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能力平平的杜聿明为何总是被委以重任? 第1页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哟,正好看到 @不打诳语谜语人 的一个回答:

蒋介石为什么喜欢微操?

因为得国不正。

3、怕有样学样
蒋自己靠政变起家,他最怕别人有样学样,新旧军阀他要怕,自己系统内的嫡系他也怕。哪怕是他自己的黄埔系出身,能力越强,功劳越大,威望越大的他越怕(关麟征、王耀武这些已经证明自己能力的将领往往被放到不掌握部队的位置,陈明仁这样不是很听话的刺头,有功劳也要赶走),能力不足的反倒得到他的喜爱(胡宗南、汤恩伯、刘峙等明显不胜任的却一再得到重用,孙元良这种早该杀的却一再被放在关键位置)。蒋大搞越级指挥,微操战术,可以削弱军头的威望和权柄,虽然付出了效率的代价,但是也让这些军头难以建立可以威胁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所以我们看到,蒋介石越来越喜欢微操,经常越过指挥链去插手战术问题,而张灵甫、邱清泉这样的“心腹爱酱”除了老蒋谁都不听的跋扈愈演愈烈。


作者:不打诳语谜语人
链接:zhihu.com/question/45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ser avatar   zhou-to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在国军语境下,他某种程度上就是做到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那个。

你不用他用谁啊?

这十二个字虽然是新时期我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和信条,但它高度凝练地反映了军队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要求,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听党指挥,意味着对最高指挥中枢的忠诚。

能打胜仗,说的是能力素质和战斗成绩。

作风优良,说的是踏实靠谱,牢固坚韧,不讲条件,不整幺蛾子,不事儿,不矫情。

以这三条标准来衡量杜聿明彼时在国军阵营中类似救火队长的地位,可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

先说忠诚

杜聿明作为黄埔一期,校长亲训的侍卫亲兵性质的嫡系中的嫡系,他自入伍以来,一直在国军中央嫡系部队,逐步升迁,用刘峙的话说“好像是童养媳长大,骨头有多大,婆婆都摸得清,服从是无条件的”。

杜的忠诚,在抗战中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时,撤军路线选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远征军失利后,同时收到了两条指令,一条来自史迪威,要求西撤进入印度,一条来自蒋介石,要求把部队,沿着人迹罕至,蚂蟥遍地的野人山拉回云南。

当初入缅作战,在面对“归史迪威将军指挥”的这个命令时,杜聿明曾亲自问过蒋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决策时,应如何办?”蒋介石说:“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由此,杜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执行,向国境撤退。孙立人则率新38师向西撤退到印度。

缅甸一役,最终杜聿明奉命唯谨,近乎“唯上”地遵守了蒋介石的命令,冒着差点把自己的命也扔在野人山,连200师师长戴安澜都死在野人山的路上,全军非战斗减员过半的代价,拖着残部回国。

在蒋看来,杜在这次撤退中对蒋命令不打折扣的严格执行,其忠诚度,是完全合格,深感欣慰的。

再说能力

粟裕评价杜聿明的时候,说“杜聿明这个人,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条件有利的仗,不能打条件不利的仗”。

这句评语,固然点出了杜聿明的能力局限,但也确实承认了杜聿明在一定条件下,是能打胜仗的

抗战胜利后,国共争雄大东北,国军的脉络是先胜后败,杜聿明基本主导了前期的“先胜”(从1945年底国军进入东北-到1947年6月30日,三战四平结束之后离开东北到上海治疗肾病)。在杜聿明主导东北军事期间,国军不但将占领地扩张到最大,而且期间两次所谓“大捷”都要记在他的功劳之下二战四平,杜聿明调动兵力,正面用71军,新一军顶住东北民主联军,形成僵持,南边用新六军和195师,下本溪之后,迅速从四平东面大扇形迂回,逼迫林彪撤军(此战之后的撤军几乎是林彪在东北最狼狈的一段经历);三战四平,指挥三路援军,外围包抄,帮助71军陈明仁酷战成功,守住四平。

