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工业革命出现在英国? 第1页

  

user avatar   huang-hong-47-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看到这个问题,我微信公号“史客郎”前段时间写过这个话题。

全文贴上来给大家看看:


近段时间提到英国太多了。很多人都以为我仇英,其实我并不仇英。

没办法,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很多事情要去追溯的话,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得追到英国人那里去。因为人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

这段时间,群里和后台都有小伙伴让我说说为什么英国这么牛逼?难道当年英国人一不小心碰上外星人了?当年我在读研时,问过无数前辈,他们也说不清。后来碰到书就看,前几年总算搞明白了。今天就来说说好了。

1

现在世界这些牛逼的国家,除了法国、美国,都有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德国源于普鲁士,普鲁士其实就是一群号称“骑士”的强盗,因为名声太臭,没处肯收留,波罗的海那里去开疆拓土,把当地人杀光后,再引入妓女、罪犯什么一堆人渣开垦出来的。

俄罗斯早年时被波兰人打得挺惨,搜刮更惨当年俄罗斯人饿疯了,也穷疯了,见到老弱病残,直接杀了剁成馅,做成饼,就在莫斯科中心,现在红场那地方公开叫卖。

日本也不说,当年穷人只穿上衣,下身裹条丁字裤,大冷天,两瓣白屁股扑棱扑棱,扛着里面坐着贵妇那画像,实在太惨不忍睹。

中国,本来文明古国,光辉灿烂,却碰上了百年耻辱。

这种都要么是穷,要么是被人欺。英国早年遇到的不堪回首,有点古怪:它没盐吃。

有人可能就说了:英国是岛国,四面都是海水,简直等于到处都盐啊,怎么会没盐吃呢?

还真是没盐吃。

主要是英国气候给害的:有可能一分钟前还是晴天一分钟以后就下雨,然后马上就又是晴天了。盐的来源一般有两个:要么从盐矿开采,要么靠海水蒸发。盐矿产量有限,质量也不稳定,远不如海水里晒出的盐。英国这种气候条件,就算像地中海国家那样弄好盐田,不要说晒不出盐,只怕连腌咸鸭蛋都困难。

在那个时候,没有盐吃,绝对是件大事。

当时还是农业时代,干重体力活,不多吃些盐,哪来的力气呢?到现在还是这样:干重体力活的人,口味都偏重、偏咸。

中世纪时的欧洲人,口味特别重。他们连喝的啤酒里都要放盐,咸啤酒的味道太美,现代人真是不敢想象;奶酪、黄油里也放盐,比例高得吓人,大约是十分之一,一斤奶酪一两盐,绝对能咸死人。所以现在很多人觉得当时的欧洲肯定遍地都是高血压患者。

英国这地方,和欧洲其他地方相比,还更需要盐。当时英格兰东南部一到冬天特别寒冷, 当时很多英国人还住草棚呢,很多牲畜就很难耐过冬季, 冬天草料也很少, 在冬季到来之前,农民都要大杀牲口,腌成咸肉,供未来的五个月吃。

做生意呢?也要用盐。

当时欧洲还信天主教,教皇和主教们想赚钱,疯狂设斋戒日,一年多达153天,一到斋戒日,就不能吃肉,否则要么吃肉被抓到罚款,要么事先向教堂交一笔钱,来换吃肉的权利。不可以吃肉但吃鱼没问题,这样鱼就成为肉类的替代品。

每年六月份到九月份,英国沿岸有大批青鱼游来,英国人就疯狂地捕,然后自己吃外加卖到欧洲大陆,搞点出口创汇。青鱼捞上来,就要赶紧开膛破肚,腌上,否则就会烂掉。

但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会让英国人这么好赚?知道你缺盐,知道你要吃盐,法国人拼命抬高盐出口的关税。一夸脱的盐,一夸脱一升都不到,也就四罐可口可乐那么大,道卖多少钱?最高的时相当于0.41头公牛的价格,价格和黄金差不多了。

那么什么地方有盐呢?

