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和美国、日本医疗差距有多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1页

  

user avatar   ka-li-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好在准备这个汇报,来说几句吧。

在我这些年,因为一些因缘巧合,经常接触上至国内顶级医院,下至县医院社区水平,又恰好经历过为时不短但却十分直观的在国外一流医院临床观摩学习,尽管这些的接触都远远算不上深刻,不过应该也算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这些答案中,我最支持

@Dricimitar

的说法。

今天不谈国情,不谈体制,不谈国家投入,不谈医德医风,就单说说医疗技术问题:


中国的医生水平,下限是非常可怕的,缺乏严格的规范化培训,这是和国外最大的差距。

知乎上活跃的医生医学生,大多是协北复交湘雅华西同济中山这种顶级院校出身,最次最次也基本都是三甲医院以上。博士生多如狗,八年制遍地走,硕士基本无人权,各个都要考USMLE考MRCP。如果看的时间长了,就会和社会领域一样,觉得当今年薪20万没法见人,年薪50万勉强温饱。

而事实上,根据卫生部2013年的报告,我国279.5万医生中,本科及以上占28.5%,大专占38.7%,中专占30.0%,高中及以下占2.7%

中国共有公立医院13 396所,民营医院11 313所。其中三级医院1787所,占7.2%

在中国,“县”是最基层的完整政府机构。而一个县的县医院,要承担数十万人口的医疗服务重任,同时也很可能是方圆百里最权威的机构,里面的医生是什么样的?

很遗憾,并不是像知乎上顶级医院的医生医学生们所描述的他们那种每日认真学习,临床勤奋,科研认真,按时阅读国外文献等等,而更多的是每日喝酒打牌,混混日子,专业基本不看,论文基本靠抄/买,论文英文摘要还得靠百度翻译的水平。就如同在县城内绝大多数的体制内人员一样。

甚至,我见过很多县医院的医生,连医师资格证都没有考过,一直是非法行医。医疗水平我就不想过多评价了,很多已经不是用瞠目结舌能够形容的了的。

而这些人,才是构成了中国医疗体系的绝对中坚,甚至是基层的绝对权威。

连我这种当医生的都不敢去社区医院看病,何况普通人呢?



即使是国内顶级水平,和国外的差距也是全方位的。

以我所在的心脏外科(基本可以算代表医学高精尖的科室之一)为例,对于已经非常成熟的手术,中国大医院的医生们可以靠着充足的病源,在技术上和国外持平。

但是到了这个级别的比拼,早已不仅仅是医生个人水平的对比,而是团队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比拼。所谓的“中国医生一年看的病比国外医生一辈子看的都多”,颇有些“中国高中生做的三角函数题比国外大学生见过的都多”的阿q感。至少在主流医学领域,中国始终还没能真正站在主舞台上。

比如科技水平的支撑,包括各种最新仪器、大量基础科研支撑下的最新治疗手段等等,以心脏外科为例,中国最顶尖的医院刚好落后世界一流水平十年左右。(tavi、机器人、mitraclip等等)

比如团队精神的培养。我在国外一流心脏外科学习之时,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是,他们在繁忙程度完全不逊于国内医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周至少两次全院相关科室大佬聚集在一起病例讨论,在中国,哪怕是走过场,能做到的医院估计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比如医学人文精神,对患者隐私的重视,对患者的关怀等等,在国内……反正我每次在知乎提这个就会被骂“装逼”,“圣母心”等等,不多说了。

比如医学理念的更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当前的国外医疗及科研中,愈发地强调标准化治疗,强调使用各种先进手段将医生个人水平的影响降至最低,而在国内,宣传的往往仍是“xx主任多么牛逼,天赋异禀,别人都搞不定的手术,就他一个人会做”。

用我以前说过的一个比方总结下:国内的顶级高手们开着ae86进入了人车合一的至高境界,和国外开着布加迪的同行们努力pk着。



医学教育的全方位落后,决定了中国基本不可能追上美日的医疗水平。

当然,这绝不仅仅是医学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的大问题。

一个中国医学生的掉队 转自中国周刊2011年第4期 作者刘畅

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这是我们中国金字塔尖的协和八年制,在和国外同行的对比中,都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感,而文中所描述的国外的标准化医学生和住院医师培训,却不仅仅是牛校独有,而是全国统一。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的话,也许也能体会到这种难以抑制的绝望。

