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不要多废话,
直接打钱,
帮忙做事。
做事情一定要把实际账目一算,如果只是表达谢意,并不附加任何经济、物质或者行动上的帮助,其实从感谢者的角度,这享受了“我有情有义”的快感。
但是从被感谢者的角度,只是得到了所谓“精神鼓励”,但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帮助,没有减轻劳动负担和生存压力,反而还要付出时间与精力去承担各种礼仪要求,甚至还额外增加了负担。
人们常常会自我幻想“将来找到合适的时机我是会报答的”。
但是不要自欺欺人了,绝大多数情况下——概率大概是99.99%以上——你会忘记这件事的存在,完全没有任何事实的后续可言。
于是除了当场享受了“我有情有义”之外,事后还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享受“我将来也会有情有义”的快感长尾。
每一个有相当程度的帮助他人的经验的人,都会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大部分人之所以会放弃开放性的助人态度,与其说是因为受到了不识好歹者的伤害所以气馁,不如说是因为对表达过感恩的人的失望。
因为与那些表态的热烈程度相比,实质的帮助太过于令人失望了。要面对邪恶是早有预期的,会在付出如此多之后如此孤立无援的面对邪恶,则是真正令人惊诧而悲痛的艰难所在。这才是挡住人坚持一切善意的最大的门槛。
所以很多人因此反而选择了黑暗,比如索性转向去“割韭菜”了。那既可以说是“堕落”,也可以说是一种对“空口感激”的报复。
最强大的黑帮要招人,根本不需要靠逼着每一个入伙的人去杀个人来交投名状。那样召来的只是一群失败到只能犯罪求活的变态而已。
ta们的中坚力量其实反而是那些贸然行善,然后因此而崩溃、因此而对受益者的失望乃至憎恨的前“好人”。
要表达感谢,就立刻、当下着手降低对方的生存压力、分担对方的工作压力、提供安全保障。
如果不清楚可以做什么,那么就问可以做什么,猜可以做什么。
永远记得去算实际账。
不要表达没有行动的愿望。
人为什么养成这样的恶习?
这要怪东亚文化里的父母和政府的错误自我定位。
东亚社会在传统上整个换了一个思路——上位者拥有下位者的一切,从而对下位者承担一切义务。
在父母面前,子女没有任何的独立财产,也没有独立的自主权,为父母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义务,因此子女感谢父母,除了口头上的一点表达,其他的一切都没有实际意义。
即使退一步,一定要承诺某种实际有意义的回报,也只能承诺久远的将来,所谓的“长大后”、“等我有出息”、“将来”。
中国以孝治天下,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千年里政府与子民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你能拿来感激对方的一切,如果对方是你的上级,不论是皇帝也罢、官员也罢、父母也罢、夫君也罢、东家也罢,那些东西本来就属于对方。既然这样,感激不能不在实质上被彻底空洞化。
就算是借花献佛,也不能借佛的花来献佛吧?
久而久之,我们的潜意识里就浸透了这种理所当然。
更不用说到了今天,原本十三四岁的成年礼,已经延迟到了今天的超过25岁。原本的三兄弟三姐妹起步的家庭结构,演化到了六个钱包供养一个小太阳。
理所当然得融入血液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感谢就是一句话,最多多说几句话、声情并茂的几句话。
甚至,这几句话成了免除物质付出、劳动付出的交换物。在大多数人心里,这几句话和实际付出之间是一种跷跷板式的、有此无彼的二选一关系。
“光是感谢还不够吗?”
而且绝妙的是,ta们也没有给对方不选口头感谢而选择物质帮助的机会。
这是个不给选二的二选一。
这东西有什么危害?
除了那些真正预先接受了“无须人的感激”的极少数人——譬如特蕾莎修女或者默默献身的革命先烈——之外,世界上的大多数有能力帮助人的人都对这一点非常敏感。
ta们对谁没有完整的感激意识有非常敏锐的判断。
没有完整的感激意识,意味着这人在精神上还没有断奶,整个人的生存模式都是只有攫取、没有输出的黑洞模式,而且越是与ta关系近、恩情大,越是如此。
于是ta会发现别人对自己格外的“无情”和“冷漠”。因为谁也不想因为关系变近之后沦落成那个只有奖状没有奖金,还要时常被指责“贪得无厌”的可怜人。
作为父母,如果不想子女将来没有前途,要高度警惕这种行为。
子女有感谢任何人的冲动,都必须要有所行动,不允许空口感谢。没有行动,身为父母不可以凭ta的口头感谢而认为ta已经“懂得感恩”。
不,ta没有。
记住,ta还没有。
如果你身为父母这样就认为ta已经有了,ta将来可能永远与不知感恩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那不是个好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