地中海沿岸,那里阳光普照,气候要干燥得多,也温暖得多。

但那时地中海沿岸不太平,西班牙人在搞收复失地运动,和木司令,以及自己和自己打得如火如荼,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战火连绵,大家拼命都来不及,没心思搞商业。

木司令很光火,反正地中海以内和以外,都是基督教徒,都是他们的敌人,最好淡死他们,死一个少一个,于是索性把直布罗陀海峡一封,结果什么地中海产的盐都出不去。海运不行,只能走法国,法国人就有了拦路收钱的本钱。这就是欧洲当时的产业链,法国站在最高端,有盐就和现在有顶级芯片一样。

当时英国人很落后,不会纺羊毛,那里技术好。英国这种气候条件的,只能忍气吞声,卖大批羊毛到佛兰德斯,也就是现在的荷兰、比利时那一带,顺带还要卖出大批腌鱼、咸肉顺带着再开采一些自然资源,像铅、砍点木材什么的,换回盐吃。

顺便说一下,另一个欧洲强国波兰,东打俄罗斯,西踢德意志,南扛土耳其,西挑奥地利,靠的也是盐:波兰当时国内有个超级大盐矿。

没想到法国国王心黑,把手伸进了佛兰德斯,还准备对英国羊毛收巨额进口税,英国早年可全指望这笔出口创来的外汇呢!

这一稿,英国人很生气,程度远远超过美国人在芯片卡我们脖子。好家伙,树也砍了,鱼捉来也买了,羊毛剪了直接就运过来了,还你点盐吃,本来就吃大亏了,你还来这一手,还让不让人活了?

英国人牙一咬,心一横,既然没钱买,那就直接派兵去抢,大家就这么凶猛地打了起来。

这场战争就是英法百年战争。

这场战争中间出了不少故事:牛逼的人有英国黑太子爱德华啦,法国有圣女贞德啦,法国国王被俘啦,英国最终战败啦,还有什么纳瓦拉美少女原本和太子订婚,最后却看上胡子一大把的法国国王公公什么的花边新闻,故事一大堆,几本书都写不完。

历史书里都说英法百年战争是为了争夺佛兰德斯,其实那只是导火索,背后原因就是一个想搞垄断,卖高价盐,一个不愿意过没盐吃的日子。

凡是涉及到吃饭问题的事,都是大问题。希特勒当年打苏联,也是觉得德国太小,不足以解决吃饭问题,东欧大平原又大又适合种粮食。为什么英国兵那么英勇,为什么英国人那么不依不饶,非要和法国干上116年?什么王位继承,什么乱七八糟理由都是假的,政治就是妥协的学问,都可以商量的,但吃饭的事情不可以商量。

这场战争,说到底就是为了嘴里有一口盐吃。

毕竟法国大,英国小。英国再拼命发狠,也是程咬金的三斧头,到最后还是败下阵来。英国人当时还没修炼成功搅屎棍技能,还有点愣头愣脑的。只剩几个海边的城堡时,跑去和法国人讲价,说如果你们每年免费给我们供应五万夸脱盐的话,我们就和你们和平。法国人说“屁”,转头稍一努力,把那几个城堡给攻下了。

英国人又没盐吃,再次过上了粗菜淡饭的日子。

这一百多年战争,两国都死了很多人,人民相互仇视。法国人打仗之前还觉得钱重要,这不难理解,一个人的曾曾曾祖父、曾曾祖父、曾祖父,到爷爷,到老爸,一堆兄弟都死在英国手里,他肯定觉得淡死英国人,比钱重要得多嘛!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那些经历过战争的领导人,一边和我们做生意,不也一边小心翼翼地问怎么做,你们才不恨我们?我们这边的领导人告诉他们,说两国一衣带水,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日本人听了后,就心惊胆战,越想越害怕。后来他们中不少人在回忆录里说,要是中国人狮子大开口,表示绝不原谅,再狠狠地冲他们要个价,当时他们心里也不至于那么怕。

反正这场仗的结果就是:英国高价都买不来盐了。2既然外面的盐来不了,英国只能“光荣孤立”,要是换成中国的词汇,就是“自力更生”了。

人类历史上,凡是喊出“自力更生”口号的,都是被逼无奈,人家不给活路走。要是人家肯给条活路,就根本不会喊,融入温暖的国际社会大家庭,它不香吗?