就拿我来说,在国外的学习中,先后和日本、印度、巴西、北美、欧洲、阿拉伯的医学生、医生们共事过,很遗憾,也很令人惭愧,我不觉得我能达到他们任何一个人的水平,尽管,我并不认为这是因为我的笨拙或懒惰。




谢绝转载


user avatar   gavin19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本科在加拿大,硕士在美国,在沃顿期间研究的是美国和世界医疗体系,修医学伦理和法律的时候恰好很多同学又都是周边医院的管理层,后来在美国制药行业做的比较久,现在在国内做数字医疗,医和药和各个国家的东西都沾点边。

今天不说医疗体系的区别,也不说新药研发的区别,都可以搜索我的过往回答,包括中美对照,中外对照,国内新药骗局之类的,这里就老调重弹说国内外药品质量的区别。

首先是致命的药品一致性评价。

医疗体系中的核心支出一定是药品,国外体系中最典型的将支持提高效率的方法就是少用原研药多用仿制药,比如法国就贯彻得非常彻底,原研药(brand)压低价格,仿制药(generics)反而抬价格,导致仿制药渗透率和渗透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周边国家。在我们做专利过期风险预测的时候,法国的仿制药价格往往是美国预期的两三倍,甚至有些奇葩品种是八九倍。

是否鼓励仿制药的使用是一种选择问题。

这里不好评价优劣。

但仿制药最重要的是生物等效一致性评价,来证明自己和原研药出于同样的治疗水平,否则患者无法判断同化学名是否是同质量,就也不敢冒险买仿制药。

国内的问题在哪呢,国内企业只能生产仿制药,没有原研药水平,市场上基本都是仿制药主导。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参照物可以是其他同类仿制药,不需要是原研药,这导致产品的劣质化随着同类品牌的增加,指数级别的上升,这在发达国家是不可以想象的。

举个例子,比如需要80%等效,首个仿制药必须是80%,第二个就可以采用首仿作参照,就是64%,第三个就是51%,第四个就是41%...仿制药同时出现七八个品牌都是很常见的,极端点就意味着你甚至有可能在中国买到10%等效的垃圾仿制药而他不是假药,你却全然不知,可能还觉得价格合适,自己赚了。

这是生和死的致命差距,国内完全扭转需要好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其次是最新药品的可获取性低和上市周期过长。

在很多治疗领域,国内可以用到的最好的药是欧美五六年甚至十年前的产品,医术再好都弥补不了药品的差距。举个例子,2009年在美国上市的TNF-alpha药品Simponi,至今在中国没有上市,连预期时间都没有。

本来跨国药企为了最大化利润都会全球临床,同步申报,以期待在主要市场同步上市,在专利过期前最大化生命周期获取最大利润,这招在中国市场就行不通了。

原因是排队时间特长,手续特折腾,外企吃不消。排队时间美国一个月,国内一度堆积到两年,还得在国药局有熟人才知道自己排到哪了。这还仅仅是等待可以开始的通知,同时不承认海外数据,全部在中国境内需要重来。美国FDA曾经评价中国的新药审批是世界上最耗时和最复杂的,国药局里的都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话。

今年政策有所变化,某跨国药企在中国通过快速通道完成了四个月新药产品的上市,基本国内外同步,感动到直接把中国区总裁提拔成亚太区总裁,在圈子里轰动了一阵,但是,后来再也没有哪家的产品如此幸运了。

我们的医生能接触到的病例多,实战经验丰富,现在对外交流机会也多,能接触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是,我们的药品达不到。

你给神枪手一把小左轮要打1000米外的靶子。

还不如给我这种手残发一把15倍AWM。

其他诸如医保不控费导致穿地之后丑态百出,别国通过提高医生待遇降低药占比,我国通过不开好药开神药以及增加额外检查项目等等来稀释药占比,这些也是魔幻世界。

中国神药以及低价药也值得另开一个回答,现在在多伦多出差,手机打的手痛,以后再说。


user avatar   wei-cheng-la-mian-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哇塞真的很想回答这个问题,先占个坑慢慢答。

个人背景: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于美国纽约西奈山附属St. Luke's West医院进行内科第二年住院医培训,国内医疗经历包括两年的实习/见习和近半年的住院医轮转。百歌医学讲师,职业兴趣为肾脏内科、重症医学和医学教育。

