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作为媒体的环球时报? 第1页

  

user avatar   cloud-walk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慎入,有心灵受伤害风险)

人民日报集团旗下的民族主义小报


-这个评价来自于华尔街日报,对《环球时报》做出了极为精准简练的定位和评价,不误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一字。

人民日报集团旗下:其身份背景就说明了很多东西。(引用 @yilin wang 答案)

民族主义:《环球时报》的基本内容定位。

小报:读者层次较低﹐内容通俗的报纸。(引用辞海)

小报_在线汉语辞海查询

小报!

小报!

小报!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环球时报》的小报身份,是对其评价的一个基本事实前提。而这个事实经常被遗忘。因此外界许多对《环球时报》的许多批评,尤其是针对那些强词夺理,偷换概念的洗地神逻辑的批评,大都显得一本正经,用力过猛,用错了地方。因为其本来本来本来就定位为类似于火车站地摊文学一般的不严肃读物。貌似现在除了赠阅之外,相当大比例的销量都是在火车站等流动人员比较多的地方卖出去的。

客观地说,环球时报作为央媒集团下属媒体,在市场化方面地探索,是非常成功的,这种成功表现在它精准地定位了他的目标受众——那些在生活中不甚成功,对现实不满,从而在民族主义和中华强权中寻求安慰的社会中下游阶层民众——并且尽其所能贩卖给他们想要并且愿意出钱购买的言论。编辑彻底地抛弃自身立场,放软身段,而把报纸当做一种纯粹的商品。这点上,从市场成绩上得到了清晰的证明——在这几年里,环球时报的销量接近200万份,从周报变为日报,成为铺满全国大街小巷的报刊亭,有人花钱买的报纸。我们不妨试试,让人民日报上报刊亭,看看有多少人掏钱买?《环球时报》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走的比同为党媒出身转型的媒体,如《新京报》走得远得多,因为他们为了迎合市场而做出的本身立场的抛弃也更为彻底和决绝。

人民日报这样的央媒集团,其骨干编辑及管理层,大都来自北大,人大,复旦,清华,中传这五所新闻专业在国内顶尖的高校校招,而新闻系又同样是这五所高校的王牌专业之一。差不多就是说,这帮编辑们,都是高考中成绩顶尖的千分之一,所以,说这些编辑们是精英,并不为过。别认为环球时报的编辑们不知道外界如何评价环球时报,他们很清楚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不以为意,因为这些人都不是《环球时报》瞄准的目标受众。大家也可以看一下《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的微博,立场固然仍然偏左(不是极左),逻辑还是比较正常的。

胡锡进的微博_微博

《环球时报》和《环球时报英文版》的观点天差地别,可以说一个是五毛一个是美分,胡锡进同时任两者的主编,搞得有人觉得胡锡进是精分。(插叙一下,这两种语言版本内容立场差异之大,上了Wikipedia的词条,要进行专门的解释,详细可见楼下的维基百科链接)他当然不是精分,他只是在经营两份目标受众群体不同的报纸,报纸上的立场既不是胡锡进的立场,也不是编辑团队的立场,而只是花钱购买报纸的群众的立场,《环球时报》忠实地迎合了这些立场,而已


我们早先的新闻媒体,宣传功能是主要职能,其市场功能可以忽略。大概立场是:

“我不管你爱不爱听,我就是教育你”

“我知道你不听,但是我得写,权当做个样子”

相比以上两种办报思维,《环球时报》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他们的立场是:

“你买啥,我写啥,你甭管我信不信”

可以看到,当媒体精英们抛弃所有立场,而尽其所能迎合目标受众情况下,笔杆子能够low到什么程度,这种low和多年以前东方时空内部晚会所展现出来的一样,中国文艺战线的中青年们如果真的秀下限,口味之重,一般人吃不消。每当《环球时报》在其非目标受众中受到广泛而严厉的批评的时候,尤其是那些社论中广泛使用的黑色幽默一般的“神逻辑”,“洗地逻辑”,受到挖苦的时候,我们实在应该为《环球时报》的采编团队“毫不夹带私货,一心一意为目标读者服务”的专业精神而鼓掌,因为这些神逻辑,确实就是其目标受众群体喜闻乐见,日常使用的立场,观点和他们的逻辑水平。