怎么办?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走井盐路线:英国人发现,有个叫柴郡的地方地底下有盐水。

这技术路线和我们四川差不多,但四川地底盐水埋藏深,只要把钻井钻下去,盐水就会喷出来,人们只管取水锅煮盐就行了。英国柴郡这地方盐水浅,要打个大井,把盐水一桶一桶汲出来,再煮盐。这就有点费力气,和四川相比,成本也大多了。

另一条腿,就是走海盐路线,就是到海边搭个棚子去,打来海水,再放到锅里去煮。

这两条路线,都是没办法的办法,成本高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呢?柴郡的盐水没多少,要经常打井,还缺燃料。就要到森林去砍树,再劈成木材,几百里外运过来,当时英国全烂泥路,光路上要走十几天,经常几十个人猛搞一两个月,才弄出一点点盐,成本就高得不得了。

海边也一样,也是缺燃料,也要从几百里外的烂泥路运过来。

这种搞法,极其不现实。一费人力,二费森林,三费铁锅。盐水有腐蚀性,当时炼铁技术也很差,铁里杂质多得一塌糊涂,几锅水一煮,铁锅通了,就得换锅。当时锅也是高档生活用品,不会比2万块的华为折叠屏手机便宜。

没多久,问题来了:森林基本上砍光了。

大不列颠的草地为什么美如画?英国盐民的斧头造就了它。

不过不要紧,英国人后来会这种摧残环境的结果当成大自然本身,看不到芳草如茵,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一定要把树砍光,剩下那么一两棵,才觉得回归自然。像新西兰,本来是一片连绵不断的超级大森林,就这样被那些移民砍成和英国故乡一模一样的。

以为树木没了,就能挡住英国人吃盐的心?

他们在砍掉的森林里,又发现了新东西:泥煤。

泥煤,也叫泥炭。英国不是环境湿润么?大树倒下后,常常会泡在水里,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慢慢地就会碳化成像泥一样的东西,这种东西发热量不高,但弄得有点干后,可以直接烧。这东西也好运得多,毕竟木材形状不规则,又轻。

英国泥炭层和森林不同,它积累了成千上万年,很厚,比森林撑得时间还长。这就有点像矿了,英国人一边拼命地挖,一边也琢磨着怎么节省运输成本,当时就修了好几条运河,用船运泥炭;水到不了的地方,英国人铺了石板,省得走烂泥路。

英国人也由此养成了对泥炭的独特爱好,比如说,英国最牛逼的威士忌,一定是泥煤味的,外人没经过这段历史,实在喝不惯,很多人说它们是“消毒药水”。我个人认为,消毒药水都比它好喝,因为它还带着点烟熏味,气味有点刺鼻,一不小心可能会被呛到,还不如说它是酒中的榴莲比较合适。

这时候,英国人还是盐不够。

当时英国人已经把渔场伸到从北海伸到加拿大那里纽芬兰岛附近去了,那里鱼多,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也去捕。他们知道英国人盐不够,总喜欢挤眉弄眼,当着英国人的面故意大声说:哎呀呀,带了这么多盐,怎么用得完啊!然后哈哈大笑。

英国人也没办法,想出了两招:

第一招就是干式保鲜,捕到鱼后,先放到岸上晾干,然后撒上少量的盐,刚好保证鱼运回去,也能保鲜。为了晒鱼,他们就得登岸,就要弄些设施,还要留人看护,就形成了殖民地。

第二招,既然形成了殖民地,1583年英国人就干脆直接宣布纽芬兰岛是英国的,附近的海也是英国的,宣布完了,就拿着英国国王发的特许状,挨船来收税。法国和西班牙的渔民就骂收税的人是海盗。

