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actor的编程模型相比Reactor要更自然一些,而且在操作系统有支持的情况下,能获得更好的性能.所以一个通用网络库,选择Proactor作为接口语义并不奇怪.只是他们没想到,Linux社区对于填上aio的坑并没太大的动力(或则足够的实力?),这基于epoll的模拟Proactor实现一用就是数十年~
Windows 下很难实现高效可伸缩的 Reactor。首先,Win32 API 里 WaitForMultipleObjects 只能同时等待 64 个 handle (MAXIMUM_WAIT_OBJECTS);其次 WinSock 的 select() 实现又很 buggy,特别是在错误处理方面有很多奇葩行为(具体见各种跨平台网络库代码中对此的注释);最后,Windows Vista 新增的 WSAPoll() 函数与 POSIX 的 poll() 又不尽兼容( http://daniel.haxx.se/blog/2012/10/10/wsapoll-is-broken/ )。
Windows 有自己的一套高效异步IO模型(几乎等同于Proactor),同时支持文件IO和网络IO;但 Linux 只有高效的网络同步IO(epoll 之类的 io multiplexing 是同步的Reactor,且不支持磁盘文件),二者的高效IO编程模型从根本上不兼容(Windows 可以把网络事件发到 GUI 线程的事件队列中,有点类似 Reactor,但是似乎一个进程只能有一个 GUI 线程,因此在多核系统上其伸缩性受限)。
因此,ASIO 要想高效且跨平台,只能用 Proactor 模型了。不可避免地会在 Linux 上损失一点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