淮海战役前夕,杜聿明出将入相,在蒋介石面前,几乎成了刘备身边的诸葛亮。一切指挥大计,无不仰仗杜聿明拿主意。

杜聿明自己回忆:当时,他刚在东北葫芦岛指挥晚撤军,甫到南京,正与顾祝同等人闭门会议的时候,何应钦慌慌张张地闯进来,嚷道“怎么,就真的不能打了吗?”看到何老总都慌了神,杜聿明深感无奈,只好咽口唾沫,耐心冷静地为何应钦分析当前的形势,何应钦这才喘匀了气,定了定神。

从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前夕,从国军方面军情告急电报如雪片飞来的徐州和南京指挥中枢里大部分高级将领,尤其是刘峙,顾祝同,包括何应钦的慌乱和茫然看来,杜聿明确实是高层指挥中枢里相对最冷静,最清晰,最镇定的

他一到徐州剿总,就把一团乱麻的剿总机关收拾清楚,摈弃各地兵团司令都认为共军主力在我当面的求援告急纷扰,当即提出:

1.用兵总有轻重之分,怎么会处处都是共军主力?当前共军主力应该在徐州以东,目标是吃掉黄百韬兵团,中野的作用只是配合牵制。

2.目前看,共军直接攻击徐州的可能性不大。

3.为避免国军处处被共军牵着鼻子走,唯有围魏救赵,令黄百韬苦守2星期以上,徐州主力挥师西向,联合黄维兵团,包围中野。则徐东困局不战自破。

我请问,以上这几条判断,单从战况分析、解题思路和战术创见来说,有哪条判断错了?

高级指挥官,怎么体现能力?又不需要他们亲临战场拼刺刀,不就是判断、分析、决策的能力吗?

包括后来徐州撤军,杜聿明也很清楚,要求蒋介石必须按照他的“打即不能撤,撤即不能打”的方针,执行到底。只不过这些战术创见和指挥原则,被当时国军体制和组织弊端掣肘,都没能执行罢了。单从个人能力来说,从将领的思维水平来说,杜真的能力平平吗?

在包括最后徐州20多万主力被围陈官庄,杜聿明仍然建议,“当前唯一的希望就是会集西北胡宗南,华中白崇禧,全部的部队,集中起来和共军最后干一家伙”。

这些判断都是对的只不过国军的派系纷争,内部组织的松散,根本做不到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兵力用于最后最关键的战略方向。

最后说作风,

杜聿明身体长期罹患肾疾,在东北,在淮海期间,都受病痛折磨。但是一直抱病指挥,亲临一线。后期陈官庄包围圈,杜聿明本有机会被小飞机接走,逃出生天,回到大后方治病,让邱清泉代理指挥,但杜聿明仍然决定留下来,稳定人心,做最后挣扎。

1948年10月,杜聿明拟定了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在徐州飞机场向蒋介石汇报,就等蒋介石最后签字确认,就可以指挥攻击,发动战役了。但是蒋介石把他一下子薅走,带到东北救火善后,杜聿明二话没说,完全服从。

而国军其他部队长乃至兵团司令,尤其是嫡系将领,在蒋介石面前闹小脾气,耍小性子,太常见了。胡琏因为当不上12兵团司令,甩手就走,回家探亲去了;邱清泉因为豫东战役,撤职留任,气得回后方逍遥去了;包括孙立人,恃宠而骄的事例多了去了,1946年国军二战四平击退东北民主联军,杜聿明悬赏各部,鼓励东北国军大踏步追击,尽速进入长春。孙立人因为感觉杜聿明偏心,照顾新六军,跑到老杜面前大吵一架。各位,张灵甫是网络空间有名的骄傲跋扈了,他都没有和孙立人这样和战区最高长官当面对吵,顶多背后嘲讽李延年几句大烟鬼,说刘峙和只猪一样。

但是杜聿明一直任劳任怨,在蒋介石的命令面前,极少讲条件。奉命唯谨地好像自己不是一个天子门生,委员长红人,黄埔系头面人物,好像是黄百韬这样的杂牌出身,战战兢兢,生怕走错的样子。

你说,在国军阵营,杜聿明这样的人不受重用,谁还会被重用?

他政治上可靠,黄埔一期,资历足够却不倚老卖老,军事上有清晰的头脑,丰富的大战经验,还有很多大的胜仗作为战绩支撑,作风上任劳任怨,完全服从,从一而终

在当时的国军阵营,你找一个比他还突出的看看?