恭喜他们,答对了。

这些收税的英国人原来干的老本行就是海盗。

这帮法国人和西班牙人没有钱,那就用盐抵,来条船,先缴半船盐的税。

然后英国渔民连那一点点盐都不用带了,直接从收税的不知道算官员,还是算海盗那里直接买就行了,比英国国内便宜多了,如果多买一点,还能贩回国买私盐。

就这样,因为缺盐,英国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纽芬兰。在之后的300多年里,英国把它的殖民事业扩展到全球。

接着说挖泥炭,顺着泥炭层再往下挖,就挖到了真的煤。

煤的发热量是泥炭的好几倍。

前面说过,泥炭是树倒在水里,没有氧气,才形成的。煤层在泥炭层下面,自然里面都是水,所以在开采的时候,要不断把抽出来。最早阶段,英国人用人力提水,效率当然差得一塌糊涂,于是人们就只能想怎么用机器来提水。

1695年,也就是百年战争结束246年之后,英国人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有个叫萨弗里的人造出了几台蒸汽泵,用来抽水。但除了煤矿,这个蒸汽泵没其它地方要,因为第一没需求,第二它的效率非常低,要烧大量的煤,第三它会爆炸。

蒸汽泵模式,它其实就是把水蒸汽灌进泵里,让它冷凝,提水的一种机器。

然后蒸汽泵就开始慢慢地进行一百多年的进化:刚开始没有活塞,后来有了活塞。然后一环套着一环,煤矿产出越来越多,成本不断下降,各个行业开始了迭代升级:冶金行业用上焦炭,不再用木材,长期困扰冶铁质量的问题得到解决,英国的铁制品质量越来越好;得到了更好的铁后,生产工具就等到了改进,对蒸汽泵的零部件和其他采矿工具升级了,钟表业因为精密度高,转移到了蒸汽泵行业……

反正是你推动我,我前进了,再进一步推动你,相互促进,螺旋式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不断积累,产业越分越细,越来越专业化。直到有一天,一个叫瓦特的人改进了蒸汽泵,大规模地提高了它的效率,让蒸汽泵发生质变,变成了蒸汽机。

这时候,英国人终于不缺盐吃了。

不过,为了解决这问题,英国点开了开拓殖民地、进行工业化等众多技术树。

它也从一个天天粗衣淡食,在寒风凄雨中挣扎,只想要搞一点盐吃的可怜虫,变成了世界最强的强者:它的煤炭年产量,在蒸汽机发明后不久,就超过了500万吨;它开始铺设铁路,建造火车;它的舰队,在全世界海洋里横行。

3

其实哪怕历史重新再回去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诞生这事还是显得那么诡异:要是论富裕,英国那时不但是欧洲,而且绝对算全世界的穷国;要是论技术,英国在百年战争时,连羊毛都纺不好,都要出口到佛兰德斯,别的方面也可想而知;要是论文化,英国更是可笑,哪怕在和法国打得你死我好,它宫殿里说的,还是法语,而不是英语。

日不落帝国但是在持之以恒地坚持努力了三个多世纪后,工业革命就偏偏在英国最早产生了。

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的。只要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肯持续不懈地朝一个方向去努力。




  

相关话题

  为什么「铁锈带」会衰落? 
  如果明朝郑和率领舰队到了美洲大陆,明帝国有可能走上走上殖民道路吗?有可能成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吗? 
  如果有一个修仙者社会,那么他的社会、工业制度应该是怎么样的? 
  清朝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内部殖民的方式完成工业化? 
  关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坏处,《工程师的良知》里有两句话感觉有待商榷,所以现代化就戕害了心灵和幸福感么? 
  无化石能源,燃料只能来自自然的工业化人口密度(规模)需要多少? 
  前苏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信息化时代有何作为? 
  哪一种元素的缺失会导致现代科技停留在蒸汽时代? 
  为什么近代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国家而不是古老的东方国度呢? 
  第二次工业革命到底是电带来的还是流水线带来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四川省2021年高考分数线?
下一个讨论
中国的制造业还能持续多长?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