同时提供一定程度的天气防护。所以软壳冲锋衣不见得适合上山下海、却非常适合多日徒步、城市穿着、春秋季节突然降温后的保暖外套。如今的软壳也会加入防水透气膜,外观上接近日常休闲服装,内核则向专业的户外服看齐。


在登山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户外服装都是满足环境需求的一种表达方式。没有太多选择。几百年来登山者穿着他们能找到的东西,去优化加工而后和大自然抗衡。随着近半个世纪材料的发展,包括越来越多专业户外产品的研发,形式演变为遵循功能,装备、技术工具和服装都变得更加专业。除保温防风防雨之外,冲锋衣及其衍生细分服装会越来越成为日常服装的一类。

当然有人会惊讶为何即便在城市里,依然有大量的冲锋衣爱好者,即便服装的多数性能在都市未必有其用武之地。反过来讲,这是户外文化和登山文化在生活中的渗透,有向往也有认可。


我们也希望力所能及地为热爱户外文化的人们提供更多的保护与保障,让大家可以更舒适更放心地走进大自然,享受户外活动带来的能量和快乐。


user avatar   slaytan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冲锋衣是中国叫法,国外去户外店人家会问你是要hardshell还是softshell,就是硬壳或者软壳。

防雨强透气差点的就是硬壳,防雨弱但是透气强的就是软壳。理解为能透气的雨衣和能防泼水的夹克就行了。

前面答主都解释了水柱压力和透气能力的数据指标,就不重复了。

穿软壳还是硬壳根据户外需求决定,阳光明媚软壳就够了,风雨(雪)交加就需要硬壳。

我一般是穿软壳带着硬壳,不管天气如何都会带着硬壳。户外天气多变,前一分钟阳光明媚,后一分钟就是一阵雷阵雨。穿软壳硬壳的目的就是防护户外多变的天气。

软硬壳都看面料,有goretex,event标的无脑入,不过几百块就别想了,基本买不到。正常带goretex标的软硬壳都得上千。别的聚氨酯膜的衣服会便宜,但防水透气性能差很多。两年户外装备玩下来会发现最后买的不是衣服的牌子,是面料的牌子。衣服牌子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看吊牌上用了哪些面料。

大牌都有自己的贴牌科技面料,比如巴塔的h2no,攀山鼠的cutan,茅台rab喜欢的pertex,土拨鼠的membrane,隆哈的zethar等,不过目前还没有能全面超越goretex的。




  

相关话题

  你认为旅行的魅力到底是什么? 
  游客执意接触幼狮被阻后当场撒泼,致幼狮展提前结束,不文明行为该如何控制? 
  既然 1 岁孩子小什么都不懂,那么带 1 岁孩子出去旅游是浪费吗? 
  老婆去旅行整容了回来怎么办? 
  第一次去上海迪士尼,2021 年有什么全新的攻略和注意事项? 
  五一要去北京三天有什么最值得去打卡的地方和美食? 
  假如绿藤市真实存在,那么它的地理人文经济组成、市民面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你觉得 2020 年与 2010 年旅行方式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巴黎有什么鲜为人知却值得去玩的地方? 
  阿里连续取消我订单,如何维权? 

前一个讨论
2015毕业生,嵌入式方向,目前纠结于marvell freescale 华为这三个家,去哪家更好一点呢?
下一个讨论
微信公众号会不会替代APP的作用?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