我觉得排名第一的高票回答非常在理,我就根据自己在国内和美国的经历展开一二,以下讨论主要限定于内科疾病,个人在其他科室的经历非常有限故无法全面评估内科系统以外的医疗水平。总体而言,和美国相比,我国在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

  1. 门诊:同以住院医进行主要诊疗活动的普通内科门诊为例,我的同学们在北京的一家较有名气的三甲医院,半日的门诊量大致为40-50个病人,每个病人平均得到的诊疗时间约为5-10分钟;我目前所在的门诊,半日门诊量为6-7个病人,平均每人20-30分钟,新病人40分钟以上。为什么要谈门诊时间?因为每个疾病的诊疗要从现病史、既往病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展开,并由医生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根据以往的检查结果展开新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最终得到明确的诊断,向病人解释病情,指导用药。单单是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就需要至少10分钟的时间,而向病人解释病情、指导用药,又是保证病人依从性最重要的手段。如果一个病人只能看5分钟,怎么能保证医生获得充分的临床信息,从而得到明确的诊断,向患者交代病情并保证患者知晓如何进行下一步治疗?这一切都做不到的话,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临床医师“”糊里糊涂“的治病、只能多开不必要的检查以弥补病史上的不足、病人缺乏对自己疾病的了解而最终只能上百度甚至是被莆田系医院骗、缺乏对医生的信任和依从性不佳导致治疗效果不好。
  2. 慢性病管理和全科诊疗:由于我国缺乏良好的全科医学制度和医学教育,导致慢性病管理基本只能靠病人自己。以我父亲为例,他两年前被发现有二型糖尿病,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后,医生开了磺脲类药物(且不说这是否符合诊疗规范),并且告知父亲要每日监测血糖。这看起来很正常对吧?但事实上,经过这一次的诊疗,父亲并不知道如何在饮食和体育锻炼上控制血糖,并不知道减脂减重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血糖水平,也并不知道应该每隔几个月随访一次,如何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调整药物,这一切都只能靠他自己从其他途径了解,而这些归根到底都是临床医师的基本责任。说白了,在国内看病就是一锤子买卖,我给你开了药其实并不知道你以后会不会好。而事实上,根据美国内分泌协会的糖尿病治疗指南,每个糖尿病病人不单单需要通过药物和饮食控制血糖,需要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以确保血糖控制良好,同时需要每隔一年检查是否存在有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足、外周神经病变和肾脏受损),以及排查高脂血症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这些重要的随访内容,在我国缺乏全科诊疗制度和慢性病管理意识的情况下皆为零。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人血糖控制不佳而并没有及时就诊,造成糖尿病足、糖尿病肾脏病、冠心病及脑梗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同样的道理可以推广到肿瘤筛查、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常见疾病的规律随访等等。
  3. 住院病人的资源分配:记得我在医学院实习的时候,心内科经常会收“高血压待查”的病人,无非就是新诊断的高血压,病人入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来排查其它的系统性疾病。而事实上,有明确危险因素,且没有其它临床证据指示继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是完全不需要排查其它继发性疾病,更不需要住院的。反观很多“重病人”,因为病情重、预后差、死亡率高,影响科室效益,又不能提高床位周转率为科室带来收益,只能被住院部以“没床位”这个理由无情的拒绝,躺在急诊而得不到最有效的诊治。而反观我现在所在的医院,病情稳定、门诊可以解决的疾病很少会收入医院进行诊治,而病情重的病人绝对不会因为“没床”而无法收治入院。这关系到医院床位分配(美国的医院没有所谓“内科病房”或是“亚专科病房”的概念,住院部内外科共享,有床位就一定会收)、“科室效益”的决定因素等等多个原因,就此就先不赘述了。
  4. 其它辅助科室及医疗场所的缺失:这里我主要指的是Physical Therapy和Occupational Therapy,国内好像类似于康复科?意思是部分出院的病人,在出院前需要进行身体功能的评估,看看他们回家以后是不是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家务活动、是否能自己出去买菜、自己做饭穿衣,以及平时活动会不会摔倒等等。因为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在医院住院期间通常都躺在床上缺乏活动,很容易造成肌肉萎缩和身体机能的退化。而通过PT/OT的评估,病人可能在回家后需要有康复治疗师来帮助他们回复力量,可能身体太弱需要去护理院等等。反观我国,病人出院后基本就交给家属/护工了,以长期卧床的病人为例,他们需要定期拍痰防止吸入性肺炎、需要经常翻身防止褥疮,而缺乏护理院、护理护士会给每个家庭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经济负担。而家人或护工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并不知道如何系统的护理,从而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并发症。
  5. 低质量的医学教育:参考我之前的回答 目前中国医学教育问题大不大?