杜聿明作为一名高级军事将领最拉风的瞬间你知道是哪一幕吗

既不是四平街大捷,也不是昆仑关大捷,而是徐蚌会战前夕,蒋军最高军事会议开会期间,杜聿明时常被蒋介石拉进小会议室进行没有第三者在场的密谈。密谈之后,蒋介石即出来宣布散会,然后国军就按照杜聿明和蒋介石在密室商定的方案进行运动攻击。

这种倚重和信任,简直可以达到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级别。

解放战争,在多种病入膏肓的劣势因素影响之下,国军最后当然是败了,但杜聿明在1948年底为自己在蒋介石面前赢得的这种极高的被信任被倚重的地位,确实是排他的,无二的,仅有的,唯一的。

而且在我看来,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user avatar   mar-mr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站在事后诸葛亮或者说上帝视角来看,杜老总他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啊。可以说是国军中智商始终在线的将领。甚至可堪媲美我军的粟裕大将。

拿徐蚌会战来说,杜到徐州的时候情况已经很危急了。更要命的是,刘峙他们根本搞不明白解放军真实的战略意图以及到底哪才是共军主力所在。

杜聿明到了徐州首先就根据杂乱无章的情报准确、明白无误的判断出了解放军的真实意图。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我们对解放军当时的部署一清二楚,可是杜聿明可没有上帝视角啊。

随后杜聿明提出来不直接增援黄,而是率邱孙两兵团先南下跟黄维兵团夹击击溃中野、保障津浦路,然后再回师救黄百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就是正招。

当然了,国军真的按照这个部署执行,救黄百韬兵团也是不太可能的,击败了中野打通了津浦路之后也不可能来的及回师增援黄,时间上不太允许。

但是至少能赶走中野、保障津浦路畅通。只要津浦路畅通,杜聿明集团跟黄维兵团这几个主力兵团就处于进可跟华野决战,退可随时跑路的境地。

如果按杜的这个法子办的话, 大概率结果就是,杜集团赶跑了中野,并且重创或击溃中野的几个纵队。中野其余大部在华野部队的策应支援下得以脱离淮海战场,但是同时碾庄的黄百韬兵团也被粟裕打掉了。而杜聿明主力跟黄維兵团成功汇合并且保障津浦路畅通。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双方都能接受的,粟裕打掉了黄兵团,解放了淮北老根据地,相当于按着他原本设想的“小淮海”打得。只不过中野可能要遭受比较严重的损失,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再说到黄百韬兵团已经被歼,黄維兵团被围那个节骨眼上。杜聿明的态度非常明确:要打咱就背靠坚城徐州,跟粟裕拼个鱼死网破。要走咱就别废话,经永城、蒙城转移到蚌埠,到了蚌埠再想帮办法给黄维解围。

打也行,走也行。但是关键在于“打就不走,走就不打”。要打就依托着徐州,有坚固城防、有长期积攒的粮弹,一波all in了。要走的话就撤到了安全地带再说别的。杜聿明专门强调了:不管是打是走,千万别中间反悔!

而且他为了防着国防部里有内奸,还是面见老蒋提出来的方案。老蒋选择撤,杜聿明连老蒋可能反悔都预料到了,一开始行动直接就关了电台。都已经做到这份上了,你说最后兵败山倒的锅让人家背合适么?

最后老蒋空投了个手令让走到半路上的杜聿明去救黄維,人家杜聿明部就带了三五天的补给、弹药,让人家跑半路上去救黄維这不是去送么?

局势不明朗的时候能透过战争迷雾准确判断出敌人的意图,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局势危机的时候能冷静果断的最初决断挽救局势。从上帝视角看,杜聿明就是个当之无愧的称职的统帅。

最后上头要求转移,走的时候连上头可能会反悔都考虑到了,电台都关了。到半路上生生空投一个手令让他往包围圈里钻,这除了进功德林还能咋的?这锅让杜总背是不是太不讲理了?