信息源及利益相关:余与多名现央媒记者是好朋友(非《环球时报》)。

———————————

2016-01-30 补充:关于”人民日报集团旗下的民族主义小报“ 的说法,我一时想不起来具体出处,不过把Global times 称为 a nationalist tabloid run by People's Daily 是外媒对环球时报的普遍称呼,各位可以在google, bing,上搜索,外界媒体提到Global times 常见以上述评价为后缀。

wikipedia的链接:

Global Times

———————————

2016-02-01

关于《环球时报》的现有读者群体的情况,我已经在另一个答案下作了解答。

喜爱看《环球时报》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2016-02-02 警告:以下内容玻璃心不宜

《环球时报》自己没有多少记者,他稿件7成来自“特约记者”。特约记者和《环球时报》没有雇佣关系,只是写稿后获取稿费,稿件刊发并无定例,因此这个“特约记者”连兼职也算不上,最多算是记者们挣点外快零花。这些特约记者,大部分来自《人民日报》驻外记者(这是环球时报在《人民日报》旗下优势),其余则来自各央媒,也有来自其他媒体记者和自由撰稿人。


对于撰稿人来说,想要自己的稿件被采用,当然要考量编辑的选稿改稿标准,编辑把原始稿件润色修改的时候,当然要考虑报社要求,报社是要靠卖报纸挣钱的,尤其是环球这样几乎没有多少广告收入的报纸那就更要围着读者口味转了。就这样,读者的口味和要求,就沿着读者——报社——编辑——撰稿人路径传递到撰稿人。


我有个朋友毕业于复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在新华社实习,入某央媒工作。她的同学,校友、同行,大体就构成《环球时报》稿件的主要撰稿人群体。有些人还在环球时报发过稿。我所说的“环球时报定位的目标受众的侧写”,就是他们和《环球时报》编辑沟通,得到的编辑建议写稿人采取的风格,也就是《环球时报》着力明确瞄准的目标风格。


常有人把环球和南方系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市场化媒体半斤八两,卖文字混口饭吃而已。这点我部分赞同。市场化这一点,两者是一致的,那就是瞄准目标受众,迎合读者口味。但结果可有很大的不同。南方系的编辑和读者群体其实差不多同一路人,他们有共同的社会位置,三观接近,在大部分情况下,南方系报纸的撰稿人算得上是“我手写我心”。但《环球》的读者和《环球》的编辑,差不多可以说是两个世界的人,在社会中几乎无交集,三观背道而驰。要按照几十年前的说法,两者之间那是妥妥的“阶级仇恨”。所以可以这么说,当一位的读者花钱买下一份《环球》看得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的时候,他不太可能知道,他的钱被以稿费的方式,资助了他的阶级敌人。


这大概算得上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媒体行业的人间喜剧。”

o(╯□╰)o


user avatar   male-sa 网友的相关建议: 
      

The Guardian




  

相关话题

  谷歌发布 2020 年大事记视频,如何理解年度热搜词「why」?反映了这一年人们怎样的心境? 
  如何评价北美吐槽君当中「我在 KTV 唱我喜欢的喀秋莎真的就这么让她觉得丢人?」的投稿? 
  如何看待轰 20 将于 2017 年 10 月正式亮相? 
  中国崛起了么?为什么我感觉不到中国崛起呢? 
  滴滴将公开订单抽成,推动司机账单透明化,极端抽成订单比例降至 0.03%,对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评价反诈警官老陈在2022温暖之夜晚会上参演的反诈小品《真假老陈》,普通人该如何提高反诈意识? 
  美国加州发生枪击事件致 6 死 9 伤,嫌犯驾车射出 50 发子弹,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越南成全球第三大方便面市场,越南人一年吃掉超 70.3 亿包方便面? 
  如何看待「福建女警察持高跟鞋敲破保安头部被免职」事件? 
  如何评判央视主流媒体采访“哥武”这类反政府恐怖组织新闻? 

前一个讨论
如何利用好公务员报销制度?
下一个讨论
「毛泽东时代美国更怕中国」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