虽然有这么多的吐槽,但不得不说我国的医疗系统在资源如此匮乏的情况下还能高效的运转,主要归功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付出。希望未来能看到我们的病人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也希望如一潭死水的医疗系统终有峰回路转的那一天。


user avatar   yi-qing-80-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在刚刚,跟德国的房东对中德的医疗进行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辩论,第一次这么激烈地跟德国人争辩这个话题,所以趁热来答这个问题。因为并不是医学专业,无法回答题主提出的医疗差距有多大,我只能站在普通群众的角度,客观地对中外医疗进行评价,以下答案都来自我主观的角度,欢迎大家补充。

首先介绍下自己的基本情况,坐标德国,去年十月过来念硕士,到现在12月,大概一年多一点。来德期间与医生打交道三次,一次拔牙,一次过敏,再一次就是最近倒霉地摔了一跤。以上。


故事的开始是上个礼拜五,一个飘雪的日子,美丽的雪景,我带着美丽的心情去学校,一手提着电脑,一手提着健身包,书包里背着大量书和课件,心里盘算着下了课去健身房。越想越开心,脚步不觉加快,路过一片钢筋地的时候,悲剧了,钢筋上结了厚厚的冰,我矫健的大步一跨上去,直接向前一滑,整个人尾椎骨落地,对,你没听错,不偏不倚,就是那个尾椎承受了包括我体重及背包的全部重量,自由落体到了钢筋上,穿着短棉袄,下身只穿了一条牛仔裤的我,感觉到了寒冷的冬天脆性的钢筋弹了一下,之后我就放空了十几秒,直到疼痛蔓延到了全身。。。。之后的日子可想而知,周五下午了,诊所都要关门,之后是双休,也不会有人鸟我。。。在家“瘫痪”了几天,周一才能勉强开始走路。。。我把这段经历声情并茂地描绘给了身边的朋友及家人听,大家一致认为我应该去看医生,拍个片让自己放心,我自己也在网上谷歌了很多摔了一跤留下后遗症的病例,越想越害怕,终于在周一拨通了多个整形矫正科家庭医生的电话,想预约个骨科医生,拍个照。由于德语太渣,我不知道摔了一跤怎么讲,于是在字典上查stürzen有摔跤的意思, 结果我在这边说了一堆,那边回了一句,“我完全不理解你什么意思(ich verstehe dir gar nicht),而且预约都满了,今年都不可能有。”,我还想争辩一下,人家就把电话给挂了。。what?? 自尊心受到了一万点暴击,不甘心的我又拨了第二个,第三个。。无一例外,没有Termin(预约)。

约不上,那就算了吧,我也本没奢求看个医生骨头就能好,毕竟伤经动骨这个道理我都懂,只是想拍个片放心一下而已,但是第一个接待员的话让我很不爽,是我对摔跤的表述有问题吗?可能他们德国人的口语并不是这样说的吧,但为什么只有她一个人说完全不懂我什么意思?

带着疑问就去问隔壁的德国房东,把整件事描述给她听,然后高潮来了。

房东:青,我实在是想不通,你为什么摔了一跤要去找医生呢?你现在能够走路,并没有什么事啊?

我:是啊,我已经好了很多,但我家里人希望我去找一下医生,拍个片,确保骨头没问题。

房东:拍片?你是说x光或者CT什么的吗?那个你不可能拍到。而且你为什么要拍片?你明明很健康。

我:虽然我现在能够走,但是我的骨头还是很痛,我怕以后会有什么问题。

房东:(笑了),你不信的话,你去试试,你约整形矫正科的专科医生,预约至少要等到一月以后,就算你现在拿到了预约,他看到你还能走路,也不可能给你拍照片,他会对你说你就好好休息,直到疼痛自己走,(bis der Schmerz geht weg)除非你严重到躺在地上,完全不能走动,才会给你做检查的。