其实从大的局势来讲,在国军输掉东北之后,林总的百万四野大军入关席卷全国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了,这一点无论是淮海战役前的杜聿明还是蒋介石心里头多多少少都有数,悬念只在于说国民党还能拖多久。淮海战役里就算国军打得赢中野跟华野,也绝对打不过随后入关的四野。

唯一的变数就是如果按照杜聿明的战略打通津浦路的话,那不管能不能打掉中野,都至少能保住杜集团跟黄維兵团的几个主力兵团,有这些主力部队加入江防再配合上白崇禧、胡宗南两个尚有战力的集团,可以让国民党比历史上再多苟一段时间。


user avatar   meng-zhao-k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杜聿明能力强的不听老蒋指挥(李宗仁,白崇禧,傅作义),听老蒋指挥的没有杜聿明能力强(陈诚,刘峙,汤恩伯),不用杜聿明用谁?!

作为第五战区长官的李宗仁,搞一堆杂牌军都能打赢台儿庄战役,但是老蒋能指挥得动么?老蒋防他和防敌人似的。

小诸葛白崇禧,军事能力也比杜聿明强,淮海战役的时候老蒋第一选择就是白崇禧。白崇禧开始也接了,但回头和李宗仁碰了一下就撂挑子了,因为老蒋败了对桂系更有利。怎么办?还是得上杜聿明。(连刘峙都不干了?都说我不行,可是行的又不上,你们踢来踢去的,我不是个人么!就没脾气么!)

傅作义也是,论能力应该比杜聿明强,我军在他那里都讨不到便宜。假如老蒋能用得动他,给他配几个五大主力,他有能力和华野中野逐鹿中原。 但是两个人有这个互信么,没有!那就只能各过各的。平津战役前,傅作义从张家口到天津摆了个一字长蛇阵,他不知道这样从军事上很傻么?他知道,但他想的是一旦打不过我就往绥远老家跑,你老蒋的中央军从天津上船,两口子过不下去了,分家要分利索。大敌当前了,想的都是这个!

战争是检验政治的终极标准。国民党首先输在了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只是政治腐朽的外在表现。换谁都差不多。

这两天刚刚了解了50军的战史,50军在老蒋手上就是率先起义坑队友的六十熊(原来写的五十经知友提醒更正),到了我党手上就是把红旗插上汉城,和三十八军万岁军并肩作战硬抗美军进攻50天的五十凶。军长都是曾泽生,兵还是那些兵。上下同欲者胜!是哪个人不重要,政治生态更重要。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不是能力平平,真正平平的是他背后的常公。

平就认个怂,不丢人,

运输大队长不,一辈子永远想着抄近道

永远盼望着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军事问题。

以谈促打 和 以打促谈,

那是天壤之别。


user avatar   fang-zheng-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杜老板绝非庸手,当年如果和他弟弟一样去了TG,以战力而言不下陈赓。


user avatar   xiong-bang-we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杜聿明可不是能力平平,他是解放战争中对于我军战绩最佳的高级将领。

国共内战的重头是东北战场,双方都是王牌对王牌,林彪对杜聿明,远征军对关内八路精华。辽沈战役之前真正带有决战性质的就是二战四平三战四平。

站在国民党角度,二战四平是有战略意义的。一战打垮东北共军主力,打碎了共军企图“独霸东北”的美梦。其中杜聿明的分兵迂回侧击战术很有我军风采,其后林彪千里大撤退,虽然是有叛徒投敌的因素,但是杜聿明的大胆,果断,迅速不可小视,基本达到了东北国军兵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战果。

三战四平是在东北国民党军政失败,共军卷土重来夏季攻势打的国军丢盔弃甲,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林彪全军之力对四平志在必得,鏖战十七昼夜最后功亏一篑。虽然陈明仁是首功,但是东北国军最高统帅杜聿明协调援军极力反击也是功不可没。这次的战术和二战四平类似,都是迂回包抄侧击,新六军战功赫赫。

最后辽沈战役大势已去,杜聿明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虽然于大事无补,也没有救出廖耀湘,但是营口撤兵还是显示出他颇有战法。

虽然我是林总铁粉,但是历史史实在,说林总完败杜聿明,还是有点说不过去。

打完了东北到华东,豫东战役后进击济南的计划虽然没有实施,他还是有进取心的。淮海战役开战6天后,黄百韬已经被包围了他才到徐州。

淮海战役已经有很多答主回答的非常优秀了,我不班门弄斧。但是我非常认同一个观点,杜聿明作为战地指挥官,重要的战略战术分析从事后看基本全对,其中弃黄百韬不救反而围中野更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点睛之笔。

杜聿明是从东北战场撤回来的,见识过东北共军的战斗力,原话是“东北共军战斗力远强于关内共军,共产党一年之内将统一中国。”为了防备共军南下,垂死挣扎,华东战场本来就应该收缩兵力撤到蚌埠,执行守江必守淮乌龟缩头整补再战。以黄百韬兵团为弃子掩护邱李孙兵团南下汇合黄维刘汝明李延年,五个兵团汇成一团报团取暖已经是当时情况下拖延时间的最佳选择了。

杜聿明虽然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但是其直接指挥的也就是邱李孙三个兵团,满打满算二十万出头,战斗力强的只有邱李,凭这样一点兵力又要守徐州,又要救黄百韬,又要与华野全军决战,最后还要救黄维,怎么可能做得到。

淮海战役真正的败招孙元良弃守宿县是刘峙决策的,杜聿明都没到,徐东狙击战也曾用过74军迂回包抄和同样目的的共军在潘塘撞个满怀,讲用兵,杜聿明和粟裕谁比谁差?

逃跑途中改变方向那是蒋介石的手令决策,你敢违抗?很多人讲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笑话,这是现代社会,违抗军令一纸电报一架飞机几个小时就让你上南京军事法庭。而且难逃集团的主力是邱清泉,他反对继续逃跑,也是可以通天的人物。上下都如此,杜聿明能咋办?

能够身率几十万将士浴血沙场拼死搏杀的人没有优柔寡断的,战争是最好的熔炉,不是金子的人早就在战场上灰飞烟灭了。杜聿明有抗命的心,也有负责的胆,他也没有抗命的能力。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唯一的失误从徐州撤退时裹挟了太多的非战斗人员,没有章法,导致部队行军不快。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作为战地最高指挥官,锅还是你背吧。

陆军中将杜聿明解放战争打满全场,和共军两大最顶尖战争天才林彪粟裕鏖战到最后,是唯一在主力会战中打败过林彪的人,是在淮海战役死守到最后的人,是哪怕在功德林里依然一句话震慑诸将,光亭口述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要拿笔记录的人。

这样的人,能力平平?

我一直认为,国军是国民党在大陆相对政治经济党务而言最坚强也是最后倒塌的顶梁柱,杜聿明则是国军中的顶梁柱。


user avatar   babyqu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0年之后,南方媒体和ngo组织下,有些地方看东北就跟欧美看中国一样。带着一些东北人自己都贬低东北,何必呢?

东北由于时代的原因,建国初期没把财富留下来进行产业升级。但80,90后的城市东北人应该都是挺幸福的,城镇化早,父母基本都是双职工,重视教育,物质生活基本不愁吃穿,高考也不难,普遍大学都考的不错。东北没有互联网企业,又不是金融中心,重工业设备比人贵,自然人才回来的少。

东北轻工业建国初期还有些保留,后来因为地理位置不便出口,再加上税率比南方中基本走的走破产的破产。吃的用的基本都是长三角和珠三角造的,叠加现在物流这么方便,财富的转移更加明显。

最大的就是人口问题,三四线东北城市人口还不如南方县城人口。没有高端产业留下人才,密集型制造业又没有那么大的人口基数,产业升级错过了最佳时期。国企逐渐衰败,10年之后的四万亿跟东北基本没啥关系,东北的城建08年左右就完成了。

政策没有倾斜情况下,只能自救呗,不求回来工作支援家乡。但有创业需求首先考虑东北,快递优先考虑东北商家,多在本地消费,在外不诋毁家乡。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zi-fei-yu-75-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相关话题

  清朝不全面汉化对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西班牙要从托莱多迁都马德里? 
  清朝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没有一本出土的古希腊时期的书上写着“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这是否证明古希腊没有亚里士多德? 
  如何评价山本五十六之死对IJN的影响乃至对太平洋战争进程的影响? 
  为什么以佛朗哥为首的人要推翻西班牙第二共和国? 
  清军入关定义为异族入侵还是内战? 
  如何看待国家人文历史上的文章《为什么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却有中国最好吃的大米》? 
  为何二战期间苏军战斗机总是配备如此低限度的武装? 
  酷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主流价值观排斥的? 

前一个讨论
老婆一直想移民出国,我该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国家发改委要求「不得新建 500 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