我:那我能不能自己去医院拍照片,我只是想拍个骨头的照片而已啊。。。

房东:你去了医院,人家也不会给你拍,除非你自费四五百欧去拍照,而且这个不可能报保险,愿意花这么多钱就去做吧,再说x光本身对人体就有伤害。别人要拍片,都是非常非常紧急的情况,流血,不能动弹,非常非常严重,你去了急诊,人家一看你全身都好好的,你说你要拍照片,大家都不会理你的。如果拍片那么容易,我的腰每天都疼,我岂不是每隔一天就去医院拍片了,那医院的人就不用休息了。

我:在我们中国拍片就是一件很寻常的事,你身体不舒服了就去医院拍个,也很便宜,在德国每个月都要交90欧保险费,可是基本上所有病都得自己扛下来,上次我过敏,整个眼睛都肿了起来,跑去急诊,填了张单子,等了好几个小时都不见医生来,直到过敏自己消了,然后默默回去。

房东:在德国,急诊都是优先最严重的病人,就算你到得比别人早,也要等,别说等几个小时,就算从白天到黑夜,也很正常。所以你现在去急诊,可能永远等下去也拍不到照。并且,我懂你们中国医疗,我去中国旅游的时候导游说过,你们中国平时不用交保险,但是医疗贵得不行,一旦得了严重的病,癌症什么的,所有费用都要自己出,我们不一样,我们每个月壹佰欧保险费,以后生病的费用一分都不用出,这样不是更好吗?

我听了哑口无言,悻悻挤出一句,那什么情况下动用救护车呢?

房东:那就是癌症发作,或者心脏病,而且救护车特别贵,从医院到某个转角,500米的距离,就要四五百欧。所以我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你只是摔了一觉,非要去拍片!!(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我。。。哎,我啥时候强调非要去拍片了,我只是有想法去拍下骨头,约不到也就放弃了诶。。不过也就不跟她解释了,大概我再次刷新了她对中国人的印象吧。各位同胞抱歉了,可我真的觉得并不是能走路就代表你的骨头没问题了啊。

但她的话让我对中德的医疗有了新的认识。德国一直就有着非常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交着保险费,便宜的可能是每个月几十欧(汇率8),高昂的私保我也想象不到上限是多少,价钱自然是决定了服务,像我们穷学生看个病就要预约,很多时候等到病好了都见不到医生一面,而人家有钱人都有私人医生。医保涵盖的内容也不一样。在德国交保险是法律规定,延签,打工都需要保险证明,表面上交了保险费看病就不用花钱,实际上确实如此,前提是你的病足够严重。也就是说,感冒发烧肚子疼,过敏摔跤小伤口,没事就别来凑热闹了,自己在家呆着好好养吧。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是真的大病,严重到引起医院重视的那种,保险就真的有如神助,让你体会到人间的美好,毕竟资本主义国家医疗费让你倾家荡产绰绰有余。。

话说回来,我们中国呢,有一些保险,但是说在你重病时免除所有费用的好像没听说过,基本上得了绝症全部费用都是自己掏,家境富裕的能够承受,家庭贫寒的就只能砸锅卖铁,负债累累去治病,谁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可是我们中国能够做到德国这种医疗保险吗?

不能。

分析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首先,德国人每个月都要交高昂的保险费,拿最便宜的学生医保来说,我现在每个月要支付90欧保险,换算成人民币后是720元,如果参加工作了,那费用可能要翻一倍,如此高昂的费用,国内有几个人肯交?很多人月收入可能都不到两千,拿出一半的钱交保险,这个月喝西北风去?而且大部分人都有侥幸心理,我就没有得病,白交那么多钱干什么?
  2. 人口基数多。全部自费的今天,医院每天都是门庭若市,大家都在抱怨挂不到号,约不到好医生,假设看病不要钱了,按照我们的尿性,今天脊椎疼了,去做个CT,明天鼻子堵了,去约个特诊,后天有点拉肚子,要去做胃镜。想想中国人口是14亿,医院数量再翻几倍恐怕都是不够的。
  3. 德国医院的医学水平总体相差不大,而在中国,县级,市级,省级医院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而且不同的医院擅长的领域又不一样,虽然保险的费用可以决定你的医疗水平,可是到了生命攸关的时候,谁不想用最好的资源,最优的药物?保险我每个月都交,我就得去大城市的大医院,找最有声望的大夫!在我们国内也不存在私人医生这个说法,那么这样下去又是无边无际的医患问题。

暂时就想到那么多,剩下的慢慢补充吧,其实对比起来我们中国的医疗也挺好的,至少一般情况下,花多少钱,治什么程度的病,这是呈正相关的,也没有什么好抱怨。

前面还提到了一次在德国拔牙,在这里简单描述下,确实是保险全部报了,一分钱没掏,但从我打电话给牙医开始,折腾了好几次,第一次是看牙,拍照,医生说我们这儿做不了,推荐了另外一家。然后打电话预约,一个礼拜后去另一家,检查完后,约了个拔牙的时间,然后拔牙,一礼拜后复查,再过一礼拜拆线,最后再过一礼拜复查。左约一次右约一次,前前后后跑了六躺!!在中国呢?据我同学描述,300块钱,五分钟搞定!要多省事有多省事了。

回到事件的起源,我摔了,想拍个片看看尾椎求安心,这种在国内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在德国却成了种奢望,面对德国人不可思议的面孔,不禁感叹资本主义的高高在上,体会不到普通群众的疾苦。相较之下,至少在现在的我看来,接地气的中国医疗更符合我的需求。


user avatar   linyiz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50岁,丈夫03年意外过世,自己带儿子至今。事业单位工作,业务优秀,职称也评下来了,目前做行政。在帝都,工资不高,再带个儿子,压力还是蛮大的。曾经数年,周末在外面兼职,直到儿子工作。目前一大一小两套房,大房子和车都给儿子,自己去住上班更远小房子。总之,做了一个母亲能做的一切。

工作上并不开心,我应该是个业务型,不适合行政,每天各种瞎忙,也没什么成就感。

至于想什么,感觉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攒钱给儿子结婚,自己熬到退休,那时经济压力就小了。

我的诗和原方,就是退休后能去四处走走,好好锻炼身体,拥有好的生命质量。至于再婚,已经不抱希望,过往的经历让我清醒了,有的男人一听说你是儿子,连面都不想见。交往过的,有的对我各种算计。好容易遇到不算计的,却出轨……呵呵,而我偏偏眼里不揉沙子,即使有时候一个人很孤独,也不想将就。

原本不信命的我,现在信了,任凭命运安排吧!


user avatar   kourtney-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是单纯的迷茫,倒是不错的,只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让我想到。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说古代有个人叫叶公,他到处跟大家说他特别喜欢龙,满屋子的龙的周边,还拉着附近的人去他家里看。

结果有一天真的龙飞来了,别人还在好奇,看看真的龙长啥样,他叶公跑的最快,躲到桌子底下,根本双手抱头,害怕得根本不敢睁开眼。

题主对文学的热爱应该如何体现呢?真的热爱是不用人说的,无法阻拦的,你自己就会有不断地看,甚至写的冲动,进而就去做了,也就是说热爱文学你就多看,通俗的,纯文学的,看的进去就多看,如果想写就试着写,不想写就继续看,就这么简单。

怎么热爱还需要别人教的吗?是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热爱?

比如说我热爱音乐,我听到好的音乐我会感动,我会努力学唱歌,为了表达音乐,虽然还唱的不够好,但是我会学习怎么样才是唱的好。


user avatar   zhuangshili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及印占藏南、印占克什米尔的人类发展指数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user avatar   wang-jia-zhu-52-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习的时候,被分在胃镜室给人做无痛胃镜的麻醉,其实很简单,稀释了的丙泊酚往病人血管里打,一般人一支,胖点的两支。因为病人做胃镜前都会被询问有没有哮喘啊 有没有感冒啊 有没有吸烟史啊之类,有禁忌症的就会去做普通的。

后来来了一个老头,五六十岁,问了一下,有十年的烟龄。于是跟他解释吸烟会让喉咙比正常人敏感,容易发生并发症之类之类。老头说他怕疼,一定要做无痛的。于是就告知了他风险并让他签了字。

首先,吸烟并不是无痛胃镜的绝对禁忌症,第二老头吸烟的量也非常小,身体也非常硬朗。

于是他躺到床上之后我给他推了一支丙泊酚

接下来的事情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老头发生了喉痉挛

(喉痉挛(laryngospasm)指喉部肌肉反射性痉挛收缩,使声带内收,声门部分或完全关闭而导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甚至完全性的呼吸道梗阻。喉痉挛轻者可表现为轻微吸气性喘鸣,重者可出现完全性上呼吸道梗阻。喉痉挛也是麻醉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严重后果)

第一次遇到喉痉挛的病人吓坏了我这个小白,我立刻停止了注药并且一边扣面罩抬上颌一边大喊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又喊来了上一级,总之小小的胃镜室里大家七手八脚各种抢救。

这个时候患者的女儿在外等候时听到了里面的动静看到了有医生火速冲进去,意识到出了问题,就把门打开看里面的情况。

看到自己的父亲躺在床上呼吸困难,一堆医生七手八脚抢救时,那个女孩拽着离门最近的我,不停的问我是什么情况,我实在无暇顾及,就匆匆跟她说正在抢救就把门给关上了。

后来锤门的声音一直都没有断过。

最终老头抢救了回来,做了普通胃镜

下班时本以为抢救成功了一个病人还沾沾自喜的我走到走廊尽头的房间里准备换衣服。(本来已经下了班外加走廊尽头基本上没什么人)

这是我听到了有人在打电话,

是那个病人的女儿,我在房间里她又背对着房间门,所以她并没有看到我

她在电话里不停的在抱怨 “那个给我爸爸麻醉的小护士(其实我是麻醉医生)哦 啧啧,年纪轻轻,看着就不靠谱的,我爸爸进去好好的,在她手里哦一下子就差点没了欸”“之前还让我爸签那个什么同意书,说什么有吸烟史会有危险,那上次我叔也吸烟做无痛胃镜怎么就没事呢,那个同意书明显就是想出了事推脱责任”末了她又恶狠狠的加了一句咒骂我的话。

我站在那个小房间里。。。站了很久。。。连她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

作为一个实习生,我甚至不敢跟家属理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无助感淹过了头顶

学医最可怕的事情从来不是解剖尸体,不是开膛破肚,而是你尽了全力试图帮助别人,可别人对你的怀疑对你的不信任从未减轻

最可怕的是人心 愿自己有一天能用自己真实能力换取患者的信任,愿这样的事永不再发生

—————————————————————————

手动分割线

知乎小白收到这么多赞有些受宠若惊,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

第一,我写这篇答并不是为了让引起医患关系更紧张,这件事情发生时我才刚刚实习,心智也不成熟,我还记得那天快下班的时候我的代教老师还表扬我遇事冷静,反应迅速,那是我第一次被老师夸赞,所以听到了患者家属的言论时心理落差有些大,外加答主本身就是容易哭鼻子的性格(羞羞脸),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看出来好像有些反应过大。事到如今,我早已看开,也能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相信也能用平常心对待。写这篇答并没有想责怪家属的意思,只不过想让大家也能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我们有时的无奈,希望能促进共同的理解

第二,关于我的代教老师,当时签字交代风险都是由我老师执行,药的确是我推的,之前我已经做过很多次了,当时我的代教老师其实就站在离我不到两米的地方,所以我的老师并无失职的问题,相反,她是严厉高要求著称的好老师,我非常尊敬也非常感谢她

最后多谢大家给我点赞,我也深感自己技艺不精,以后也会好好努力~




  

相关话题

  从物理学和医学角度分析,脑门被打凹进去的可能性多大? 
  魔术笔签手术知情同意书在不涉及经济行为的情况下是否可报警立案?遇见这种事情该如何处理? 
  现在治疗乙肝有突破吗?中国的乙肝患者是不是被放弃了?毕竟新生代乙肝患者很少了。 
  中医可以治疗医学绝症的药方为何没人拿去赚大钱? 
  如何看待 Nature 发表针灸研究,哈佛大学团队证实「足三里」穴位可以治疗疾病? 
  朊病毒为什么经常发生在同类相食的现象中?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吗? 
  赵本山脑部有十一根钉子,这是一种什么钉子? 
  数学工作者如何看待中医? 
  如何看待唐山女护士路边施救遭质疑? 
  作为患者家属,当遇到亲人身体出现异常,直接联系主治医生,打电话和发短信都没有回复,妈妈走了,谁的错? 

前一个讨论
武汉人逃跑真的错了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合理拒绝女儿「假若月考年级第一名,就奖励 500 元」的要求?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